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埭丁氏回族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陳埭丁氏回族宗譜》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6126
颗粒名称: 陳埭丁氏回族概况
分类号: K820.9
页数: 9
页码: 559-567
摘要: 泉州,這座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在中世紀,她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著稱於世的東方第一大港。宋元時期,來自阿拉柏、波斯、印度,以及遙遠的歐洲和非洲各地的商人、傳敎士紛紛涌向這里。各種民族雜居,多種宗敎幷存,點綴着這座都市的多彩多姿的國際氣氛。他們當中,以穆斯林人數最多,伊斯蘭敎影響最大。寓居泉州的穆斯林,與漢民族聯婣,和睦相處。至今,不僅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史跡,而且還有許多他們的傳人散居在泉州各地。聚居在陳埭的丁氏回族,便是前來泉州經商的穆斯林之後裔。陳塚丁氏回族,子姓繁衍,本固而枝榮。
关键词: 泉洲 丁氏 回族

内容

泉州,這座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在中世紀,她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著稱於世的東方第一大港。宋元時期,來自阿拉柏、波斯、印度,以及遙遠的歐洲和非洲各地的商人、傳敎士紛紛涌向這里。各種民族雜居,多種宗敎幷存,點綴着這座都市的多彩多姿的國際氣氛。他們當中,以穆斯林人數最多,伊斯蘭敎影響最大。安葬着穆罕默德的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聖墓,創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塗門街淸淨寺,以及泉州地方發現的一百多方伊斯蘭敎石刻,揭示了當年“回回蕃客”的繁盛歷史。寓居泉州的穆斯林,與漢民族聯婣,和睦相處。至今,不僅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史跡,而且還有許多他們的傳人散居在泉州各地。聚居在陳埭的丁氏回族,便是前來泉州經商的穆斯林之後裔。
  據《丁氏族譜》記載,一世祖丁節齋在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自姑蘇行賈於閩泉卜居城南文山里。至三世丁碩德率子丁善在元代末年舉家遷居二十七都陳江雁溝里,即今之陳埭。七個世紀以來,丁氏在這片美麗富饒的晉東平原上繁衍生息,今傳二十七世,有入口二萬多人,旅居港、澳、臺和海外者更不計其數,已發展成被譽爲“萬人丁”的大姓巨族。他們聚居在陳埭鎭中部的江頭、溪邊、岸兜、鵬頭、西坂、四境、花廳口七個行政村,區域面積十二平方公里,是福建省最大的回民聚居地之一。座落在丁氏遷居陳塚的肇基地岸兜村的丁氏宗祠,是丁氏回族歷史發展的象徵,1991年被列爲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埭位於泉州灣南畔的晉東平原上。這里古爲海灘,五代南唐觀察使陳洪進令軍民圍灘築埭,故名陳塚。宋代以來,陳、倪、周、張、謝諸姓在這里定居經營,至元末明初已形成相當規模的漢族社區。丁氏遷居於此,與周圍漢族和睦相處,以圖生存和發展。他們拓宇開疆,不僅興修水利,廣置田產,而且擁有廣闊的沿海灘塗,祖祖輩輩以養殖海蟶爲業,海鰹成爲這里的土特產。人們把經營海蕩、養殖蟶苗稱爲“管海”,至本世紀六十年代,"管海”占農業生產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人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這里盛產海鰹聞名遐邇,年產蟶苗兩萬擔、大蟶五萬擔。蟶苗不僅行銷省內沿海各地,而且遠銷浙江、廣東等省。沿陸地海灘生長的咸草,是用于編織草袋、草帽的好材料。每年可收割咸草一萬多擔,編織咸草制品成爲一種家庭手工業,其產品行銷各地,是一項很重要的經濟收入。經商也是丁氏回族的傳統職業之一,我們可以在族譜中見到不少“投筆學陶”,“求利於市,辛勤服賈”的記載,其足跡遍及省內外,甚至渡海出洋到臺灣、呂宋從事商業活動。出外做生意的丁氏族人不僅在家鄕添置產業,捐資修葺宗祠,而且樂於施舍,與家鄕保持着密切的聯繫。
  丁氏回族很早就開始重視文化敎育,“遣子從學”,獎勸讀書,蔚然成風,於是“文人輩出,世而增昌”。六世丁毅齋,“以文詞見推鄕里”,至十一世丁儀,“首登仕籍”,官至四川提刑按察使司僉事。據統計,從八世至二十世,丁氏家族登進士者十六人,舉人二十一人,貢生近三十人。歷代仕宦,不絕於朝,幷且涌現了一批文人學士,留下了歷代文人著作近三十種,同時還有象丁拱辰這樣中國近代著名的軍火科學家。特別値得一提的是九世丁自申、十世丁日近、十一世丁啓濬,“三世聯登甲榜”,這在素有“海濱鄒魯”之稱的泉州也是不多見的。實際上,丁氏回族是一個漢文化非常發達的少數民族,科舉入仕之多,詩文著作之豐,是同時代任何一個漢姓宗族也難與倫比的。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丁氏回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1979年,政府重申了陳埭丁氏回族的民族成份。1984年,成立“陳埭鎭回族事務委員會"管理民族事務。改革開放給陳埭回民帶來了勃勃生機和活力。他們充分發揮僑鄕的優勢,大力發展以股份制爲特徵的鄕鎭企業。十幾年來,已辦起各類企業八百多家,以制鞋、服裝、塑料行業爲主的一千余種產品行銷全國各地,幷出口歐、亞、美。1984年陳塚鎭成爲福建省第一個“億元鎭”,而被譽爲“福建一枝花”。1993年產値超十四億元,列爲福建省經濟發展八・五規劃中的十個“十億元鎭”之一。陳塚丁氏回族步入了全國少數民族的先進行列。經濟的騰飛,促進了文化敎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七個回民村都有了自己的幼兒園、全日制小學,幷興辦了一所民族中學,實現了全體回民的九年義務敎育。與此同時,組建民族南音社、民族詩詞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活躍了民族文化。隨着民族政策和宗敎政策的貫徹與落實,失止多年的宗敎活動也恢復了。丁氏回民積極舉行“開齋節”、“古爾邦節”紀念活動,參加由阿匍主持,在新近修築的淸眞寺里做“主麻拜”。同時創辦《陳埭穆斯林》,介紹伊斯蘭文化和報道陳埭回民活動等,幷選派優秀靑年上內蒙古淸眞小寺阿匍班就讀,學習伊斯蘭敎經典和敎規敎義。中央、省、市領導視察陳埭,給丁氏回民以親切的關懷和極大的鼓舞。全國各地少數民族也紛紛組團前來參觀學習,對陳埭丁氏回族民族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進步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國家民委少數民族藝術團、中央民族歌舞團還專門到陳埭慰問演出。
  赤子眷戀故土,親情洋溢唐山。家鄕的變化時刻牽動着旅居海外的丁氏族人的心。港、澳、臺胞和海外僑胞紛紛返鄕探親謁祖,鄕親們以盛大的場面歡迎他們的歸來。旅居臺灣的丁氏宗族以及菲律賓聚書丁氏宗親會、菲律賓陳埭同鄕會、菲律賓淸眞五姓聯宗會等組團返鄕祭掃祖墓,在祠堂拜祖。海外族人熱心桑梓,造福宗族,先後捐資數佰萬元,興辦敎育、襄助公益事業,爲家鄕的建設作出了貢獻。
  陳竦丁氏回族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改革開放後經濟騰飛的模式,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和關注。來自日本、韓國、美國、法國、英國、瑞典等國家的專家、敎授在陳埭丁氏回族社區做調査與硏究。1989年福建省歷史學會與陳埭鎭回族事務委員會聯合舉辦“陳埭回族歷史學術討論會”,數十位學者聚集陳埭,對丁氏回族的歷史展開硏討,出版了學術論文集。1991年聯合國敎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的一百多位世界各國的學者、官員到陳埭參觀考察。聯合國敎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項目協調員迪安博士、阿曼駐華大使穆什塔格・阿卜杜拉・薩利赫看到生活在這里的阿拉伯穆斯林的後裔激動萬分,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幷親手種下了象徵中外人民友好往來的“長靑樹”。
  陳塚丁氏回族,子姓繁衍,本固而枝榮。追本溯源,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激發民族的自信心,樹立民族的自豪感,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丁氏回族子姓將秉承“愛我宗族、興我族業、振我家聲”之宗旨,建設更加美好的家園,開拓更加美好的明天。

知识出处

陳埭丁氏回族宗譜

《陳埭丁氏回族宗譜》

出版者:綠葉敎育出版社

吾丁氏之回族,係來自阿拉伯的穆斯林之後裔,南宋末年,由蘇行賈卜住於閩泉,元末遷居晉江之陳埭。自一世祖節齋公爲始,歷今七百餘載,裔傳二十七世二萬多人,遠播海內外者亦不計其數。若此之綿且遠,世而增昌,發展成了被譽爲“陳域萬人丁”的大姓巨族。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