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山镇蓝田后坑、白岩许氏宗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郡许氏宗祠》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6876
颗粒名称: 紫山镇蓝田后坑、白岩许氏宗祠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
页码: 225
摘要: 该宗祠概括介绍了后坑,位于惠西蓝田,顶堡与中堡交汇处,四周群山环抱,峰恋叠翠;一弯溪流,婉蜒流尚;余甘果树,硕果累累;阡陌交错,五谷飘香;水泥路上,车轮滚滚。住宅依山临水,早晨迎朝阳,傍晚披晚霞。木本水源,理之蕴然,溯宗寻祖,人之常情,且颂扬祖德先贤,启迪后昆。四子孟雅公,分居许山头西堡、南北典及惠西蓝田后坑、半岭、龙石白岩,为惠安县紫山镇蓝田后坑、半岭、龙石白岩许氏开基祖。后坑许氏宗祠坐落未丑丁癸,始建时间不详,修建于清末。共和国诞生后,后坑许氏族人,与时俱进,积极投身革命和建设事业。他们牢记祖德,坚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 紫山镇 蓝田后坑 白岩许氏宗祠

内容

后坑(原称候乡),位于惠西蓝田(俗称田船),顶堡与中堡交汇处,四周群山环抱,峰恋叠翠;一弯溪流,婉蜒流尚;余甘果树,硕果累累;阡陌交错,五谷飘香;水泥路上,车轮滚滚。住宅依山临水,早晨迎朝阳,傍晚披晚霞。
  木本水源,理之蕴然,溯宗寻祖,人之常情,且颂扬祖德先贤,启迪后昆。
  据惠安螺城南门许有德、许炳煌二公,于光绪32年七月初一日(1996年),同立鹿泉公墓志铭记载:吾始祖讳爱公,生有三子:长子达公,次子川公,三子泮公。泮公生有二子:长子导公,次子郎公。朗公赘围头陈氏,郎公之裔孙晋惠公,不知几世,於元末明初.由晋入惠,分居惠安螺邑南门,为惠安螺城南门许氏开基祖。
  晋惠公生有二子:长子文察、次子佛观。明永乐年间,文察公开基东轩许山头。文察公生有四子:长子孟毅、次孟彝、三子孟祯、四子孟雅。四子孟雅公,分居许山头西堡、南北典及惠西蓝田后坑、半岭、龙石白岩,为惠安县紫山镇蓝田后坑、半岭、龙石白岩许氏开基祖。孟雅公派下,世代繁衍子孙,现蓝田后坑许氏50户,人口221人,半岭村许氏89户人口436人,龙石白岩村许氏39户人口168人,三村合计许氏人口825人。
  后坑许氏宗祠坐落未丑丁癸,始建时间不详,修建于清末。宗祠为二进五间张平屋。虽曾修茸,然久经风雨,腐损不堪,后轩倒塌。为尽保护之责,不负祖宗之望,今津爰倡议重修,宗亲热烈响应,户户捐款,人人献工,共集资3万元。筹备组着手修建事宜,决定拆除宗祠大厅土墙重建,宗亲群策群力,许好生组织施工,许振林亲手施工,经过20多天努力,于1997年丁丑年,农历十月廿日竣工。新宗祠为二进大九架五间张,木石结构平屋,有后轩、大厅、天井、撵头、下厅、外大方等布局。后轩立仓,恭奉后坑列祖列宗禄位;大厅镌刻鎦金对联:“太岳源流远,高阳世泽长。”普庵公神像恭奉在大厅左边崇案桌上,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日,全村宗亲举行祭祖之仪。
  本先祖(名讳失详)兄弟俩由西堡来惠西龙石白岩立足,艰苦创业,人丁兴旺,建有三进五间张宗祠。本先祖长远计议,让其弟定居白岩,自己不畏艰难,迁至蓝田“半h"开拓。事后,据传:有一天,对面石狗山顶滚下一“球形雷”直立厅堂。为避祸患,再迁居“后苦”。然而,后苦的自然环境不适宜居住。最后,才迁至“候卿”(解放初人为简化为后坑)定居。
  共和国诞生后,后坑许氏族人,与时俱进,积极投身革命和建设事业。如今,后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由解放初的60余人发展到200余人;各种款式的时装代替了破旧的粗布衣;白米饭代替了薯渣糊汤;高耸的楼房代替了破旧的平屋;电视音响代替了凄凉的哭声;摩托车代替了户挑背负……这都是共产党给许氏带来的好日子。他们牢记祖德,坚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泉郡许氏宗祠

《泉郡许氏宗祠》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泉郡许氏宗亲,包括泉州、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分布于三百多城镇和乡村,人口约有四十多万人,其中不少流播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地。许姓与其他姓氏一样,都保持着浓浓的血缘亲情,思亲念祖的感情始终非常强烈,木本水源的观念不断加深,“立名节,敦实学,笃其志,励子孙”,不忘其本的意识很强。明清以降,泉州向外拓殖,不少民系又向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移居。这种思亲念祖的感情又加深一层。

阅读

相关人物

许今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