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入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姓氏志》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159
颗粒名称: 二、入闽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105-106
摘要: 福建是吴姓分布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崇安、建阳、浦城、福州、连江、莆田、泉州、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同安、厦门、漳州、云霄、龙岩、宁化、连城、上杭等县市。
关键词: 福建 姓氏 人物

内容

福建是吴姓分布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崇安、建阳、浦城、福州、连江、莆田、泉州、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同安、厦门、漳州、云霄、龙岩、宁化、连城、上杭等县市。
  南北朝至德三年(583年),丰州刺史章大宝谋反,吴惠觉平叛有功,授丰州剌吏,后择居清源山朋山(旧称屏山)岭后。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图元,以治书御史奉命都统节制经略闽疆。先住福州古桥头,反又迁居尤溪,子孙又分衍大田、漳平、安溪等地。
  唐僖宗中和二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仁禄唐开成进士,官国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因避广明之乱“耻再受乱朝爵令”,徙居惠安大吴。至今已一千余年,传四十世,誉为“名宦乡贤裔,忠臣孝子家”,繁衍蕃盛于闽南各市县和台湾、浙江、广东、四川、江西、辽宁等省,以及东南亚诸国。子孙数百万人,泉州黄龙、晋江磁灶、石狮三宗,乡殷富昌荣,菲律宾“让德堂”和印尼“延陵公会”以及泰国、星州等的吴氏族姓社团,对侨居地和祖国贡献巨大。宋代惠安九世十三人登进士第,宋旌表吴德章为孝德大孝子,清光绪庚寅,晋江吴鲁钦点状元。其所著《百哀诗》为亲睹八国联军侵华罪行之纪实。痛责清廷腐败卖国之爱国史诗。唐僖宗中和四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祭字孝先,随王审知入闽。同行的还有其堂兄弟:发、兴、瑞、良、斌等五人,分居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汀州等地,称为吴氏六祖。
  宋末元初(1249年),状元宰相安徽吴潜之十一世孙吴薪,从浙江兰溪以孝廉征为龙岩令入闽,为官清正,未三年即得迁秩,改判潮州,莅任时途径海阳探访祖迹,不幸染疾,其子徙居漳下坡,后裔丕振蕃盛于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和东南亚诸国,至今繁衍二十多万人,其中尚寨派裔孙吴锡璋,清乾隆四十年乙未科高中一甲一名武状元,钦点殿前侍卫,晋封四品武德骑尉。
  浦城城吴氏显荣于宋仁宗朝,礼部侍郎吴待问生:育、京、方、亮四子均进士及第;吴育大魁天下,与弟吴充先后任仁宗,神宗宰相,调和鼎鼎,家声大振。
  迁入上杭的吴氏有两派,一属江苏无锡常州延陵郡;一属渤海郡。衍居全国各地子孙以四川为多,连江吴氏,其始祖吴省元,于宋代因避乱由南京迁居连江东塘,至今已发展三十一世,其裔孙吴运追随孙中山革命,为黄花岗烈士之一。
  宋进士文林郎吴宥由江西南丰迁宁化,成为后世闽、粤客家吴氏始祖。子孙分衍于台湾、两广、香港等地。 ,安溪县厚安吴氏,其始祖子原公,于明代永乐年间迁入安溪剑斗开发创业,至今五百余年,人才昌盛,其子孙散居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仅安溪剑斗镇就有子孙一千余人。
  福建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吴姓的清官廉史,在宋代就有知惠、潮二州的惠安吴达老;有古田尉,积阶朝散大夫莆田的吴公诚和尚右郎官,大理少卿吴叔告;有史称“真廉吏”的建阳古田尉,攸县丞,融州节度推官吴居仁以及长乐世称“吴铁面”的著名监察御史吴实。此外还有南宋进士、大教育家、惠安吴岗治学舍以经学指授峡邵二州,夷陵学子始第春官。

知识出处

南安姓氏志

《南安姓氏志》

本书主要由各姓指派专人负责撰稿,大部分稿件均送回审校,最后由市方志委统稿编纂,尽量使资料真实可靠。本书所用人口数字系市方志委2003年6月的调查统计,个别漏统,敬请原谅。本书所用资料文献众多,不能一一列举。由于众手成书,有些语言及风格上未能一致,个别材料或缺;南安历史人物灿若繁星,只择其代表性,人物难免挂一漏百,在此谨向读者致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