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姓氏志》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11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人物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
页码: 65-70
摘要: 本段介绍了福建姓氏各个人物等。
关键词: 福建 王氏 人物

内容

王基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南安县令。(约公元650-711),琅琊郡(今山东诸城县一代)人。明经擢第,补岗州司法参军、改任泉州隶事参军。秩满,任武荣州南安县令,任期约于唐久视元年(700)至景云二年(711)之间,卒于任上。开元三年三月十日归葬于洛阳邙山平乐原。
  王基为官,“蹈礼怀文,清以从政”。在任岗州司法参军期间,一改过去“评刑断狱多缺矜慎,持法作吏屡闻哨刺”的陋习。任泉州录事参军时,“贞以从政,请以徇物;远邦准的,邻郡规矩”,政绩斐然。任南安县令,“下车宣风,阖境潜化”,“俗无浮竞,脂膏不润”,“旬月之间,政声斯洽”。
  王延彬(885—930),其先世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末黄巢起义,群雄并起。光启元年(885),寿春人王绪带兵取道江西入闽,兵至南安,部将王潮取而代之,兵围泉州。王潮弟审邽破城而入,乾宁(894-898)拜威武军节度使,委审邽为泉州太守。审邽善吏总参,命延彬设招贤院于丰州,接待中原避乱南来的名士,一时如黄滔、李洵、韩偓、徐寅、王涤、崔道融、夏侯淑、王拯、杨承休、翁承赞、郑璘、杨赞图、王调、归传懿、郑晋、杜袭礼均来投,使泉南文教成一时之盛。
  天祐元年(904),审都卒,延彬权知州事,二年正式委任。除后唐天成元年初,其堂弟延钧权泉州刺史近一年外,十二月延彬再任,至长兴元年,先后治泉26年。历唐、后梁、后唐三朝五代,后梁加金紫光禄大夫、转右仆射,封琅琊郡开国男,转司空、加云麾将军,授特进阶检校太保,封开国伯;乾化二年进封检校太傅开国侯。王延翰称闽王后,授延彬管内三司发运副使。后唐天成四年,加检校太尉。
  延彬治泉期间“息民下士,能继父志”。泉州海外交通发达,延彬乃“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飙,无有失坏,郡人藉以为利”,因此称他“招宝侍郎”。他多才多艺,能诗,好谈佛理,又善歌舞。
  王延彬于后唐长兴元年(930)初亡故,葬云台山麓,俗称云台诗中墓。
  其妻以别馆舍为寺,名云台寺。宋称其地为清歌里。
  自王延彬辟梅村十里后,此地植梅之风历久不衰,至今犹然。村口“云苔”、“万梅乡”石碑犹存。遗有著述《清源郊行》,《战阵变易公合疾速兵法》、《行军约束八条》等。
  王彬(1847—1913)菲名罗曼•王彬,祖籍官桥,生于菲律宾马尼拉市后街仔。1883年7月被当局委任为岷伦洛区长官。王彬刻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深获当地华侨和菲人的赞许。
  王彬一方面努力开拓商业,一方面资助交参与菲律宾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活动,把自己开设的店铺供给爱国青年作为活动场所。当时宣传独立革命最有力的知识分子加伦那兄弟,等人,经常在其店铺聚会。王彬受其影响,积极参与活动,在1896年菲律宾的独立运动和1899年的美菲战争中,他以大量物资赞助革命党人,因而曾被殖民当局逮捕入狱。王彬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担任菲律宾军人及战争难贫救济协会会长,大力赞助保护幼童协会,并协助建立菲律宾商会组织。菲律宾工作会成立时,王彬被选为首届司库。
  1913年12月10日;王彬卒。1965年,马尼拉市议会将马尼拉华人区的一条街道改名为王极街,以纪念其功绩。中菲建交后,1923年菲律宾政府国家观光部、马尼拉市政府和菲华商联总会联合共建华人区时,特为王彬建立纪念碑,上有王彬纪念铜像一尊。纪念碑正面写着“菲律宾革命称贤罗曼•王彬先生纪念像”。纪念碑的两侧,分别用中、英二种文字书写罗曼、王彬的历史功绩。碑文中写道:“罗曼•王彬氏对菲国之贡献,将与此碑共垂于不朽”。
  王登庸(1855—?)又名王登赢,王海文,王海云,清朝光绪年间举人。现墓位于官桥和铺乡,墓碑高约120cm,宽约95cm,碑字为“格后王氏封莹”,光绪乙巳年(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曾为格后乡普济堂题篆书对联,楷书对联于下:普天下而云游拔剑降魔苦行历修完果业济民生于旱魅登坛正法甘霖应祷显灵通王振邦(1881—1947),丰州人。1907年南渡新加坡,后加入同盟会。不久,奉命回厦门开展工作,在厦门中街(现新路街)万成客栈建立联络站,秘密刊行邹容的《革命军》(后改名《图存篇》)开展宣传活动,发展同盟会会员在驻厦清军中进行策反,工作取得成效。振邦是当时同盟会厦门主盟人之一。1911年3月,振邦与杨杰、陈又让到广东准备参加武装起义,抵广州时起义已失败,便返回厦门,与陈天赐、黄志明、林振寿等人策划光复厦门工作,在厦门万美信局王振良寓所设立秘密机关,联络驻厦部分清军,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十月,武昌起义成功,清驻厦的兴泉永道庆番、厦防厅王志廉闻风逃走,地方局势混乱,市面不安。振邦主动联系会友维持社会秩序。十一月,发动武装起义,光复厦门。
  抗日战争爆发,举家迁居菲律宾。1941年回国,在家乡隐居,继续行医救人,深受乡亲敬重。
  王辟尘(1885——1954),丰州人。清末南渡马来亚,在霹雳怡保同郑螺生与孙中山会晤,接受革命思想,组织同盟会霹雳分会,郑螺生任会长,辟尘任秘书,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民国初年,辟尘回国,在福州师范任教。1918年至1919年在华侨亲友的资助下,偕夫人李灵芬到泉州创办泉州女子公学,李灵芬任校长,辟尘负责校董会工作。学校办得相当出色,深受社会人士的赞赏。后来,菲律宾华侨蔡联芳独资负担学校常年经费,遂改名为泉州华侨女子公学。
  初为完全小学,后增设师范科,兼办刺绣、纺织厂。
  1924年,辟尘与叶修皇一道发动华侨集资,开筑泉州至洪濑公路、创办进化汽车公司。在修筑石砻至洪濑路段时,辟尘亲临现场督选路基,曾受恶势力诬告而被驻军扣押。他以华侨身份,据理力争,一直告到福州才结案。1925年,到南京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随后留在国民党政府中央侨务委员会工作,先后任过指导科、移民科科长、管理处代处长。任职期间,积极为华侨排忧解难,保护华侨的合法利益。抗日战争爆发,发动华侨捐资救国,曾动员一位缅甸华侨借给国民党政府80万英镑,购买军火。
  1945年,一批回国支援抗战的华侨司机回南洋,他全力协助办理手续,受到海外华侨的称赞。
  王宣化(1896—1980),又名王克振,号英子,水头人。18岁随乡亲到菲律宾谋生,先在马尼拉一家店铺当学徒,积蓄些钱便到菲律宾大学商科就读。1917年在马尼拉中国领事馆当译员。懂得英、日、俄和西班牙语言,尤精英文、翻译过美国著名小说《罗马假日》。1910年在马尼拉创办《平民日报》,自任经理和编辑。1921年,回国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福建东路讨贼军,担任副官兼军需。两年间,目睹军阀混战,报国之志难以施展,便弃职往新加坡,在友人支持下,创办南洋影片公司,任总经理,用影片向海外华侨和友人介绍中国,1928年再到日本东京大学深造3年。
  1931年再次回国,在上海泉漳中学当教员,同时创办《现实周刊》,担任编辑,宣传进步思想,还积极参加“社联”、“左联”的活动,得到上海共产党组织的重视和支持,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宣化因工作需要,南渡马来亚开办报馆,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先后担任《中华晨报》、《南华日报》总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与粘文华、苏棠影、辜俊英等人发起组织“星马华侨抗日救国会”(后改名抗日后援会),参与领导星马50万工人大罢工,声援国内抗日战争,1938年被英殖民当局逮捕,驱逐出境,翌年回到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
  上海解放后,宣化在上海军管会工作,不久随军南下,先后担任福建实业厅副厅长,福建省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1952年调华东区工作,任华东区党委会统战部处长、华东行政委员会华侨事务处处长。1954年调中央工作,先后担任中央华侨投资辅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副司长、全国政协一至五届委员、全国侨联一、二届常务委员,福建省侨联副主席。
  王重庆(1938—1998),丰州人。1959年南安一中高中毕业,1963年福建师院物理系毕业。1984年1月任南安县人民政府县长,1987年6月任泉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知识出处

南安姓氏志

《南安姓氏志》

本书主要由各姓指派专人负责撰稿,大部分稿件均送回审校,最后由市方志委统稿编纂,尽量使资料真实可靠。本书所用人口数字系市方志委2003年6月的调查统计,个别漏统,敬请原谅。本书所用资料文献众多,不能一一列举。由于众手成书,有些语言及风格上未能一致,个别材料或缺;南安历史人物灿若繁星,只择其代表性,人物难免挂一漏百,在此谨向读者致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