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计得失,以国为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范氏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3793
颗粒名称: 一、不计得失,以国为重
分类号: K820.9
页数: 4
页码: 50-53
摘要: 范仲淹的生父范墉,在宋太宗端拱初年作过武宁军(今徐州)节度掌书记。端拱二年,范仲淹就出生在徐州。他两岁时父亲去世,以后家境衰落,无法维持生活,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到淄州长山姓朱的家里。范仲淹从此改姓朱,起名说,成为朱家的人。范仲淹在朱家逐渐长大成人,他胸怀壮志,刻苦好学。二十一岁时就读于淄州长白山麓醴悄寺,寒寺孤身,生活异常艰苦,每日以粥和咸菜度日。五载寒窗勤苦读,使自己成为精通《六经》、善诗文、有志于报国的人才。这时,他因母亲病逝而离职服丧。范仲淹坚持维护皇帝至高无尚的地位,反对刘太后唯我至尊,独揽大权。这一次仲淹主要是与吕夷简进行斗争。因此他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
关键词: 范氏 范仲淹 以国为重

内容

范仲淹的生父范墉,在宋太宗端拱初年作过武宁军(今徐州)节度掌书记。端拱二年(989年),范仲淹就出生在徐州。他两岁时父亲去世,以后家境衰落,无法维持生活,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到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县)姓朱的家里。范仲淹从此改姓朱,起名说,成为朱家的人。
  范仲淹在朱家逐渐长大成人,他胸怀壮志,刻苦好学。二十一岁时就读于淄州长白山麓醴悄寺,寒寺孤身,生活异常艰苦,每日以粥和咸菜度日。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用在读书上,学业进步很快。二十三岁时,仲淹得知母亲改嫁朱家的家世,受到很大的震惊和刺激,毅然辞别母亲,离开朱家,去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求学。五载寒窗勤苦读,使自己成为精通《六经》、善诗文、有志于报国的人才。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仲淹以其渊博的学识,一举中榜,登进士第,这年他正好二十七岁。朝廷授他广德军司理参军,从此,他开始走上仕途。不久改任为集广军节度推官。做官以后,便把老母接来瞻养,同时恢复范姓,改名仲淹。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又被调任泰州西溪镇盐仓作盐税官,两年后,晋升为大理寺丞。这时,他因母亲病逝而离职服丧。第二年,知应天府试的晏殊听说范仲淹学识广博,便请他到府学主持教学。
  他在这里讲授艺文,很受欢迎,加上他作风勤劳恭谨,在当时很有威望,因此四方求学之士辐辏而至。天圣六年(1028年),晏殊又推荐他为秘阁校理,荣任馆职。
  乾兴元( 1022)年真宗去世,年少的仁宗即位,因不能亲政,便由刘太后垂帘决事,独揽大权。到了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可以亲政了,但刘太后仍然把皇帝当成傀儡,还准备在这一年的六十一岁寿辰接了,但刘太后仍然把皇帝当成傀儡,还准备在这一年的六十一岁寿辰接受朝拜大礼时,由仁宗亲率文武百官为太后上寿。范仲淹坚持维护皇帝至高无尚的地位,反对刘太后唯我至尊,独揽大权。因此他上书奏请皇太后撤帘还政于仁宗。晏殊被范仲淹的这一举动吓坏了,怕他惹出是非连累自己,因而斥责仲淹太狂妄。仲淹很严肃地对晏殊说:“我担任这种职务,经常担心自己不称职,为知己丢脸。不意今天反因忠直在这里得罪您。”接着又写一信给晏殊,申述自己犯颜直谏的道理,晏殊感到惭愧,只好向仲淹谢罪。仲淹也确实因此得罪了刘太后,任官职不到一年便被贬为河中府通判。同僚朋友在都门为他饯行时祝贺道:“此行极其光荣”。
  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薨去,仲淹被召回京担任右司谏。但到年底又因进谏劝阻仁宗废郭皇后而被贬知睦州(今浙江)。同僚朋友在亭子为他饯行时又祝贺道:’“此行更加光荣。”第二年仲淹又迁知苏州。
  景祐二年(1035年)仲淹被召回任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这一次仲淹主要是与吕夷简进行斗争。
  仁宗亲政后,吕夷简继续为相。仲淹对吕夷简檀权专事,玩弄权术、拉拢知己、排斥异己的作法就深为不满,在郭皇后的废立问题上就曾和吕展开过斗争。吕夷简暗中曾派人警告仲淹,你现在是待制侍臣,不必对朝政多嘴多舌。仲淹认为议论朝政是侍臣份内的事,今后更要尽心竭力。吕夷简知范仲淹不接受警告,便叫他知开封府事。京城开封府是最难治理的单位,这样可使他事物缠身,无暇议论朝政,同时待他一有失误,就可立即免职除官。但范仲淹到开封府后,整治有方,兴革有序,只用了个把月就把京城治理得井井有条。
  吕夷简执政时,重用和提拔的官员多是他的亲信,因而吏治腐败。
  范仲淹对此非常痛恨。景祐三年(1036年)仲淹绘制了一幅《百官图》,进献给仁宗。图中指明京官晋升情况,哪些朝官是按规定正当提升的,哪些是不合规定,以私人关系提升的,认为此情不可不察!还提出,对近臣的破格提拔和撤职贬降,不宜全部委托宰相。并说,恐怕今日朝中有坏陛下家法的人,不可不早辨。他的这些无情的揭露,使吕夷简大为脑恨,便向仁宗控告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对吕加给的罪名,虽然据理力辩,但仁宗还是偏听了吕夷简谗言,把范仲淹贬知饶州(江西),范仲淹的才干和胆识深得朝中一些大臣的赞赏,因此,仲淹这次被贬,在朝中引起强烈反响。密书丞余靖、太子中允尹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都出来为范仲淹鸣不平。亲朋好友这次为他在郊外饯行时又祝贺道:“此行尤其光荣”。范仲淹笑着回答:“仲淹已经光荣三次了”。以后他又徙知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
  范仲淹在十几年的政治生涯中,虽几起几落,受到很多挫折,但报国之志,从未衰退。他是逆流搏斗中的勇士,在狂澜的冲击下,磨练得更加坚强。
  在这十多年间,范仲淹三上三下,大部分是在地方官的任上度过的。他关切民间疾苦,排水患、修水利,开仓救灾,作了许多实事,政绩卓越。
  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镇盐仓盐官时,黄海海堤久废不治,良田被海涛冲毁,村舍遭破坏,人畜也有死伤。范仲淹对民间疾苦极为关切,毅然越职上书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请求修复海堤。张纶支持仲淹建议,奏请以范仲淹知江苏兴化县,主持修复海堤全部工程。在动工之前有人提出反对,说修海堤只能防堤外海浪之灾,不能排堤内积水之患,是得不偿失的举措。但张纶认为修复海堤利大于弊。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这项工程开始了。但开始不久,老天爷降下一场特大雨雪,海面掀起惊涛骇浪,许多民工散失,百余人死亡,工程遭到严重破坏。
  反对者借机会大肆鼓噪,朝廷也派人下来检查要停罢这项工程,修复海堤工程面临危机。这时朝廷诏令淮南转运使胡令仪与范仲淹商议,胡令仪也支持范仲淹意见,因而这项工程没有停罢。在工程进行中仲淹虽因母丧而离去,但他始终关注这项工程,曾给张纶写信,反复申述修复海堤的好处,坚定他的信心。张纶接替范仲淹主持全部工程,经近四年的努力,共修复海堤一百八十里,防止了海潮的严重灾害,使流亡外地的二千六百余户人家重返家园,当地人民非常感念他们的恩德,为二人建祠堂,并把海堤定名为“范公堤”。
  明道二年(1033年),江淮广大地区发生严重虫灾和旱灾。范仲淹奏请朝廷,派遣使臣前往调查,但朝廷没有答复。仲淹对朝廷这种漠视民间疾苦的行径极为气愤,他质问道:“宫中如果有半天吃不上饭,应当如何?如今几个州县百姓没有饭吃,怎么可以置之不理!”这几句话触动了仁宗,便派范仲淹到江淮灾区慰问。范所到之处,开仓赈济灾民,使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百姓得以活命。同时他还奏请朝廷减免灾区一部分赋税。他回到朝廷时,把饥民所食的乌味草进献给仁宗,使仁宗体察民间疾苦,力戒奢侈之心。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知苏州,正赶上暴雨成灾,苏州靠近太所急,不顾各种阻力,招募大量氏工开通五条河,将积水疏导入海,从而使苏州地区,甚至太湖周围地区解除了水涝之患,保障了农业生产。
  范仲淹对民间疾苦如此关切,这在当时朝廷官员中是少见的,和那些只图个人享乐的官僚相比,是十分可贵的!因此他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

知识出处

范氏族谱

《范氏族谱》

本书始修于宋,宋庆历六年(1046年)皇帝宋仁宗御制范氏族谱序,曰“谱岂可不作,亦岂可徒作”、“范氏族谱,其尚钦哉!”宋皇祐三年(1051年)又有续谱,文正公为续修家谱作序,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又有一部续谱,其后能见鲜少,至20世纪90年代,才有高平堂范氏族谱、玉田范氏族谱出现。然由于房系不同,昭穆不明,且肇平、肇箕兄弟入广(业)以来已有470余年,未曾修谱,日居月诸,世运年湮,有失传之虞。今族亲为编修谱牒,派员到省内外广泛收集族史资料,时复三秋,几易其稿,经编写人员的辛勤劳作,终于完成这一浩瀚文化建设系统工程,填补了广业里范氏族谱的一项空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