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石镇蓬山溥济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郡许氏宗祠》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6740
颗粒名称: 东石镇蓬山溥济庵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74-75
摘要: 东石镇蓬山溥济庵概括了泉南古刹——蓬山溥济庵位于晋江市东石镇大房村蓬山之上,丙子年大雄宝殿(俗称后殿)告竣。圆通宝殿(俗称中殿)亦已完成地基筑砌,佛像庄严、金身溢光、佛光朗照、匾额高悬、楹联抱柱、慧灯长明、香火日炽。嘉定间(1208年)建庵,另据《八闽许氏发祥史》、《蓬山许氏家谱》则详载”祖光州固始人由兴化北山阳徙居于此“……嘉定间以侍御故宅建溥济庵,……明嘉靖十四年将仕郎许瑁会同诸裔孙、都人重修,曾立碑以记其事……清顺治辛丑年(1661年)海氛迁界其庵遂圮,碑记皆埋没。族贤学机先生告以搬运土石填塞崩陷。
关键词: 东石镇 蓬山 溥济庵

内容

泉南古刹——蓬山溥济庵位于晋江市东石镇大房村蓬山之上,(因建庵于斯,故山名曰庵山或丰山)。1949年岁次甲戌年破土重建,丙子年大雄宝殿(俗称后殿)告竣。大殿气宇恢宏,复拱奉三世尊佛等。圆通宝殿(俗称中殿)亦已完成地基筑砌,古建材料尚在筹备之中,不日将可重光于世。复建后之大雄宝殿,佛像庄严、金身溢光、佛光朗照、匾额高悬、楹联抱柱、慧灯长明、香火日炽。
  据《泉州府志》第八册卷之十六记载:“溥济庵在蓬山,宋许侍御故宅,嘉定间(1208年)建庵,明嘉靖十四年(1536年)檀裔许琚同都人捐修。”《八闽通志》、《晋江县志》亦同样记载。另据《八闽许氏发祥史》、《蓬山许氏家谱》则详载:“晋江十都蓬山有溥济庵,此原系始祖许侍御故宅也,祖光州固始人由兴化北山阳徙居于此,……嘉定间以侍御故宅建溥济庵。……明嘉靖十四年将仕郎许瑁会同诸裔孙、都人重修,曾立碑以记其事……清顺治辛丑年(1661年)海氛迁界其庵遂圮,碑记皆埋没,莫得而寻至。至乾隆丁丑秋,蓬山肆崩,族人患之,族贤学机先生告以搬运土石填塞崩陷,树松柏以固地土,族人然之,时溥济庵夜屡现祥光,掘地补山得一片石,方面斜角,上有字样,久沾赤土,点画不分,以水而洗涤之,乃知是璃公重修溥济庵之碑志,仅有上半截,下半截无处寻觅,虽不克见全文,但碑文意思大体可知……”。综上正宪野史记载,溥济庵虽曾存世近五百年,备阅春秋,风风雨雨,岁月无情,兴废凡几,曾声光煊赫,香火鼎盛,名扬遐迩,盛极一方。然终毁于清初迁界之兵乱,距今三百四十多秋。后辈念念不忘先祖树德积善,泽芳后世之大德,念此庵乃始祖侍御璋公肇基发祥之地,是明德武功(附注1)、豹公山(附注2)、珩公(附注3)绍公(附注4)等先贤俊彦避难、读书之处,继承祖德遗风,重建溥济庵,吾乡有识之士时萦于怀。
  蓬山四周善信,屡见溥济庵遗址夜闪祥光,皆认为菩萨先圣显赫祥兆,发掘遗址重建溥济庵愈为宗人暨四方善信之共识。适逢1994年春,台北市台湾许氏谒祖团返乡谒祖,朝拜故宅溥济庵遗址。海内外宗亲静默肃立于蓬山密林之中溥济庵遗址,废墟历经数百寒暑、年湮代远、斗转星移,景换物迁,山洪冲积,封阡渐泯。眼前杂草枞生,仅存残砖瓦砾,面目全非,满目荒凉。诸宗心情沉重,斯时无声胜有声,心潮起伏,感慨万千。追溯吾祖,源远流长,子孙昌炽,枝荣叶茂,瓜绵绵,于今更为贤达辈出,后昆蔚起,多有经营建树,事业宏伟,生意兴隆,财丁并旺,增光于故园梓里之万千。而今朝谒无所,故居荒废未能光复,使后辈深感有愧于先祖在天之灵。于是,重建溥济庵已成为当务之重,尘封历久之庵宇有望重兴,吾族贤达志士不论耆老少杰,无不频频共襄胜举,款款同与盛事。首要举措,即成立“溥济庵重建董事会”,延聘族中耆老及热心公益之士,发动四方善信,集思广益,募集筹资,戮力共赴,董承其事。依据谱宪记载及历代口碑传说,在遗址范围内进行细致发掘清理,出土大量的宋代以来各时期宗教文物:石经幢一座,三宝石台一座以及断碑、残柱、古砖、瓦简、陶瓷等殊多遗物。其中石经幢八角呈锥形,高约0.65米,底径0.65米,上径0.37米,石刻花纹咒语图案清晰可辨;三宝石台六面,立体高度为0.60米,宽度为0.50米,平面为0.50米方形,四立面各刻一圆圈.圈内各刻书一字,依序为“佛”、“法”、“僧”、“宝”四字,每字约0.25米、楷书,笔迹刚劲。以上出土文物,经泉州市博物馆前来鉴定为宋代及元明时期文物,价值弥足珍贵。
  重建后之溥济庵,扩大其规模,依山递筑,因恐其山林旷野遭风蚀蚁蛀,易发栋腐檩朽。一改过去土木结构为花岗岩墙壁石樑石栋混凝土水泥结构。造形为单檐歇山顶式,三开间带后殿设三通门。殿宇巍峨古朴壮观,构筑鬼斧神工,地僻嚣尘,环境幽雅,四周绿树成阴,人工构造与自然风光辉映媲美,诚为蓬山胜境再添一大景观,供世人瞻仰、朝拜、浏览、观光之佛门圣地。
  溥济庵自昔建庵迄今历八百余秋,其间屡有兴衰,曾几经修葺筑建。从筹策缘募到集腋成裘;从依址复建到规模设计;从选材用料到鸠工督监。无不倾注着历代先哲贤达,宗亲仁人、四方善信、侨胞侨眷、乡彦村人倾诚心血,独具匠心,诚谓人神均感,兹值修篇撰文之际,爰予旌扬褒赞,以彰美德,载入史册。
  蓬山方圆数百亩,海拔百米,山川毓秀,松茂柏翠,四季长青,花香鸟语,景色宣人。溥济庵重兴于此山腹地,枕山面海,视野开阔,眼下畴田沃野,村舍城廓,历历在目;东海晨曦,龙江夕照,潮涌汐落,惊涛拍岸,心潮澎湃,蔚为奇观;远眺金厦诸岛,清晰可见,汪洋万里,航樯如织,烟霞帆影,海天闽物一览无遗,令人心旷神怡。

附注

附注1明德武功:蓬山支脉昔时曾惨遭受异姓欺凌,自侍御公派下十三世单传,封建社会氏族恃强凌弱,手段残暴,昔时蓬山许姓支单势微,异姓恐许氏支脉壮大,子孙发炽,每代只准传一丁,多生者惨遭毒手,故蓬山家谱有“十三代单丁”记载。至辉公,字仕魁,谥明德武功,幼年避难于蓬山溥济庵寄养尼姑,习文尚武。劂后长大成人,器宇轩昂,举止不凡,智勇机谋,统领民兵捕灭寇乱,以功登仕,经纶济世,率众筑围海壕为田畴,兴修水利以灌溉农桑,有功于社稷,造福民生。公生六子,长曰恭、次曰宽、三曰信、四曰敏、五曰惠、六曰奇,始分六房,重振家声,大启支流。 附注2元儒豹山公:豹山先生,讳汝翊,三方信公之后,少时心怀壮志,自强不息,曾读书于溥济庵,登元大德卜一年进士,湛嗜经学,弗乐仕进,至孝亲老,授本州教谕,别号豹山先生。及致仕归家,著《许氏孝经》、《训词》、《考经祈义》等书垂世,有功于圣教。其中《许氏孝经》全书十一篇清乾隆间抄本至今完整由笔者收藏。 附注3元儒珩公:珩公,六房厅公之后,幼年胸怀大志,崇文尚德,于溥济庵精耕勤读,元至正年间进士,官历至大理寺左评事。其于元至正间(注1334年)告老返乡,到井林教书而择居繁衍,是为井林许氏之开基肇祖。 附注4明仕绍□公:绍勳公,字学应,号星黎,出自长房恭公之后。少尊祖训,孝友恭俭,精勤嗜学,耕读于蓬山溥济庵,志存高远,壮气凌云,于大明天启壬戌年进海丰学庠生,天启甲子科中广东举人第二十名,丁□科奉旨回原籍,福建会试丁丑年选延平府永安县教谕,庚辰年登四川苍溪县知县,癸未年升任重庆府知府,乙酉年升重庆道道台。

知识出处

泉郡许氏宗祠

《泉郡许氏宗祠》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泉郡许氏宗亲,包括泉州、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分布于三百多城镇和乡村,人口约有四十多万人,其中不少流播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地。许姓与其他姓氏一样,都保持着浓浓的血缘亲情,思亲念祖的感情始终非常强烈,木本水源的观念不断加深,“立名节,敦实学,笃其志,励子孙”,不忘其本的意识很强。明清以降,泉州向外拓殖,不少民系又向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移居。这种思亲念祖的感情又加深一层。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咨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