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历史资料考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仙游县范氏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7084
颗粒名称: 范氏历史资料考据
分类号: K820.9
页数: 7
页码: 19-25
摘要: 范姓相传是一个与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尧有关的姓氏,约在春秋时期得姓于中原地区东北部范县,在宋人编修的《百家姓》里范姓排在第四十六位。范氏源流范姓自帝尧之后,范氏的血缘先祖帝尧名放勋。他的裔孙刘累在夏朝末年仕于夏王孔甲,其裔孙在商代因曾居豕韦故地而称豕韦氏。唐国故地被分封给成王弟叔虞。唐国贵族则被西迁到周朝京师附近的杜(今陕西西安东南),范氏成员之一的范痤在魏安厘王时当了魏国宰相,范姓在遭受了智伯之难和晋国灭亡的打击后,范姓在战国时期还出了一位名声更大的祖先。
关键词: 范氏 资料 考据

内容

范姓相传是一个与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尧有关的姓氏,约在春秋时期得姓于中原地区东北部范县,以后不断繁衍发展,在全国许多地区形成郡望。在宋人编修的《百家姓》里范姓排在第四十六位。今以人口多寡计,范姓排在第六十一位。
  范氏源流
  范姓自帝尧之后,在春秋时期因其祖先范武子,食采于范而来的姓氏。如《元和姓纂》说:“范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范伯之子隰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逐为范氏宋范仲淹墓志铭也说:“公之世系,源于陶唐,晋会食范,厥姓始张”。可见范姓是一个发展很早的姓氏。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记载,范氏的血缘先祖帝尧名放勋,姓伊祁氏,号唐陶氏,史称唐尧。相传他是黄帝的玄孙,帝喾高辛氏的次子,他的母亲是陈丰氏部落的人,寄居在三阿之南的伊长儒家,生下了他。他继帝喾之后,做了中原各部落联盟的首领,共在位九十八年。他的裔孙刘累在夏朝末年仕于夏王孔甲,负责管理蛟龙,因功被赐姓御龙氏,取代了彭姓豕韦的位置。此后,刘累迁居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其裔孙在商代因曾居豕韦故地而称豕韦氏,与大彭部落一起成为商代诸侯国之一。商朝末年,他们再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建立方国。周朝建立后,唐国被周成王灭掉。唐国故地被分封给成王弟叔虞,唐国贵族则被西迁到周朝京师附近的杜(今陕西西安东南),为伯爵国,继续作为西周的方国之一。至周宣王时(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杜伯因故被宣王杀害,其子隰叔出奔晋国(今山西太原一带)。隰叔生子名〓,在晋国担任仕师一职(掌管禁令、狱讼、刑罚),其后便以官为姓,史称士〓。士〓生士缺,史称成伯缺。士缺生士会,史称武士会。士会字季初,任晋国上卿,辅佐晋文公。晋襄王争霸天下,因功被赐食邑于随(今山西介休东南),所以他又被称为随会。公元前593年,他又率众打败了经常骚扰晋国的赤狄(少数民族之一),被赐以黻晃,并荣登太傅之位。他的食邑也因这次功劳而由随移封于范,人称范会,去世后追“谥武子”,所以史书又称他为范武子。他的子孙从此便在范地留居下来,以他的封邑为姓氏。这样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便有了最早的一批范姓人。
  范武子的后代又传了数代,继续作为晋国的主要贵族之一在晋国执政。如范武子生范燮,史称范文子。范文子生范丐,史称范宣子。范宣子初任晋国申军之佐,晋平公时升任宰辅,执掌晋国朝政大权。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曾攻灭旧贵族,栾盈族党,把过去“夷之搜(阅兵典礼)”宣布的法令,制订为刑书。他死后,晋国还把他所订刑书铸在铁鼎上公布。
  范宣子生范鞅,史称范献子,字子鞅。范献子生范昭子及皋夷。范昭子名吉射。皋夷则是范献子侧室所生之子。春秋末年,晋国内发生了一场争权夺利的战争,范氏在战争中被智伯打败,只得从晋国出奔他国。公元前五世纪末,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范氏因国家改朝换代,才又从外地逃回,仕于三家之一的魏国。其后,范氏成员之一的范痤在魏安厘王时当了魏国宰相。另一位成员范睢在战国末年为避魏斉之难,变姓为张禄先生,入秦为秦昭王宰相。此外还有一些人南迁到今南阳一带。这些事实说明,范姓在遭受了智伯之难和晋国灭亡的打击后,于战国时期还已经散居在北方的不少地区。
  此外,范姓在战国时期还出了一位名声更大的祖先,即初任越国宰相,后来经商致富的范蠡,因他出生在楚国的三户(今河南淅川),后来便被当作范姓在南阳顺阳的一支远祖。
  注:*《左传》记载晋国有位大夫前后有十种称谓:“会、士会、隋会、范会、士科、隋季、范季、武子、隋武子、范武子”,这十种称谓属于一人。“会”是名,其祖先曾担任过“士”,以职务为氏;“季”是排行,为兄弟中最年少的;“隋范”分别为这个大夫,先后受封采邕名,以封邑为氏;“武”是他的谥*号。
  ——见《中国姓氏大全》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记载,唐宋以前范姓的郡望除南阳顺阳夕卜,又有钱塘、汝南、代郡、敦煌、河内(怀州)、山阳、陈留、夕卜黄等,其中大多在中原地区,即使不在中原地区者,其先祖或渊源也都与中原地区范姓有关。如钱扩范姓与南阳范姓一样,同出汉度辽将军范明友之后,是范明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由中原迁去的。这支范姓人居于钱塘县,三国时有范馥的后人范平仕吴任临安太守,此后范平五世孙范皞之在南朝时任建安太守,臬之五世孙范义颅在唐初任周王司马,其后累世相传,冠冕不断,是唐朝范姓人较为显赫的一支。
  汝南范氏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其中的一部分后来又迁居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南),河内范氏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范滂初居汝南,后裔中的一部份徒居河内,另一部分徒居代郡(今山西大同)。其居于河内者,在唐代还出了位宰相范履冰,他是范姓人在唐代官位最高的人。敦煌范氏也是南阳范氏的分支,自称是东晋安北将军范汪之后,南北朝时期迁居敦煌,其后又迁怀州(今泌阳)。这支范姓人之一的范季明,在唐代任职方郎中。至于晋代的范宣称陈留(今开封)人,范粲称外黄(今民权)人,南朝的范云称南乡舞阴(今泌阳)人等等,也都无不祖居中原地区。
  唐宋后,中原地区的范姓发生了一些变化,即由于宋代的苏州人范仲淹仕于北宋,并荣任宰相,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伊川彭婆乡许厝村北),子孙居留于此,故此后的范姓多称范仲淹之后。据有关谱牒记载,范仲淹的远祖属于汉司隶校尉范滂一脉,因后迁河内而称范姓河内派,他的十世祖即唐代宰相范履冰。范履冰的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10),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中原发生战乱不得北归,于是定居苏州吴县。此后便称苏州范氏,或范氏苏州派。自范隋五代传至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在中原,他的四子十二孙为守墓之故以洛阳为家,去世后又都葬在范仲淹墓侧,从此开辟了范氏洛阳派,又称河南派。范仲淹的四子分别名为纯祐、纯仁、纯礼、纯粹,各分房建支,后人根据其官职和谥号的不同,又分别把他们开创支派,称为监薄房、忠宣房、右丞房、侍郎房。宋代以后,以上四房范氏构成了范氏洛阳派的主干。此外,范氏洛阳派中又有儒林房,是由范仲淹族人范纯诚开创的支派。谱称范纯诚与父范仲钧偃师,因曾接受过范仲淹的教育,为报范仲淹教导之恩,去世后,“葬洛阳万安山文正公(即范仲淹)墓之北”,“配祀文正公祠”。此后,范纯诚的子孙也世居洛阳,也称洛阳派。
  由范仲淹等开辟的范氏洛阳派在北宋以后,由于战乱等诸多原因,先后有不少人从万安山一带迁出,到外省或中原的其他地区谋生,留居在万安山的不多。至明朝弘治四年(1491),不得不由河南都察院右副御史徐恪出面,约亲家于苏州的范仲淹十六代孙范友诚来万安山守祠。范友诚来中原不久,后又返回苏州,苏州方面另派范仲淹十四代孙范昌期来中原主祠。范昌期从此留居中原,繁衍生子,后人又由万安山向中原地区的其他州县迁徒发展,至使裔孙遍布中原各地。所以,今天河南各县市范姓多系范昌期后裔。
  范仲淹的后裔定居中原后,直至北宋末年,由于金兵的南下和宋皇室的南迁,以范仲淹裔孙范正国为首的范姓人也随宋皇室南下,最后定居江西临川(今抚州市),开创了范姓江西派。这支范姓人至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有范正国十世嫡孙范岳山任北平隆庆仓大使,因粮仓失火,被谪发辽东沈阳中卫充军。后虽遇赦还乡,但仍留第三子范孝文于沈阳嫡所。范孝文及其后人此后便在东北地区发展,人称范姓沈阳派。此后,至清代时,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去世后葬于北平(今北京),子孙留居于此,谱称范姓北京派。
  据近年的有关资料统计,今天的范姓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云南、四川、江苏、浙江、辽宁、北京等省市,其在中原地区者则主要分布在伊川、登封、筑义、嵩县、偃师、密县、洛阳、焦作、泌阳等县市中,其中伊川县就有一万余人。
  此外,在祖国宝岛台湾省,范姓约有十二万人。在华人较集中居住的东南亚、欧美等地,范姓也是一个影响较大的姓氏。自中唐履冰之后,其长子冬芬之孙传正,适新安为休宁范氏始祖,二十三世孙范昌,是今贵州、安顺、水城一支始祖。冬芬之下五世孙范隋为江苏吴县范氏始祖。范隋是范仲淹的曾祖父。仲淹长子纯祐,字天成,生于一〇二四年,少年奇才,不幸四十病逝。官授光禄大夫,谥忠文。纯仁是仲淹次子,字尧夫,生于一。二七年,进士,官授宰相,谥忠宣,追封许国公,其八世孙祖德在闽沙县开基。纯礼是仲淹三子,字彝叟,生于一〇三一年,少举进士,授尚书右丞相,流寓河南开封府。纯粹是仲淹四子,字德儒,生于一〇四六年,任户都侍郎、妄抚史等职。如节,字祖禹,是纯祐曾孙,后裔移居闽建宁府,其世系子孙布及建阳、建瓯、崇安、上杭、建宁、永定、龙岩、连城、闽南和广东大埔。纯祐七世孙天贡之孙永寿入川,为今叙永、小西天一支范氏始祖。天贡六世孙思明居湘,为今湖南邵阳隆回一支范氏始祖。又六世孙之下原俊,又名祖秀,为今云南威信、镇雄,贵州毕节等地一支范氏始祖。思俭之下大淮公为今四川珙县一支始祖。仲淹七世孙范芋至开山公为今广东陆丰、潮阳一支始祖。如节传至四世,为入闽始祖经学御史中丞纬缜公。公秉性鳗直,不屈权贵,因忤贾似道被贬。公拨贡特授长宁教谕正堂,由上杭移居福州侯官县上街十四门桥,然后又迁广东大埔县清溪村,再迁往南安,教授于闽南,入籍闽南安清溪村(今南安县东田乡西山村),其部份裔孙范清、范澄于元至正甲申年(1344)为避陈友定之乱,自清溪徒涉仙邑伊安里(今仙游县枫亭、园庄镇区域)。范澄率三个儿子范容、范德、范外,徒涉德化县彭溪,范澄为德化彭溪始祖。范清生二子范穆、范勤。范穆生范实(即子实,回南安清溪)、范元(即子源)、范才,范勤失稽。范清于明洪武四年(1371)在仙邑伊安里入籍。范才同年移居晋江四十四都,解元范芳即其后裔。范元生三子,分为智、仁、勇三房,仁、勇二人,名失稽,智房章旺为郑庄始祖,仁房为龙华始祖,勇房为西苑始祖。
  智房定居郑庄后,今繁衍有柳尾房系30多户110多人,顶厝房系50多户180多人,下厝房系20多户80多人,下新厝房系30多户100多人,太恒房系30多户90多人,德祥房系20多户90多人。仁房早居龙华双塔万寿禅寺山后面,后因生产生活等诸多原因,裔孙今在寺后的不多,现在新坝头、仙安、柯厝30多户120多人,迁往平原盘洋的40多户160多人。一八四〇年,由旧厝迁墘头,其始祖范元模之后至今共有30多户120多人。一七五〇年,由西林顶厝迁往顶厝下井,其始祖为起禄、元登、文山,现有40多户140多人。春燕一九四八年由墘头迁新厝,现有10多户60多人。西林人口最多,现有125户500多人。其次为海地,一八三。年,年方十七岁的始祖玉公迁此居住,现有55户220多人。另迁聚仙的有10多户60多人。另外还有部份迁往爱晓宫等。
  勇房约在一四四五年暂居西苑向天狮(在尾坑厝下),开荒耕种,时约六十年左右,生三子,长子永隆公于一五〇五年迁西苑下厝仔,后裔在西苑有210多户1050多人,其后裔世英公于一七四〇年前后迁居榜头埔的(今灵山村),至今有50多户230多人。亭湖公也于一六五〇年相继迁出,其裔孙现有10多户60多人。次子永升公约于一五〇〇年移居度尾岱广,生三子,长子肇平,次子肇箕,三子肇庆。肇平、肇箕两兄弟于明嘉靖乙酉年(1525)迁往莆田广业里。永升公三子肇庆裔孙现在岱广有120多户500多人。三子永实公于一五〇五年由向天狮迁往社硎白硎定居,即今有50多户180多人。
  自一三四四年范清入仙为仙游范氏始祖起至公元二〇〇一年止,范姓现在仙游共有1000多户4200多人,其后裔又从仙游迁往世界各地,他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目前主要定居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及国内的北京、四川、安徽、海南等省市和本省的福州、厦门、泉州、莆田、龙岩、南平、顺昌等地。
  总之,追宗朔祖,范氏承袭数千春秋,枝叶茂盛,仕贤辈出,源流泽长,不愧屹立于祖国氏族之林。高平郡考(含地望分布)一、西晋秦始元年(公元265年),以山阳郡改名,治所在昌邑县(今山东荷泽地区巨野县南)。南朝宋移治高平县(今山东济宁地区邹平西南)。南北齐移治任城县(今山东济宁南)。隋开皇初废。
  二、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置治所在高平县(今宁夏固源地区固原县)。西魏废帝时改名高平郡。
  三、北周以高平改名,治所在高都县(今山西晋东南地区晋城县有「高平县」东北高都。隋开皇初废。
  四、南朝陈太建六年(公元574年)置治所在吴城(今江苏准阳地区泗洪县南)。隋开皇初废。
  五、唐天宝初又以泽州改置,治所在晋城县(今山西晋东南地区晋城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为泽州。
  同高平郡有:范、公孙。范氏以范地为姓,是为晋东南地区,高平是也。

知识出处

福建省仙游县范氏族谱

《福建省仙游县范氏族谱》

本谱选载上追溯到唐代履冰,下截止至2001年底,主要记载当代仙游范氏族人的出生、死亡、婚娶、出嫁、入赘、出祖的变迁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