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坑镇雷厝许氏宗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郡许氏宗祠》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6780
颗粒名称: 内坑镇雷厝许氏宗祠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
页码: 116
摘要: 该宗祠介绍了位于内坑镇区,东南连前山张坑村,南边熊山山脉及东宅村,西宅内村,古山原是境名,故公社化时以境名命生产大队名称,源于元初雷氏德润长子名机配许氏,始由思文继承恢复雷姓。雷氏与异姓发生民房纠纷,对方欲毁雷厝民宅而动了官司。恰巧国民党军队旅长许定远莅临是地,发现雷氏宗祠第三进既有雷公又有许氏桃位。主持公道.摆平了雷宅被毁的风波。自此.雷氏又以许为姓。又有少数几户恢复雷姓,雷厝六世有移居浙江台州者,十六世三喜公于清乾隆年间分居南安36都大盈西湖乡。雷厝现在乡人口700多人,安海养正中学校长。
关键词: 内坑镇 雷厝 许氏宗祠

内容

雷厝,位于内坑镇区,东南连前山张坑村,南边熊山山脉及东宅村,西宅内村,东北下黄灰厝村。与姚厝、林厝二个自然村组成古山村。古山原是境名,故公社化时以境名命生产大队名称,后延续为行政村名。
  雷厝许氏,源于元初雷氏德润长子名机配许氏,以许为姓,衍传四世,时外家无传,始由思文继承恢复雷姓。雷氏繁衍数百年,直至上世纪=十年代,雷氏与异姓发生民房纠纷,对方欲毁雷厝民宅而动了官司。恰巧国民党军队旅长许定远莅临是地,发现雷氏宗祠第三进既有雷公又有许氏桃位。询清内情后,基于族谊,主持公道.摆平了雷宅被毁的风波。自此.雷氏又以许为姓。尔后,又有少数几户恢复雷姓,为畲族身份。雷厝六世有移居浙江台州者,以雷为姓。十六世三喜公于清乾隆年间分居南安36都大盈西湖乡。
  雷厝现在乡人口700多人,外出和居海外300多人,总人口计近千人。雷厝文化水准相当高,人才济济,有大学生30多人,本科生8人。较著者有:雷霹雳:厦大毕业,国家商务部公派南美州苏里南。
  许巧玲:华南大学研究生。
  许远望:安海养正中学校长。(正处级)许尚仁:安海养正中学党委书记。(正处级)许文挺:原泉州武警支队中校军衔雷厝许氏宗祠位于村中,座北向南,三进三通门,为清代建筑,宅座莲花穴。规模宏大。原第=进奉祀普庵公。雷厝许氏尚有小祠堂,内柱镌“合历山龙山拱熊山,圣域贤关分左右;择天德月德崇世德,山迥水绕萃精华”,“地脉转岭亭,菩树阴浓千世界;乡居成桔里,花园香透四时春”,“大岳背熊山,地厚天高崇祖庙;瑶林盘桔里,根深蒂固茂孙枝”等楹联。为文化名人许经明先生所撰。
  雷厝地处古山境,境内有古山宫庙曰烟楼公宫。奉祀烟楼公。香火来自南安石井。关于“烟楼公”之由来,几百年来,在晋南一带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说明嘉靖年间,倭寇经常侵扰石井湾一带。在这倭寇中有位“倭官”,常常制止同群的暴行,与村民和善相处。某日,明军追剿倭寇,同群驾船自逸,这位“倭官”搭船不及,径直奔上石井烟楼山,呼号撞地而死。石井人念其生前德惠,就地造坟。俗称“烟楼公”墓。事后,石井与邻乡村民常上山烧香揖拜,以表缅怀之情。奇怪的是,从此以后再也不见倭寇前来侵扰。于是,当地的人民对这位“倭官”更加崇拜,即兴建“烟楼公“宫祀之。

知识出处

泉郡许氏宗祠

《泉郡许氏宗祠》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泉郡许氏宗亲,包括泉州、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分布于三百多城镇和乡村,人口约有四十多万人,其中不少流播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地。许姓与其他姓氏一样,都保持着浓浓的血缘亲情,思亲念祖的感情始终非常强烈,木本水源的观念不断加深,“立名节,敦实学,笃其志,励子孙”,不忘其本的意识很强。明清以降,泉州向外拓殖,不少民系又向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移居。这种思亲念祖的感情又加深一层。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天恭
责任者
许庆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