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县革命娄员会关於重申丁姓回族问题的批复文件】
福建省晉江縣革命委員會文件晉革(79)004號
關於重申陳塚公社七個大隊丁姓回族問題的批復
陳塚公社革命委員會:
你們一九七九年一月十日“關於重申陳埭公社七個大隊丁姓回族報吿”收悉。經調査和考究,證實你公社所屬七個大隊的丁姓,確係回回人之後裔。因此本委根據上級的指示精神,爲認眞貫徹落實民族政策,硏究決定重申你公社岸兜、鵬頭、江頭、溪邊、西坂、四境、花廳口等七個大隊的丁姓爲回族。
望你們對廣大群衆進行敎育,加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爲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加速實現四個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晉江縣革命委員會
—九七九年一月十九日
抄報:省革委會、統戰部、民政局,地區行政公署、統戰部、民政局,存檔。抄送:縣直各部、委、辦、局,各企、事業單位,各公社(鎭、場)革委會,縣委常委。
【晋江县人民政府关於成立陈埭镇回族事务委员会的批复文件】
晉江縣人民政府晉政(84)綜280號
陳埭鎭人民政府:
你鎭呈送縣人民政府關於成立陳塚回族事務委員會的報吿收悉,經硏究,同意設立“陳塚鎭回族事務委員會”,隸屬陳塚鎭人民政府領導,主管陳埭七個回族大隊的回族事務和發展同各兄弟民族的友好往來等工作。
此復
晉江縣人民政府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五日
抄報:省民族事務委員會。
抄送:地區民政局、民族事務委員會,縣民政局。
【晉江縣人民政府關於報請批準丁氏祠堂為省級文物保議覃位的報告文件】
晉江縣人民政府晉政(84))綜263號
關於報請批準“丁氏祠堂”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報吿
省人民政府:
丁氏祠堂,建於明初,嘉靖庚申年毀於兵仍重修之,長42.57米,寬21.16米。共三進:第一進爲進門;第二進爲祀祖堂,建於前後兩進左右廊廡中之四方平臺上,高出環廡4.8米;左右廊廡與前後進相連接;後進東面後角有意截去一角,成“回”字形,經考證爲中文“回”字的縮影。淸乾隆間有修葺。丁姓原係信奉伊斯蘭敎之阿拉伯人的後裔,隨着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的發展而定居於此。丁氏祠堂是我省僅存回民祀祖處,也是全國僅有“回”字形古建築。它是硏究泉州海外交通及古代阿拉伯人入籍中華的重要實物依據。故報請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上報吿當否,請批示。
晉江縣人民政府
一九八四年十月四日
抄報:國家文物局。
抄送:省文化廳、文管會、博物館,地區行政公署、文化局、文管會,縣政府辦公室、文化局、文管會。
【泉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開放陳埭清真寺的批復文件】
泉州市人民政府文件泉政(1992)綜380號
晉江市人民政府:
你市晉政(1992年)綜343號文《關於要求開放陳塚淸淨寺的報吿》收悉。經硏究,同意開放陳塚淸淨寺,作爲宗敎活動場所。望加強管理。
泉州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八日
主題詞:宗敎寺廟開放批復
抄送:省委統戰部、省宗敎局,市委統戰部、市宗敎局、市府辦、市公安局一科,晉江市委統戰部、市宗敎局,存檔(2)。
【皇帝敕諭按察司僉事丁儀】
朕以國本在農,農之所資在水利。凡江河、川澤、溪澗、溝渠、湖塘、泉源、陂閘、堤岸,蓄水以資農事者,俱當及時疏通潴蓄,修理啓閉,而後農業有賴。故特設憲臣一員,以司一方水利。今命爾往四川督率府州縣有司宦。事干水利,應舉行者,即便舉行,如有豪強侵奪,致妨水利害民,各該有司宦曠職怠事,聽爾拿回參治。爾又須持廉秉公,正己率人,恪職共事,以安黎庶,毋貪黷
生事害人,自取罪愆。爾其欽哉!故諭敕命。
正德十六年二月日。
【泉州府儒學為充補祀生事】
據俊秀丁俊彥呈稱,宦祖丁諱自申,明萬曆庚戌科進士,歷官梧州知府,崇祀鄕賢祠。伏査先賢裔孫例準一人承充祀生,給予衣頂二丁陪祭。彥身家淸白,公私無過,情願充補合情,叩懇恩準承充,以光祀典等情。據此,除取結聽侯彙査詳報外,合行給單。爲此,單給祀生丁俊彥收執。凡遇二丁,準其到祠陪祭,凜遵毋忽。須單計開:祀生丁俊彥,年三十七歲,身中面白無鬚,本縣南關外陳江鄕民籍,三代曾祖、祖、父(下缺)。
【光緒甲申科試向馮學憲請誠議公兄弟孝友禀稿】丁廷芬
爲繼承先志,孝友克敦,乞恩準旌事:竊家自先高祖棄世,先高祖妣栢舟勵志,撫育先曾祖成立。比長,常以不及事先高祖爲憾,而奉事先高祖妣懃懃慇慇。經蒙兹學憲厲以孝行,旌“生秉至性”四字。迨先曾祖生先祖兄弟五人:先祖諱誠謹,居長,習舉子業;次馥齋,三哲齋;四成齋,即本科沐恩取進晉江縣學名,芬之父也;五仰齋,恆侍先曾祖,孝養高祖妣,匡所不逮。乃先曾祖棄養後,先祖兄弟五人,恪承先志,甘苦共嘗,雖食指日繁,而爲士爲農各任其職,一言一行戒甚辱克,所以一人有故,即舉家關惻;一事未周,即衆心體諒。無何,先祖棄世,家政即祖叔四人維持之。先二祖叔棄世,家政即三位祖叔維持之。越數年,而先五祖叔偕三祖叔相繼凋謝,而家政專仗四祖叔撫養調護之。今則幷先四祖叔亦溘逝多年矣。芬生已晩,追思先人兄弟友愛善體,
先曾祖孝行遺徽,傳爲家法。顧令其湮沒不彰,不且滋罪戾乎?語云:“其先祖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美而不彰,是不仁也。”爲人子孫者,豈可蹈於誣與不仁乎?爰據情切,乞大人電察,準以孝友恩予匾額,幽明均感。切稟。
【福建省城隍廟
善社總局告白】
蓋以茹苦含辛,介志不可湮沒;表貞勵節,盛典特重旌揚。謹按禮部定例:節婦三十歲以前,夫故守節爲合例;已故者守至六年以上爲合例;節婦幷貞女現存者,守至五十歲以上爲合例;其殉難、殉烈,及已故貞女,不論年歲,均準旌。本社奉憲採訪,年終彙辦一次。如果與例相符,請塡寄省社,均準入冊彙辦,不取分文用費。惟節義端合表彰,而綜霰地嚴名實。凡欲舉報,切勿濫塡,務以實情實事,共見共聞,庶資志者不致汶沒;無傳亦表微者,以見名節愈重云爾。
福建城隍廟善社總局吿白。敬供字紙。
【恭题孫啟老叔畫孝友入府誌序】
叔諱存仁,字孫啓,太學生。少時,父母俱歿,家極貧乏,即力學醫業救世,拮據甘旨,奉事節孝祖母八十六齡,克盡孝道;後爲長兄早歿,悲其無嗣傳世,爲之立嗣,養育成人;三弟又亡,盡禮事弟婦,存誠撫二侄,悉爲婚娶,俾各傅孫,一生實能以孝友傳家也。且素極好慕書香,延師課子讀書,每以功成名立爲訓,歿後閭里猶傳頌不忘焉。年七十五歲,歿於道光辛卯荔月。
鄕進士文林郞現任永春州儒學正堂侄嗣曾頓首拜譔,侄孫君軫書。
【吉人公倡義鳩眾重建祠宇告白】親筆跡猶在。
大宗祠起蓋年久,漸次傾頹,曾經合族僉議,其間長短不無不齊,多竟相推委觀望,是以隱忍不設一謀,致祖宗棲神無地,靈爽抱恨,此甚非孝子順孫之所爲也。懇諸叔兄弟侄,深念本源,有自孝敬爲心,須速會同公議,權宜措處,秋後預備石木,乘明年大利,擇吉興工,則大事有成,新祠亦可刻期吿竣。庶不至道旁之築,方免外族之譏。祚自愧才拙言疏,不敢齒及,以起居逼近祠
宇,稔知其詳,爲祖痛心,敢陳始末。希祈情諒,萬勿罪督,披誠瀝懇,耑此預白。
十二世孫而祚謹白。
【雪峰公建議募題客寧诸宗人充公勸言】
竊聞人之有祖先,猶水之有本源,木之有根荄
也。我丁姓聚族陳江,於今幾五百年矣,而食指衆多,稱巨族焉,且累世詩書登科第列顯宦者,代不乏人,夫非祖宗之流澤孔長歟?慨自十世午亭公自俸金鼎建祠宗以來,相承日久,從前規條嚴肅,課祀之費有所從出。邇來人心日薄,風俗日偸,祖宗祀業殆不可問,以致課祀之費俱有闕失,此爲人孫子者所不忍聞,與不忍見者也。前年大宗傾圮,後進及兩廊經已鳩衆捐貲修葺,而鋪磚糅飾豎匾,及淸濬溝涵,與夫安土等費,課祀各項,因捐數不敷,遂至中止。所以然者,皆因族中財帛萬不如前,是以難之又難,以致束手無策。然斷何爲事也?闔族人丁成萬,雖賢愚不一,而淸夜自思,忍聽祖宗之血食有缺,與國課有虧乎?斷不可以已矣。去年,曾僉議有能充銀一百二十元者,許其晉考妣神主入祠春秋配饗,將所充主銀建置祀業,以供課祀之用,而族中有力者絕少,不能舉行。兹不得已再集族衆相議,謂我丁姓外出經營者甚衆,在浙生理稱饒足者實繁有徒,因僉議舉一剛方直有聲望者,到浙與諸宗人勸捐,以及賢子孫喜進其考妣入祠者,各盡孝思,庶幾集腋成裘,共建義舉,俾祖宗千萬世有血食之報,而子孫千萬世有善述之稱也。讵非今日之急務,而深有望於孝子慈孫哉?是爲勸。
咸豐四年甲寅二月日,十八世孫大業譔。
【為營暹丁氏祖墓告宗親書】
逕啓者:
吾族自節齊公由姑蘇徙泉卜居陳埭以來,歷經六百餘載,裔傅二十餘世,於今子孫蕃衍,或世居所藉,或出祖外郡,或僑居他邦,咸能恪守遺訓,勤謹耕讀,工商乃職,纍世人才薈萃,輩出賢能,載入史冊。凡吾同宗足以引爲自豪者也。際兹吾族先世,卜葬一、二、三世先靈於泉州東塘頭之祖墓,幾度滄桑,地勢低窪,於今四周高樓矗立,環繞墓地,片雲雨過,頓成沼澤,凡吾族人目覩斯景,能不無動於衷乎?抑猶未也,最近泉州東湖出於城市建設需要,通吿徵用吾族祖墓,事經本會委派專人進行交涉,迭經往返奔波,初步達成協議,由有關部門裁定靈山聖墓東南之麓,俾吾營遷祖靈,經邀請族中耆老計議,咸認處此情况,勢在非遷不可。良以靈山聖墓係屬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又爲全國重點風景保護區之一,業林叢翠,水色山光,福地洞天,勝景非凡。吾奠於此,未始非先祖冥中有靈也。至於水牛林祖墓群及八世汾溪公墓地,亦爲城建遷徙之列,咸議遷於其旁以袝焉。若然,旣可免蹈前朝毀佔爭訟之虞,而列祖亦當宛爾冥居矣。用特函吿海內外同宗,務希秉木本水源之義,集腋成裘,慨捐義囊,共襄斯舉,不勝企切待命。
此致
陳埭回族事務委員會一九九三年八月五日
【重修祖祠廈事序】
我大厝房祖祠,自光緖丁丑季夏回祿,至己卯年復因舊址營建,落而成之,迄於今又歷二十餘年矣。廳事之間,鴛瓦虹梁,漸形傾圮,誠忠終湮舊制,亟宜重煥新模。因思衆力易擎,自有集腋成裘之效,爰請房親聚議,蚨貫各隨其願力,鳩工得藉以興修,遂於去年十二月擇吉日而重新之。每歲舉行春祭之禮,亦獻酬交錯於斯焉。第以木本水源之義,追報正自無窮,深望後之賢子孫,有能祖武遠繩,端賴成肯構肯堂之業,行見吾門高大,不徒博美輪美奥之觀矣。是爲序。
二十一世裔孫寶光拜譔,光緖二十有七年歲次重光赤奮若之年。
【修龕紀略】
我房自十世祖西陵公傳子汾泉公,汾泉公子四,連汾公其季也。三傳賓陽公,舉丈夫子二,長即高祖瑞庵公也,慷慨好義,有長者風,乃建此宅於福士呈之後社里東湖庭。功告成,念居室之離汾江祖宅也,乃自連汾公以下,至十四世祖潛軒公,及祖叔愧軒公等,書諸紅牋,敬貼龕中,歲時瞻拜肅如也。先是,作一小龕,安長案上,至是而神主滿階矣。咸豐六年丙辰春,三叔父名俊明、四叔父名俊美,由浙寧函囑五叔父名俊彥,重建大鑫二,凡五階,實六階,虛五配“生”字,六配“旺”字,每階神主可安十三位,亦配“生”字義。制木屛二,謹將所抄貼紅牋之歷代祖先之世系,口口生卒年日、世系,照塡其上。主祇存十六座,餘者,其時風例,凡世代屢口而栗主溢多者,投以火化,付之淸流。蘭請於叔父,改主灰收拾小木匣,仍懸龕中排樓後,則尤不蹈棄置之失焉。其所存之主,一爲十五世祖考,一爲十五世祖妣,一爲十六世祖考,一爲十六世祖妣,四者之存,不忘祖也;七爲十七世曾祖伯、曾祖伯母,泊曾祖考、天旌節孝曾祖妣,以昭六子衍宗也。其六子而主存七者,多留曾祖妣一主,爲他日恭迎旌表計耳。又二爲十八世功伯,又一爲先祖考,一爲顯考,一爲光仲叔父,五者之存,義示有在也敬於威。是年五月二十八日,興工出主,擇吉於十月十六日辰時進主,請巨紳鴻題,演唱梨園,衣冠祭奠,甚盛事也。計費洋口叁拾餘員,皆我叔父己貲也。叔父命蘭曰:“諸神主旣化,尙其將主中各塡生卒、世系,集成一部,俾後日開卷便覽。”蘭承命敬錄之,爰幷紀其略云。
咸豐六年丙辰孟冬之月旣望,九世孫廷蘭敬誌。
【家祭墓祭序】
考家祭之法,韓忠獻公嘗集古今儀式,而參用之矣。及朱文公作《家禮》,其於祭法言之尤詳,後之祀其先者,皆有所取則焉。若夫墓祭之式,其文雖不見於《禮經》,然子孫欲展其孝思,無不可以時省視,俾得護墓柏以長存,而不致有庾袞傷心之事。觀於魏鄭公之上琢,唐學士之掃墳,其亦對拱木而悠然興感哉。我家先祖英傑公,爲始祖節齋公之五世孫,即仁庵公之三子也,始分居江頭,實生純齋公,純齋公傳養靜公,養靜公傳誠篤公,誠篤公傳求仁公,求仁公者,大厝房分支之祖也。子子孫孫,繩繩繼繼,積善餘慶,固宜其克昌厥後耳。特念代遠年湮,而祖祠、祖塋皆未修行祭禮,用是請諸房親議舉是事,無不樂供蚨貫,以爲祭祀之需。因定家祭、墓祭諸規例,載在家乘,以便循行。惟願後起有人,能廓充夫祀業,則孫謀之貽留旣遠,而祖德之食報方隆矣。是爲序。
二十一世裔孫寶光拜饌。
【湮浦埭】
湮浦埭,在府東南二十里,最大,上承九十九溪之水。《閩書》:廣袤五六十里,襟帶南鄕三十六埭,綿亘永靖、和風、永福、永祿、沙塘、聚仁六里,水源凡九十九所,縣田三分之一仰漑於兹。《隆慶府志》:昔有吳公築浦爲埭,以捍海潮,罄其資而功不就,飮恨溺水,鄕人爲之立廟。後人因而成之。其埠三萬丈,陡門四間,皆因天然全石,與陳埭、西坂湄、上福湄、南徒門等陂,共爲尾閭泄水。宋治平三年,洪水埭壞。熙寧初,邑人林知請於令危雍,重加修治,開鑿諸淮。至建中靖國元年復壞,尉黃願補其殘缺,仍增開諸淮以通水利。靖康元年,壞如前,衝決益廣,十年不修。紹興六年,邑人李密、李國表,復請築於令洪元英,仍以僧祖派、體柔領其事,凡三年而成。時劉子羽聞於朝,錫洪元英章服,祖派賜號“慈惠大師”。民爲洪立祠,以祖派、體柔從祀。州人王璃爲記。有塘司陂長官爲之嚴禁,復增二陡門爲六。明宣德間,水源壅塞,里人丁仲孚請於巡按陳祚,復之。翰林院修撰江西劉儼爲之記。
【恢復湮浦記】
利專於己,而欲分之於人,以爲衆人之利,惟王者得以行之,而又恐於其怨也。使非有過人之才,出人之見,秉至公之心,存濟人之念者,吾未見其不爲勢屈,不爲利誘矣。其何能取彼如此,以爲一方無窮之利哉?晉江湮浦,舊爲堤防,蓄水以灌永福諸里之田。其富人因而田之以私其利,水道遂絕,遇旱乾則束手視苗之槁而莫之救也。民胥怨咨,里人丁仲孚君,乃率衆而辨之官,纍歲而君弗挫,其志益堅,誓在必復乃已。時分巡陳公祚按泉,君力爭之,其事始白。於是水得復其故道,而民沾其餘波。非才識之高,而以至公利人之心不能也。爰樂爲之記。
賜進士狀元及第翰林院修譔江西劉記。
【重修陡門序】
三家云:有陡門歷年已久,自元以來,吾宗聚於斯,有是鄕即有是陡門,其間舉而廢,廢而舉,蓋數百年於斯矣。前之人興建修築,代遠年湮,無從稽考,最後,光緖年間幾番修葺,皆賴建寧公幫及當地富戶樂輸臣款,乃能吿厥成功,僉謂滄桑鞏固,修此可保無虞。豈料乙亥夏五,洪水滔天,比前漲高幾尺,近溪屋宇傾倒無數,吾鄕西南陡門亦遭時崩潰。鄕人目擊心傷,群然駭異,竊歎於天災之無可如何耳。思此陡門鎭塞水尾,最關緊要。內障溝水,外隔海潮,數千畝之稻粱賴以灌漑,億萬家之食飮藉此滋生。上通大澗,下達平洋,九十九溪源流皆會於此,而坐視廢墜,聽海波之出入,一派田園盡被淹沒,將見呼庚呼發,聲聞四野,其後患伊於胡底。吾輩有慮及此,僉議呈請政府垂憐補救。蒙知事民生爲重,特派建設科協同工程師出勘事實,測量繪圖,尤荷倡始捐廉,飭亟進行,以防春水不測之虞。仰痼療在抱“民憂亦憂”之眞誠,允爲頌聲載道也。民衆聞此,益相率效力,富者捐資,貧者輸工,官民一致,何患斯舉之不成哉?第材料費多,工程力大,吾鄕邇來外商腐敗,籌款爲難。我群策群力,共襄美舉,誠恐一杯之水,莫救車薪之火,用是組織修築員會,農商合辦,或出而募捐,或入而督修。獨任則勞,分任則逸,是所望於群公之互衷共濟也。肅願各屆人士兄善勇爲,當仁不讓,解義囊以種福田,作寶箴以超苦海,微特及身幸福壽增鶴算之長,抑且厥後克昌,美著鳳毛之譽,社會幸甚,農村感甚。《詩》曰:“經之營之,不日成之。”《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其是之謂也。是爲序。
里人前淸附貢生丁口口敬譔。
【長孫命名説】丁儀
正德戊寅秋九月念四日,予寓杭,得接吾兒某家書報道:六月十五日,得一男孫。今三閱月矣,尙未命名。予旣得報甚喜。夫子生三月而命名,禮也。偶得良便,因命“夏生”,輒附回以名。翌日,偕留寅年丈,餞同僚華君擢黃州之行。連席坐間,因道小兒得孫,欲求命名之意。留遽應聲曰:“名'丁夏,可也。”予拍掌大笑,因道其所以,渠亦顧笑,舉酒稱賀。人心同然之妙,一至此哉!留良久曰:“明會董都運壽,甫公試扣以命名云何?”次日,扣董公,遂信口命曰:“‘衍’。以丁氏之後,自此益昌矣!”乃復繼之以字,曰:“實昌予意。以吾二人所命之名不約而同,已不可易,而董公所命又不可廢,今合而命之曰:“衍夏。”蓋董與留,皆一時名勝,且同官於杭,乃吾之所師而友者也。命名之義,各有攸當,兼而呼之,夫何不宜?此子養成,必有可觀者。庸言以俟。吾兒其識之。
【乾隆十年呂納侵葬宅内填山呈控起遷情節】
宅內古老山吉人公墳山,前後左右立石爲界,已經多年,營窀穸者往往不敢生覬覦之端。有附鄕柯前呂納者,素貪右畔穴吉,囑婣翁莊騰官謀給。婣翁固辭。後四月,婣翁身故。呂納遂行狡計,於乾隆十年十月,向藉給王同世毗連之地,預築虛堆。莊家舅報知,令子興等到山巡視,果有此情。納竟於十一月初三日,擡伊父母二柩,安葬在我界內,將其原堆劃平。仍爲先發制人之計,向安海三府呈狀,吿我們六七人,批不準。煥彩赴縣主黃控究,未蒙批準。王同世亦以預稟杜纍呈存案,蒙批,令其淸理,不準存案。越十一年三月間,煥彩狀批約正覆。納復狡計,不用印發,賭五都約正翁汀興祖覆,蒙批,姑準喚訊如虛倍處。十二年二月初四日,縣主裘堂訊將袒覆之約正翁汀興擲五口責板,立押呂納起遷,硃批限三日內起遷,如違帶比。納復賭承差挨延變弄,以墳山非堪不明狡訴,蒙批“候便勘。”爲久延之計,仍央高貴及的親輩願出白金百有二十兩求給,更願厚罰我們,以墳山非一,不可爲訓,必欲控究。納狡計百出,總不遷起。至書府主榮任放吿,煥彩呈控仰晉江縣査案速押起遷,報行縣査案立押起遷。納子呂思赴訴鎖發,晉江縣縣主裘因發捕所勘。四月二十三日起勘詳縣,裘縣主因廣信府蘇適關,復行親勘,就山上召王同世,問王同世指劃納所葬之地非己所給之地明白,裘縣主詳書府主,令納出銀六兩向丁求給批,蒙批馭令再審起遷,納更延躲,至李縣主任內登牌示審,納終密躲。任比,差及保家。歷王縣主任內,承亦被責板。至己巳十五年,黃縣主任內,納身故,子思拿押起遷,差郭仰及直堂張彬舞弊,將呂思要行開放,查覺,召經承面話,承夏應官稟辯,將郭仰枷責,張彬責四十大板。朱府主嚴行催押,限十日內,遲延即要鎖拿差承。承懼,即將玩差陳元解比當堂,勒限十二月二十三日起遷。庚午正月,取遵依完案。共費銀三百有奇。
【和平公派下畏二房辨情論】
夫嫉妒之心,莫如嫂李棵娘、媳翁守。姑媳一家同情,糾怨不休,故載〓
事。道光己酉年十一月初九日,乃伯父亡故之日,得年二十八歲,皎父年二十四歲,祖父六十二歲,祖母張氏五十歲。伯父諱啓帖公,娶柯氏,生子長諱午,時十二歲;次子諱孫冰,道光戊申時年二歲。女一。家有九口。因貧瓦碎,止有數次海塗,僅存陳上之海塗。現納國課壹斗,餘海年久失管,落與人手。厝貳間,兄弟二人相依謀食。初則行同安〓
船,其船係本房富家人建,爲強弱初會,兩相爭雄。該船旋泊犁頭占,敵人前來劫攻之勢,衆夥出爲交鋒。伯父同皎父均受銃傷。嗚呼!伯父之斃命,吾父之療傷,各家枕戈待旦之秋,加之養猛以防之夾攻,禍結數載即息,賴強弱計斃三、四拾條。鳩之,無銀可賠,公擬須仔岱田面三斗,即抵人命之貲。吾家存八口,伯父柯氏喪居年餘,不守孀門,甘心棄子,帶女適於沙塘王家。時冰三歲,祖母時五十六歲,皎父母撫養成人,缺三餐,送入學讀書。道光、咸豐年間饑饉,皎父在厝管海爲涉,鄕中有種占餅蟶,挪螳人極最,具從小船。船到甲仔岸,各人將蟶挑回,規定:奉小船入陡門頭澳,幷攑笺櫓到厝,每挪螳人二文,謀利爭途。皎父停餐,力求以充糊口計也。冰已年十餘歲,邀往比路,皎父肩挑。冰尋利路,未幾越往臺灣。皎父思,花錦之地非可久居,招回溫州,薦入曾埔兄店爲夥。皎父稍有儲蓄,旋厝商之祖母,挽柯聘定李家女,後爲完娶。時冰帶錢四百歸家,仍到溫州,入泉山店。皎父依舊辦什貸,挑到泉山店,外排設攤頭,作小可生活。蒙東事深愛,贊成其美,稍寬憂慮,亦冰竭力圖成。皎父上寧波挑洋塗,下福州採什貨,奔波跋涉,旋往不定。此皎成童時之敎誨,未知言之苦衷也。兩相積蓄有資,吿辭泉山東翁,就溫州小南門登選坊租店。光緖元年己亥丙子,創立“源成”子號,折土店,逐年得利,買過本店二間,聲名頗揚。房親集吿,給以螟嗣,係張氏卜娟,螟先醉,給娶婚吿貨盈門。吾母更以看破,塡貼以口門風。蓋冰雖娶李氏,未有生育,向溝尾本姓吵傑,螟來一子,名喚榜呵,同李氏接眷上溫州。未幾年,向寧波螟二位俊、章,更又向儷店螟李烟墩之子茂,共四子。專請溪邊遜鄕先生,敎讀其子。再娶側室張氏。皎父赴責其過餘。諸人談說“萬金難得親生兒”,冰屢言未報劬勞,是亦有子之心。後又建置店壹所,貳落,前面四間,後落五間,買過幷修理壹千元之數。不幸冰庚寅年六月染疾,竟辭人世。兄騰爲領袖,即東事。公果旋柩,勸側室張氏回籍,賴怕李氏凌弱,艱苦終是不肯。給以月例,按月支取數元,依其外家張家,無奈,從之。李氏抵厝,行李物件,均爲收管。窀穸己卜,公果再做。嫉妒奸心,肘當日奢侈,享福一場。心生異出,言伊丈夫在日,存資旨萬六千餘元,鄕人均已爲然。皎思:“當時哪有此數?”稽查賬冊,止存現銀五千餘元,此又是幷貨出賬五千餘元,合之壹萬壹千六百餘元。前後均有司事:前者打吾潭李火先生;後者,長房福來先生。賬法,分有內外,外賬逐日存之,內賬十日壹期。原收出存,一月三存,毫厘不差,更有逐年按存簿,條條有據,斷非口舌所能捏造有無也。經庚子年,與榜呵請過房親,就海光堂啓衆,將逐年賬簿數百卷,對算諸人請看,止有銀貨,幷出賬,計壹萬壹千六百餘元。幸而戊戌冬月,源成店被火燒,此賬簿寄下在前,正明黑白。皇天不絕與人,其此之爲歟也?再勘亦可。李氏到家之後,視家庭之儉省,用度之薄節,不願同伙,竟欲自食。勸其不聽,百患輒生,說皎母金鏡壹對,騰亦造金鏡壹對與伊。又再請遜鄕先生,敎讀四子。至於癸巳年,騰戴下米,在祠堂耀,銀項從溫而下,盈虧繼賬歸入溫州。同榜到店,賴李氏,讒言日益深。兩家長大之趟,各有婚娶。皎之兄弟,各有先繼室,雖費矣,亦無法也。况李氏曾聘江頭陳姓之女,配釵仔;洋埭林家女,配章呵;娶二媳,下埭陳家女,配俊呵。榜亦有先繼室,上郭柯氏,後繼杏墩翁姓女,且其無費,暨費公司。李氏居心不正,兒子同是螟嗣,寵貶之分,能耕操田海,貶去外地,致沒顯俊者;將其妻改嫁,悔過江頭陳家女,悔林家女,揮霍業器,奉承寵子榜呵,是其甘心也。至壬辰,皎父査店內出賬,得覺被源順號新厝前丁交先欠去三千餘元,促追討,無銀可還,僅將伊買溫州東門外行前街店三間,西街二間,抵償捌百元,對除過尙欠兩千餘元。丙申年,騰忖其費用浩大,生理不佳,做出臺灣,亦爲寧波人裕通寄售賣土漿,卸其權交榜呵。不兩年,寄往伊家兩三千元。及騰被日本所獲囚禁,係被惠安縣下安鄕江大目梟金將眞貨換假貨,報日本番。此讐不共戴天。菜云榜之庶母,要來分釁螟嗣。榜膽虛,棄權交菜爲當事,帶資游玩寧波、上海,轉廈到厝。菜乘間娶妻在店,設法榜之庶母,以銀揭據,自行裁奪,毋得生端滋事。戊戌春,店中人忽染病者三,孫菜、顯茂、福來,死者二人,獨茂得安。寄批到厝,皎與父,同榜赴溫州,三月抵店。生理停止,甚然廢事,銀物星散。惟存賬條,欠人人欠,傾集貨底,收討多少,寄還寧波。坤源諸號淸楚,尙該寧波人裕通錢莊,托張成謙,以騰爲伊帶貨,纍囚禁臺灣,以壹千元歸償,事已就緖。榜向裕通莊說,皎父子呑占他家財,唆使呈控,毫厘莫少。裕通聽此言語,豈肯減少,且其勢持壓定下,各衙門與明府交情。五月十五日,入呈吿皎匿資騙債,爲此叩求公祖準即飭差提案押追,以遏刁風而完血本,實爲德便。永嘉縣批付裕通莊:“借款金憑信義,如果丁源成土店,欠至貳千另六十三元,多過期不還,尤復妄思拆扣,實屬逞刁,可即飭提店東丁皎到案押追。”五月十五珠票:“仰差役陳進、鄭昇協堡到店,立提丁皎一名,限即帶縣,以憑押追,去役如稍刻延干咎,速速須票。”幸朋友在對面開客棧,梁先生洪宗目覩不平,出保勸去差役後,往瑞安縣請出饒景壽訟司,入訴詞。永嘉縣將呈斥回,越飭差役,以如款歸淸。即再綢繆,將皎父爲呈首,赴轅壹日三呈,道憲縣衙溫州府擊鼓:“蒙本府收訴詞,爲纍陷留款,匿情昧制,剖斷幷提訊明,勒令贖回、逮拆非圖欠事,豈惟二千之款如數照給,即償烟款亦無不可,竭力圖難,償亦甘願。丑,年踰八旬外,祗此子,一旦蛻化,暮景何堪?幷提訊明,勒裕通返臺援救騰,如期還款,即夕付。叩求府臺,施恩格外,幷提訊明,勒令設法生還,俾完骨肉之款,不敢費虧心,自應繳楚矣。”五月二十三日府批:“察閱粘抄:該耆民,長子騰困裕通莊,史鼎甫帶土藥赴臺灣,被日本衙門囚禁。史鼎甫,裕通當事,有追來往欠賬二千元,該民縣呈及府呈均稱子若朝還,款即夕楚。理直氣順,且裕通原稟,'與該民往來,向有信實'之語,現子尙未還,遽行控追。該民係異鄕人,年踰八旬,倘情急致死,於心何忍乎?仰永嘉縣秉公訊明,嚴禁差役勒索,切切粘抄幷發。”道憲指語:“仰永嘉縣査明期呈,批示辦理。縣詞一紙幷發。五月二十四日丁啓丑投。此事孫賢、孫泍在溫州,共幫理可詢。”裕通、鼎甫視此局勢,挽舉人陳求到店講和:“兩吿息訟,甘心否?”皎思父老耄矣,許之。賴乏銀可還,將小南門店貳間,抵價捌佰元,現找銀貳佰元。嘗須寫契押號,榜不肯,史鼎甫怒言:“榜到我處,說是皎父子不還,如今是爾作敝,非皎之父子;且挪之款作本,非皎自己,不怕爾不押號。事若不楚,決向爾與我經手討之。”其時諸人十多許,覺榜之出誘。後榜串縱饒景壽訟司,動索取呈資,開口要謝銀貳佰元;更邀訟司,糾衆三十餘猛,到店擄皎,若無鄰居奮勇奪回,得免其艱?訟司越向,與梁洪宗計較壹場,竟成與饒景壽呈控壹場。縣批:“居住客棧,應得房飯,各費隨時還淸。如果屢討不償,律毆辱。饒景壽殊屬非是,着持批投堡理討,再延呈候飭追。”八月初八日,梁洪宗投。皎回思:“爲咱力挑,反爲波及梁先生!”即托人與訟司說好,謝伊呈資壹百元熄事。不數日,榜竟與梁先生口角壹大場,不以恩,反爲讐。榜作此強橫手段,是其過致也。愼順號丁跛舉咨以烟塗買賣還錢,以求伙食。榜內而搜尋,外而赊貸,滿箱回厝。戊戌玖月間,皎之母兄作古,遞書去溫州,幷無唁言。擅已稱心,以理良心報應;遲速一詞,蓋禍福無門,豈人所能保哉?何以有良,何以無良,是所不改乎?拾月,鄰居失火,殃及本店被燒。吾鄕人,突煙搬出物件,皎謄冊可憑。焚地一所,地堡前來要買,還價壹千元,未敢擅賣,即向嚴天慶銀樓朝煥借銀起蓋店面貳間,後落塹奉下,限以拾年,銀租兩銷,店稅租價再說。皎及接計音,痛人子之不能送終,回舍於吾父相依膝下,不忍遠離。己亥年,榜偕弟茂越到溫州,私將起蓋店貳間,幷後落地壹所,東門外行前街店叁間,西街火爐巷店貳間,共數間,來批,幷物件盡賣,銀項榜帶回伊家,分毫無分與皎。况李氏姑媳壹家同情,再來分去岸兜塚李氏長房四石餘。皎家貳房岸兜域貳石餘,有多分頂洋三兩石對除分。吾父未有養贍,蓋當日必以爲然。厝宅隨各居,物件亦已,且李氏物件,伊有我無,伊無我有,非李、翁氏之所不足也。何堪區區,再來索取,壹向賣盡,圖利硬中人,持勢相厭?幸而契券未落其手,時時件件說無,豸狼之心莫過於此。况李氏亦有私置田厝,田向歪面買過,海尾塚草田壹丘;厝買三處;老茂居直頭、老坎直頭、心全呵直頭,別處未詳。又私賣溫州店數間,覓而不分。且李氏壹家,幾年之間私蓄非少,鄕事全然度外,鄕人憐者多。今其的產,錢糧應納捌錢之數,幷倉米前已納過,後反情不完,欲以每年以壹元,何能濟敷?且有業有產,誰肯纍及?歸人之謀,自得無礙,要纍皎。有家冊,屢受承明,登門之索取,故不得不咎其田丘。及翁氏之得病症危,皎請過泉城鄭先生,在家調理十餘日,得以痊安。送醫師禮儀,李、翁氏姑媳,分毫無出。後榜偕妻棄母李氏,徙居杏墩鄕,染病損回。身亡之日,又以棺木殮之,非吾家之辜負,而出姑媳之奸心,只顧狼貪,區區捏造於人也。皎自戊戌生理停止,至丙辰民五年,計拾有九年,業產器具,甘心顧守,物件鄕人聽借,躬身操田,受盡干辛。李、翁氏誣陷有資,與外營謀,傍人亦以爲然。世道安逸人所思,受苦人所避?乙巳,皎父辭世,窀穸公,果乏費,拮據王尹娟壹百四十元,去契券肆斗叁爲押,今欠找尾五元之,則未得還楚取回。稅典金鏡,當銀壹佰元,乏款可贖,過限被銷。兌壹〓
,爲侄源納聘靑陽市莊家女,竟然斷弦。鄕事多端,丁、林械斗之起,錢糧按之纍。繼而強弱鬭狠,熄而復萌,萌而復熄,是破費之不多。當此之時,無躬索殷戶,貧富一般,以丁田之鳩,嘆無資,正可大展厥抱,誰人豈肯棄逸就勞?皎家生息,年間四十餘元,徵糧大銀捌元叁,貼納拾貳元半;店着修理,有操之田,幸遇豐年,止拘日食,費用從薄,菜蔬每日幾十文,非一日之所費也。人情世事,納利按起來,入不敷出,家更無利路,貧者莫過於此也。貧從幼無習海藝,善謀食,有溝可綱,有海可掘,就能濟急。今皎中年,欲效其然,工不精,藝不明,壯年如此,徙嘆壹世,坐而待敝。家存無可贖票三帙壹百另五元,以上過限被銷;有可贖五帙,計拾叁元貳角;向借二三十元,欠賬他人拾餘元,當此悃迫,拮據無門,吿訴人斥,水窮山盡,何堪誣陷富名,非筆墨所能爭?故我所道,於天以改之耶?今皎不肖,故不得不述先緖焉。
民國五年丙辰春月,丁遜皎澀筆。
【鄉會題名總匾】
八世丁儀,字文範,號汾溪。弘治辛酉舉人,乙丑進士,官四川按察僉事。載《府誌・向學傳》。
九世丁自申,字朋嶽,號槐江。嘉靖己酉、庚戌聯捷進士,官梧州知府,贈誥侍郞,崇祀鄕賢。載《府誌·
循績傳》。著有《三陵集》。
十世丁雲會,字朋龍,號九溪。嘉靖壬子舉人。
十世丁衍忠,字應昌,號蓬江。萬曆壬午、癸未聯捷第四名武進士,官授廣西都指揮僉事。
十世丁衍仁,字德昌,號瀛江。萬曆戊子舉人,官直隸和州知州。
十世丁日近,字光元,號午亭。萬曆己卯舉人,乙丑進士,官戶部主事。載《府誌·
循績傅》。
十世丁衍經,原名保省,字權昌。萬曆甲午武舉人。
十一世丁啓濬,字亨文,號哲初。萬曆戊子舉人,壬辰進士,官刑部左侍郞,贈尙書加太子少保,欽賜祭葬四朝名卿。載《府誌·
列傳》。
十一世丁震武,號懷夙。天啓辛酉京畿舉人,歷任江西宜春縣知縣、雲南歸化縣知縣、四川布政司理問、金華府同知、福府左長史。
十一世丁大綱,原名廷松,字扶三。天啓甲子武舉人。
十一世丁士龍,字德御,號翼飛,崇禎癸酉、甲戌聯捷進士第二名,殿試二甲第一名,湖廣興都留守僉事。
十一世丁之典,字徽若,號五從。天啓辛酉經元,官崖州知州。
十二世丁鐘,號廷若。崇禎癸酉、甲戌聯捷進士。
十二世丁紹美,號蒿庵。崇禎癸酉武舉,官廣東河源守備。
十二世丁宗典,崇禎丙子武舉。
十二世丁楠,字世宏,號喬初。崇禎乙卯武舉,庚辰會試覃恩作進士用,官廣東潮州西營守備,加參將,晉階懷遠將軍,爲明殉節。
十二世丁元輔,名士偉,順治辛卯武舉。
十三世丁文麟,字天瑞,號定夫。康熙壬午舉人,柳城縣知縣。載《府誌・循績傳》。著有《定夫稿》。
十三世丁颺,字爲棟。康熙庚子舉人。載《府誌·
向學傳》。
十三世丁克猷,字涵侯。乾隆丁卯武舉。
十四世丁天禧,字子受,號吉符。崇禎丙子武舉第五名,己卯再中十二名。庚辰會魁,歷任汀漳總兵。著有《草澤散人序》。
十四世丁其顯,康熙癸巳武舉。
十五世丁蓮,字靑若,號霞瞻。康熙癸巳春秋聯捷進士,任興化府學敎諭,掌鰲峰書院。載《府誌·
文苑傳》。著有《易經萃解》、《聚景堂文集》、《鰲峰講義》行世。
十六世丁湘江,字汝良,號颺亭。乾隆庚寅舉人,大挑一等,浙江試用知縣,辨理海塘工務加二級。
十六世丁毓瑛,字亦熙,號敬齋。乾隆辛卯經元,即用敎諭。
十七世丁嗣曾,字孫繩,號循陔。嘉慶丁卯舉人,任興化府敎諭。著有
《循咳公詩集》,廣東張維屛選入《國朝詩略》。
十七世丁捷三,字希健,號勉庵。道光辛巳恩貢,辛卯舉人。
十八世丁漢章,字惟明,號喬姑。嘉慶庚午舉人。
十九世丁慶輝,原名曜圖,字搏南,號鲲池。嘉慶乙卯歲貢,戊寅舉人,歷任汀洲平和、連江訓導。
十九世丁金城,字遜坦。同治丁卯武舉。
二十世丁廷蘭,字子琛,號紉秋。咸豐壬戌舉人,特授長樂敎諭。
二十世丁壽泉,字子浚,號醴澄。同治癸酉舉人,光緖丁丑進士,分廣東即用知縣,掌白沙書院。
【五貢題名總匾】
八世丁治,字宏贊,號平庵。弘治己酉拔貢,廷試八閩第一,官授浙江金華府敎諭,署金華縣。
十一世丁啓浦,號衷瑾。崇禎癸未歲貢,官合浦縣知縣。著有《山水音詩集》。
十二世丁〓
,字幼堅,號長木。崇禎戊辰恩貢,官工部員外郞。
十二世丁橄,字幼安,號濟初。崇禎甲午拔貢,官惠州府推官。
十二世丁槽,字幼輔,號若木。順治戊子恩貢,官興化敎授。
十二世丁橈,字幼平,號雨航。順治戊子拔貢,官永淸縣知縣、慶陽府知府。載《府誌·
循績傳》。
十二世丁朝暉,順治辛卯副貢。
十二世丁鼎沅,字幼亶,號耐庵。順治辛卯副貢。
十三世丁煒,字澹汝,號雁水。順治丙申科以人才選拔,歷任兵部武選司郞中、湖廣湖北按察使、署江西布政使。著有《問山詩文集》、《紫雲詞》。載《府誌・文苑傳》,崇祀鄕賢。
十三世丁士鰲,字宏載,號蓋層。康熙乙丑拔貢八閩第一。
十三世丁㷆
,字韜汝,號滄霞。康熙丁卯副貢,候選理藩院。載《府誌·文苑傳》。
十三世丁舉,字千汝。康熙丁卯歲貢。
十三世丁世美,字高士。康熙戊戌歲貢。
十三世丁奇昆,字葆汝,號易園。雍正癸卯歲貢,官福州福淸訓導。載《府誌·
文苑傳》。
十四世丁元鐘,字炳生,號毅軒。康熙癸酉歲貢。
十四世丁望芝,號儼齋。康熙戊子歲貢。
十四世丁元遴,字宗學,號飭園。雍正壬子歲貢。
十四世丁鳴蜚,乾隆辛卯歲貢。
十五世丁文苑,乾隆乙亥優元。
十六世丁宣,乾隆乙丑歲貢。
十七世丁輝祖,字其卓,號雲亭。嘉慶辛酉歲貢,官興化訓導。
十七世丁念祖,字在兹,號修亭。嘉慶辛酉歲貢,官四川太平府同知,兼管理西藏察木多軍務。
十七世丁文璽,字信瑞。嘉慶乙丑歲貢。
十七世丁鵬舉,字希登。道光壬午歲貢。
十八世丁日章,字咸一,號忍軒。道光甲申歲貢。
二十世丁國培,字心澄。道光甲午歲貢。
族中文秀才一百零五名。
【一世至四世祖考妣不設神主】
按一世至四世祖考妣不設神主,惟製一小木屛列而書之。其後則我汾祖宦回手書也,紀列祖考妣生卒年月日時及其葬處,至於仁庵公獨詳;其兄弟,於第四弟郞,則曰“芽之旁出”,豈漫語哉?夏及見之,此木屛毀於倭,今之木屛則再製矣。其陰所紀,非舊文也,辭加詳矣,舊義失矣。
【長二三房晉主合約】
大宗祠傾圮多年,緣費銀未有設處,故興建之事叠議叠止。兹値大利,擇九月十三日興工,依祖制鼎新以就丁,鳩銀未得成事。闔族公議,有能充銀肆拾兩共成斯舉者,許晉祖考暨妣入祠春秋配享。此係權宜,事竣之日,永不爲例,同立公約爲照。
康熙肆拾四年玖月日同立。
【蓆厝房靜庵公派昭穆字】
本支蓆厝房靜庵公派子姓奕世昭穆字:
春十一世肇士望爾十五伯邦友兆十九顯文明
思二十三繩祖武家二十七傳忠孝貽三厥孫謀
【命名世次命字世次】
命名世次十五世起穀詒孫曾奕葉綏承允思駿惠基命宥弘。
命字世次爾其〓
宣州邦尙賢友於用念聲聞遠占十五世起。
以後命名、命字,依此序次,不得更易以紊昭穆。行旣有定,則不問而知其爲寶峰公之派也。
癸未首春,觀成識。
【人丁額聲】
自執齋公出者,道光十六年六月初二日計算貳百貳拾餘人。內二房,玖拾餘人;三房,一百三十餘人;長房、四房無傳。此時十七世已齊出,共有現存三十餘人,十八世約有百人,十九世九拾餘人。後人有欲重修繼輯者,査至十七世爲止。其十七世以上至一世,依舊人額抄謄就是耳。
【瞻依堂神主內忌晨】瞻依堂即溝墘祖厝也,厝坐寅向申兼艮坤,康熙四十六年築。道光十二年開神主抄謄。
皇淸待贈十四世祖考鄕飮正賓惠亭公公諱朝瑞,乳名耀貴,字尊伯。毅軒公次子。娶張,子三:長必成、次元達、三元遴。生於康熙九年辛亥四月十二日丑時,卒於乾隆十六年辛未十二月初五日寅時,享年八十一歲。合葬在本縣三十六都楊茂山,穴坐甲向庚兼卯酉,分金庚寅庚辰。顯妣寬肅張孺人,乳名祝官,系出震西鄕。生康熙十四年丙辰二月初四日巳時,卒乾隆四年己未六月二十六日巳時,享年六十四歲,與公合葬。
皇淸十五世祖伯諱必成。蚤歿,以次曾伯繼嗣,傳玮賢伯,繼傳君限哥、君滿哥等,一脈神主,奉高祖命祀大巷祖厝。
皇淸十五世祖顯考太學生約園公公諱敏,字子聰。惠亭公次子。娶吳,子六,女二。今於乾隆二十七年壬午,葬在南安二^一都,至乾隆三十五年庚寅,遷改合葬於南安二十二都溪口白葉山楊茂山上,穴坐甲向庚兼寅申。生於淸康熙四十四年丙戌六月十四日辰時,卒於淸乾隆十六年辛未年閏五月初八日未時,享年四十六歲。諱元達,乳名敏。顯妣慈謹吳孺人,諱友娘,出梅溪吳山官長女。生男六、女二。生於康熙四十四年丙戌二月十四日辰時,卒於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五月二十一日卯時,享年五十七歲,合葬楊茂山。
皇淸十五世歲進士儒林郞飭園公公諱柳官,諱元遴,字學宗。惠亭公三子。娶黃,生男四、女二。又側室許,生男二、女一。生於淸康熙五十年壬辰十月初七日戌時,卒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四月三十四日未時,享年五十六歲。以乾隆壬子年八月十四日,同妣及孫,合胞侄夫婦,計四柩,葬於本縣淸源水流坑,穴坐甲向庚兼卯酉。於道光四年甲申九月初七日拾骸,十一月初八日葬於原穴,坐寅向申兼甲庚。水流坑乃三十九都。再於道光十二年壬辰九月二十一日,拾金移歸原向,坐寅向申兼甲庚,內外向相符,分金庚寅。顯妣待贈慈愛黃孺人,諱居娘,出潘湖名族。子六,自出者四,自庶出者二。女三,長腰娘、次妬娘,俱母出,三聽娘,庶出。生於康熙四十九年辛卯十二月十五日亥時,卒於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十月十七日午時,享年七十二。合葬淸源水流坑。
皇淸十六世故考蓼圃公公諱獻曾,又曰世芬,字孫烈。約園公長子。娶王,子三:長錫、次蚤歿、三希賢。生於淸雍正二年甲辰閏四月初一日戌時,卒於淸乾隆三十二年丁亥三月初十日卯時,享年四十四歲。暫葬在溝西前土名許厝墓,至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十二月二十二日午時,同長男、次男,改合葬南安縣二十二都洋茂山,穴坐丁向癸兼未丑。皇淸十六世顯妣貞勤王孺人,諱拔娘,出沙堤。生男三,長男、次男早歿,三男希賢;女一。男孫一,曰君樸。生於雍正元年癸卯十二月初十日寅時,卒於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年九月三十日午時,享年六十有五,葬在溝西面前五牌墩尾,坐北向南。
皇淸十六世顯考莪圃公公諱萬曾,字口口。約園公次子。娶莊,生子二:長布賢、次淳賢。淳賢撥繼三叔父。女一,名擔娘,配城內東門張水官。生於雍正九年辛亥七月初一日戌時,卒於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四月十八日辰時,享年四十九。顯妣勤懿莊孺人,諱坦娘,出靑陽。生子二,次子淳賢,撥繼三叔父;女一。生於淸雍正十一年癸丑十月初四日巳時,卒於嘉慶六年辛酉四月初七日巳時,享年六十九歲,葬在五官頭。
皇淸待贈十六世顯考苴圃公公諱珏曾,字孫合。娶梅溪吳氏,男一,又二弟次子名淳賢來繼。次子看賢,吳出。生於雍正十三年乙卯正月二十九日巳時,卒於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七月二十九日丑時,享年五十八歲。祖竇伯爲尋得淸源水流坑風水,於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八月十四日,同妣及叔父飭園公叔母四柩,合葬本縣三十九都淸源水流坑,穴坐甲向庚兼卯酉。於道光四年九月初七日拾骸,十一月初八日葬原穴,坐寅向申兼甲庚。道光十二年壬辰九月二十一日辰時,換金徙歸,內外向相符,坐寅向申兼甲庚,分金庚寅。先妣闔範吳孺人,諱願官,出磁竈名族。生舅一,名看賢。承繼長男一,名淳賢。生於雍正十三年乙卯七月初九日午時,卒於乾隆五十年乙巳五月二十九日午時,享年五十一歲。合葬淸源水流坑。繼妣聞德蔡孺人,諱報娘,出靑陽名族。生於乾隆十四年己巳三月十六日吉時,卒於嘉慶十五年庚午正月二十一日子時,享年六十二歲。另葬在四興公墩,穴坐寅向申兼甲庚。道光十四年拾葬本塚草竹墩,穴坐口向口兼口口。
皇淸十六世顯考止山公公諱仰曾,字孫高。約園公四男。娶吳,又娶陳,又娶吳,生子二:長用賢、次恬賢。生於乾隆三年戊午正月二十九日丑時,卒於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十二月初七日子時,享年四十九。以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丑時,葬在本縣三十二都古桃園鄕土名鄭厝山,穴坐卯向酉兼乙辛。虛其右爲吳氏壽域,與妣淑順同神主。先妣淑卑吳孺人,諱讓娘,出南安岩浦鄕姑夫吳謙光長女。生於乾隆三年戊午五月十九日巳時,卒於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九月十六日寅時,享年二十三歲。以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十二月十九日拾骸,同吳弟、二妗、三舅,合葬在南安土名港內溫霞山,穴坐東向西。繼妣淑愼陳孺人,諱保娘,係出泉城田中央陳甫君次女。生於乾隆五年庚申正月十五日辰時,卒於乾隆三十年乙酉九月初五日未時,享年二十六歲。葬在新竦長墩尾,於乾隆三十九年甲午二月二十九日拾骸,移葬在溝下墩,穴坐東向西。嘉慶十八年癸酉七月初三日午時拾骸,改葬在塘市山分官下,穴坐巽向乾兼己亥,分金庚辰戌,長男用賢附葬。繼妣淑順吳孺人,諱隨娘,出磁竈。生男二:長、次恬賢。生於乾隆十七年壬申九月初八日申時,卒於道光九年己丑六月十一日酉時,享年七十八歲,與止山公同神主,柩在家未葬。
皇淸十六世顯考邑庠生公諱旭叔祖,神主祀在臺灣開基,妣三祀在家中。長子光化歸歿,神主亦在家。先妣端靜王孺人,諱隨舍,出杏墩王乘運君次女。生男一、女一。生於乾隆四年己未十一月初二日辰時,卒於乾隆三十年乙酉十二月初八日巳時,享年二十七歲。葬在湖中路墩頂,坐北向南。於乾隆四十七年壬寅二月二十六日拾骸,合改葬在南湖新墳公長墩頭,穴坐乙辛辰戌。繼妣端勤曾孺人,諱怨娘,出曾井族曾繼善府君長女。生於乾隆七年壬戌五月初四日酉時,卒於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二月初十日巳時,享年二十八歲。葬於岸兜竦岸後大墩頂,坐北向南。繼妣端緘王孺人,諱尊娘,係泉城名族。生男一。生於乾隆十三年戊辰正月初四日巳時,卒於乾隆五十一年丙午正月十一日己時,享年三十九歲。葬在港西墩,穴坐東向西。港西墩在岸兜竦。
皇淸十六世顯考樸直公公諱嶷曾,字口口。娶桐東門張氏。繼男二:長似賢,幼歿;次任賢。生於乾隆七年壬戌十一月十一日申時,卒於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十一月初四日午時,享年三十七歲0葬在本縣三十二都古桃園貓公石後苦安內,穴坐丙向壬兼己亥。於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戌時進墉,於嘉慶十八年癸酉五月十二日拾金,五月二十四日末時進塘葬原山原穴原向吉。顯妣節烈張孺人,諱亥娘。男一,任賢。出桐城東門張。生於乾隆十五年庚午四月二十七日亥時,卒於嘉慶十七年壬申八月初八日午時,享年六十二歲。葬水源長墩尾,於道光十二年壬辰三月初八日拾骸,同子任賢合葬原處。
皇淸十六世顯考素厚公公諱鐵曾,字金若。娶靑陽莊氏,男一,女一。於乾隆十一年丙寅二月十七日丑時生,卒於嘉慶十年乙丑八月十八辰時,享年六十歲。歿在臺灣番薯寮,葬白樹林莊。道光五年乙酉九月,六弟以次男光儀親生長男君檀繼祀勿替。顯妣淑勤莊孺人,諱準官,係出靑陽望族。生女一,承繼男一。生於乾隆十一年丙寅三月初十日亥時,卒於嘉慶十五年庚午五月初二日丑時,享年六十四歲。葬在陳店鄕山尾頭,穴坐東向西。道光五年乙酉六弟以次男光儀親生長男君檀繼祀,九月六弟命書。
皇淸十六世顯考維古公公諱暖曾,字融若。生男二:長光侶、次光叟;女一,名進娘,嫁龍塘水頭王。生於乾隆十二年丁卯十二月初二日丑時,卒於乾隆五十三年戊申正月初四日卯時,享年四十二歲。葬於本都湖中前土名湖內墩。先妣端素王孺人,諱賤娘,出龍塘。生女一。生於乾隆十二年丁卯正月初八日亥時,卒於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四月二^一日未時,享年三十三歲。葬在深內,穴坐甲向庚兼卯酉。繼妣端懿朱氏,諱香娘,出溜石。生男二:長男光侶、次男光叟;女一,曰進娘,配水頭王0生於乾隆二十四年己卯三月初七日吉時,卒於道光九年己丑三月二十四日吉時,葬在林足圍,享年七十一。
皇淸十六世顯考玉圃公公諱琛曾,字孫玉。生男一,名杜賢。承繼男一,名最賢。生於乾隆十四年己巳五月初九日丑時,卒於嘉慶八年癸亥九月二十四日子時,享年五十五歲。在溫州身故,葬在西門溫州城西門外君子山,於嘉慶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拾葬在本縣三十二都古桃園鄕山名健人騎鶴,穴坐丙向壬兼午子,分金辛巳辛亥。顯妣慈淑莊孺人,諱迺娘,出靑陽。生男一,繼男一。生於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十月二十六日丑時,卒於嘉慶十四年己巳三月二十五日酉時,享年五十三歲。葬在溝頭山,穴坐乾向巽兼亥巳。至嘉慶二十四年己卯十二月十四日拾骸,同玉圃公合葬於本縣三十二都古桃園傅人騎鶴,坐丙向壬兼午子。
皇淸十六世亡四弟貢毓府君諱需曾。未娶。隨溫州新船往北,在浙江臺洲府黃巖縣吿子鄕,染病身故,承繼男光信祀奉。生於乾隆十七年壬申三月初五日申時,卒於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初八日巳時,享年二十三歲。葬處主內無寫。皇淸十六世顯考符圃公三男克純附公諱策曾,字焯若。承繼男一,名光篤,不知去向。生男三:長光信,繼四兄需曾;次光遷;三光邑。生於乾隆十九年甲戌十二月初三日午時,卒於嘉慶十六年辛未十二月二十六日卯時,享年五十八歲。葬在本竦益衆媽宮身南,穴坐東向西。先妣端質曾孺人,諱註娘,未歸而歿。生於乾隆二十三年戊寅二月十三日午時,卒於乾隆四十二年丁酉九月初二日卯時,享年二十歲。葬處未詳,主內無寫,料葬在母家。繼妣端範林孺人,諱呈娘,出廠口。繼男光篤。女一。生於乾隆十九年甲戌四月三十日酉時,卒於乾隆五十四年己酉九月二十八日亥時。葬在東岳山五音石左畔,穴坐子向午兼癸丁。繼妣端慈陳孺人,諱好娘,出廠口。生子三,長光信,繼需曾。生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十月初四日戌時,卒於嘉慶二十二年丁丑三月二十三日午時,享年五十二。葬林足圍,道光六年丙戌二月二十七日拾金,改葬在溝下墩,同公合葬,穴坐甲向庚兼卯酉。
皇淸十六世顯考六十八翁誠圃公神主附妣神主公諱二川,字孫東,號誠圃。娶林氏。男光靦、光儀。女花娘。生乾隆三十年乙酉十二月十一日酉時,卒道光十二年壬辰七月二十日子時,享年六十八歲。壞舟歿在赤玫頂雙魚澳。妣端淑林孺人附考神主,諱愛娘,出赤塘。子二:長光輗、次光儀。女一孫。生於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十一月二十五日未時,卒於道光三年癸未十月二十八日巳時,享年五十二歲。葬在赤塘頭,穴坐癸丁丑未。至道光十年庚寅拾骸,葬湖中地板墩,穴坐甲向康兼卯酉。
皇淸十七世故兄英寵府君諱賜賢。蓼圃公長子,未娶殤。生於乾隆十年乙丑三月十七日戌時,卒於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二月初二日酉時,享年十六歲。拾骸葬新墳公墩南,今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十二月二十二日午時,同父及次弟,另改葬在南安二十二都洋茂山,穴坐丁向癸兼末丑。
皇淸十七世亡次兄思齊府君諱整賢。蓼圃公次子,未娶歿。生於乾隆十三年戊辰十月十七日亥時,卒於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八月二十五日巳時,享年二十二歲。葬在溝下大墩上,坐北向南。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十二月二十二日午時,同父及長兄,改葬在南安縣二十二都洋茂山,穴坐丁向癸兼未丑。
皇淸十七世顯考雍烈公公諱希賢,字口口,生於乾隆十九年甲戌五月二十四日巳時,卒於嘉慶十五年庚午二月二十九日戌時,享年五十七歲。在臺身故,於道光四年甲申九月二十六日拾歸,吉時安葬在狗頭墩,穴坐甲向庚兼卯酉。娶楊氏,繼娶金,又娶王。子一,女一。楊出子,名君樸;女允娘。先妣娴綸楊孺人,諱思官,出陳店。楊生男一、女一。生於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十一月十二日辰時,卒於嘉慶元年丙辰五月十一日亥時,享年四十歲。葬在岸兜埭西塔,穴坐西向東。繼妣娴則金孺人,諱勸娘。生於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十月二十日酉時,卒於嘉慶五年庚申十月二十四日寅時,享年四十二歲。葬瀚冲葬前埕仔,坐東向西。繼妣娴法王孺人,諱成娘。生於(下缺)。
皇淸十七世顯考英昭公公諱布賢,字愧德,生於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四月十五日丑時,卒於嘉慶十三年戊辰八月十四日午時,享年五十三歲。葬在溝頭山,穴坐西向東。聘王氏,未歸而歿,繼娶莊。繼長男君藹,生次男君洗。先妣順正王孺人,諱〓
娘,岀延陵,未歸而歿。生於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九月初三日巳時,卒於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五月十九日酉時,享年二十歲。葬處,主內無寫。
皇淸十七世顯考毓士公公諱淳賢,字愧於。娶柯氏,生男一、女一。生於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十二月初四日丑時,卒於嘉慶六年辛酉三月十五日戌時,享年三十八歲。葬臺灣,拾歸,葬在狗頭墩。
皇淸十七世鄕飮賓顯考例授修職郞德馨公公諱宗璧,字愧盼,號德馨,乳名看賢,行二。娶蘇氏,生男二:長君軫、次君沾;女一,名片娘。生於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十一月十五日卯時,卒於道光戊戌年十八年八月初二日巳時。享年七十歲。今以道光戊戌九月二十九日午時,奉父母二柩安葬泉城北門外三十九都淸源山水流坑小顧山之原,穴坐乙向辛兼辰戌,分金辛卯辛酉。妣例封八品孺人慈惠蘇孺人,諱縣娘,出南安洋莊鄕望族。生男二:長君軫、次君沾;女一,名片娘。生於乾隆三十四年已丑十二月三十日酉時,卒於道光十七年丁酉四月十七日辰時,享年六十九歲,同父合葬。
皇淸十七世顯考育機公公諱光化。在臺娶妻陳金娘,生男君恩。生於乾隆四十三年戊戌三月二十三日辰時,卒於嘉慶十九年甲戌四月二十一日戌時,享年三十七歲。歸家身故,葬在溝頭山,穴內坐乾巽亥巳。
皇淸十七世故冢兄英薦公公諱用賢,字口口。聘桐城未歸,往臺身故,以弟長男君浪繼嗣。生於乾隆四十一年丙申正月三十日酉時,卒於嘉慶二年丁巳九月二十日酉時。今以嘉慶十八年癸酉年七月初三日午時,拾骸歸,葬在塘市山分官下,穴坐巽向乾兼己亥,分金庚辰庚戌。母陳氏合葬。享年二十歲。
皇淸十七世亡長男德意府君諱光呂。在家聘口氏未娶,往臺經營身故。在臺先娶陳氏。生於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四月二十七日丑時,卒於嘉慶十五年庚午五月二十七日未時,享年二十八歲。葬處,主內無寫,與弟光叟同主。
皇淸十七世顯考惟才公公諱任賢,字口口。娶烏石吳氏,生女一,喚椒娘,自幼歸桐城蘊官之子。男無出,堂弟杜賢以親生四男君楊承繼後嗣。生於乾隆四十七年壬寅正月二十二日亥時,卒於嘉慶二十五年庚辰八月初三日巳時,享年三十九歲。葬東岳山,於道光十二年壬辰三月初八日拾骸,葬在水源長墩尾,穴坐口口口口口,同母合葬。吳氏改節,適涵口。女椒娘,因夫廢疾,改聘園坂許家。
皇淸十七世顯考篤園公公諱恬賢,字愧靜。止山公次子。娶王氏,生子二、女一。長君浪,繼長兄;次君坏。生於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十一月初五日午時,卒於道光七年丁亥三月二十九日巳時,享年四十五歲。葬在前村宮面前路南,穴坐癸丁兼子午。
皇淸十七世亡次男克勤府君諱光叟。娶陳氏,無出,改節。生於乾隆五十年乙巳正月十三日申時,卒於嘉慶二十二年丁丑三月初三日巳時,享年三十三歲。與兄光呂同神主。
皇淸十七世顯考憊馨公公諱杜賢,字愧陵,號憋馨。娶柯氏,生男六:長君桐;次君梯,在廣歿;三君棋;四君楊;五君梅;六君欄,幼歿。女一,曰富娘。生於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十一月十七日巳時,卒於道光十八年戊戌十月二十日辰時,享年五十六歲。葬廣省大北門外松栢崗,穴坐卯向酉兼甲庚,分金丁卯丁酉。葬後,復坐甲庚卯酉,與君梯同。
皇淸十七世故冢〓
素吳氏諱省娘,出霞浯。生男君自。生嘉慶四年己未七月二十八日亥時,卒於嘉慶二十四年己卯四月十五日戌時,享年二十一歲。葬在溝頭山,穴坐壬丙兼亥巳。
皇淸十七世顯考克才公公諱光千,號克才。娶曾氏。生於嘉慶四年己未二月初十日午時,卒於道光十八年戊戌二月十八日寅時,享年四十歲。葬在澳門媽祖閣山上。
皇淸十七世克純府君諱光邑。未聘卒。係符圃公季子。同六叔行船遭風壞舟,歿於赤崁頂雙魚澳。生嘉慶八年甲子四月初二日亥時,卒道光十二年壬辰七月二十日子時。附父符圃公神主上。
以上昭穆長幼序齒排列,以下帙聲短少幼少先,故不得照次序排列,就先逝者先寫。久年修輯者,當凭次序。
皇淸十八世亡次男純厚處士諱君梯,字淑登,一字步雲。聘楊,未娶歿。生於嘉慶二十一年丙子十月初二日未時,卒於道光戊戌十八年七月三十日辰時,享年二十三歲。在廣省身故,葬大北門外閩泉義山松栢崗,穴坐卯向酉兼甲庚。墓牌上寫“閩泉晉邑故男丁君梯墓”,與父相近數十步而已。
皇淸十八世先妣謹懿楊孺人諱快娘,係出後楊鄕,未娶歿。生於嘉慶十九年甲戌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時,卒於道光十六年丙申五月十一日未時,享年二十三歲。於道光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娶神主入家堂附薦塡庫。
【文摘三篇】
[撮寤餘編]“閩人長大者,必爲貴人”,亦然,亦不盡然。吾郡如邱公養浩爲巡撫,腰帶十圍,食啖兼數人。一日,欲過其姊,姊豫爲庀具,入門,先致一蒸豚,麫
餅二十斤,一瞰而盡。少頃上席,每饌皆數倍其物品,而簋
鮮餘餒。傍觀歎駭,以爲雖張齊賢之金漆大桶,所貯不過是也。楊公廷相爲諸生時赤貧,而軀貌豐偉。其太夫人以數盆盂殖蔬菜牆頭,二妹提甕澆之,以供其飯。嘗自言:“歲惟大麥及蘿蔔菜熟時一飽耳,餘俱枵然也。”及爲兵科左,値穆廟大閱。故事兵科當一人戎服,至上前領旨指揮。公貌旣不凡,又進止可觀,上注視,復目送久之。數日,遂遷吏科都給事中。其二妹亦皆貴。又所見黃公克續、何公喬遠,皆魁然者。然丁公啓濬、莊公欽鄰、趙公世徵,皆長不滿六尺。
[東崖雜記]泉三世登進士者,傅凱子浚、孫橄,趙恆子日新、孫世典、世徵,惟此二家耳。丁自申子日近、孫啓濬,抑亦次之其父子進士,有詹源、仰庇,黃瓚、思近,黃澄、養蒙,蔡淸、存遠,林性之、一新,蔡克廉、應麟,莊國槓、懋華,洪有第、啓睿,洪有聲、啓初,賴廷檜、克俊,劉存德、夢松、夢潮,張鳳徵、繼柱,李奇俊、廷益,秦舜翰、鍾震,王惟中、同休,邱有嵓、應和,蔡貴易、獻臣,郭良璞、如楚,史朝宜、繼偕、繼任,蔣光彥、德璟、德瑗,王三陽、寅揆,吳龍徵、逢翔,周維京、廷鑰,李栻、日曄,黃鳳翔、潤中、灏中,林欲棟、期昌,張瑞圖、潛夫,何喬遠、九雲,黃熙彳育、志遴,楊景辰、旬瑛,凡三十三家。若祖孫幷進士,自傅、趙、丁三姓外,有陳章應孫道曾,趙晞孫恆,鄭良佐孫得書,黃天爵孫師顏,張岳孫迎,黃光昇孫琰,留志淑孫震臣、敬臣,莊一俊孫履豐、履朋,李奇俊孫韑,王良柱孫繼曾,莊應禎孫毓慶,洪有第孫承選,劉宏寶孫鱗長,黃森孫學元,黃鳳翔孫熙允、景〓
、徽〓,黃國鼎孫中通,郭如楚孫世純,劉夢潮孫望齡,二十二家。內黃公鳳翔,實父子孫曾四世進士,爲闔郡冠。但三孫各分支派,似在丁之上,傅、趙之下,以傅、趙一脈相承故也。
[桐城四徵]往而不可返者年也,即百歲同盡耳。然家有耄耋篤老,侈爲美談。士大夫幸臻是者,迴翔久德望愈尊,鄕若國羽而儀之,兼藉爲化民成俗之助。觀前代香山洛社之賢,播諸聲歌,繪及圖像,而吾郡舊亦有善俗坊焉。過之每欣然慕,瞿然惕,知賢長吏意深矣。要以峻爲之額,明臻是者之非易。又其人生平實足以當之,貞同松栢,驗比蓍龜,無徒取山澤之癯已也。今所載自九十而上者,宮傅黃公汝良、光祿林公欲棟、計部朱公鐸、郡守趙公恆、黃公瓚、郭公良璞、史公朝富、林公雲程、運同林公雲龍、貳守楊公維淸、別駕黃公懋中、州守蘇公希栻、長史顏公廷渠、楊公錫璜、邑今謝公有大、封君謝公九思、布衣黃公文焰、孝子史公惠,凡十八人。內林公雲程至九十六,尤高。其自八十以上,幾望九者,尙書黃公光昇、黃公克鑽、林公學曾、莊公欽鄰,林公欲楫、侍郞雇公珀、張公維機、右都御史朱公鑑、中丞林公喬相、冏卿李公開芳、光祿伍公鎧、御史林公潮、龔公雲致、潘公維岳、廷尉林公希元、比部秦公鐘震、行人傅公檝、中書舍人何公觀、監丞黃公居中、方伯林公一新、楊公道會、參政周公良寅、洪公纖若、憲副李公愷、何公元述、載公一俊、陳公鳴華、傅公道唯、林公夢琦、林公鐘、參議李公維芳、王公廷稷、蔡公一槐、韋公國賢、苑寺謝公臺卿、僉事顏公隆、黃公澄、陳公學伊、長史林公大槓、郡守田公嵓、陳公安、張公喬檜、貳守莊公尙稷、黃公伯善、李公文績、辜公志會、韋公孚獻、別駕李公瀾、司李王公萬金、州守王公承箕、丁公衍仁、侯公世延、邑令張公天叙、蔡公思雍、謝公吉卿、陳公文瑞,凡五十五人。稀齡上下,浩不勝書。內謝氏、林氏叔侄父子兄弟幷列名,尤後罕儷。
【丁氏典籍】
丁儀:《歸囊遺稿》一卷。
丁自申:《三陵稿》十二卷、《三陵續稿》二卷、《古文披玉編》。
丁日造:《朝野萃言》、《六書考》。
丁啓濬:《哲初詩集》、《平圃文集詩集》。
丁啓溥:《蕊編》二卷、《山水音集》二卷。
丁啓汴:《香雨堂詩文集》。
丁衍夏:《三十六洞志》、《詩文集》。
丁橈:《詩文集》六卷。
丁煒:《問山文集》二卷、《問山詩集》二卷、《涉江集》一卷、《紫雲詞》一卷、《瑤華詩集》三卷。
丁文麟:《定夫稿》。
丁天禧:《草澤散人序》。
丁屺:《田寮詩文集九
丁㷆
:《滄霞詩集》、《滄霞詞》。
丁蓮:《易經萃解》十二卷、《大小題制義》六卷、《聚景堂文集》、《鰲峰講義》。
丁報珠:《詩集》一卷。
丁嗣曾:《循陔
公詩集》。
丁拱辰:《演炮圖說》、《演炮圖說後編》、《增補則克錄》、《西洋軍火圖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