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游范氏族谱资料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仙游县范氏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7111
颗粒名称: 二、仙游范氏族谱资料考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5
页码: 112-136
摘要: 入闽发祥地—南安清溪考范仲淹,其长子纯祐的八世孙讳缜,遂入籍南安清溪。据本县祖祠(大济镇三会村郑庄)《范氏祖谱》中载称:入闽始祖宋经学御史中丞纬范缜……系文正公九世孙也“缜公五世孙范清由清溪迁居仙邑伊安里。子源同父范穆居仙邑伊安里(今枫亭、园庄镇的部份区域,经查现已无范氏后裔留居此处)。范元(子源)由伊安里迁入仙游郑庄。定规(包括仲淹编定)中原范姓的文化以字辈文化最具特色“流传在中原地区的范氏字辈谱,即时遵道晋隆至民国七年(1918)后人又在续谱基础上再续二十个字。
关键词: 范氏 清溪县 范仲淹

内容

入闽发祥地—南安清溪考
  范仲淹,字文正,宋仁宗时任宰相,一生为官清廉。他生四子,长子纯祐,官光禄大夫;次子纯仁,官宰相;三子纯礼,官尚书右丞;四子纯粹,官龙图阁大学士。其长子纯祐的八世孙讳缜,宋时官居经学御史中丞,因忤逆宰相贾似道被贬(即埋名),背井离乡,徒涉闽南任教谋生,遂入籍南安清溪。据本县祖祠(大济镇三会村郑庄)《范氏祖谱》中载称:“入闽始祖宋经学御史中丞纬范缜……系文正公九世孙也。”清溪(今南安县玉田乡山西村)是一个位于南安县西北部的偏僻山区,距县城约四、五十华里,与同安县毗邻。这里三面依山,从县城西行,仅有羊肠小道沿清溪蜿蜒而上,交通极为不便。山上无树木,地面无良田,可谓山穷水恶,草木不生,故旧有“苦溪”之称。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现有很大变化,因即改名为清溪。
  元至正甲申年(1344),缜公五世孙范清由清溪迁居仙邑伊安里,生二子范穆、范勤(失稽)。范穆生三子,长子子实,次子子源(讳试),三子子才。当时为避陈友定之乱,子实返回故里,所以《剑沙族谱》中没有关于子实的述说。子源同父范穆居仙邑伊安里(今枫亭、园庄镇的部份区域,经查现已无范氏后裔留居此处),至明洪武四年(1371)才入籍仙邑伊安里。至明永乐四年(1404),范元(子源)由伊安里迁入仙游郑庄。范子才同年也移居晋江四十四都,解元范芳即其后裔。
  子实返回故家后,子孙昌盛,除分枝他方外,清溪现有人口800多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省道贯穿该境,交通现已便捷,经济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二〇〇〇年六月十五日“辈字”定规(包括仲淹编定)中原范姓的文化以字辈文化最具特色。所谓字辈文化,顾名思义,即以不同的汉字区分,范姓各代人的宗族派序,以别长幼尊卑,亲疏昭穆。如由宋朝宰相范仲淹编定,流传在中原地区的范氏字辈谱(即“洛谱”)共四句二十字:“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从范仲淹开始,取谱中第一字为第一辈。这一辈谱约在明嘉靖年间用毕,后裔又续编二十字,即“君章微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其充厚,时遵道晋隆至民国七年(1918)后人又在续谱基础上再续二十个字,即“同享祖贵荣,传谱苏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万年青。”这些辈谱意在教导子孙以“正直”、“修身”、“友善”传家,尊祖敬宗,使家业安康昌盛。以上辈谱是中原范姓所沿用。
  江南的范氏因地理阻隔,信息不灵,没有采用中原一带所用的谱序,入仙的祖先约在一四〇四年后又编定了:“……起宗俊雅振家声。荣华富贵开隆业,福寿康宁庆普传”,沿用至今,现已传至福辈。勇房岱广因当时祭祖,兄弟发生口角,故自行编排辈序即:“文明毓圣世,公侯伯子男”。今将本族各地区的辈字,对照表列下:入仙始祖范清脉系仙游、莆田范氏“辈字”对照表入仙始祖范清后裔繁衍年代表14世中距27年15代中距35年16代中距35年17代35年18代中距51年19代迁。
  注:①范澄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追宗生三子:1.范容;2.范德;3.范外。
  ①范清、范澄于元至正甲申年(1344年)为避陈友定之乱移居仙邑依安里。
  ②范穆、范勤于1371年在伊安里居住。
  ③范元于1404年从伊安里移居郑庄。
  ④范才于明永乐二年(1404)移居晋江四十四都,解元范芳即其后裔。
  ⑤永昇生于1442年结婚时年32岁(1474)。
  ⑥永昇于1474年(32岁)结婚时至迁出广业里时间隔51年。
  ⑦肇平兄弟迁出时约为40-50岁之间。
  ⑧子达公:范保之子,与肇平兄弟同辈,迁西苑时年为1505年(34岁)。重兴定峰祖祠小序尝思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乎天者乘其气化之生雨露之养本乎祖者因其德泽之厚燕翼之遗则是祖泉为子孙之根本子孙为祖宗之枝叶也是以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讴非重于报本哉今我入闽始祖经学御史中丞纬缜公系宋文正公九世孙也秉性鲠直不屈权□□□□□□(空格系原记载霉烂)教授于闽南入籍南安清溪由是分枝□□小田及德化彭溪等处至祖考子源公又迁仙游后开智仁勇三房焉迄今子姓蕃衍星散四方以致祖祠未建族谊莫敦良司慨也昔有祖叔□等情深报本志切构祖时即鸠集族人协力鼎建虽云中道而止未竞完成而首倡之功乌能没哉逮至于今留滞六十余载矣幸赖叔振士振茂振善富有等顾兹庙貌不整每常伤心浩叹曾奈年近耄耋实难担此重任於是扳姓家章振时瑞声京声等以代其劳而遂其愿诸君亦慨然自任不惮跋涉之难劳心焦虑废寝忘食董成祠宇使非祖宗在天之灵安得有此贤子孙耶今幸祠宇告竣又邀族人请主进祠不惟已知所根本且能以报本之心推及于人不惟为族人所钦仰且可为祖宗之大功臣也余愧菲材何敢口赘但以诸君有莫大之勲故特杜撰数言以扬其美以志其功者焉嘉庆拾有叁年岁舍戊辰秋谷旦立(1808年)重修定峰祠历代祖考入祠芳名祠堂祭祀议事录重兴大宗祠并智仁勇三房乐捐银两开列于左嘉庆拾壹年月起工至拾贰年拾贰月止共开用钱染百肆拾玖千单捌拾文(尚未完成)智房定峰题银叁百陆拾玖两正 茅亭街题银伍拾两正 家柏先交钱拾捌千文正已上共题钱肆百壹拾玖两正(智房) 仁房连坑题银伍拾两正 西林并寺后共题银柒拾两正 天井院题银参拾两正 石马题银陆两正 新坝头银伍两正 以上数处共题银壹百陆拾壹两正(仁房) 勇房岱广题银捌拾两正 中厝题银拾贰两正 西永题番银叁拾圆又拨租四石乾 亭湖题番银叁圆正 东乡埔的题银叁两正 已(以)上数处共题银壹百玖拾伍两又大圆叁拾叁圆(勇房) 白硎题杉拾参株做梁柱 三房共题银柒百柒拾伍两大番叁拾叁圆正实收现钱五百四拾贰千捌百文 嘉庆拾贰年十二月十一日入祠(1807年) 智房定峰祖考芳名: 雅镳 雅山 雅玉 雅嶷 雅贞 雅板 雅泰 雅达 雅苞 雅基 雅武 雅达(理坑) 雅士 雅作 雅维 雅超 雅文 雅兴 雅远 雅植 雅尚 雅绍 雅成 雅良 雅狱 雅定 振奇 振川 振及 振杓 振声 振嘉 振江 振源 振大 振玉 振书 振亟 振吉 振周 振男 振廷 振苍 振道 振卓 振典 振溥 家耀 家性 家孔 家和 振选 家聚 鸾声已上五十四名俱是智房 外壹牌 雅朱 顶厝嘉庆拾肆年九月初一日重入祠芳名 雅燕公 振涤公 振薛公 振慧公 振茂公 振杰公 振受公 家静公 家源公 家廷公 尊声公 实声公 已上拾贰名俱是智房嘉庆拾贰年十贰月拾一日入祠仁房祖考芳名 尔峰 伟山 永山 雍山 起华 世举 元豪 元光 世武 元礼 元浩 元筹起贤 元备古坑 邵山古坑 已上拾五名俱是莲坑另石马贰牌 起林 景辉 西林祖考 起禄顶厝下井起肃顶厝起颜顶厝起兰下头浑朴下头鹿山下头慎山下头元壹下头远山下厝光璧下厝世荣下厝圣麟下头元贤顶厝坐山顶厝岭山顶厝元文下头元澄下井大山下井寺后 曰杨 达山 世采 圣舟天井院 湖伯公 世科公 芹伯公 贤伯公 世良公 世泰公 新坝头 元豪公 世秀公已上共叁拾牌俱是仁房总名龙华外壹牌 好山公嘉庆拾贰年十二月十一日入祠 勇房云山祖考芳名 亦安 紫友 屺寿 述古 起震 遂亭 简斉 对岍 开学 周政 翼侯 历士 旭侯 如有 杰士 希山 泉若 智仁 舟若 仁卿 祝公 贤有 竹居 师山 宜青 敬舆 讲官 应中 星谷 名宿 性若 怀仲 佳胤 锦仁 德儒 安国 宾佐 乐侯 文育 世英(埔的)宾国(中厝) 参元(中厝) 廷扬(中厝) 洒梅(中厝)苍有(中厝) 睿海(中厝) 直于(中厝)玉辉埔的 已上共四十八名 嘉庆拾四年九月初一日重入祠 金南 淂入 安邦 美士 休徵 亦建已上陆名西永祖考芳名 静怀公 清宁公 墨园公 维桢公 德仪公 成卿公 瞻梅公(斗峰) 庆云公(斗峰) 寄甫公(斗峰) 寅仕公斗峰 以上共拾名嘉庆拾四年九月初一日重入祠汝嘉(斗峰) 宗器公 希伟公 清仲公嘉庆拾贰年十贰月十一日入祠 白硎祖考芳名 仲钦公 浩怀公 仲禄公 世辅公 友卿公 盛来公 徵顺公 已上共柒名已上三房祖考合壹百捌拾五名又壹牌智房共六十六名 今加一牌仁房共四十五名 今加三牌勇房共七十五名合共壹百捌拾玖名 又加壹牌笔架敬所公 壹牌 咸丰柴年裔孙圣绪成声荣献灼华再择十月初八日卯时进主三房合共捌拾叁名智房祖考芳名 振祥 振育秋芳 振榜秋芳 振时 振接 振贤 振凤 家与 家万 家观 家漈 家宾 家章 家巽 家墨 家毅 家班 家渥 家杨 家溥 家里 家至 家臂 家栋 家育 家乐 家督(秋方)家齐 家泽 家钦 家贤 家长 家文 家水 家漳 京声 光声 亦声 会声 德声 士声 长声 麒声 卓声 百声 湛声 鼎声 福声 瑞声(顶厝) 睿声 法声(顶厝) 阳声(秋芳) 国声 训声 胙声 祥声 光声 丹声 昆声 衡声 肥声 文高 文福 文偲 荣文 荣芳 荣科 以上共六十七名俱是智房咸丰柒年十月初八日入祠仁房祖考芳名咸丰柒年十月初八日入祠 仁房祖考芳名 圣波(下头) 圣乐(下头) 圣明(下厝) 圣椒(下厝) 明声(下头) 世云(顶厝) 世薰(顶厝) 世济(下头) 世琼(盘洋) 世士(下厝) 进坤(下头) 公颐(下厝) 公发(新坝头)已上共十三名俱是仁房 白硎勇房祖考芳名永定 资气 亦郭 已上共叁名俱是勇房 三房计共捌拾叁牌智房共应陆拾柒名 仁房共应拾叁名 勇房共应叁名 光绪柒年拾月十贰日再入祠 智房祖考芳名 家珊 约声 添声 宏声 强声 蟠声(仲北) 宗声(秋芳) 银声 荣德 荣聪(顶厝) 荣定 荣列 荣鉴 荣仪 荣席 荣彰 荣前 荣启 荣居 名华 庆华 已上共贰拾一名俱是智房 光绪柒年拾月十贰日再入祠 仁房祖考芳名 元朴(墘头) 光绪染年十月十贰日再入祠(1881) 勇房祖考芳名 明周 长端 极有 士雍 于诗 于书 有成 有源 有厚 恒善 恒达 有在 恒波 恒照 西永共拾四名 大广祖考芳名 星历 有正 经井 共参名 白硎祖考芳名 洪理 文礼 共贰名 另亭湖一名 永清 一议(振时) 哲成 家章 瑞声 京声等竭力重兴祠宇并鸠积祭产功莫大焉递年祭祖各庆大饼壹员糖仙壹座少酬其劳亦是效王者报功之意且可以激励后人 一议祠中主祭宗孙就智仁勇三房选绅衿行高长者当之所庆福馀与族长同 一议祠中族长庆羊首壹个大饼一员糖仙壹座方棵一张如族长不在照现在查行同年长者代之其福馀胙随现领受若三房长三人各庆大饼壹员亦照现与祭者领受永为定例 一议礼生六人就祠中请出娴礼者当之各庆大饼壹员胙肉壹斤各庆密饼壹圆永为定例 再议写说祝文者亦赏胙肉壹斤定规 一议朝廷有尊贤之典庙中亦如之凡文武贡监递年各庆肉胙壹斤大饼壹圆其童生递年各庆密饼壹圆俱照现与祭者庆之若童生并绅衿者倘值考试不得与祭宜照式庆之 各庆大饼壹员永为定规 一议祠堂地系是智房俊尧俊雄私田乐愿对与祖宗起盖祠宗亦是贤子孙也递年祭祖各庆大饼壹员糖仙壹座永为定规 一议祠中祭祖者务要衣冠整不宜蓝褛非惟外观不雅大为不敬祖宗 一议祭祖之时务要肃静不许喧哗致外人胎笑大方 一议纫丁年登十六岁以上方与祭不得紊乱一议轮流祭簿一本公秤一枝以上交下不许失落并私自改删涂抹等情犯者罚银五钱归公一议族中凡有入泮并拨捐贡监俱要到祠题喜不宜吝惜一议另有祭薄三本内由载一本又经族房长签名花押外每房各执一本为照以便观览桐不至有争口舌并以杜后来弊端一议牲礼倘有不熟者罚银五钱归公一议族长倘有乘与到祠祭祖当年言约出夫价钱叁百贰拾文永为定规如无乘与永无夫价一议前年所立禄位四名元慈同轨俊来俊文各庆大饼壹员永为定规一议勇房白硎等处宿夜饭足足用永为定规祭田总目一智房乐舍王字号户庄田一亩五厘正筑埕后剩田柒分正应一坵坐祠堂前落年载租谷贰石捌斗乾民国拾年退四斗实纳贰石四斗乾佃家租谷折钱的收壹千五百文一买王字号户庄田捌分正应壹坵坐在学尾圳内落年载租谷叁石贰斗乾民佃家栋收根钱壹仟贰佰文今佃王孙世概一买王字号户庄田五分正应壹坵坐山边圳内落年载租谷贰石四斗乾退四斗实收贰石乾民佃家敬收根钱壹仟五百文今佃顶厝妹孙一买归字号户庄田陆分柒厘正应壹坵坐顶厝头度下落年载租谷叁石贰斗乾民佃振时收根钱壹仟捌百文今佃荣道立吓一买归字号庄田根壹亩壹分陆厘应壹坵坐崩溪岸头度内落年载租谷冬石柒斗乾民收根钱贰百文佃法声今过福华佃一买永字号户庄田正广戥钱四拾两正每年折租钱四千文正典业一买归字号户庄陆分正应壹坵坐郑家厝头落年载租谷叁石贰斗乾退柒斗实贰石五斗乾民佃士声今归土塞沙孙佃一买王字号户庄田陆分正应壹坵坐王坂埔西边落年载租谷贰石乾退贰斗实收壹石捌斗乾民佃柳尾世概一买王字号户庄田柒分五厘正王坂埔东办落年载租谷贰石四斗乾退玖斗递年实收租谷壹石五斗乾民佃家乐今佃尾孙一买号户庄田正在□□落年载租谷玫斗陆斤乾退十六实收租谷捌斗乾民佃今过兆金一买号户庄田正坐在宫尾落年载租谷玖壹石陆斗乾民佃今过信高一买号户庄田分正坐祠堂后落年载租谷叁石乾民国十年退九斗乾实收租贰石壹斗乾民原佃达孙一祠堂堤下剩下田壹分年载租谷四斗乾退贰斗收实租谷贰斗乾民佃对阿递年贴纳街路悦粦兑条末钱光绪十九年拾贰月再买尽契坐三教祠落族内山孙户粮田贰分年载租谷壹担五斗乾退五斗实收租谷五斗乾今佃文贤溪田壹分原佃山孙递年贴纳米银折大铜银钱十文正前西永典业银四十两开列分拨斗仔兴安厝应银陆两陆钱正年载租钱陆百陆拾文厝场应银十九两四钱正年载租钱壹千九百四十文宣统贰年八月十六日吐郎赎出六两四钱正伸钱四千九百四十八文正钱文交曰麟行息递年纳利陆百四十文前交曰麟生钱数甲寅秋众收回为修整祠堂之需隔后对阿应银十两年载租钱壹千文下珑仔应银贰两年载租钱贰百文锦华大兑应银贰两年载租钱贰百文通祠相议更号合族表德行次各宜遵此从廿一代起荣华富贵开隆业福寿康宁庆普传光绪叁拾年八月十六日秋祭礼物列左肉肝熟贰五斤首去骨,羊贰只热十三斤腹内不用沙鱼十三斤蛏干热四斤八两白米粿四十斤酒四十斤其余凭古办行戏一场不用戏中用费俱免言约以上礼物期限叁拾贰年为止叁十贰年以外三房再议各房勿得擅行其祭祖公议顶季约定七月初十日挑到本祠交纳下季约定十一月初十日挑到本祠交清不许少欠违者罚银贰钱正归公写票条式列左谨具纸线五斤金银五千锭奉上远祖考参知政事讳仲淹公妣李氏夫人入闽始祖考经学御史中丞讳缜公妣朱氏宜人入仙始祖考云骑尉讳试公妣郑氏宜人叔祖考巡抚部院讳承谟公叔祖考督学部院讳光宗公仝收用谨具纸钱五斤金银五千锭奉上智房诸始祖考妣仝收用谨具纸钱五斤金银五千锭奉上仁房诸始祖考妣仝收用谨具纸钱五斤金银五千锭勇房诸始祖考妣仝收用谨具纸钱五斤金银五千锭奉上祔祭列代诸祖考妣仝收用谨具纸钱十斤金银壹万锭奉上智仁勇三房诸祖考妣仝收用谨具纸钱五斤金银五千锭奉上智仁勇三房诸祖考妣仝收用本祠公议定于八月十六日到祠祭祖今将祭品定规开列于左羊贰只共重十六斤熟腹内在外用沙鱼重十五斤熟肉猪壹只重四十五斤熟鸡壹只在内合秤其席味猪肝合秤猪买去骨秤戏子赏牲礼另外肉一刀在外席味五盆(方肉猪肚蛏干虾米青鱼)汤粉五色(水龙米粉酒羔白果包仔)当年自收蛭干重八斤熟白虾乾重贰斤如无白虾也代虾米一斤熟斋壹架红菇贰两乾香菇贰乾京尖三两乾乌菜五两乾豆干贰十张豆腐十六文五果一架果焰梅花色糕麻古角沙以上共重一斤八两当年者自收馔盒一架冬瓜条乙斤当年者自收糖爵壹尊百子炮贰串又加一串当年者自收名香五百束香贰两枫香贰升烛贰斤圣烛壹对纸钱共四十斤六头三糊银四万片大饼叁佰六十个每个重六两蜜饼贰拾四个每个重4两糖仙五身各高1尺贰寸糖兽五身大灯乙对尖底白米稗四十斤净酒壹佰斤净酱米乙斤菜髻汤足用红纸五张全帖八个又加二个花乙斗茶心乙斤烛台八对卓裙乙条戏壹台加官晋禄议定钱五十文茶油纸生灯心烟以上棚后用八乐四人又加二人吹资钱四百文又吹资加钱二百文席卓开列于左文正公一卓中丞御史镇公一卓云骑尉公一卓左班巡抚部院承谟公一卓祔祭右班提督学院光宗公一卓祔祭智房始祖一卓仁房始祖一卓勇房始祖一卓两班附祭计共捌卓远祖考仲淹公妣李氏夫人入闽始祖考缜公妣朱氏宜人合纸钱五斤三糊银共五千片入仙始祖考试公妣郑氏宜人叔祖考承谟公光宗公智房始祖考妣纸线共五斤三糊银共五千片仁房始祖考妣纸钱共五斤三糊银共五千片勇房始祖考妣纸钱共五斤三糊银共五千片两边附祭列列代祖考妣纸钱共五斤三湖银共五千片咸丰柒年拾月初八日智仁鲁再入八十三名祖考妣纸钱共拾斤三湖银共壹万片光绪染年拾月十贰日智仁勇再入四十三名祖考妣,纸钱共五斤三糊银共千片写票条贰列于上页咸丰四年八月十六日智仁勇众议分卓每房卓数开列于左一议智房定分应贰拾贰卓一议仁房定分应拾卓一议勇房定分应玖卓议吹生一卓议戏一卓一议办厨者贰卓以上计共五十卓除吹生戏子贰卓今实四十八卓范氏远祖世系表范氏远祖世纪世德一世履冰,字始凝,唐宰相,河南泌阳人,自周王府户曹台入集中凡三十余年,时“北门学士”垂拱中历鸾台,天官侍郎寻迁春官尚书同凤阁召平章事兼修国史。天授元年(690)坐曾举犯逆者被杀。妣赵氏,生三子:冬芬、冬倩、冬菖。
  二世冬芬,生一子昆光。
  三世昆光,妣朱氏,生一子正始。
  四世正始,妣陈氏,生二子:范远、范怜。
  五世范远,妣周氏,生二子:范隋(南溪系)、范隆(华阳系)。
  六世范隋,妣王氏,先祖是陕西彬县人,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中原发生战乱不得北归,即定居苏州吴县,墓葬天平山。生一子梦龄。
  七世范硕,字梦龄,妣陈氏,曾任吴越节度使,后归家,矢心不仕。赠枢密副史鲁国公,墓葬吴县天平山。生五子:禹漠、浩漠、先漠、赞时、候漠。
  八世赞时,字汝节,名秋;妣陈、吴氏。公九岁举神童,后授吴越秘监卫。后因孙文正公显,追赠太师开封府仪唐国公。生三子:范坚、范桐、范墉。
  九世范墉,字德坊,妣谢氏。宋太宗端拱初年(988—989)任武宁(今徐州)三军节度掌书记,九九〇年卒于任而孤。因其子文正公显,宋追赠为太师开封府仪,同三司尚书会兼中书周国公。墓葬吴县天平山。生三子:仲温、仲滋、仲淹。上祖世系表续前入闽始祖世系表上祖世纪世德一世仲淹,字希文,江苏吴县人,自幼苦读大通六经之旨。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慨然有志于当世。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仁宗时为右司谏,极论时政历数州,所至有惠政,以龙图学士知延州,西域大惧,召拜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未竟所施。卒谥文正,追封楚国公(参见范仲淹传)。妣李氏,生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
  二世纯祐(监簿房),字天成,生于一〇二四年,受业胡瑗,英悟能文,性孝事,父不违左右。仲淹出镇陕,纯佑与将卒错处,钩深适隐,得其才否由是仲淹任无失而累。有功后以荫为将作主簿,官至光禄大夫。生二子:正臣、正鼎。
  纯仁(忠宣房),字尧夫,生于一〇二七年,从胡瑗孙复游勤志肄业,父没始出仕,知襄城县迁侍御史知谏院言,王安石变法妨民前后上言,无所讳避。安石怒,出知河中府,历转诸州,多有惠政。哲宗时,累官尚书左仆射中书侍郎,以博大开上意,以忠笃革士风,卒谥忠宣,追封许国公,有文集五十卷。子正平,有卓行,官开封尉。后裔孙祖德移居福建沙县。
  纯礼(右承房),字彝叟,生于一〇三一年,以荫为秘书,正字元佑中,累迁给事中,封驳皆国体之大者,历吏部侍郎。徵宗立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务,去苛政,切以宽处之立朝,沈毅刚正,曾布惮之。卒谥恭献,后流寓河南开封府。
  纯粹(侍郎房),字德儒,生于一〇四六年,元丰中为陕西转运判官,时五路出师无功,神宗欲再举纯粹言,公私大困根本可忧,遂止入为右司郎中。哲宗立以龙图学士,出知庆州。后以元佑党夺职,知筠州。徵宗时累知永兴军以徵猷阁待制致仕。
  三世正臣(镇从公),纯祐长子,生一子直隐。
  四世直隐,生二子:如节(祖禹)、如符。
  五世如节(祖禹),纯祐曾孙,进士,甲科为较书郎,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书成簏除秘书正字。后拜右谏议大夫,上疏劝哲宗办邪正恳切,官至翰林学土,当进帝学八卷唐鉴十二卷,仁宗政典六卷。据(范氏宗史)记载,移居闽建宁府,其后裔子孙布及建阳、建瓯、崇安、上杭、南安、兴化……广东潮阳、陆丰、大埔……。生五子:范衡、范徵、范衍、范冲、范御。
  六世范衍,生三子:范芝、范芰、范芊。
  七世范芊,号万三郎,妣汪、江、程、邱氏。汪氏封夫人,生九子:兹乐、兹文、兹圣、兹英、兹杰、兹贤、兹龙、兹章、兹俊。衍公三子,居苏吴,后裔徒闽广一带,为今广东潮阳、陆丰一支范氏之先祖。
  八世兹文,号千二郎,芊公次子,妣张氏,生十子:松岗、伯岗、梅岗、峰岗、庆岗、鼎岗、章岗、俊岗、九岗、远岗(讳缜公)。
  入闽始祖世纪世德九世缜公(讳),妣朱氏,我入闽始祖经学御史中丞,秉性鲠约于1250年入闽直,不屈权,因忤贾似道贬,教授于闽南,入籍南安清溪,生一子大顺公。
  十世大顺公,妣周孺夫人,生一子安贞公。
  十一世安贞公,妣黄氏,于元大德年(1297-1307)任为录事佥军,生二子:元炳、元焕。十二世元炳公,安贞公长子,妣林氏,于元至大年(1307-1310)任议库宝,生一子范昭。
  元焕公,安贞公次子,时安南副使,妣吴氏,生二子:范秦、范春。
  十三世范昭,元炳公之子,妣林氏,生二子:范清(试公,官云骑尉)、范澄。
  范秦,元焕公长子,于元至正甲申年(1344)移居大田县西南外小田。
  范春,元焕公次子,于元至正甲申年(1344)移居德化县彭溪。
  十四世范清,范昭长子,入仙始祖,妣陈氏,于元至正甲申年(1344)为避陈友定之乱,自南安清溪徒涉仙邑伊安里(今枫亭、园庄部份区域)。生二子:范穆、范勤(失稽)。
  范澄,范昭次子,原婿在十四都薛家,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归宗。生三子:范容、范德、范外,三兄弟徒迁德化县彭溪。
  十五世范穆,范清长子,妣王氏,一三七一年入籍仙邑伊安里居住。生三子:范实(子实)、范元(即子源)、范才。
  十六世子实,回故里南安清溪。
  范元,妣郑氏,一四〇四年由伊安里移居大济镇郑庄,生三子,分智、仁、勇三房。智房(章旺)居大济郑庄,仁房居龙华寺后西林,勇房移居西苑(向天狮)。
  范才,妣黄氏,于明永乐二年(1404)移居晋江四十四都,解元范芳即其后裔。

知识出处

福建省仙游县范氏族谱

《福建省仙游县范氏族谱》

本谱选载上追溯到唐代履冰,下截止至2001年底,主要记载当代仙游范氏族人的出生、死亡、婚娶、出嫁、入赘、出祖的变迁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范仲淹
相关人物
范纯祐
相关人物
范纯仁
相关人物
范纯礼
相关人物
范纯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