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谱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朱氏通谱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6131
颗粒名称: 一、谱序
页数: 7
页码: 1-7

内容

序(一)《莆田朱氏通谱》第一卷已于1999年正式问世,从而为朱氏源流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现在,第二卷又行将付印,这又是朱氏宗亲们的又一喜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终于有了一部较为系统、完整而又能如实记述祖先代代繁衍生息至今的宗族之史了。
  入莆朱氏源远流长,是炎黄子孙中的重要一支。自唐武后宰相朱敬则公之后,至唐末的澥公、光启公以及㺲公、玑公,相继自中原南迁,辗转入闽,成为八闽大地各姓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族,为福建的开发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入莆的朱姓后裔,如今已分布于莆田城乡各地,总人口已不下数万人,而外迁异地他乡及海外、国外的宗亲,亦已远超本地朱氏之人口了。
  莆田早在明代之前,即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称。人文昌盛,代有贤能。朱氏宗亲中也是英才辈出,光宗耀祖者众。宋有"七朱”助建莆田母亲河之木兰陂,钦赐庙祭的十四功臣中有半数是朱姓先贤。明则有著名御史朱淛、布政使朱鸣阳、大学士朱继祚,清有为收复台湾壮烈牺牲的太子太保、总兵朱天贵以及纂修县、府志而名垂青史的御史朱元春……等等。历史步入近现代,各行、各业、各界中的朱氏贤人能士则更是不可胜数,佼佼者比比皆是。两卷通谱中都以怀念和崇敬的心情对他们作出了应有的记述,并以此寄希望于朱氏子孙后代,能以先贤为榜样,与时俱进地继续奋发图强,各尽其力,各显所能,各扬其长,与莆阳各兄弟姓氏乡亲团结在一起,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构建和谐之美好社会而再立新功,多作奉献。
  编好一部通谱实非易事,由于年代久远及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先祖遗下之家乘谱牒、古迹文物遭到种种破坏、损毁、湮没者多,仅存之一些史料亦分散各地,且不少是真假难辨,凡此种种都为编辑工作带来了难以想象之困难。但可喜的是形势发展对我们的工作有利,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1984年国家教育部、文化部、档案管理局曾为此事,联合发出了《关于帮助编好〈中国家谱目录〉的通知》,强调指出了“家谱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份,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及地方史志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曾起着重大作用。同时,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须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这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与途径。但真正要做好此项工作,尚须作出重大努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班真正热心族谱编纂工作,而又有无私奉献精神,坚韧不拔、不畏艰难、不计酬报、埋头苦干、耐心细致、善于团结宗亲的领头人和组织者。最早站出来的宗贤鸿祚、玉华以及接着跟进的玉龙、光华、文喜、金星等等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着手筹划,及时组建了两届编委会,同心协力、志在必得、终成大事,实功不可没也。当第二卷行将问世之时,我们要记着他们的贡献,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通谱”是莆田朱姓宗亲们新应十分珍惜的一笔共同财富,也是教育子孙后代的一种基本教材。但“通谱”的诞生,还只是一次尝试,其中难免会有遗漏、缺失等等不尽人意之处,尚须宗亲共同关心,多多提出订正、修改的意见和建议,相信依靠大家的智慧,通谱必将更臻完备。
  应编委之盛情相约,特缀数言堆序,并借此向各位编委及积极参予此项工作的宗亲们表达真诚的敬重之情。
  石阜第35世裔孙朱旭(启坚)拜识2005年5月1日于福州序(二)自清末以来,入闽入莆朱氏族系未修谱牒。公元1994年甲戌岁经莆之朱氏代表商定续修朱氏谱牒议案,成立续修族谱编辑委员会,曾经慎重调查、收集、取证、鉴别,正本清源,于公元一九九九年己卯岁审定,修成《莆田朱氏通谱》第一卷,乃我莆朱氏之一大幸事也。
  鉴于莆田朱氏源于颛顼高阳氏之后,舜典名书记之焉。世传至唐宰相敬则公,凡一百零七世也。敬则字少连,世居于亳,以孝友闻,一门六阙,累朝族显,公炳正朝纲,以忠正义烈,史炳丹青。敬则生光顺、光迪。光顺居南阳,五传而工部侍郎澥公,因洛乱,携子太卿贻范、司勋贻逊,司门贻业避地于侯官,而复入仙邑之党田。太卿公生㺲,以明经授浙右监司,因诸贤黄河之变,侍母老,不拜朝命。改官仓守,因开屋石阜,故其世系为:光顺生守温、守温生子浑、子浑生申锡、申锡生石阜世系入闽始祖澥,澥生三子:贻范、贻逊、贻业,贻范生珏为石阜世系入莆始祖也。
  敬则公次子光迪任唐正字别驾,光迪次子冀州当阳令守同生三子泳、澈、涣,涣生重熙为光州录事参军,因家于光州固始。重熙生幽州良乡令詠,詠生银青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户部尚书光启,光启生玑。玑生于唐武宗会昌元年辛酉,志尚恢博不愿荫补,笃攻举业,擢咸通十年进士第,调临安尉,历会稽户椽。时值黄巢军逼福州,闽帅郑镒知机忠勇,辟为团练使。同年三月,黄巢军围福州,玑出家赀,招集智勇,分屯要害,巢军不敢近,郡赖以安。未几为古田令。期年之间,邑政具举,惠洽于民。至广明元年黄巢军陷京几,群方鼎沸,奏请赐以印帖,公既相宅,自尔挂冠,杜门以书自娱。适时士大夫皆不乐仕进,公沿檄至莆之出邑东二十余里水南,卜筑小龟屿揖壶峤之左家焉。配萧氏,生子无逸、山则、无苟。天祐四年,玑追思先世松揪邈在一方,与子无苟申定省之诚,逗留固始数月间遇疾而卒。无苟遵遗命葬公于光茔之侧。无苟以父荫补永泰主簿,不事非君,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嘉其守节,特与优游,擢大理评事,寻避石晋乱,弃官还莆,生子淮、汉、漠,世称琳井朱氏世系,玑公为琳井世系始祖也。
  我莆朱氏之先源于颛顼帝之后,至周武王封曹侠于邾,后为楚所併,子孙去邑为朱。经曹而沛,由沛而亳,而固始,而南阳,而衍闽、莆、仙、漳、泉、以及两广、境外、国外,迄今有三千余年。木本固而末茂,水源深而流长,祖德惟馨,代有贤能。因第一卷朱氏在莆田各村中,世系欠详,故再编修第二卷,使之全面完整,期朱氏子孙衍庆流芳而无穷也,是为序。
  琳井第三十二世孙源林(原名玉书)敬识2004年腊月于福州序(三)族谱的核心内容是源流世系,编写族诺应力求本支源流得到系统、完整、准确的反映,以起到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作用。《莆田朱氏通谱》及其第二卷的编写历经十多年时间,用于源流世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早在上世纪80年代,石阜宗亲就开始对本支源流的探讨,写出一份资料汇编,对石阜本支的渊源得到一致的确认。但由于年代久远,资料不全,旧谱内容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与兄弟宗支琳井系的族谱有较大的出入,这就完全有必要对莆田朱氏源流作进一步之探讨。于是,经琳井、石阜宗亲商议,共同组织力量,成立宗亲联谊会及族谱编委会,对两个世系的历史渊源进行查证。经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从井埔、金山、塘下等村以及仙游、泉州等地搜集到一批旧谱资料,特别是1995年于莆田县档案馆发现一册《莆阳朱氏族谱》,通过校阅查对,并同有关史志对照考证,理顺了石阜、琳井两个世系的渊源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于1999年10月编写出版《莆田朱氏通谱》一卷。“通”者“统”也,由莆田石阜、琳井两个世系统一组织宗亲联谊会,统一成立族谱编委会,统一将两个世系源流编成一谱,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是莆田朱氏亲密团结,联合协作创造出的成果。
  “通谱”一卷的发行,为莆田朱氏的源流世系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由于资料欠缺,一般世次从入莆始祖起只能编到20世左右,可与近代接续的极少,许多房系自明代以后源流脱节,断代难续;“通谱”内容与现今朱姓村落联系不上,众多宗亲迫切希望续写一部与现有各村各户联系得上的族谱,在各自的世系中有自身的位置,使族亲感情更贴近,更亲切,使族谱真正成为传家之宝。于是,《莆田朱氏通谱·第二卷》在广大宗亲的支持下,在第二卷编委和各村联络员、编写员的共同努力下,又经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出版问世。这是莆田朱氏宗亲共同关心的一件大事,也是多年企望得以实现的一大喜事。
  “通谱”以图表形式记述世系源流,第一卷以分房世系为主,同时增设“莆田朱姓分布”一节将当时收集的各村资料,分乡镇予以记述,以补房系资料之不足。第二卷则按现行政区,分荔城、城厢、涵江、秀屿四个区和湄洲岛按乡镇以村为单位记述各自的世系源流,其资料来源是对莆田境内近百个朱姓乡村,几千户朱姓宗亲挨家挨户调查登记、汇总整理而成。两谱的结构不尽相同,而以房系村落纵横结合,力求全面完整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编写族谱重在源流,功在源流,难也在源流。在研究所有能够找到的谱牒和史志资料中,我们发现源流世系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是很多的。由于世代久远,涉及面广,许多世系错综复杂,梳理难度极大。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都经过多方查证,反复探讨,选择取舍,力求完整准确。原则是:史志矛盾,史服从志;志谱矛盾,志服从谱;谱谱矛盾,大谱服从小诺,外诺服从本诺;对实在弄不清的问题,采取两谱并存,原文转栽,分别注明,不擅修改,允许保留老矛盾,不去增加新矛盾。例如:一、 史志矛盾。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对宰相朱敬则世系记裁至其后十一世,其间找不到光顺、朱澥,也没有朱㺲和朱玑。而明清《兴化府志》、莆田县志都载明古田令朱玑祠堂,都官郎中朱㺲祠堂的所在;《古田县志》开列的县令一章载:“朱矶,中原人,广明间任”。现为敬则之八世孙,可见欧阳先生漏记了。又《新唐书》载朱敬则只有一子光迪;海南出版社发行的《中华朱氏通书·朱姓》也记载敬则只有光迪一子,而同一本书的另外两处则记“光顺即光迪”、“敬则次子光迪”。有次必有长,敬则长子是谁?“通书”没有交代。可见“唐书”、“通书”都把敬则长子光顺漏掉了,也就把朱澥、朱㺲一支全漏掉了。对此,我们以地方志和古谱为依据编辑“通谱”,可算是补正史之不足。
  二、 志谱矛盾。明清时代《兴化府志》、《莆田县志》记载有关莆田朱姓的内容同石阜、琳井两系族谱基本一致,无甚出入。清末翰林张琴先生在民国时期写的“莆田县志稿”对琳井世系的记载出入甚大,“通谱”以琳井谱为准,对县志稿的有关内容予以排除。
  三、 谱谱矛盾。明按察使朱文科写的《莆阳朱氏族谱》对莆仙两县朱氏的源流世系记栽比较全面,对编写“通谱”起到关键作用。但有若干重要内容同琳井、石阜两系族谱出入很大。对此,都依两系记载予以排除或更正,或两谱并存,以供以后查考。
  至于琳井谱和石阜谱之间的矛盾,则按本谱为主的原则处理,即有关琳井的内容以琳井诺为主,有关石阜的内容以石阜谱为主,这里就不赘述。
  “通谱”第一卷印发以后,发现差错、遗漏的世系,都在第二卷中予以收编补记或更正。平海院下提供的琳井大明房第九世廷异之后的世系资料至第二卷才予补记,补其他各谱之所无,这是一大收获。
  “通谱”一卷、二卷的出版,就石阜、琳井两个世系整体而言,可谓“事半功倍”。
  “功倍”者,因为原计划只写一卷,现在出版两卷,而且第二卷的编幅、装帧,以及人力资金的动员和投入都大大超过第一卷。这是功劳,这是成绩,这是可喜可贺的大功绩。
  “事半”者,因为源流梳理和世系接续还没有全部完成,有些村只有代系,连不上世系;有些村还分不清是石阜,还是琳井;个别村漏记还未上谱,有的虽已上谱还可能有出入等等,都是编谱工作未尽之处,有待于今后续编时给予补充或订正。此外,莆田朱氏历代迁居外县、外省以至海外的甚多,如今人口将不下于本地,多年来只有广西陆川、福安溪柄宗亲来莆寻根认祖,对谱成功,而陆川一支就有两万人口,其他地方如闽南的东山,广东的陆河、潮阳、惠来等地多次来莆对谱,确认祖籍莆田,根在莆田,但因双方或一方资料不全或不准确,世系因而不能接续。希望吾莆和各地姓氏源流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对谱寻根认祖成功。祖宗幸甚,族亲幸甚!石阜第三十四世孙鸿祚谨识2004年12月于钱林

知识出处

莆田朱氏通谱 第二卷

《莆田朱氏通谱 第二卷》

本书介绍了莆田朱氏源于颛顼高阳氏之后,舜典名书记之焉。世传至唐宰相敬则公,凡一百零七世也。敬则字少连,世居于亳,以孝友闻,一门六阙,累朝族显,公炳正朝纲,以忠正义烈,史炳丹青。敬则生光顺、光迪。光顺居南阳,五传而工部侍郎澥公,因洛乱,携子太卿贻范、司勋贻逊,司门贻业避地于侯官,而复入仙邑之党田。太卿公生㺲,以明经授浙右监司,因诸贤黄河之变,侍母老,不拜朝命。改官仓守,因开屋石阜,故其世系为:光顺生守温、守温生子浑、子浑生申锡、申锡生石阜世系入闽始祖澥,澥生三子:贻范、贻逊、贻业,贻范生珏为石阜世系入莆始祖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