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郑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姓氏志》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306
颗粒名称: 第十六章 郑姓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7
页码: 196-212
摘要: 第一节源流一、源:据《左传》、《史记》记载,郑姓开国始祖郑桓公,系周厉王少子姬友,即周宣王之同母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弟友于郑(西都畿内,今陕西华县一带)。西周第一代国君为文王姬昌,系黄帝第十八世孙季历之子,周宣王与弟友同为黄帝第廿九世孙。友公周幽王时任司徒,至幽王十一年(前771年),西犬戎族入侵,友公忠于王室,护驾战死于骊山下,谥号桓公。
关键词: 福建 姓氏 人物

内容

第一节源流一、源:据《左传》、《史记》记载,郑姓开国始祖郑桓公,系周厉王少子姬友,即周宣王之同母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弟友于郑(西都畿内,今陕西华县一带)。西周第一代国君为文王姬昌,系黄帝第十八世孙季历之子,周宣王与弟友同为黄帝第廿九世孙。友公周幽王时任司徒,至幽王十一年(前771年),西犬戎族入侵,友公忠于王室,护驾战死于骊山下,谥号桓公。
  郑桓公之子武公掘突,会晋、卫、秦诸侯入镐京平难,拥宜臼为平王。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武公又辅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武公袭周司徒,并在荥阳一带受封建立新郑国。至三世友公时,郑国进入鼎盛时期。尔后政局风云变幻,族人纷纷以国为姓,成为黄帝子孙中之望族。至十五世鲁公时,郑被韩所灭,纷迁黄河中下游各地,郡望荥阳。
  据《福建通志》载,晋怀帝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冠南渡入闽者八族,即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晋后,郑氏又广泛迁播于长江中下游及南中国,并逐渐分布于全国各地。公元1987年5月,国家公布以人口多少为序的百家姓座次,郑氏列第23位,南安郑氏也列于南安大姓之一。
  二、 入闽入泉郑氏入闽最早于晋怀帝年间。郑桓公第三十九世孙郑庠,字文序,晋平难将军,任东安太守,治在丹阳。晋永嘉元年丁卯(307年)八月十九日过江,由安徽寿春迁江苏丹阳赴任,居江苏秣陵县桑梓里,谱传庠生为郑氏过江始祖。庠公次子昭公,字元质,晋龙骤将军,东安太守。永嘉之乱后昭公随父南渡,居福建侯官,为郑氏入闽始祖,先后为建州,泉州(今福州)刺史,卒葬于长乐。
  郑氏第二批入闽时在唐初。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因闽漳粤潮苗自成雷万兴率畲族起义,唐派岭南总兵陈政率军入闽,其子陈元光首先进驻潮漳一带,成为“开漳之王”。今之闽粤一带郑氏,其祖即当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者。
  郑氏第三批入闽者在唐末,其时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纷起,中原再次板荡,唐僖宗逃亡四川,命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率军五千,随军吏民大举南下,入闽进剿起义军,得胜封为闽王,而随之南下的军民中郑氏不少。
  桓公五十六世孙、昭公十六世孙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于唐初结伴过莆江(今莆田),爱其风土,迁祖坟于莆之南山,下南湖世居。时莆人未知学,乃构湖山书堂,倡学教化,时称“南湖三先生”。兹此,三公后裔蕃衍日炽,并纷迁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及东南沿海,乃至南洋各国,莆遂为南郑发祥地。泉州地区郑氏,多为莆三公后裔,称“南湖传芳”。永春县郑氏多数为庄公后代,唯鹏翔郑其祖系晋代第一批由河南衣冠南渡入闽者,而南安石井郑,其祖隐石公,乃唐僖宗光启间随陈元光入闽郑氏之传人。
  郑氏第四批入闽时在南宋末年,岳飞被奸臣秦桧所害后,金兵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中原大批汉人再次南迁避乱,其中入闽郑氏甚多。
  三、肇基蕃衍南安郑氏,均为中原汉人四次南迁入闽者后裔。南安古称武荣,地处福建东南沿海,风光气候宜人,宋末明初各地迁徙入住者渐多,各卜祥地肇安蕃衍,居方概述如下。
  1、石井郑氏据明末郑芝龙,郑芝鸾于《石井本宗族谱序》中称,其祖五郎公隐石,为唐僖宗天启年间入闽居漳一带郑氏后裔,推考于南宋末年民间大迁徙时入南邑杨子山卜地而居,即“我五郎公与二三懿亲若许,若伍者,莺萝相符,意味相投,遂于杨子山下石井家焉。”由厦门发现之郑成功族谱中曾载,石井郑氏自明天启年间开始开发台湾。石井依山临海,杨子山钟灵毓秀,隐石公于此肇安,燕翼贻谋,瓜瓞其绵。二世长房肖隐公派衍厝后、后幕两支,次房隐泉公派衍西亭、华亭两支。
  2、水头邦吟郑氏水头镇邦吟郑,肇基祖叔文公,系武荣五庵庄祖道公四世孙,祖道公乃莆田南湖庄公之后,由仙游徙迁南邑。叔文公于元顺帝年间由五庵庄再迁水头攀鳞(今邦吟),肇基蕃衍,迄今六百余年。至三世长房仁斋公派衍六甲分宗,二房松轩公派衍八甲分宗。另一支祖派衍五甲,后裔外迁。攀鳞后改邦吟,由六甲、八甲两宗合称邦吟郑氏。
  3、 崎峰凤美堂郑氏崎峰郑氏,堂号凤美,又称崎口郑,肇基祖少徵公号奕斋,父贞元籍永春小姑,为唐莆田南湖三先生之一露公第二十世孙。少微于明初永乐八年(1410)与兄玄微游泉时经南邑,至崎沟乡(今崎峰)见长美山陬风光秀丽,心仪而卜“卧牛”庐居,开拓蕃衍。二世长房继奕公迁仑苍庄园另辟新天,居蔡西一方热土。二房宗庆公派衍崎峰郑氏,至六世兴仁、兴道时,孙枝奕祺,后裔人龙。
  4、 仑苍南园霞美郑氏南园霞美郑氏始祖玄微公,永春小帖贞元公长子,成年偕弟少微入南邑,至莲塘见乡中塘生丽莲、池水澄碧,四围青山成五龟朝塘,而爱其风土,遂于塘边庐居。传至七世见梅公时,识莲塘陈氏世胄鼎盛,有感如入陈之围城,于明万历年间挈妇携幼,全家沿杨梅岭徙迁仑苍南园霞美,开创新基。
  5、 仑苍庄园郑氏庄园郑氏,肇基祖继奕公,崎峰郑氏始祖少微长子,明永乐年间由祖地崎峰迁居蔡西庄园,傍山而居,世代生息。
  6、榕桥凤山坑郑氏柳城榕桥凤山坑郑氏,一世祖光斌公于明中叶时,由漳州苦县迁居南邑三十都肇基凤山坑。二世长怀翠,次元拔,枝传失考。三房元耀公有子三:长受福,二受子,三受益,三大桃各世代传裔。
  7、 榕桥茂厝郑氏晋邑有茂厝郑氏,启基祖国正公,孙曰鸣鸿,尚春公之三子,于明崇祯年间由祖地晋江茂厝迁入南邑三十都另辟新居,卜地肇基,又名茂厝,意为衍自晋邑茂厝,念祖生孙,瓜瓞其绵。
  8、 省新龙头郑氏南宋末年中原南迁入闽者中有郑氏,创庵公为入闽郑人后裔,原居龙溪地区莪山后坑,其八世孙秉和公生两子:昌平,昌焕。明成化年间由莪山后坑迁来南安龙头乡,为龙头郑氏肇基祖。昌平公生三子:长朝胜传墙围、新厝、大琼各角;二朝克传桥头角;三朝勤传草埔角。昌焕公传顶塘角。
  9、 省新后房郑氏省新镇满山红后房郑氏,始祖乐然公讳伟煌,妣蔡氏,于明代中期由武荣社坛(丰州)带父神主迁南邑二十四、五都龙头后建居(今省新龙头),传至四世瑞峰公时生子五,长子良策迁满山红后房蕃衍后代,奉乐然公为始祖,后裔后房乃五世良策公子孙。
  10、 省新前山林郑氏省新前山林郑氏,始祖为乐然公,与后房郑同祖。乐然公迁南邑时,原住省新镇龙头乡,传至四世瑞峰公生五子,长房良策迁南厅后房,三子良范,四子良籍(号翊峰)传前山林。五世翊峰公生三子:长房伯莆传尾园,次房天开传二房,三子淑甫传许厝、坝坑、七架各祧。
  11、 码头美岭杉行郑氏美岭杉行郑氏,祖桂生公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由九都山前村迁居码头美岭村旺板铺,蕃衍子孙五房:长其亮,二其善,三其侯,四其茂,五水微,各传后裔,合称杉行郑。
  12、 石井郭前郑氏郭前郑氏,始祖讳失考,有祖墓葬于鹿寮,后裔称其为始祖鹿寮公。明嘉靖壬辰进士郑普(生于1495年)曾修谱后失,故先祖渊源失详。据郭前世出祖来成公迁云霄县高塘村,《高塘村郑氏概谱》载,其祖唐将郑时中唐初随陈政陈云光父子入闽,后居兴化莆田,裔孙传至南安石井开基,则鹿寮公应为唐初第二批中原汉人入闽者之后裔。鹿寮公于明初间徙迁南邑石井赤山头,后迁居郭厝村之前(今郭前)卜地蕃衍后代,二世长房厚斋传今郭前顶乡后裔,二房硕斋传郭前下乡后裔,现居籍二千多人。
  四、昭穆行字(1) 石井郑氏昭穆行字:原中俞耿,温用日时。德毓曰明,哲实作则。天子维君万邦,百官承式。
  (2) 水头邦吟郑氏昭穆:十八世起昭穆行字为启迪熙纯粹,光昭叙钦明。慎修时作则,寅亮德维清。(3) 溪美崎峰郑氏,一、二世无昭穆,三世起行字为尚本资兴,建子邦国。朝廷举贤,尔彦荣登。开宗永世,丕振敬诚。
  (4) 榕桥凤山坑郑氏:明朝景奕,维世文章,必达家声。克叙忠良开福祉,敬承谟烈迪前光。
  (5) 榕桥三宝茂厝:朝基仕天宗,公侯伯子男,诒谋裕后昆。诗书传家宝,簪缨振邦建,衍派万枝荣。
  (6) 南园霞美郑氏:第十一世起行字为朝廷生俊彦,家国毓英才。德泽超唐汉,簪缨冠世魁。
  (7) 满山红后房、前山林郑氏:六世起行字为章启朝廷,继天宏道,尚忠代有(友)。克铭俊德,举民安世,协和联邦。
  (8) 省新龙头郑氏:二世起行字为朝大公有,天毓世德,发荣宗功。辅政周卿士,通经汉鸿儒。簪缨绳祖武,忠孝绍前模。
  (9) 九都亭山郑:孝友启一门,常德永家凤。贤良承后祖,敦素世荣光。勖尔希子,先典佛游。堂恢重构,克绍祺裘。
  (10) 石井郭前郑氏:第十一世起行字为尹子得孙,伯仲叔季,永世克孝。佳受定时,保锡景福,万有千岁o五、郑氏外迁⑴石井郑氏:石井郑氏据谱记载自明天启年间已有迁台开发。明末清初又有一大批随郑成功渡台,人数众多,据初步估计达四、五千人。单就上世纪九十年代四祖拜谒西亭宗之台胞称,西亭宗去台者今有二千多人。据清道光十三年郑希石《石井谒祖序》中称,石井隐石公十二世孙维新公于清初迁同安澳山(澳保)者“高第登,闾里生辉”。道光十四年曾文峰作郑谱序中又称名山郑公由石井迁同安,“宗镇澳山”“瓜瓞绵绵”。清代石井郑氏还有迁同安郑坂者,迁安海者及惠安门头者,今各有百千。
  (2) 水头邦吟郑:明时邦吟称攀鳞,叔文公后裔一房居五甲,五甲祖后迁官桥,其中一支居黄山,今有人口320人,另一支居周厝,今有人口35人。
  (3) 榕桥凤山坑郑氏:凤山坑二世祖怀翠公、元拔公于明中期时迁龙海县,具体情况失考。
  (4) 榕桥茂厝郑氏:清初,鸣鸿公后裔有迁福清一支,后失详。三房郑秋水于清初迁厦门。
  (5) 崎峰郑氏:二世继奕公迁仑苍庄园。今有460人。七世子章公清代迁居安溪,后裔不详。七世水车桶房长子建宣公,号譬峰,于清代迁惠安东张水库一带,后裔失详。清末民初,部分迁往印尼、马来亚、缅甸。解放前夕,一部分迁往台湾。居海外(包括台港澳)约500人。
  (6) 省新前山林郑氏:清末民国期间部分迁往马来西亚麻六甲、麻坡槟榔屿等者甚多,今有千人。
  (7) 石井郭前郑氏:五世郑来成于明永乐年间迁云霄高塘村(县城边)传九子,分布于福建东山、云霄、漳州、诏安田朴村、广东饶平、潮州、揭西、潮阳、揭阳以及台湾基隆,还有福州等。其中迁台者各世均有出祖。
  第二节人口南安市郑氏总人口28732人,其中市区及溪美街道为最,达9560人;其次石井镇6350人,三为水头镇4620人,四为省新镇4025人,列表如下:第三节谱牒南安郑氏,历史上来自不同时期,不同支脉,多数没有谱牒记载。有些谱牒亦因历史变革及保存不慎而散失,所剩不多。
  (1) 《石井本宗族谱》该谱系明末由郑芝龙、郑芝鸾所修,并分别作序,总谱共三本,后因保存不慎而遗失。2002年由厦门发现的有关记载郑成功的族谱,惜无源考,经专家研究整理,第四本郑成功族谱有望问世。
  (2) 《南安崎峰郑氏族谱》崎峰郑氏,自明少微公肇基迄今六百年,史无修谱。2002年开始修谱,名《崎峰郑氏族谱》,由郑荣都主编,以渊源、支传、附录三篇组成,世系自郑桓公始至少徵公派下十五世,基本按旧谱归制编纂,2004年夏可出版面世。谱载十六世郑家珍,清光绪甲午(1894)科举人,钦点闽浙赣盐大使。
  (3) 《南园霞美郑氏族谱》该谱牒系仑苍南园霞美郑朝泱于清乾隆年间所修,上溯郑桓公,下至清乾隆间霞美郑氏各世系,有序及昭穆。
  (4) 《榕桥凤山坑郑氏族谱》该谱于清末民初由张子卿所编,溯源简单,主编一世光斌公以下世系,昭穆由清末崎峰举人郑家珍所编。
  (5) 《三宝茂厝郑氏族谱》该谱牒于公元1993年延张正谅修编,上承残缺旧谱,溯源简单,主编鸣鸿公派下世系,并续编昭穆行字十五字。
  (6) 《邦吟郑氏族谱》该谱全名《攀鳞郑氏八甲松轩公派下家谱》,民国廿九年(1940)由晋江人陈永沛等人编修,溯源至莆田南湖三公,主编入甲房松轩公派下世系,并编十八世以下昭穆行字二十字。
  (7)《前山林郑氏家谱》'该谱由郑忠维主编,系简谱,2003年编就。谱记溯源至乐然公于明期间由武荣社坛带神主至廿四、五都龙头住居,至四世瑞峰又迁至前山林蕃衍。有昭穆。
  (8) 石井《郭前郑氏族谱》郭前郑氏族谱,明嘉靖年间郑普时曾修谱并作序,后因出祖“云霄一派带去者”而失,至嘉靖二十年(1548)郑普曾侄国侨重修并作序。谱记始祖为鹿寮公,二世长房厚斋公传今郭前顶乡后裔,二房硕斋公传今郭前下乡后裔。清道光十一年十八世孙鸿仪季彬重修,清同治五年十九世孙梦兰永彦又重修谱,清光绪二十四年二十世孙水龙又作重修谱序,民国卅一年(1942)由浙江杭州陈明素再作重修并序。
  (9) 省新《龙头郑氏二房家谱》该谱为民国中期由郑宗明等所编,溯源先祖于唐初八十二部随陈政将军入闽居龙溪莪山后坑,至九世昌平徙居南邑龙头乡,为其始祖。有序、昭穆。谱载明万历年间,四世祖瑞峰曾任广东督粮道正堂。
  第四节文物遗迹(一)宗祠庙宇(1)石井延平王祠石井延平王祠座落于鳌峰山下,右邻延平中学,原为石井郑氏宗祠,原建于明中洪武初年,后遭火毁。今之王祠系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赐建,为三开间二进宫体中型庙宇。主构分上下落,硬山式砖石木建筑,面积约220平方米。主殿为开梁性木构架,雕梁画栋,殿堂宽敞,两侧有行廊通下落,上下落组成主体。以殿堂、大门为中轴、主体左右又有护厝两列。殿堂中立郑成功英雄塑像,一大二小三尊。堂上高悬“威风雄烈”巨匾,两边挂“忠臣”、“孝子”二小匾。左侧大房门顶挂有“官阶总录”二大方匾,列郑芝龙、郑成功、郑缵祖等官阶圭锡。殿堂两旁中梁壁柱书题康熙帝御赐挽联一对:“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王祠大门联为“十景朝宗载,千秋衍派长”。另一对外联:“石井雄奇地,延平此诞生。”王祠大门前为宽坦大堤,堤前两侧砌建旗杆石座五副,昭示昔日圭锡遗风。
  (2) 郑成功纪念馆南安市郑成功纪念馆座落于石井鳌峰山北麓,建于1982年,宫殿式楼阁体建筑,分前中后三殿(前低后高),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古色古香、整体极雄伟壮观,馆前为三进式百级花岗岩石阶,四周绿树掩映。背景鳌峰山,山中有“延平”、“雄风”两亭对峙挺立,寓意深远。纪念馆襟江带海,风光秀丽,是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雄伟建筑。
  在前殿展厅,有“威风雄烈”镭金大匾和气宇轩昂的郑成功塑像,塑像后为郑成功生平介绍。展厅中,有后人世代珍藏的郑成功夫妇并坐画像的原件,郑成功亲笔题书的字幅真迹,三十年代出土的郑成功头发、玉带、锦袍和靴面残片,“漳州军饷”钱币,“国姓瓶”,“养马槽”等实物,以及记述郑成功挥师东征,复台驱荷的史籍《台湾外记》,《从征实录》,《明季南略》等,还有郑成功将士当年使用的兵器、螺号、楼船模型、《北征路线图》等等。纪念馆后殿陈列着诸多文物、典籍以及古今中外名家、学才的诗词字画、楹联,和其他纪念品。展厅内有一副苍劲对联:“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愿国中有志者再鼓雄风”。
  郑成功纪念馆,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 郑成功碑林馆郑成功碑林馆与纪念馆并列于鳌峰山北麓,纪念馆在左,碑林馆在右。公元1992年6月2日奠基,1995年竣工,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同年中共南安市委、市人民政府于馆内竖立碑序。碑林馆为大型宫殿体兼园林式建筑。歇山式牌楼体大门、朱红大柱、绿琉璃瓦,主脊雕双凤吐珠,呈民族风格。大门上方有横式辉绿岩巨匾,“郑成功碑林”镏金字为赵朴初所题,极其夺目。大门宽广高大,门联“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乃郑成功亲笔字体。门内又有可见柱联,系郭沫若所书:“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均石勒锚金,字体俊秀飘逸。大门左傍山,绿树苍郁,门内可见露天平台所植花草,一派园林气息。
  入二重门,中为三进式向后递升的露天平台,由石阶可登上各平台,平台中间铺设石通道,两侧植有翠柏花草。两边为园林式廊,左右两边成对称,也各为三进向后递升平台,可供游人观赏两壁布满的黑色金字石碑。条幅型石字碑高大,列幅顺序,字均石勒镭金,宏观千姿百态,均为我国现代各界名人名家,海外爱国人士之书法题词,琳琅满目,书法苍劲挺拔如蛟龙出海,俊秀飘逸似龙飞凤舞,令人目不暇接。首先入目的是叶飞的“民族英雄浩气长存”,李德生的“民族之光”,王汉斌的“浩气长存功垂千秋古”,陈丕显的“华夏之光”,卢嘉锡、程思远、张爱萍、杨成武、肖克、项南等众多党政军和国家老干部,都为郑成功碑林题词。此外,还有郭沫若、谢冰心;曹禺、冯其庸、周而复、潘受、梁披云、林东海、李亦园等文艺界、海外爱国主义人士的墨宝,都异常珍贵,特别是其中有些名人名家已经作古,其遗笔已难再得。
  郭沫若、赵朴初、启功、沈鹏、谢云等当代书法家的笔迹令人叹为观止。
  碑林中还刊刻了郑成功的遗墨七幅,郑成功不仅为一位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不仅是军事、政治上的雄才伟略,同时又是一位书法艺术很有成就的英才,书法中充分体现了豪放雄浑的英雄本色。
  (4)郑成功陵园郑成功陵墓,在南安市水头镇康店村覆船山,四面青山巍巍,松柏相思苍翠。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复台当年病逝,原墓葬于台湾台南洲仔尾,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月二十二日御赐迁葬于祖茔覆船山。迁葬仪式十分隆重,康熙帝下敕迁官护送,周围有御林军护灵,一路沿途百姓焚清香、祭三牲、奠美酒。卯时入土,鸣礼炮助威,归葬郑氏祖坟乐斋公墓内,随同归葬祖莹的还有夫人董氏,儿媳郑经夫妇及大陆郑父芝龙木牌神主,郑母翁氏(即田川氏)。陵墓系三合土(糖水灰土)的土堆墓,墓碑墓道以石砌成,墓碑阴刻“明石井乐斋公淑慎郭氏桥梓五世孙、六世孙、七世孙莹域”。碑高76厘米,宽44厘米。墓前距碑144厘米处,竖立一对石华表,六角形,高14米,直径52厘米,华表顶端有雕座石狮一只。两支华表相距1520厘米,华表下竖有石夹板九对,可能是用以竖旗杆用的。
  公元1962年2月为纪念郑成功复台300周年,省人民政府葺修,竖立《民族英雄郑成功墓碑记》,铭刻着郑成功彪炳青史的丰功伟业。公元1980年3月,各级人民政府又拨款重修陵园,专辟通往陵园的公路,砌筑陵墓围墙,入口处牌楼,凉亭以及陵园管理所。
  青山有幸埋忠骨,浩气长留天地间。郑成功陵墓1962年福建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列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持单位,并成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5) 崎峰郑氏宗祠崎峰郑氏宗祠,座落于崎峰社区长美山下,坐北朝南,原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为二进面阔三间的土木建筑,清代曾二次修葺。因年代久远.,原祠已破旧,于公元1991年拆除重建。
  新建之崎峰郑氏宗祠为硬山式石木建筑,面阔二间,深三间,分上下落,中有天井,面积220平方米。屋顶为绿琉璃瓦,燕脊飞翘,边墙后墙均为磨光花岗岩石砌。正面大门为白花岗岩,左右配四大辉绿岩石体石窗。门口为石堤,平净,外加半圆体形护墙,整体外观端庄俊秀,古色古香。祠内上落为三间通体厅堂,堂上方立“凤美堂”石匾,勒字锚金。堂龛堂皇,主祀一世少微郑公,兼祀派下十世列祖大牌神主。厅堂两边上挂“文魁”、“中军府”二匾,厅口中楣挂一“盐尹”大匾,为清代举人郑家珍所立。
  (6) 水头邦吟郑氏八甲宗祠座落于邦吟村中的郑氏八甲宗祠,公元1999年重建,为大三间硬山式古体庙宇石木建筑,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外观清新富丽,古色古香。祠内分上下落,厅堂通体,雕梁画栋,堂上方挂“通德流芳”镏金大匾,丙子仲夏立。中堂两边上挂“进士”“太学”两匾,“进士”匾为清南京兵部登仕郎九世郑温良所立,“太学”匾为清十六世郑亨纯所立。殿堂堂皇,阶式堂龛主祀一世祖道公、二世松轩公神主,兼祀派下各世列祖列宗。大门联“永扬民族精神心史留函孤忠思赵,独表士人气节儒巾告廊太义存明”,为清代南湖郑氏裔孙郑贞文所书,标民族英雄郑成功爱国伟大精神启迪后昆。大门左右边上角立有小方石匾二方、勒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所题之诗,左为“新林二月孤舟还,水满清江花满山”。右为“借问故园隐君子,时时来往在人间。”此诗谅为水头郑氏故友而题,富有特色,可供后人鉴赏津津。
  (7) 水头邦吟郑氏六甲长房宗祠该宗祠位于邦吟村里,公元2003年重建告竣,为大三间古体宗祠庙宇建筑,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二进式分上下落,上落为主体,西阔三间,屋顶为硬山式燕脊,厅堂通体,雕梁画栋,大圆石柱,中堂龛富丽堂皇,堂上方挂“通德流芳”镏金大匾。龛为阶式,主祀一世祖祖道公,二世长房祖仁斋公,兼祀仁斋公派下列祖。中为天井,左右为厢房。下落中建宫体大门,体现民族风格。大门石勒对联:“通德题门流鳞里,尚书曳屐振凤岗”。标东汉理学家郑玄风范,启迪后昆,意义深远。
  (8) 水头邦吟郑氏六甲二房宗祠邦吟六甲二房郑氏宗祠座落于村中,公元2003年重建告竣,与六甲长房宗祠相近,为大三间古式庙宇建筑,二进式分上下落。屋顶为硬山式有燕脊,石木结构,上落为主体,面阔三间通连,雕梁画栋,大圆石柱。中堂龛堂皇富丽,上挂“荥阳衍派”镭金大匾。阶式龛,主祀一世祖祖道公,二世祖永斋公,兼祀永斋公派下列祖。中有天井,天光朗朗,左右为厢房。下落中建宫体大门,富有民族风格。大门石勒对联为:“荥阳衍派家声远,通德流芳世泽长”,溯源郡望声名,又标榜郑玄学风,迪启后裔。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整体祠观清新,古色,玲珑俊秀。
  (9) 省新前山林郑氏祖祠前山林郑氏祖祠位于该村中,原祠为五间汉式大厝体,坐西向东,建于清代,土木建筑。因年湮代远,风雨折损,近代失修,终成破旧。公元1976年族人咸议倡修,集资重建上落。重建后祖祠位于原址,面阔五间连体,为石木建筑,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中厅堂主祀翊峰公。大厅口石柱联为“茶心圣贤心一空二义,阳事宇宙事万古纲常”。天井左右厢房及下落待后建。(10) 码头美岭杉行郑氏祖祠杉行郑氏祖祠座落于杉行自然村,建于清代晚期,为二进汉式大厝体,面阔五间,深三间,分上下落,中为天井,两边左右两护厝及后落。土木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厅堂雕梁画栋,主祀桂生郑公暨妣,兼祀派下列祖。
  (11) 石井郭前郑氏家庙郭前郑氏原有祖祠,谱载约建于明中前期,嘉靖二十年(1541),郑普父母相继亡故时返梓行孝,“见祠宇倾颓,慨然兴叹”。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重建,时普在京,其家曾侄国桥参加“祭毕而宴”,并修谱作序。后经明清几百年风雨沧桑,已极破旧,公元2003年族裔同心,拆旧新建,翌年秋竣工。南安郑氏宗祠唯郭前郑氏宗祠称“家庙”,系该宗祖于明时科仕较多,其中郑普科出进士,官累户部员外郎,可称“家庙,而家声远。
  (12) 石井郭前明代“邦伯”石牌坊石井郭前村明代“邦伯”石牌坊,原为郭前郑氏褒扬嘉靖壬辰进士郑普政绩及爱民风范。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诰赐“恩荣”圣旨牌,重修牌坊至今保存完好。“恩荣”圣旨牌由当时监察御使福建巡按王瑛立。上石匾正面勒“邦伯”,负面勒“地卿”,下匾勒“嘉靖壬辰赐进士郑普立”。
  第五节人物郑芝龙(1604—1661),字飞黄,南安石井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二十岁时为母舅在澳门经商的黄程运送货物至日本长崎,经泉州高人李旦及海澄人颜思齐介绍,与长崎平户的田川氏结婚,翌年生森(郑成功)。后因参加颜等人反德川幕府被追捕逃回台湾。颜死,芝龙被推为首领。天启六年春,芝龙在金门、厦门竖旗招兵,征富济贫(“报水”)义举大得人心,无业贫民纷至投靠,遂成一支东南海上劲旅,于海峡活动频繁,朝廷曾派巡抚、金门游击多次“招抚”讨伐,均被挫败。崇祯在位,为安定东南,先授芝龙为游击将军,复升参将。崇祯六年(1663)荷兰侵略者进犯厦门,又骚扰潮洲,芝龙多次出兵援助巡抚邹维琏打败荷兰,使荷兰侵略者不敢轻易来犯八因战功明升芝龙为总兵,权超督抚。公元1645年5月,清破南京,郑芝龙拥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立隆武政权,被封为南安伯、平虏侯,晋平国公。是年引子森进见隆武,帝大喜,赐森国姓,改名成功,授招讨大将军,进封忠孝伯。隆武二年,清大举入闽,芝龙难敌,隆武帝逃往长乐途中被清所杀,芝龙回闽南。清贝勒王命洪承畴及福建御史黄熙胤密信劝芝龙降清,芝龙致信与子成功计议,成功见信痛哭不从,决意效忠明室,芝龙无奈单身赴福州见贝勒王,贝勒即将芝龙挟至北京,又命清兵入安溪,大肆烧杀,并洗劫郑府,田川氏义愤填膺,怒斥清兵罪行,坚贞不屈而拔剑自杀。芝龙被挟至京后,清廷即大造“郑芝龙已降清”与论,并号封其精骑哈呢番,以惑人心。顺治十八年(1661)十月,清知郑成功誓死效忠于明,并怀疑芝龙暗中与子南北勾结,遂将郑芝龙杀于柴市,其孙世恩、世荫、世默等家眷11人同时遭难。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林,父芝龙,南安石井人。明天启四年(1624)七月十四日生于日本平户千里滨,乳名福松。七岁(1630)随母回国,先至石井谒祖,而后居安平郑府。成功少聪慧,喜诗文习武,十五岁入南安县学,廿一岁进南京国子监太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廿一岁随父在福州进见隆武帝,得赞赏,赐姓朱,改名成功,并封忠孝伯,拜御营中军都督,挂招讨大将军印。1646年隆武帝被清所杀,父于福州被贝勒挟北京,清兵又入安平,大肆烧杀,成功之母田川氏不忍辱而自杀。郑成功国难家仇,悲愤交加,即赴南安文庙“焚青衣”投笔从戎,誓师海上,竖反清大旗,并至广东南澳募兵。永历四年(1650)郑成功率师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连年出击粤、江、浙。永历七年(1653)十二月一日,永历帝派刘国柱来思明(厦门)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永历十三年(1659)与张煌言合兵围攻南京,因误信清总督诈降而战败,九月回师厦门。
  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郑成功北伐失利回师厦门后,台湾荷兰通事(翻译)何廷斌潜回思明,投奔郑成功,并告其台湾人民反抗荷兰侵略者的心声,国难民心激起郑成功爱国热忱,决意挥师东征,驱逐荷夷,光复台湾。永历十五年(1661)农历三月廿三日午,郑成功率师25000人,战船400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因大风停数日,于四月初一日登台南柴头港(据荷兰《梅氏日记》记),并迅速率部围攻荷兰猫实町驻守的赤嵌城,击溃已达维亚港派来的荷兰援军(海军)。历时八个月战斗,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迫使驻热兰遮的荷兰总督揆一献投降书,使台湾回归祖国怀抱。郑成功自23岁扛起“忠孝伯招讨大将军”大旗起,历十六年征战南北,驰骋海疆,展开抗清及驱荷复台的斗争,终因积劳成疾,于复台当年五月初八日(1662年6月23日)英年早年,享年三十九岁。葬于台南州仔尾。直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赐迁葬于与石井毗邻的水头橄榄山郑氏祖莹,并赐赠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郑普(1495-1550),字汝德,号海亭,父郑元,石井郭前人。少笃志砺励学。曾于扬子山书院师从黄钺,后为泉州府学庠生,学业显著居首。明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中进士,授安徽无锡知县,时三十八岁。
  无锡“素有富名而多仕宦”,但宦者竞相巧立名目盘搜民膏,郑普到任后深入民间,知百姓穷困而且苛税繁重,即号召邑人去侈崇俭,勤劳致富,一面又检点赋税,归范税课,使百姓减轻负加部分。
  嘉靖十四年无锡旱灾蝗灾严重,郑普以谷物奖励捕捉蝗之幼虫,又大力开展抗旱,保民衣食。征税对富户严征,对无力如时缴交者亦不暴力横征,而以耐心说服,使课税能以完成,受户部嘉奖。对违法乱纪者,遵父教诲,不以棍打刑供逼讯,而以理断法治。对百姓求访者平易善待,公事励精图治,“勤政慎取,而著贤声”。嘉靖十七年(1538)升南京户部主事,主维扬(今扬州)船运税务。离任无锡时百姓扶老携幼,“跪送百里,不下数千不久,又升户部员外郎,擢任云南知府。嘉靖二十年(1541)父母先后故去,郑普告假归梓行孝,居家守服数年。期满除服,赴铃待选,不幸骤染热疾,嘉靖庚戍(1550)十月十日卒于京师,享年五十六岁。
  郑普精通经学,曾著有《易经存疑》、《海亭文集》。
  郑经(1642—1681),又名锦,字式夫,号贤之,郑成功长子郑经于永历十八年八月率部入台,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为州,划府治为四坊,坊置签署,理民事。说34里,置乡长,教民烧瓦建宫室衙署,礼遇缙绅,优厚明宗室,分绪镇土地,寓兵于农,社会安定。九月,郑经同意英求互市。翌年八月委陈永华察台南北,劝民垦田,种蔗熬糖,围海晒盐,发展贸易。永历二十年建文庙、办学校,屯田练兵,造船行贩日本,铸永乐钱币,还派人到东南区一带扩大贸易,岛内经济形势大好。
  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吴三桂曾协约郑经反清,但未行动。十四年郑经率部西征,刘国轩部攻入潮州,挫败清平南王尚可喜,六月围漳州,十月漳州守将吴淑兄弟开门投降。十六年正月攻兴化失利,二月从漳泉四师厦门。清康亲王劝郑经降清,被拒。康熙十七年二月,郑军刘国轩攻障大破清军,取长泰、同安、遭清军大量增援,郑军退海澄,后又退出思明州归台。康熙二十年,即永历三十五年(1681)正月,郑经病危,命刘国轩辅世子克臧。二十八日郑经逝于承天府行台,享年三十九岁。三十日,冯锡范、刘国轩以克臧非郑经嫡传,另立克塽为嗣。
  郑运锦(1698—1765),字尚实,号朴居,南安石井人。早年家贫,因受富户欺凌,离乡为厦门一海商佣人。锦笃实,事干练,力大兼识水性,老板赏识,派其出海贸历,经营有方,老板得利大喜。一年初夏,所率五船大麦发芽,适逢海南瘟疫急需麦芽治病,反得巨利,老板益喜,尝其大笔银两,锦即自置船队,经商于台,厦之间,后于台彰化县鹿港开“渤兴行”,经营土产、米、糖,生意十分兴隆。雍正元年(1723),浙江人朱山任彰化县令,勤政爱民,因私动用库银万两赈贫,致财政赤字,任满无法补缺,同僚上书弹劾,诬其侵吞国库,朱山为台首富。
  运锦之子承父志,热心公益,修桥造路,办学救灾,善事屡举,深受故里及台百姓爱戴。朝廷因郑家功绩,其长子郑汝成由贡监授州司马加五级,并诰封中宪大夫,荫及三代,郑汝成便在父建之府第挂“中宪第”巨匾,居宅世称“中宪第”。“中宪第”占地7780平方米,五进112间,对外佯称99间,东一护西双护。西侧附建花园、书轩、演武厅、梳妆楼、亭榭、曲桥等。四周红砖围墙,后因街道拓宽照墙被拆,其他保存完好,其木料多采用台湾杉木、楠木等。“中宪第”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内涵丰富,为闽南著名古民居,2001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南安姓氏志

《南安姓氏志》

本书主要由各姓指派专人负责撰稿,大部分稿件均送回审校,最后由市方志委统稿编纂,尽量使资料真实可靠。本书所用人口数字系市方志委2003年6月的调查统计,个别漏统,敬请原谅。本书所用资料文献众多,不能一一列举。由于众手成书,有些语言及风格上未能一致,个别材料或缺;南安历史人物灿若繁星,只择其代表性,人物难免挂一漏百,在此谨向读者致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