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化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3734
颗粒名称: 4.文化教育
分类号: D634.1
页数: 3
页码: 1133-1135
摘要: 海上丝绸之路的拓辟与繁荣,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中间,各国人民都各自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而华侨在“海上丝路”的种种努力与贡献,尤与中华文明的弘扬和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水准密不可分。毫无疑问,自从华侨问世以来,他们即为侨居地带去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先进的生产技能,促进了当地社会的早期开发和进步。因而,当他们在海外挣得生存和立足的条件、生活上稍有余裕时,便着手兴办自己的教育事业。据有案可查者,至迟在17世纪末期,即有印尼华侨创办的教育机构——明诚书院。不过有一点当是可以相信的:经过深入的发掘和研讨,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必将进一步引起世人的瞩目而更加发扬光大。
关键词: 华桥 “海上丝路” 文化教育

内容

海上丝绸之路的拓辟与繁荣,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中间,各国人民都各自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而华侨在“海上丝路”的种种努力与贡献,尤与中华文明的弘扬和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水准密不可分。
  毫无疑问,自从华侨问世以来,他们即为侨居地带去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先进的生产技能,促进了当地社会的早期开发和进步。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他们又深以缺乏文化知识为憾事,深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之重要?因而,当他们在海外挣得生存和立足的条件、生活上稍有余裕时,便着手兴办自己的教育事业。据有案可查者,至迟在17世纪末期,即有印尼华侨创办的教育机构——明诚书院。此后,华侨教育机构在世界各地接踵而起,而至19、20世纪,几乎如雨后春笋,遍及五大洲华侨的聚居地,仅新马地区的华侨,就“创办了超过千间的中、小学”。17
  华侨热心教育的事迹不胜枚举,即使在族谱的有限记载中,也是屡见不鲜。兹就《郑谱》所载,摘录数则为例:
  郑成快,“生平以失学为憾,于教育事业提倡最力。在洋如星洲之浚源,昔仔挽之培正,麻剌甲之培风、培德、育民……各校,其经费来源资君挹注者居多。”
  郑成份,“在侨界颇负声望”,“所捐各地公益及教育事业数不赀。”
  郑莲舫,“捐赀兴学……在晩近固属不可多得……”
  郑金亲,“侨居马来亚……鼓吹教育文化及公益慈善事业不遗余力。”
  郑有益,“为人慷慨豪迈,好公益、重教育。”
  余如郑有柞、郑桔松、郑享衢、郑享谋、郑锡瑛、郑斌固等人,分别担任槟城鍾灵,雪兰莪益智、智源、培民,马六甲育民,森美兰中华等学校的协理、董事、校长等职务。
  此外,《郑谱》中尚有郑昭明“侨寓越南提岸,通华夷语及法文”,郑瑞岁“精研中医……来游马来亚郑天送“性聪颖,长艺术……旅居马来亚”等等记载。
  海外华侨的文化教育事业,不仅为传播中华文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为侨居地的开发建设和社会进步,造就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从而也为“海上丝路”的活跃和发展,作岀了重要的贡献。当然,华侨教育不仅局限于华文教育,华侨(华人)同时也应学习当地民族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及先进科技,以便更好地增长自己的才干,这既是现实生活中的事,而过去的族谱又没有或极少有这方面的记述,是以不拟多赘。惟值得提及的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学术界出现一股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学者们鉴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迅速崛起,正在潜心探讨覆盖东亚文化圈的中华文明与亚洲经济起飞的内在联系,有的学者甚或指岀:“儒家思想对亚洲经济贡献良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评价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无疑,这其中也包括对“海上丝路”的作用),当前尚在热烈的讨论之中。不过有一点当是可以相信的:经过深入的发掘和研讨,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必将进一步引起世人的瞩目而更加发扬光大。

知识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本书计有两册。上册包括鲤城、安溪、永春、德化四个县(区)的资料部分;下册包括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四个市(县)的资料和作者的研究论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