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入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姓氏志》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191
颗粒名称: 二、入闽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135-136
摘要: 几经繁衍迁徙,传至隋代文静公(公元568-619年,系出彭城,世居兆武功,其地在陕西境内。)袭父官爵,历任民部(后世之户部,避世民讳改。)尚书,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遭谗冤杀,其子讳慎号中兴,逃隐光州固始,即今河南固始县,以爵为姓为侯氏。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其裔为避乱,随王审知昆仲队伍入闽。
关键词: 福建 姓氏 人物

内容

几经繁衍迁徙,传至隋代文静公(公元568-619年,系出彭城,世居兆武功,其地在陕西境内。)袭父官爵,历任民部(后世之户部,避世民讳改。)尚书,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遭谗冤杀,其子讳慎号中兴,逃隐光州固始,即今河南固始县,以爵为姓为侯氏。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其裔为避乱,随王审知昆仲队伍入闽。
  新田刘氏宋嘉定间一世祖刘光祐(号启庵)避莆乱入武安,相土长泰善化里谢潭。明弘正间十一代支习玄,始折入泉之,安溪为分派;习雍承父徭徙居为在漳城分派。敦承继习玄趋安溪后再迁南安廿九都甘棠井,是为分居南安之祖。明末十五世奇思(号月潭)避倭夷自漳长泰光走移居南安东田(廿八都)后溪寨顶,陈魁文收养为婿,相土新田,则为南安一大派也。十六世士槐次子履绍(号于哲)迁居楼紫,后五田履烧(号奕昭),六男履燧(号奕素)也移居楼紫,繁衍至今。
  东田镇枋坝、后溪刘氏入闽始祖系刘禹锡之七世孙,翱及翔,翱于唐清泰年间(约934)官居建阳之麻沙,号西族之祖,其弟翔居建州崇安之五大里,号东族之祖。为刘氏122世。至129世刘琦开创祥芝,创有《温陵芝山大宗世牒》。
  东田镇枋坝、后溪刘氏系刘琦后裔,枋坝、后溪刘氏一世祖积义,字泰峰,约生于公元1430年,居安溪县龟窑乡莲宅社,太学士。积义次子秉宽,约1488年迁居东田的桃园土堀内,积义公四子秉敏,约在1495年迁东田桃园南北沟。枋坝开基祖钦瑞,积义之孙,1510年迁居桃园后溪,钦瑞三子宗泽,后裔分居于后溪、砂埕等地。
  京兆武功,其地在陕西境内。)袭父官爵,历任民部(后世之户部,避世民讳改。)尚书,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遭谗冤杀,其子讳慎号中兴,逃隐光州固始,即今河南固始县,以爵为姓为侯氏。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其裔为避乱,随王审知昆仲队伍入闽。
  新田刘氏宋嘉定间一世祖刘光祐(号启庵)避莆乱入武安,相土长泰善化里谢潭。明弘正间十一代支习玄,始折入泉之,安溪为分派;习雍承父徭徙居为在漳城分派。敦承继习玄趋安溪后再迁南安廿九都甘棠井,是为分居南安之祖。明末十五世奇思(号月潭)避倭夷自漳长泰光走移居南安东田(廿八都)后溪寨顶,陈魁文收养为婿,相土新田,则为南安一大派也。十六世士槐次子履绍(号于哲)迁居楼紫,后五田履烧(号奕昭),六男履燧(号奕素)也移居楼紫,繁衍至今。
  东田镇枋坝、后溪刘氏入闽始祖系刘禹锡之七世孙,翱及翔,翱于唐清泰年间(约934)官居建阳之麻沙,号西族之祖,其弟翔居建州崇安之五大里,号东族之祖。为刘氏122世。至129世刘琦开创祥芝,创有《温陵芝山大宗世牒》。
  东田镇枋坝、后溪刘氏系刘琦后裔,枋坝、后溪刘氏一世祖积义,字泰峰,约生于公元1430年,居安溪县龟窑乡莲宅社,太学士。积义次子秉宽,约1488年迁居东田的桃园土堀内,积义公四子秉敏,约在1495年迁东田桃园南北沟。枋坝开基祖钦瑞,积义之孙,1510年迁居桃园后溪,钦瑞三子宗泽,后裔分居于后溪、砂埕等地。

知识出处

南安姓氏志

《南安姓氏志》

本书主要由各姓指派专人负责撰稿,大部分稿件均送回审校,最后由市方志委统稿编纂,尽量使资料真实可靠。本书所用人口数字系市方志委2003年6月的调查统计,个别漏统,敬请原谅。本书所用资料文献众多,不能一一列举。由于众手成书,有些语言及风格上未能一致,个别材料或缺;南安历史人物灿若繁星,只择其代表性,人物难免挂一漏百,在此谨向读者致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