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范姓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仙游县范氏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7108
颗粒名称: 中原范姓文化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92-93
摘要: 谈及中原范姓文化,首先要提到的是范晔对后汉史研究的贡献和范缜对“范晔所著的《后汉书》汇集了东汉一代史事,古人曾评价这部书“(《宋书·范晔传》)。范缜在佛教生死轮回说盛行的南梁朝时期勇于逆潮流而动,以南阳顺阳范氏为代表的中原范姓因重视家族教育,使家族成员的文化素养极高。至第二代范坚“第三代范汪。时人每疑其宿构。(以上引文并见《晋书》及南北朝各史书本传)”中原范姓文化的另一方面,是家乘谱牒文化“而其中又以字辈文化最具特色”范姓各代人的宗族派序”如由宋朝宰相范仲淹编定,
关键词: 范晔 范仲淹 文化素养

内容

谈及中原范姓文化,首先要提到的是范晔对后汉史研究的贡献和范缜对“有神论”思想的批判。范晔所著的《后汉书》汇集了东汉一代史事,史实丰富,文笔精炼,在体例上除沿袭以前之外又多有创建,并被以后各代正史所沿袭,是中国古代史籍中的重要文献。古人曾评价这部书“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宋书·范晔传》)。范缜在佛教生死轮回说盛行的南梁朝时期勇于逆潮流而动,大胆提出“形神相即”、“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等唯物主义无神论观点,彻底否定了佛教等“人死神不死”的唯心主义观点,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以南阳顺阳范氏为代表的中原范姓因重视家族教育,使家族成员的文化素养极高。早在南阳范氏的第一代,范晷就是以“士”起家。至第二代范坚“博学善诗文”,文化素养已较高,此后遂成家风。第三代范汪“博学多通”,范启则“以才义显于当世”,第四代范宁“少笃学,多所通览”。第五代范泰“博览篇籍,好为文章,爱奖后生,孜孜无倦”,范弘之“雅正好之学”。第六代范晔“少好学,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范广渊“善诗文”。第九代范云“少机警,有职具,善属文,便尺牍,下笔辄成,未尝定稿,时人每疑其宿构”,为诗“婉转清便,如清风回雪”,范续“卓越不群而勤学”。第十代范胥“传父学,起家太学博士”。第十一代范迪“少机辨,善属文”(以上引文并见《晋书》及南北朝各史书本传)。
  中原范姓文化的另一方面,是家乘谱牒文化,而其中又以字辈文化最具特色。所谓字辈文化,顾名思义,即以不同的汉字区分,范姓各代人的宗族派序,以别长幼尊卑,亲疏昭穆。如由宋朝宰相范仲淹编定,流传在中原地区的范氏字辈谱(即“洛谱”),共四句20字;“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从范仲淹开始,取谱中第一字,为第一辈,以后每代依次取一字,以代表自己的辈份。这一字辈谱约在明嘉靖年间用毕,范仲淹的裔孙们又续用20字,即“君章微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其充厚,时遵道晋隆”。至民国七年(1918)范仲淹的后人又在续谱基础上再续20字,即:“同享祖贵荣,传谱苏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万年青”。上述经范姓人三次编定的字辈谱,共60字,至今已传至第18代“广”字辈。
  范仲淹编定的字辈谱意在教导子孙以“正直”“修身”“友善”传家,尊祖敬宗,使家业安康昌盛。又如民国时的续谱即注重对祖宗业绩的说教,倡导范姓宗亲间的团结,以使范姓象青松一样万古长青。由此可见,范姓的字辈谱用字虽然不多,但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我国宗姓文化之典范。
  此外,在苏州一带的范姓人中也流传另一种字辈谱,当初也是由范仲淹编定。其后又经过两次增补即:“仲纯正直公,之家邦国庭,天元从汝启,惟兄必能兴,仪德宏烈厚,端承敬懋方,秉中延孝立,引谷裕民扬。同福祖有功,宣林苏居丰,金玉贯九州,其兰好其青。”透过谱中一个个字,我们仍然不难看出它与上述的字辈谱一样,同样富有深刻的哲理。

知识出处

福建省仙游县范氏族谱

《福建省仙游县范氏族谱》

本谱选载上追溯到唐代履冰,下截止至2001年底,主要记载当代仙游范氏族人的出生、死亡、婚娶、出嫁、入赘、出祖的变迁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范晔
相关人物
范缜
相关人物
范晷
相关人物
范仲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