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苦战巩固边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范氏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3794
颗粒名称: 二、三年苦战巩固边防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
页码: 53-58
摘要: 仁宗宝元元年,宋与西夏之间出现新的危机。这年十月,西夏党项族首领元昊自立称帝,国号大夏。表明元昊主动脱离了与宋廷的臣属关系,双方关系骤然紧张起来。宋朝君臣对元昊的突然称帝,极为愤慨。多数朝臣主张出师征讨,认为小小元昊,只要大军一到,很快就可消灭。但是谏官吴育对当时宋、夏军事力量对比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主张出师;著作廊通判睦州张方平也对出兵表示担忧。但宰相张士逊不理睬吴育等人的意见,力主兴师问罪。宋夏双方剑拔弩张,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为适应战争形势,宋在西北边境调整了军事部署,任命夏竦知泾州,并主管泾原路军事,范雍知延州,并负责鄜延路军务。
关键词: 范氏 范仲淹 巩固边防

内容

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宋与西夏之间出现新的危机。这年十月,西夏党项族首领元昊自立称帝,国号大夏。表明元昊主动脱离了与宋廷的臣属关系,双方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宋朝君臣对元昊的突然称帝,极为愤慨。多数朝臣主张出师征讨,认为小小元昊,只要大军一到,很快就可消灭。但是谏官吴育对当时宋、夏军事力量对比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主张出师;著作廊通判睦州张方平也对出兵表示担忧。但宰相张士逊不理睬吴育等人的意见,力主兴师问罪。仁宗支持张士逊的主张。宝元二( 1039 )年六月,仁宗下诏剥夺了元昊的官爵,断绝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并在边境张榜招募,允诺对能擒斩元昊的人将授之与定难军节度使的官职。宋夏双方剑拔弩张,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
  为适应战争形势,宋在西北边境调整了军事部署,任命夏竦知泾州,并主管泾原路军事,范雍知延州,并负责鄜延路军务。范雍是一个怯懦之辈。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元昊率军进犯延州,负责延州防务的范雍不敢出战,吓得紧闭城门祈求神佛保佑。他所调遣的援军在延州附近的三川口遭到夏军伏击,惨遭大败。仁宗为惩处三川口大败的官,贬了范雍。同年二月任命韩琦为陕西安抚使。在韩琦的推荐下,同年四月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都转运使,从南方的越州(今浙江绍兴)调往西北。
  当年五月,仁宗又任命韩绮与范仲淹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管勾都部署司事,为夏竦作副手、夏、韩、范在对夏作战的战略看法不一致。范仲淹对夏的作战战略思想是侧重于守,他认为当时边塞的战略状况比内地要强得多,如果元昊率军深入,乘关中的空虚,东阻潼关,再隔两川贡赋,这可就不得安宁了。范仲淹认为今日之上策,“莫若严守边城,使持久可守;实关内,使无虚可乘。” “若寇至,使边城清野,不与大战,关中稍实,岂敢深入?复命五路修攻取之备,张其军势,分彼贼势,使弓马之劲无所施,牛羊之货无所售。二三年间彼自困弱。待其众心离叛,自有闲隙,则行天讨。”范仲淹的战略思想,建立在充实边备、增强军事实力上,使夏在军事上无虚可乘、在经济上不断削弱,在政治上逐渐瓦解,待条件成熟时,再行征讨。因此范仲淹反对五路进讨的方针,他认为,目前兵力薄弱,没有取胜的希望。况且大军一旦进入沙漠,运送给养的车辆行进困难,而敌人的骑兵轻捷,可以前后夹击;加上一天打几仗,前进不得也休息不得,就是喝水也要发生困难。
  韩琦和范仲淹主张截然相反。韩琦主张向西夏进攻,他认为元昊虽然占据了几个州的地方,但精兵也不过四五万,其他都是老弱妇女。而宋军屯有二十万重兵,但是只守界壕,不敢攻击敌人,这是自古没有的软弱。如果一味坚持防守,有可能丧失士气。韩琦还担心长期防守,会给国家财政增加更大困难,因此他认为应迅速进军,速战速决。
  夏竦的意见是倾向以防守为主,但他主要思想是主张听命于朝廷。
  这时原宰相张士逊已由吕夷简接任。吕夷简主张向西夏进攻,多数大臣也附和他的意见,仁宗也认为防守需时年长日久,屯兵运粮,耗费太大,会给国家财政造成很大困难,因而决定采用韩琦进攻之策。命令韩琦和范仲淹于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出兵。但范仲淹坚持前议,反对出兵,他上疏仁宗,说正月起兵,正是风雪交加大寒的时候,大量军马粮草在这时进入山川险阻的地方,容易被夏军击败。如宋军的主要部队有失误,就不仅仅是边患问题,还关系到朝廷的安危。主帅夏竦遵照朝廷的命令派尹诛到延州说服范仲淹,范仍坚持不出兵。尹洙感叹地说:“你这一点不如韩琦,韩曾说过'用兵先要将胜负置之度外!”范仲淹反驳说:“大军一动,涉及到成千上万人的性命,怎么能置之度外呢?”可见范仲淹对用兵是非常慎重的。
  庆历元(1041)年二月,韩琦得知元昊将进攻渭州便赶到镇戍军召开将领会议,决定全面出兵,同时又临时招募勇士一万八千人,全部交给环庆副部署任福指挥,韩琦还为任福制定了进攻计划,命他绕到夏军背后伏击其归路。但任福及其下属将领受夏军佯败的引诱,脱离了原来的行军路线,越追越远,当大军行至六盘山下好水川时,夏军伏兵突起,鼓声大作,宋军完全陷入包围之中,虽然奋力冲杀,但因寡不敌众,六千多名军士战死,任福等许多将领阵亡。这一惨败虽然与任福的轻敌冒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韩琦没有客观分析宋夏军事实力,贸然向夏进攻。宋军战败后,一路上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手捧死者的旧衣和纸钱,伏在韩琦马前嚎啕大哭,韩琦也哭泣着勒住马,不能前进。范仲淹听到战败消息,非常慨叹。
  好水川之败,证明进攻的战略是错误的,也证明范仲淹以防为主的战略是正确的,韩琦也从血的事实中吸取了教训,仁宗和宰相吕夷简也开始认识范仲淹的防守之策是可取的,从而统一了认识。这是宋朝对夏战略的重要转变。
  对夏战略统一后,韩琦因好水川之败,于庆历年四月被贬知秦州,范仲淹也因擅自与元昊通信劝其罢兵,并焚毁了西夏复信,被贬知耀州。边事统帅夏竦与新派来的安抚经略招讨使陈执中不和,两人都上表请求解除兵权,十月两人同时罢官去职。仁宗又重新起用韩琦、范仲淹。庆历二( 1042 )年十月,任命范仲淹为环庆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掌握该路军事,以韩琦、王沿、庞籍分掌秦凤路、泾原路、都延路军事,并给予他们较大的军事权力。范仲淹从此便得以充分施展他的军事才能。
  范仲淹对夏占戈略并不是单纯的防守。他向朝廷提出在守策之外,也要准备进攻,但在进攻时只能是攻其近地,不可贸然深入敌方。他的作战方针是步步为营,取下一处城塞,再图另一处。他认为这种方针比朝去暮还,更为稳妥。
  范仲淹根据自己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方针,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首先是修筑城塞,建立巩固的军事据点。范仲淹的部将种世衡为阻挡夏军进犯延州,在延州东北二百里的古宽州废垒上兴修城堡,这样左可得到河东粮食,右可以加强延州防守,北可以进图银、夏二州,可称是占领了战略要地。城内无水,他重奖民工,凿地一百五十尺挖出泉水,最后得到几眼井,可以满足全城的饮用,这座城堡以后也就以青涧得名。种世衡又开营田一千顷,招募商贾,贷给本钱,通贸易、畅货源,使城内不但有充分的粮食供应,而且货物充足,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新立的城堡也成了联系少数民族的据点和训练前沿战士的基地。范仲淹认为,种世衡建立城堡的措施是成功的,有利于加强防守。他从庆历元年正月到四月,为修城塞事,六次上疏。他在一次上疏中说:“若先修复城塞,却是远图。请以二月半合兵万人,自永平塞进筑承平塞,俟承平塞毕功,又择利进筑,因而牵制元昊东界军马,使得并力西御环庆,泾原之师。”在范仲淹积极努力下又修筑了大顺城。大顺城的原址是马铺塞,在庆州的北面,地处西夏腹地。范仲淹以最秘密的方式迅速行动,仅用十天的功夫就筑成了一座城堡,取名大顺。夏军发觉后,动用了三万骑兵来进攻,未能破城,又佯装败北。仲淹十分警惕,没有追击。大顺城的建立,正好与白豹、金汤二城塞形成鼎立之势,从而打通了延州与庆州之间的通道,使两州在防务上可以互相支援,在军事上极为有利。范仲淹修筑的许多城塞,大大加强了西北的防御力量,特别是延州和庆州都比较安全了。
  其次范仲淹在争取、团结羌族方面下了很大的力量,削弱和孤立了西夏。在宋、夏边界横山一带,散居着不少羌族部落。羌族人马精劲,善于战斗,西夏经常胁迫和利诱羌人一起与宋军作战。宋对羌族也采取抚绥政策,凡归属宋朝的羌族都称之为属户或熟户,其余者叫做生羌。
  宋把熟户看成是一支很好的战斗力量,因此,经常在羌族中征召士兵,协助宋军作战。仲淹对争取羌族极为重视。他的部将种世衡,曾亲自深入羌族部落慰问、周济,亲如家人,羌人知道西夏的情报也愿意告诉种世衡,种世衡也即给以奖励,因此种世衡深得羌族信赖,羌人也愿为之效命。种世衡曾多次命羌人击退西夏侵犯,取得很大战绩。环庆路的羌属众多,范仲淹到环庆时,得知六百多名羌族酋长受元昊利诱,为夏军攻宋作向导。他深入边界一带巡视,以朝廷名义搞赏、慰问羌族,阅视了诸羌人马,和他们订立条约,使他们在抗击元昊中发挥作用。为进一步加强招抚羌人的工作,范仲淹特意奏请朝廷,把种世衡调到环州。种世衡调到环州后,冒着严寒冰雪,深入到从未到过的丛山险地,对羌人进行访问招抚,羌人非常感动。种世衡让他们备置烽火,西夏进犯时,以烽火相告,驱马相救,因此多次击破西夏的掠夺。羌族对种世衡十分敬服,当种世衡兵援泾原时,有几千名羌兵随从。范仲淹对羌族部落酋长以诚相见,信而不疑。羌族酋长来见时,他常常将他们引入内室,屏退守卫,倾心面谈。对因战乱而丧失土地的羌族人民,则拨给土地,贷给粮食,援助农具,使他们恢复生产。因而羌族熟户从上到下都很钦服,仲淹在羌族心目中享有很高的成信。他们尊敬地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范仲淹当时的职衔是龙图直学士)。范仲淹招抚羌族工作取得很大成功,当时环庆路约有羌兵二万人,他们配合宋军,对夏作战,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范仲淹把选拔将校、训练士兵作为一个中心内容。他十分重视军队将校的作用,认为军气强弱是由将校所决定的。而以前宋军将领不但数量不足,素质也差。范仲淹上奏仁宗,建议对将校应尽早拣选,凡是年老病弱不能披带上阵或没有指挥能力的要全部调离,选拔一批立有战功、武艺高强,有军事才能的人担任将校,经过试用后,再正式任命。
  同时,范仲淹也注意培养将校,让他们学习古今兵法。他对勇敢善战的狄青,不但给予优厚的待遇,而且送给他一部《左氏春秋》,并告诉他:“大将不知古今,不过匹夫之勇罢了。”从此狄青刻苦读书,以后对于秦汉以来将帅兵术了如指掌,成为北宋一名屡立战功的名将。对于士兵,仲淹主张认真挑选,严格训练。北宋原来招募的士兵,由于挑选不严,素质很差。范仲淹提出要淘汰弱小,选留强壮勇敢者。原来士兵缺乏训练,武艺精强者不多,遇到战事常吃败仗。因此他主张对军队加强训练,他在西北战场上将延州兵分六将,每将三千人,分部训练,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提高前线士兵素质,他提议,在陕西本土增招士兵,代替一部分东兵。本土的士兵生长在边塞,熟悉地形,善于骑射,作战勇敢,而且能吃苦耐劳,有很强的战斗力。而东兵思念故乡,不耐劳苦,廪给虽优厚,但斗志不高。
  范仲淹在战术也尽量革除旧弊。北宋旧的作战方式极为呆板。部署官兵带领一万人,铃辖带领五千人,都监带领三千人,出战时,官小者在前。范仲淹认为不考虑敌人数量而出战,以官职高低为出征的先后,这是取败之道。范仲淹革除了这种迂腐的作战方式,而根据敌兵多少,决定出击人数,这种战术机动灵活,非常有利于打击敌人,因此元昊不敢轻犯延州。其他路也效法这种作战方法。于是西夏将士害怕起来,相互警告:“不要再攻延州了,现在的小范老子胸中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指范雍)可欺也。”范仲淹还提出:对付西夏大股军队则要坚壁清野固守以待援兵;对付小股进犯的夏军可以在险要的地方设埋伏打击他,根据夏军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对策,他还向朝廷建议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使夏军难以应付。他请求朝廷要给将帅以“便宜从事”的权力,使其能够根据前线复杂多变的形势,采取灵活相应的战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大量军队长期固守在西北边远之地,需要从内地远程远送很多粮草和物品,不但旅途艰难,而且耗费大量财力和民力,这已成为防守战略能否巩固的大问题。范仲淹汲取汉、唐兴屯田的历史经验,又看到种世衡在青涧城兴屯田的好处,奏请仁宗准予在边塞屯田。仁宗同意了他的建议,诏命陕西四路部署及转运使并兼营田使,转运判官兼管勾营田事。
  由于范仲淹在西北推行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一系列有力措施,又和韩琦团结一致,因而边防日益巩固,元昊不敢侵犯,扭转了战争形势。西北边境流传着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范仲淹与韩琦的名声大振,史称:“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宋夏战争,夏军虽有过小胜,但得利不多,宋加强了边防,又进行经济封锁,使西夏经济日益困难,人心不满,内部厌战情绪不断增长,再加上辽在辽夏边境处暗修城堡,集结军队,有进取西夏的意图。元昊在不得已情况下只得向宋求和。而宋也由于财政负担太大,困难重重,愿意结束战争。双方经过议和,于庆历四年(1044)达成协议,西夏取消帝号,仍由宋封为夏国王,宋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恢复贸易往来。
  范仲淹在国难当头勇于身负重任,为保障国家安定作出了杰出贡献。

知识出处

范氏族谱

《范氏族谱》

本书始修于宋,宋庆历六年(1046年)皇帝宋仁宗御制范氏族谱序,曰“谱岂可不作,亦岂可徒作”、“范氏族谱,其尚钦哉!”宋皇祐三年(1051年)又有续谱,文正公为续修家谱作序,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又有一部续谱,其后能见鲜少,至20世纪90年代,才有高平堂范氏族谱、玉田范氏族谱出现。然由于房系不同,昭穆不明,且肇平、肇箕兄弟入广(业)以来已有470余年,未曾修谱,日居月诸,世运年湮,有失传之虞。今族亲为编修谱牒,派员到省内外广泛收集族史资料,时复三秋,几易其稿,经编写人员的辛勤劳作,终于完成这一浩瀚文化建设系统工程,填补了广业里范氏族谱的一项空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