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庆历改革 推行新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范氏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3795
颗粒名称: 三、庆历改革 推行新政
分类号: K820.9
页数: 4
页码: 58-61
摘要: 由于范仲淹和韩琦防御西夏的成功,仁宗于庆历三年四月将他们俩人提升为枢密副使。同年八月,仁宗又下诏,拜任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升为副宰相。范仲淹奉调回朝后,面临着比抗御西夏更为艰巨的局面。当时的北宋内政,弊端丛生,特别是“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极为严重,使宋政府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有固定的数目。那些年老体弱的兵卒,应允许他们退伍归农。提出减少滥赏,减少纲运,收养战马于民间,停建观寺。中心目的是解决国家财政困难。这种“磨勘”制度;不仅防碍了人才的选拔而且使冗官现象更趋严重。范仲淹请求降诏:政绩卓著者破格提拔,不能胜任本职者另行安置,任内有罪者,至该磨勘日,视情节轻重,别取进止。
关键词: 范氏 范仲淹 改革

内容

由于范仲淹和韩琦防御西夏的成功,仁宗于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将他们俩人提升为枢密副使。同年八月,仁宗又下诏,拜任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升为副宰相。
  范仲淹奉调回朝后,面临着比抗御西夏更为艰巨的局面。当时的北宋内政,弊端丛生,特别是“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极为严重,使宋政府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有固定的数目。以后征召官吏之广,恩荫官职之滥,饲禄官员之多,可谓日增月异。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录取诸科进士竟达一千零六十七人,而且录取以后,就“直接任官,两三年功夫,经科举新录用的官员竟增加一倍以上。加上恩荫得官的,那就更多了。所谓恩荫,即遇南效大礼(祭天)和诞圣节(皇帝生日)等重大节日,宗室、外戚、大官僚均可奏请皇帝任命自已子孙为官,宰相、执政等高级官僚除恩子孙外,还荫亲属、门客、医生各一人为官。还有致仕荫补、遗表荫补等名堂。宰相王旦死去,荫其子、弟、侄、外孙、门客、常从为官的有几十人。宰相王卿若死去,荫其亲属及其亲信二十多人。恩荫之滥之多,可谓极矣!到仁宗时官员已达二万多人。宋之“磨勘制”,使官员只循资格,按年限升级,不求进取,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官员素质极差,办事能力很低。而官僚的待遇却特别优厚,除正俸之外,还供给一定数量的春冬衣料,还有职钱等名目繁多的补助,国家开支不断增加。仁宗庆历年已达一百二十五万人,军费大量增加。加上皇室大兴土木,任意挥霍,政府财政日益困难。而这种负担又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因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农民起义和兵变,不断发生,内忧外患连年爆发,国家面临重重危机。
  范仲淹针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腐朽的官僚政治,力陈改革时弊,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他给仁宗和刘太后写了《奏上时务书》请救文弊,复武举,赏忠谏之臣。天圣五年又写了《上执政书》,提出“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的改革意见。明道二年(1033年)又上书八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裁并机构,减少冗官。建议裁减造务、后苑作坊、文思院、粮科院等机构,对百司流外的机构,亦加合并,减少人员。(二)养兵贵精,减少冗兵。那些年老体弱的兵卒,应允许他们退伍归农。因为养“一卒之费,岁不下百千,万人则百万昏矣。”(三)节省国家用费。提出减少滥赏,减少纲运,收养战马于民间,停建观寺。中心目的是解决国家财政困难。从三次上书可以看到,范仲淹兴利除弊的改革思想已酝酿较长时间,为以后“庆历革新”打下了基础。
  在危机面前,仁宗也感到形势严峻,“欲更天下弊事”,想摆脱困境,免掉保守无能的宰相吕夷简和执政王举等人。重用范仲淹,并把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也安排在重要岗位上。主张革新的人在朝廷中占了优势。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指出今日“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宫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因而提出十项革新主张:(一) 明黜陟。改革官员升降制度。由于官员升降不依政绩好坏,只论资历长短,致使“人人因循,不复奋励”,甚至“素餐尸禄,安然莫有为也。”这种“磨勘”制度;不仅防碍了人才的选拔而且使冗官现象更趋严重。范仲淹请求降诏:政绩卓著者破格提拔,不能胜任本职者另行安置,任内有罪者,至该磨勘日,视情节轻重,别取进止。
  (二) 抑侥幸。严格限制官僚子弟恩荫特权。恩荫制度使贵族、大官僚每年都要奏荐子弟做官,因而官员滥进的现象十分严重。范仲淹提出,限制恩荫特权,今后两府及两省的官员,遇郊祭大礼奏一子充京官,每年诞圣节,“不得陈乞。”对两府两省以下官员也要限制恩荫特权。
  (三)精贡举。改进科举,选有治世之才。当今科举,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结果入取之士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范仲淹提出,科举应先策论而后诗赋,先经学而后墨议,使人不专注词藻,而明治国之道,吸取有真才实学者入仕。
  (四)择官长。推选地方长官,现任刺使、县令,“不问贤愚,不较能否” 一概充任,因而素质低劣,多为蠹民害物之辈。转运使和提点刑狱,按察各地,更应选用贤才,因此范仲淹请求降诏,委中书,枢密院选拔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和大州郡知州;再由两制(知制浩分内制外制)、三司、御使台、开封府的官员和各路长官推荐州一级的知州、通判;由各州知州、通判再荐举知县、县令。中书宰执才艮据举主多者详细审查再选派地方长官。
  (五)均公田。解决职田分配不均问题。职田是官吏在职外补贴的官田,范仲淹反对废除职田,主张“外官职田有不均者均之,有未给者给之。”使官吏有足够的衣食养活自己,督责其廉洁为政。
  (六)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由于国家不务农桑,因而“粟帛常贵”,“府库日虚。”范仲淹请求降诏诸路,令所属各州军官民向政府陈报有关“农桑可兴之利,可去之害”和应整治的堤堰、陂塘、河渠等水利工程。凡属可行的,由州县官员计足工料兴建,这样坚持下去,数年之间,即可农利大兴。
  (七)修武备。加强京师防卫力量。由于京师卫兵多远戍西北,因而京城空虚。范仲淹建议在京师附近招募强壮男丁五万人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所募壮丁,每年三季务农,一季教战,既可节省军费,又可增加防卫。
  (八)减徭役。减少徭役负担。如今户口减少的地方,建置仍然过多,因而徭役繁重。应裁并一些州县,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使徭役相对减少。
  (九)覃恩信。朝廷恩泽于民的,应信守实施。天下大赦,百姓欢呼,但官吏并不实行赦令,范仲俺请求降诏令,今后朝廷宣布的赦令,必须认真施行,如违抗者,轻则徒二年,重则刺配。
  (十)重命令。严肃朝廷政令。由于政府下达的政令,“烦而无信”,因而“上失其威,下受其弊。”他要求制定政令应慎重,不得经常更改,一旦颁行,必须严格遵守。
  范仲淹的十项改革,是他挽救政治危机、缓解财政困难的重要措施,中心是整顿吏治。在他看来,“内外皆得人,未有天下不大治者也。”官吏贤能,“生民之病必救,政事之弊必去,纲纪之坏必茸。”范仲淹提出的十事,得到仁宗的赞同,并于庆历三(1043)年十月开始,先后以诏书形式颁布全国,史称的“庆历新政”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新政的实施,使腐败的吏治出现生机,使暮气沉沉的官僚机构开始发挥了较好的统治效率。庆历新政得到许多人的称赞。
  但是,任何改革都是一场斗争。庆历新政,对权贵官僚的种种特权,作了严格限制,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因而那些权贵官僚串通一气,散布谣言,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结为“朋党”,更为恶毒的是,竟伪造事实指控富弼要另立皇帝,仁宗虽然不轻信,可是范仲淹和富弼却十分不安,感到新政已难以推行,这时恰巧西北有警,范仲淹请求巡视边防。庆历四年六月派他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同年八月富弼也出任河北巡抚使。他俩离开朝廷后,反对派对新政的攻击更加猛烈。仁宗也退缩了,于庆历五年正月,罢范仲淹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和邠州兼陕西四路沿边安抚使。同年十一月又罢陕西四路安抚使,改知邓州。富弼也贬知轮州,韩琦、欧阳修等革新人士,也先后被赶出朝廷。实行一年多的新政便到此结束了。
  庆历新政虽以失败而告终,但这次改革,对年深日久的腐败政治和特殊阶层的权利,是一次有力的冲击,虽然时间很短,效果有限,但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向,它为北宋改革开了头,为以后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它的意义和进步作用是应当肯定的。

知识出处

范氏族谱

《范氏族谱》

本书始修于宋,宋庆历六年(1046年)皇帝宋仁宗御制范氏族谱序,曰“谱岂可不作,亦岂可徒作”、“范氏族谱,其尚钦哉!”宋皇祐三年(1051年)又有续谱,文正公为续修家谱作序,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又有一部续谱,其后能见鲜少,至20世纪90年代,才有高平堂范氏族谱、玉田范氏族谱出现。然由于房系不同,昭穆不明,且肇平、肇箕兄弟入广(业)以来已有470余年,未曾修谱,日居月诸,世运年湮,有失传之虞。今族亲为编修谱牒,派员到省内外广泛收集族史资料,时复三秋,几易其稿,经编写人员的辛勤劳作,终于完成这一浩瀚文化建设系统工程,填补了广业里范氏族谱的一项空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