郑芝龙(1604—1661),字飞黄,南安石井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
二十岁时为母舅在澳门经商的黄程运送货物至日本长崎,经泉州高人李旦及海澄人颜思齐介绍,与长崎平户的田川氏结婚,翌年生森(郑成功)。
后因参加颜等人反德川幕府被追捕逃回台湾。颜死,芝龙被推为首领。
天启六年春,芝龙在金门、厦门竖旗招兵,征富济贫(“报水”)义举大得人心,无业贫民纷至投靠,遂成一支东南海上劲旅,于海峡活动频繁,朝廷曾派巡抚、金门游击多次“招抚”讨伐,均被挫败。崇祯在位,为安定东南,先授芝龙为游击将军,复升参将。崇祯六年(1663)荷兰侵略者进犯厦门,又骚扰潮洲,芝龙多次出兵援助巡抚邹维琏打败荷兰,使荷兰侵略者不敢轻易来犯八因战功明升芝龙为总兵,权超督抚。公元1645年5月,清破南京,郑芝龙拥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立隆武政权,被封为南安伯、平虏侯,晋平国公。是年引子森进见隆武,帝大喜,赐森国姓,改名成功,授招讨大将军,进封忠孝伯。隆武二年,清大举入闽,芝龙难敌,隆武帝逃往长乐途中被清所杀,芝龙回闽南。清贝勒王命洪承畴及福建御史黄熙胤密信劝芝龙降清,芝龙致信与子成功计议,成功见信痛哭不从,决意效忠明室,芝龙无奈单身赴福州见贝勒王,贝勒即将芝龙挟至北京,又命清兵入安溪,大肆烧杀,并洗劫郑府,田川氏义愤填膺,怒斥清兵罪行,坚贞不屈而拔剑自杀。芝龙被挟至京后,清廷即大造“郑芝龙已降清”与论,并号封其精骑哈呢番,以惑人心。顺治十八年(1661)十月,清知郑成功誓死效忠于明,并怀疑芝龙暗中与子南北勾结,遂将郑芝龙杀于柴市,其孙世恩、世荫、世默等家眷11人同时遭难。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林,父芝龙,南安石井人。
明天启四年(1624)七月十四日生于日本平户千里滨,乳名福松。七岁(1630)随母回国,先至石井谒祖,而后居安平郑府。成功少聪慧,喜诗文习武,十五岁入南安县学,廿一岁进南京国子监太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廿一岁随父在福州进见隆武帝,得赞赏,赐姓朱,改名成功,并封忠孝伯,拜御营中军都督,挂招讨大将军印。1646年隆武帝被清所杀,父于福州被贝勒挟北京,清兵又入安平,大肆烧杀,成功之母田川氏不忍辱而自杀。郑成功国难家仇,悲愤交加,即赴南安文庙“焚青衣”投笔从戎,誓师海上,竖反清大旗,并至广东南澳募兵。永历四年(1650)郑成功率师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连年出击粤、江、浙。永历七年(1653)十二月一日,永历帝派刘国柱来思明(厦门)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永历十三年(1659)与张煌言合兵围攻南京,因误信清总督诈降而战败,九月回师厦门。
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郑成功北伐失利回师厦门后,台湾荷兰通事(翻译)何廷斌潜回思明,投奔郑成功,并告其台湾人民反抗荷兰侵略者的心声,国难民心激起郑成功爱国热忱,决意挥师东征,驱逐荷夷,光复台湾。永历十五年(1661)农历三月廿三日午,郑成功率师25000人,战船400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因大风停数日,于四月初一日登台南柴头港(据荷兰《梅氏日记》记),并迅速率部围攻荷兰猫实町驻守的赤嵌城,击溃已达维亚港派来的荷兰援军(海军)。历时八个月战斗,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迫使驻热兰遮的荷兰总督揆一献投降书,使台湾回归祖国怀抱。郑成功自23岁扛起“忠孝伯招讨大将军”大旗起,历十六年征战南北,驰骋海疆,展开抗清及驱荷复台的斗争,终因积劳成疾,于复台当年五月初八日(1662年6月23日)英年早年,享年三十九岁。葬于台南州仔尾。直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赐迁葬于与石井毗邻的水头橄榄山郑氏祖莹,并赐赠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郑普(1495-1550),字汝德,号海亭,父郑元,石井郭前人。少笃志砺励学。曾于扬子山书院师从黄钺,后为泉州府学庠生,学业显著居首。
明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中进士,授安徽无锡知县,时三十八岁。
无锡“素有富名而多仕宦”,但宦者竞相巧立名目盘搜民膏,郑普到任后深入民间,知百姓穷困而且苛税繁重,即号召邑人去侈崇俭,勤劳致富,一面又检点赋税,归范税课,使百姓减轻负加部分。
嘉靖十四年无锡旱灾蝗灾严重,郑普以谷物奖励捕捉蝗之幼虫,又大力开展抗旱,保民衣食。征税对富户严征,对无力如时缴交者亦不暴力横征,而以耐心说服,使课税能以完成,受户部嘉奖。对违法乱纪者,遵父教诲,不以棍打刑供逼讯,而以理断法治。对百姓求访者平易善待,公事励精图治,“勤政慎取,而著贤声”。嘉靖十七年(1538)升南京户部主事,主维扬(今扬州)船运税务。离任无锡时百姓扶老携幼,“跪送百里,不下数千不久,又升户部员外郎,擢任云南知府。嘉靖二十年(1541)父母先后故去,郑普告假归梓行孝,居家守服数年。期满除服,赴铃待选,不幸骤染热疾,嘉靖庚戍(1550)十月十日卒于京师,享年五十六岁。
郑普精通经学,曾著有《易经存疑》、《海亭文集》。
郑经(1642—1681),又名锦,字式夫,号贤之,郑成功长子郑经于永历十八年八月率部入台,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为州,划府治为四坊,坊置签署,理民事。说34里,置乡长,教民烧瓦建宫室衙署,礼遇缙绅,优厚明宗室,分绪镇土地,寓兵于农,社会安定。九月,郑经同意英求互市。翌年八月委陈永华察台南北,劝民垦田,种蔗熬糖,围海晒盐,发展贸易。永历二十年建文庙、办学校,屯田练兵,造船行贩日本,铸永乐钱币,还派人到东南区一带扩大贸易,岛内经济形势大好。
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吴三桂曾协约郑经反清,但未行动。十四年郑经率部西征,刘国轩部攻入潮州,挫败清平南王尚可喜,六月围漳州,十月漳州守将吴淑兄弟开门投降。十六年正月攻兴化失利,二月从漳泉四师厦门。清康亲王劝郑经降清,被拒。康熙十七年二月,郑军刘国轩攻障大破清军,取长泰、同安、遭清军大量增援,郑军退海澄,后又退出思明州归台。康熙二十年,即永历三十五年(1681)正月,郑经病危,命刘国轩辅世子克臧。二十八日郑经逝于承天府行台,享年三十九岁。三十日,冯锡范、刘国轩以克臧非郑经嫡传,另立克塽为嗣。
郑运锦(1698—1765),字尚实,号朴居,南安石井人。早年家贫,因受富户欺凌,离乡为厦门一海商佣人。锦笃实,事干练,力大兼识水性,老板赏识,派其出海贸历,经营有方,老板得利大喜。一年初夏,所率五船大麦发芽,适逢海南瘟疫急需麦芽治病,反得巨利,老板益喜,尝其大笔银两,锦即自置船队,经商于台,厦之间,后于台彰化县鹿港开“渤兴行”,经营土产、米、糖,生意十分兴隆。雍正元年(1723),浙江人朱山任彰化县令,勤政爱民,因私动用库银万两赈贫,致财政赤字,任满无法补缺,同僚上书弹劾,诬其侵吞国库,朱山为台首富。
运锦之子承父志,热心公益,修桥造路,办学救灾,善事屡举,深受故里及台百姓爱戴。朝廷因郑家功绩,其长子郑汝成由贡监授州司马加五级,并诰封中宪大夫,荫及三代,郑汝成便在父建之府第挂“中宪第”巨匾,居宅世称“中宪第”。“中宪第”占地7780平方米,五进112间,对外佯称99间,东一护西双护。西侧附建花园、书轩、演武厅、梳妆楼、亭榭、曲桥等。四周红砖围墙,后因街道拓宽照墙被拆,其他保存完好,其木料多采用台湾杉木、楠木等。“中宪第”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内涵丰富,为闽南著名古民居,2001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