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祠庙1、朱天贵祠 —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清古建筑一朱天贵祠位于原莆田县城关东门,故居兴化府乌石铺西山(今城厢区龙桥社区)。天贵武举出身,明末清初参加郑成功部队,官至左都督,统领水师二十八祺。康熙十九年(1680年)率所部兵船三百余只,众三万余人归清,清廷特授予平阳(今浙江省温州)总兵,镇守兴化平海卫。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闽施琅奉命收复台湾,保举平阳总兵朱天贵,同安总兵吴英,以二人所部船队分任左右翼,翌年六月进攻澎湖列岛。朱天贵率所部战船300只参战,为全军主力,在海战中中炮阵亡,时年三十七岁。施琅军队最后获胜,占领了澎湖三十六岛屿;自此继续进兵,奠定全台。清康熙收复台湾后,命赠朱天贵为太子太保,谥忠壮;敕兴化府建祠,康熙帝题《忠勇茂眷》四字匾额一面。清朝兴化府地方官致祭,龙桥西山朱'氏春秋祭祀。
天贵胞兄天福,明末请初,官至江西都指挥司(都司为省一级军事总机构)不愿归清,在江西省南昌就义,兄弟墓在三山(今荔城区西天尾镇三山),墓葬为“金头玉颈”。天贵祠,故居祠堂,古墓,在1993年6月,由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摘自莆政〔1993〕综字78号文物公布通知2、太湖祠太湖祠位于荔城区黄石镇井埔村,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三一教主”亲传弟子,四配之一朱逢时创建。占地总面积3044.7m2,建筑面积2318m2o由广场、山门、正殿、后殿、两厅组成。正厩占地684.5m2,«歇山顶抬梁穿斗结构,面宽5间,进深三柱,主祀“三一教主”林龙江及其高徒朱逢时(道号慧虚)的神像,此祠虽历尽沧桑,但主体皆为古样,保护完好,成为明代完整建筑化石,是研究南方古建筑的宝贵实物。现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八闽祠堂大全》、《中国名祠汇编》。
建祠者朱慧虚一生教书传道,生活穷苦,晚年眼睛近视,看不清远物。何来巨款建大祠堂呢?传说有一商人问慧虚,今年应作何经营,朱告他,可大屯桂元干,这位商人就全力采购。不久忽然台风大作,莆仙桂元正处成熟时期,却被一扫而空,因而桂元干贵如珠宝,这商人成为巨富。因此题大款一笔,建此太湖祠。由此而知,朱慧虚原系秀才,也通天文气象。大殿前的木遮凉(风檐)建筑形成为我市建筑所少见,长18.3米,宽1.6米,钝齿形。当此物造就时,慧虚用手去摸,从西边摸到东边,感慨地说:“千年不朽,千年不朽!”在旁一木匠随声即说:“朱先生,若真如此,我辈何以生存?”慧虚笑着答:“那就留一角给后人修吧!”说也奇,风檐经400多年风吹,雨打、日曝,至今除东边一角2米长有修理外,余者完好无损。慧虚著有《心海经》、《林子本行》各一本,在民间也流传着他的许多美丽传说,可谓传奇式人物。
据上,本县及周围数县信徒对他奉若神明,因此,他去世之后,太湖祠建筑稍有需要,信徒自发修葺。时至今日,祠内香火缭绕,基本设施日趋完善,可作为旅游休闲胜地。
3、(皇清)重建东沙朱氏大宗祠记吾宗自唐古令玩公卜居莆之水南立庙世祀暨分房各立小宗祠班班可考至第十代宋特赐同进士出身通直郎致仕赏公於徽宗宣和七年自水南分居仙邑东沙则又为东沙之始祖而立庙之不容已者也入元后十六代文林郎允中公卜建崇祀前后凡三座所以尊祖睦族者亦略备矣惟是历岁既久不无上雨旁风之虞中虽屡经葺治顾小补得矣未有能大举而改观者於是族人顾瞻咨嗟曰祠立坏矣迟则费愈大而事愈难且我子姓今以千计常苦於拜之侣窄非有力者大为捐金袖祠不可议既合遂各踊跃而输鸠工度圮者建之敝者新之卑者使高狭者使广三座如前而规模丹垩远过之经始於丁卯秋落成於己已冬爰予腊月之吉奉始祖神主居中其次分上下列东西又次以诸君之禄位益秩然有序蔼然相亲云余久叨族谊之爱承诸君命记犹幸以请老余年观厥成列名碑未之与有荣施也於是乎不敢以不文辞谨叙次颠末厩以昭此日盛典并为后之有志而碑此。
音乾隆十有四年季冬吉日赐进士出身文林郎掌教建宁府学恭逢大庆二代加一级致仕前知河南密县摄理涉县事晋京食俸观翰林院政二十七世孙期顿首勒石。
—录自钱江祖祠4、井埔朱氏大宗祠琳井朱氏大宗祠位于荔城区黄石镇井埔村,原名“唐古田令朱公祠”简称“古田祠”,为纪念入莆始祖朱巩而建。巩会昌元年(公元841年)生于河南光州固始,咸通十年进士,唐宰相朱敬则八世孙也。唐末中原纷扰,士宦纷纷南迁,巩随父户部尚书光启入闽。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三月,黄巢遇近福州,闽帅郑镒知巩忠勇,辟为团练使。执乃悉倾家资,招募智勇,分屯要害,巢莫敢近,郡赖以安,后迁古田令。广明元年十一月,黄巢攻入唐都长安,群方鼎沸,士大夫皆以乱不乐仕进。巩沿撤至莆,悦莆之山明水秀,遂卜筑小龟屿楫壶桥之左(今井埔)家焉。配肖氏,生三子,曰:无逸、山则、无苟。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巩追思先世,携子无苟回固始省亲,遇疾而卒,葬先莹之侧。肖氏妈葬黄石后洙,碑曰:“唐古田令朱公妣敕封恭人肖氏墓”(今移置宗祠内)。嗣后,子孙即在望江岭造祠纪念。五传至德公,又在井埔建祠,前座为家庙“朱氏祠堂”,后座为家塾“群仙书社”,“群仙书社”八传至默公,宋高宗封默为侯,勒J赐“显济庙”,又易祠为“显济庙”。世称望江,井埔两祠为上下庙。后遭元季兵燹望江祠废。
明正统十四年,泉州十八世孙右副都御史鉴公来莆瞻扫祖祠,愀然不乐,乃谋族众于琳井重建。当时建有拱门、甬道、广场,两座相联的祠宇,占地数亩。祠内盈联曜目:正厅内“沛国庆辇基地由颖亳光州迁兴莆泉晋川岳钟灵特表千秋,向阳传谱牒派历汉唐炎宋至元世明清簪缨理起相承百代。”“地纪莆阳忠孝节廉羡我祖光前裕后,堂名琳井师儒将相望吾宗继往开来”,正厅口“往跻十哲千秋炳,仕历五朝百世馨”;大门口“莆阳开甲第,闽学衍云初。琳井家声大,古田世泽长。孝友传家宝,诗书处世长。琳井流芳,古田衍庆”;口落“支传南宋名贤裔,派衍盛唐宰相家。”如此文物古迹竟在文革期间毁为平地,实为可恨。
一九九一年,经晋江溜石宗亲创议,由井埔古田令后裔组成重建委员会,在旧址予以重建。占地666.411?,建筑面积191.1m2,正厅面积127m2,进深三柱,面宽三间,重檐款山顶抬梁穿斗结构,更名“朱氏大宗祠”。于一九九三年底竣工,为海内外宗亲寻根拜祖提供思敬的胜地。
5、黄石塘下朱氏大宗祠位于黄石塘下朱厝(古为沙堤境)的“朱氏大宗祠”始建于宋乾道年间,初祀宋进士朱洗之始祖,距今有800多年;明清时续有扩建,增祀明御史朱湖、清御史朱元春及其列代祖考。民国三十一年重修,1994年再行重修扩建,是目前黄石一带年间较久,规模较大,建筑比较完整的祠堂之一。
祠堂座落在塘下朱厝自然村正中间,座东北朝西南,四中石柱上下厅,中有天井,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包括对面戏台),整体宏伟壮观。
祠堂门前两侧新建石阜朱氏文物墙两座,左墙嵌莆田石阜系朱氏入莆始祖伯益墓碑一面,文曰:唐进士都官郎中监仓使硕辅一世祖伯益朱公墓。横排花岗石,:宽2米,高0.8米,为800多年的古墓碑,自黄石古龙山移至此地。又嵌“朱家园”石匾一面,自黄石移此。族谱载:伯益公辟朱家园,种梅千本。该古匾已有千年的历史。文物墙西侧康有《天马山赋》全文,为明代朱湘所著,朱湘御史在莆田人物史、文化史上占有一定位置。他忠谏耿直、明史留名。所著《天马山房》三部传世,省博物馆今有全部;其中《天马山赋》思维巧妙,词藻精辟,气势磅礴,自古是—道名篇,戒入县志府志。
祠堂中厅悬“两朝赐祭”匾额一面,系明朝御赐湖广道监察御史朱湖之匾。还有清代“登科”匾额一面。系康熙年间,由兴化府知府何大有,莆田知县王裕琪为天启甲子年第三十一名进士朱传孺,顺治甲申年第七名举人朱赐畴,'康熙壬寅年第五十名进士朱闰章所立,并题“登科”二字。
嵌在祠堂对面戏台前有横摆青石矿志一面,长446厘米,高75厘米,系明嘉靖三十年明御史朱湘为其父母及自己夫妇手书的墓志铭,全文230字,文词严谨,字迹刚劲挺拔,是一件面积大,保存完好的古文物。朱湖墓原在塔山(即天马山)被毁,该矿志自山上移来。朱厝自然村住地两头,古时各有辕'门一座,面对大路口,门额上各有石刻一面,东南《侍御里》,西北《忠谏里》。辕门于1958年被拆,两块石刻尚存,嵌于祠堂内墙壁上。
6、显济庙“显济庙”位于荔城区黄石镇井埔村,建造于北宋中后期,“文革”后期被毁,一九九五年在原址重建。原庙分前后座,现按原状建后座,座东北向西南,由正殷和两厅组成,占地面积586.25平方米,正殿占地126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结构,面宽三间,进深三柱,祀朱默,配祀朱子。
“显济庙”前身由华表、山门、前后座、东西廊及旁小轩组成,余三十间。前座为家庙,祀先世神主,以寓时思之敬,揭其匾曰:“朱氏祠堂”。后座为家塾,训子侄读书入仕,以效报国之忠,揭其匾曰“群仙书社”。嗣是衣冠蕃衍,诗礼相传,或由科第跻仕版,或登贡籍升舍选者几四十有二人。自嘉定绍兴以来,或联名我荐,或高步蟾宫,摩肩接踵,光辉先后。朱熹慕名光临“群仙书社”,于绍兴三十年十一月在壶山藏修精舍写下《群仙书社记》。其记曰:“莆阳山水冠四方,气疏水南龟屿庄。储才挺秀不易得,今昔往往皆流芳。射策金门明主惜,谈经玉寨觅侯封。通籍曾为金马客,裁诗多伴玉堂郎。纷纷冠盖续前代,翩翩彩笔鸣于唐。风流儒雅建书社,紫芝奕叶分诸房。玉轴牙签悬满架,图书金壁贮盈囊。圣宋御极罗俊入,朱门造士更贤良。题名虎榜韩柳并,载笔鸾掖班马当。孔孟读书号此博,董卓诸史犹精详。诸翁歙气冲牛斗,伯氏文彩摩穹苍。桥梓祠源倒万斛,顼第簿•褂药三场。诗成解使鬼神泣,赋就感发侪辈惶。朝趋青琐收封事,日草黄麻宿末央。枫陛奏名依日月,柏台持节凛秋霜。国史四修声价重,文衡三典姓名扬。世掌丝纶垂宇宙,家传诗礼著莆阳。由来积善多余庆,谁谓天道空渺茫。莆人说此小瀛洲,群仙跨鹤来倘佯。壶山巍峨兰水沦,先生之风同共长。”朱默(字感通),生之日红光绕室,举家惊异。及长,丰姿颖俊魁梧,奇伟赋质。由于天纵倜傥自非常人。偶一日之间出没变化人莫测其机,众皆称默为神。二十有二不疾而卒。精灵在天,任庇国庇民之责,随处显应,操作威作福之权。时宋高宗南波,波浪兼天,身樽倾危,呼天救免。须臾见顺济娘娘拥族著红衣引兵护卫,继有朱大夫总管康现,遂反风息浪,保驾无虞。帝至临安,首封顺济为护国夫人(即妈祖林默),封都总管为灵威嘉祐候(即朱默,始封与加封诰文今存)。同时宋高宗差扬名主事督庙并赐联(天相朱门荷栋梁之重任,地雄黄石恢世代之弘规),丞相陈俊卿也赠联(功著熙宁桥古往今来人共仰,名垂显济庙春祈秋报岁常丰)。族人见其恩宠,乃去群仙书社之号匾,金额曰勒赐“显济庙”,其祖庙亦如之。其后朱氏后裔明朝布政使鸣阳题联(赫尔侯封百阵神兵曾护国,焕兹庙貌千年金甲尚腾空),后裔明朝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朱继祚也题词:“威灵护庇”(原匾挂在庙中)及“五等荐封”、“崇德”(原壁石今存)。同时华志坛庙卷二第九页记载了朱默的功债;府、县志也记载了“显济庙”的来历。此庙乃市内罕见,省内不多的庙宇。
(二)井-桥凿井、修路、建桥古称功德,今为社会公益,据谱志记载,与我朱氏先贤有关的水井、桥梁、抄录如下:井:琳井:在黄石上亭前,志载:唐古田令朱现所凿,有石刻。
龙泉古井:在黄石塘下天马,朱氏宗祠西南隅,凿于南宋乾道年间。
桥:1、 石盘桥:在朱浦,铺石盘堂之右,宋元祐己巳(1089)唐古田令朱机裔孙余建桥,石字刻可考,并修砌官路至塘下。
2、 阿斋桥(又呼黄狮桥):朱致政创建,其后朱裒于北宋崇宁间(1102—1106)损资重修。
3、 大龟屿前桥:旧以木为之,宏治四年(1491),里人朱俨倡建石桥,又劝华严寺僧拾田辟珞四尺,上通双桥,下接长者庙。
4、 白石桥:在井埔前,创始未详,宏治七年(1494)太守王弼重修。5、 普济桥:在后朱,创始未详,天顺八年(1464)乡人朱尚勤募•众重修,宏治八年(1495)其子致仕,县丞朱谏复暮众重修。
6、 井埔桥:宋绍兴间,里人林嵩捐贤建,又砌石路蔡大井十余丈,大旱不羯,居民便之桥,石字刻可考,嘉睛庚戌(1550)裔孙知州德辉重修。
7、 天马桥:在黄石天马朱厝,为明御史朱湖之父朱琴室建造的古石桥。
(三)塔•寨赤屿塔:又称塔仔,在兴化湾西侧赤屿岛上,明万历十三年(1585)慈善家、宗教改革家林兆恩(三一教主)命其弟子陈坤和林玉峰主持建筑,沙堤朱有开、朱有麟兄弟捐资并督造。古为兴化湾之唯一航标。
鹭峰寨:位于东岐镇百叶村鹭峰山上,南明东阁大学士朱继祚建,为杭清据点。今残存石寨墙长2000米,高4.5—5米,宽1米。有东、南、北三门,圈地5000平方米。寨内有创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鹭峰岩精舍,清光绪二十八(1902)董修,今保存较完整。
(四)宫•庙•祠•社北辰宫:在黄石镇登瀛、井埔两村之间。明嘉靖年间(1566)由当时林下在老家乘聪里的浙江道御史朱俨会同全村朱、吴、卓三族共同倡建,祀玄天上帝;香火鼎盛。上世纪80年代重修扩建,面积25000平方米,为县级丈物保护单位。
太平社:在黄石镇井埔、沟边两村村道文会处,建于元代,为石阜朱氏祖社,祀社公、社妈。社前一方祭台,为北辰宫玄天上帝出游时迎神接驾用。“文革”时被毁。1989年由朱成澄先生创议重建。
篁岭堂:在黄石谷城宫右侧,石阜暮峰房三十世祖朱仲瑚所倡建,祀武圣帝君。俗称大帝爷庙,原与谷城宫隔一巷道,三开两进,庙宇高昂宽广,早年被毁。今存篁岭堂为谷城官附属建筑。坪洋井头显济庙:在东海镇坪洋井头,明代创建,上世纪60年代用作公共食堂,1983年朱王金创议重建。
义城西社:在壕头北渚,清代创建。
否星宫:在黄石镇七境村后院,明嘉靖年间、朱文汉,朱彬倡建,1958年毁、1983年重建,1997年迁建。
龙苍祖社:在黄石镇斗南村,解放初毁,1985年重建。
朱洙宫(威显祖庙):在灵川镇东洙村,原建在西亭山仔(红山仔)北侧山脚T.1958年被毁,1986年迁到本村现村址附近重建。
长兴朱社:在灵川镇柯朱朱厝村,“文革”期间被毁,1988年重建。
兴隆朱社:在灵川镇柯朱田厝村,“文革”期间被毁,1994年重建。
清后古田祠:在黄石镇清后村东周境内,明朝期间,思存公自井埔迁居此地,其后裔在此建分祠,故名古田祠,今保存较完整。
顺兴庙:在华亭镇兴沙宝雀洋,2000年被洪水冲毁,当年重建。
凤山宫:在北高镇美澜村,创建时间未详,文革期间被毁为平地,一九九五年由本村朱氏宗亲倡议在原址上重建。
总兵府:在笏石镇丙店村,明朝期间创建,前两座被拆除,今仅剩下后座,现改作祠堂,祀本村先祖神位。
东洲书社:在黄石镇井埔村,明朝奉政大夫广东雷州府同知朱子宣创建。一九一八年南北军混战时被烧毁,1994年由朱成釜倡议重建。
安泰兴社:在黄石镇井埔村,创建时间未详,一九九五年重修,现仍保持明朝建筑风格。
显济书社:在黄石镇井埔村,创建时间未详,“明赠惠州府博罗县善政司朱应阳曾孙佛元孙泳来孙金、汾、泉捐白金拾两重建”(原屋糅字样尚存),一九九三年童修。
福安书社:在黄石镇七境村后院境,一四八八年创建,一九二0年从古棒树旁迁建今址。一九五八年被拆除,一九八六年重建。“福安书社”匾额(原物)悬挂社门上。
文峰岩凌云书院:在黄石镇塘下天马山,明代建为书院,朱湖曾在此读书,清代废为祠,一九五八年毁,二00—年重建。
(五)名人基地朱矶:字仲斋,进£,葬河南固始先莹之侧。
朱无苟:字有试,大理寺评事,葬连江里太湖(今黄石井埔太湖祠前方)。
朱点:字次曾,进士,主簿房祖,葬常太里莒溪隔岭。
朱默:字感通,赐大夫,封免烈嘉祐侯。葬在黄石北辰宫右,宋观察判官朱高葬其父汉,遇异人指示,此处后高亦衬焉,四世孙默生而神异,殁后封侯,默与弟妹'.葬新者十有八,墓皆累壁为之形制相似,俗呼十八佳城。
朱汝霖:字公泽,蔡岭房祖,葬蔡岭,故称蔡岭房。
朱汝舟:字巨济,瑞明房祖,葬瑞明院,故称瑞明房。
'朱汝贤:字师禹,紫筠房祖,葬资圣山(资圣山即国清里白塔山)朱玖:字安佩,进士,葬新兴里白沙大柱山。
朱隆:字文卿,进士,葬白塔山。
朱防:字闲之,三省司干,葬灵川里烘炉山。
朱子由:字秀英,进士,葬礼泉里坑园溪上扬乾山。
朱用虎:字文仲,承奉郎,宜宝谟阁,葬壶山蕉坑。
朱泰孙:字亨叔,阁赞承奉郎,葬谷清里资圣院前。
朱震子:字仲亨,进士,葬安乐里金鸡山。
朱文震:字元道,进士,葬常太里双牌山。
朱胜:字永义,进士,葬壶山蕉坑。
朱复:字宏礼,举人,葬壶山蒸坑。
朱统:字宏纪,亚魁,葬岭前山。
朱庆:字宏祯,主簿,葬梅陇盅。
朱环:字宏壁,举人,葬新马山(祈雨山)。
朱旺:字廷美,岁贡,葬国清里坑北山。
朱忠:字孟弼,举人,葬胡公里圣堂山。朱德ia:字能诚,岁贡,葬南门外泥山顶。
朱学诗:字崇训,克贡,葬谷清里坑北山。
朱子言:字在慎,彩义郎,葬常太里隔岭。
朱子方:字若矩,举人,葬领前山。
朱子宣;字伯钟,举人,葬壶山宝胜里之西屏(墓牌由女婿御史马明衡所撰)。(据新县志载:明奉政大夫广东雷州府同知东洲朱公圻志,明嘉靖十一年<1533年〉刻,朱名子宣,文为马明衡撰。今存黄石镇朱成澄家)。
朱世增:字益夫,举人,葬文光山。
朱文魁:字汝贵,举人,葬文光山。
朱俨:字居正,进士,葬五马山。
朱弑:字子玉,举人,葬五马山。
朱端表:字应仪,举人,葬梅陇山。
朱端明:字应文,举人,葬梅陇山。
朱宽:字宏裕,进士,葬龙泉山。
朱守为:字良裕,举人,葬西卓祈雨山。
朱鸣阳:字应周,进士,葬合浦里竹圃山。
朱文汉:字章卿,进士,葬扬名山。
朱登云:字雨唾,岁贡,葬白塔山。
朱文科:字以达,举人,葬北磨。
朱继祚:字立望,进士,葬壶山宝胜后山。
朱家相:字子衡,举人,葬城南文赋里石门利大路山。
朱翰春:字鹰上,进士,葬常太里洋西山。
朱天贵:字达三,太子少保,谥忠壮,葬兴教里三山,康熙三十二年赐葬。
朱源淳:字涛公,参政,葬南门外马长山。
朱湄:字必东,进士,葬连江里塔山(今称天马山)。
朱聪:赠知县,葬新安里风柄山。
朱元春:字尔衮,举人,葬苏盆山。
朱班:字从要,进士,葬朱仓里社东(今黄石五龙山)。朱通:字深道,宣义郎,葬朱开屋边。
朱幼:字良知,大理评事,葬白石埔。
朱策:字文献,承奉郎,葬游店。
朱天与:字国贤,钦州通判,葬紫霄山。
朱贵阳:举人,葬北高后程口。
(六)文物文物墙:在黄石镇天马村塘下朱氏祠堂前,建于2001年,分东西两座对向,东墙嵌石阜始祖伯益公墓碑、墓砖,朱家园石匾门额,石阜大宗祠遗物“松林”“梅谷”两面石刻,西墙嵌明御史朱湖所作《天马山赋》及“琴室府君扩志”两面石刻。
南明宰相朱继祚手书题字:“文峰胜地”“题名书社”“壶山隽秀”三面石刻存黄石北辰宫。“古白湖”“长虹锁钥”石刻存城厢三清殿碑园。“珂里”存堤尾,“古红泉”存黄石红泉书院。“报本祠”存广化寺郑氏祠堂,“梅峰”“林泽游”存城厢梅峰寺。“威灵护庇”“五等荐封”“崇德”石刻存井埔显济庙。
明御史朱湖手书石刻:“忘归”“丰钟”存天马山。226字墓志存塘下朱氏祠堂堤戏台前。林墩陡门,嘉靖二十年(1541)重修,邑人御史朱湖为记。
朱盛斋祝寿木质围屏12面,存灵川坪洋。明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福建全省学政古歙汪廷璃撰文为盛斋束先生八荣寿序。(补附页A)朱志亭祝寿木质围屏12面,东嶙仙厝朱永昌保存,乡进士、敕授武信郎征选江南漕标运漕卫守府会用朱国宝撰文为志亭翁偕配林孺人七十双寿序。(补附页B)朱秀夫木雕像一尊,存埃头潘挖亭,着明代官服,背刻:“明万历八年X刻,朱秀夫公庚辰年三月X日申时生”。
“正气浩然”木质匾额,悬黄石江东浦口宫(祀江梅妃)正殿右侧,为太平社弟子朱墀,朱垣、朱蜡、三兄弟所献,正文四字为国民政府秘书长张群手书。
清武举朱泽高(黄石镇东甲村人)为青山祠题“必归於儒”,为东麟祠题“仰之弥天”木质匾额。“道绍尼山参二氏,教宏湖岭衍千秋“石柱联在笏石镇岭美村湖岭祠,为前林村朱珊石撰书。
扩志、墓碑(志):明御史朱潮扩志,朱湖父琴室府君扩志,存黄石天马朱厝。
明澄江隐德八十寿柏东朱公罗志,存北高澄江三教祠。
明奉政大夫,广东雳州府同知东洲朱公扩志,明嘉精十二年马明衡撰文,存黄石井埔朱成溢家。
墓碑:石旱始祖伯益公墓碑,存黄石天马朱氏文物墙。
唐古田令朱公妣敕封恭人肖氏墓碑存黄石井埔朱氏大宗祠。
明进士定州学正朱公墓碑存北高澄江。
存素公墓碑,洞岩公墓碑,存笏石丙店。
锦山处士兰州朱公淑配陈孺人墓碑(残部)在笏石坑园。
明正统八年岐山彦胜朱公之墓牌,在东岐下房岩石上。
湄洲上朱存清代墓碑四面,为:处士纹侯朱先生、恭侯朱先生(乾隆庚寅)、献臣朱先生(嘉庆甲戌)、学顺朱公(道光戊子)之淑配,续娶及长男、次男之媳妇0湄洲下朱存:清嘉庆七年登仕郎桂苑朱公,处士嘉侯朱先生及淑配孺人墓碑二面。
琳井十三世少贤公方砖墓志一面,存灵川柯朱朱厝。
洙东朱氏之墓志,志宠公妒志存灵川东洙。
明故氛峰处士朱天经(字伯祥)方砖扩志一面,存笏石岭美白玉洞。附页A:坪洋朱盛斋祝寿围屏原文为:恭祝,大硕德郎荣封盛斋朱先生八荣寿序。容辞,先生系出唐进士古田令讳现公后,历宋至明,科第蝉联,簪缨济美,为莆右族,代有传人。忆皆庚辰,恭奉简命,按临兴郡俊君以新进。子衿,随班晋谒,见其举止雍容,彬彬乎儒者象。因询家世,稔名驹之航于华宗,早羡先生之式谷义方,不魄承先启后。已抑又闻先生孝友,姓远迩称之无间於其里党戚属,言生平谨厚褪躬,口未尝谈人过失,一举一动,矩疫紫阳。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今先生善积于厥躬昌炽之符,方兴未艾翩者薛之凤,茁茁者,谢之兰。长公恭士,次公国士,与俊君皆具隽才;推远到诸孙,又森森玉立,奋鹰扬而歌鹿宴,展骥足而壮麟图,直指大典猗欤休哉。兹良月之吉,为其悬孤。今辰佳儿佳妇,文子文孙,值家制锦屏,上寿艮器。俊君子之及门士也,先期邮书丐一言,侑斗子忝师生知契谊,弗硕间事。然则荣膺花诰,骋上安车,以耄耋百龄,备三老五更,选固可操之券哉。子备员史馆职,在珥笔舫畿太平,凡天下高年耆德,例得附书以识一代文献之盛,以扬於纷华美丽之场恬无所嗜。惟日徜样于山水间,时而倚松肃傲,时而着屐逍遥,人咸以地上行仙推之。然先生念道圣明,身沐三朝休养之恩,日进儿孙而严为课,出入起居,一遵文公之家训。而习射横经,勿令嬉游,庶藉以仰报万一耳。诚不愿效田间逸老W]话桑麻,以扶杖观化,含饴弄孙,毕通事也。方之康衢之叟,绛县之老人殆有进焉。国家升平,百卅余年,四海蒙休,人跻仁寿,享大年而称人瑞者,所在多有。今上乘龙御宇,叠颁养老恩纶,凡八十以上,老赐坊纶晡帛顶带各有差。重熙累洽之祥符,丕应于无疆。刽先生之行谊卓卓,采之糖轩者,详且悉,尤乐得而称道之也。是为序。踢探花及第、诰授通议大夫詹事府正詹事、前经筵日讲官起居注稔林院侍读学士、两奉射)命提督福建全省学政、河南福建湖南典试御试一等一名加一级记录三次,通家侍生古歙汪廷狷。音龙飞丁亥孟冬谷旦至民国庚午年重修。宗孙来山再笔。
附页B:仙厝朱志亭祝寿围屏原文为:恭祝,大齿德郎荣封志亭翁老叔台先生偕配林孺人七十双寿序。尝思五福寿居先,麟趾呈祥,食斯衍庆,有德者必有寿,颤其然乎!商山四皓,香山九老,德之盛也,寿之征也若我族叔志亭翁,自唐进士浙右监司都官郎中讳毋公入莆,九世祖迁湖公由澄江卜居湖厝,到始祖美祥公遂聚族于岐山焉。代累仁厚,世守淳良,曾祖知国公,祖尔皇公,居身务其质朴,训子要有义方。翁乃祯肇公之次令嗣也。其为人也,度量阔涵,襟期洒落,绍陶公猗顿术,遂致赢余。人有困乏,彼或周之;人有急难,被或拯之,里闾中称善人,不亦宜乎!淑配林氏孺人,毓自名门,习内则娴姆训,事翁姑以孝,处妫姓以和,缝衣裳、备酒浆,在中馈元攸。遂拟诸桓少君夫,何多让举大夫。子四:次梁叟,三亭叟,四敏叟,孝友性成,循循有礼。翁之素行也,而文之而知。翁之获寿盖有由夫。商山四皓,香山九老,者英人也。予忝属族侄何以祝之?祝之以岐山中之者英焉,可也。是为配林孺人相夫课子,勤俭居家,识者以为嗣,林孺人之徽音焉。翁顾而乐之喜可知也。方今圣天子万寿无疆,普天同庆。海隅苍生,凡耆老均沾雨露。翁年属古稀,鹤发童颜,由杖国而杖朝,耄耋期倾躬膺,宝诰直可操券之矣。今值仲秋,翁与配林孺人悬弧设帐佳辰也。梁叟兄弟谓予曰:昔菜子班衣拜舞,诚盛事也。窃有慕焉,固所愿也。但未如何如斯可谓之寿?予曰:今所谓寿者,制锦屏称具庆,宾朋满座,悦亲戚之情话,是亦足矣。予虽不能文,敢以不能文甜哉。第就耕者耕,读者读,怡情南亩,频康足雨之诗;适兴山林,已诵如云之赋。孙辈森森玉立,兰桂腾芳,实谢家之宝树,椿董并茂,羡陶径之乔松且也。乡进士弟)授武信郎,微选江南漕标运漕,卫守府会闱拟元族侄国宝顿首拜撰。号龙飞岁次辛亥年仲秋谷旦。
注:皇帝即位曰龙飞。龙飞丁亥为明永历元年(1647)O龙飞辛亥为清咸丰元年(1851)。民国庚午为19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