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航路履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3733
颗粒名称: 3.航路履险
分类号: D634.1
页数: 2
页码: 1132-1133
摘要: 海上丝绸之路以海洋为舞台,而川行于烟波浩淼的海洋上,必以航道探测、熟悉航线为前提。在这方面,15世纪末期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在这之前,从15世纪初开始的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尤其蜚声中外;当然,中外先民的航海事业,还可以追溯到更加远古的时代。所有这些航海活动,无不为“海上丝路”的开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和条件。然则在那鲸波千丈、滩礁密布的重洋大海之中,即便近代现代,仍然必须不断履险探测,以确保航线的安全。郑莲舫的航海业绩,为“海上丝路”的安全航行和贸迁往来,作出了自己可贵的贡献。
关键词: 华桥 “海上丝路” 航路

内容

海上丝绸之路以海洋为舞台,而川行于烟波浩淼的海洋上,必以航道探测、熟悉航线为前提。在这方面,15世纪末期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在这之前,从15世纪初开始的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尤其蜚声中外;当然,中外先民的航海事业,还可以追溯到更加远古的时代。所有这些航海活动,无不为“海上丝路”的开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和条件。然则在那鲸波千丈、滩礁密布的重洋大海之中,即便近代现代,仍然必须不断履险探测,以确保航线的安全。
  在泉州侨乡的族谱中,十分难得地记载着这方面的珍贵资料:
  “孟仙……在南京当军,永乐九年(1411)身故,年仅二十四岁,无嗣”;
  “孟福……生于建文己卯年(1399)七月十一日,卒于宣德辛亥年(1431)十一月十一日,年三十三。在南京当军,从官往番邦,故在思门哒〓(苏门答腊之对音)。”
  以上录自永春《留安刘氏族谱》,从中可见,在郑和下西洋,沟通中外友好、拓展“海上丝路”的伟大事业中,也有永春族人的一份功劳—刘孟福“从官往番邦”,于1431年身故于苏门答腊,正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1431年—1433年),途经苏门答腊之时;刘孟仙也是“在南京当军”,而于1411年身故,时值郑和第三次下西洋(1409—1411年),看来也可能是“从官往番邦”而于返航时献身的。
  类似的记载恕不多列,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郑谱》中的典型材料:
  “莲舫为桃源钜族……时海禁初开,杖策起为海外万里之行,以南洋各岛为英吉利殖民之地,全球之中,独英以商务雄天下,于是往游新加坡。……莲舫思海通以来,其大势趋重于洋面,爰笃志讲求。凡海线界道,风色潮候,变幻出没、奇诡万状,靡弗亲身历之。一经指点,虽瀛海迢迢,如在堂闼,皆大奇之,以为虽老于海军者不能如是,诚哥伦布之流亚也。漳霞林氏、陈氏,禾山黄氏在南洋以航业起家、为彼中钜子,耳莲舫遂大倚任之。莲舫前后在南洋垂二十年,谋益老、识益高,凡往来七星洋上之人,无一不识莲舫,津津乐道其平日盛德……”
  郑莲舫,“一名安邦,字奕西……生咸丰庚申(1860),卒民国癸丑(1913)”。“其往游新加坡”约在19世纪80年代,后供职于福建漳州人林秉祥创办的和丰轮船公司等星航业界,“管带丰美、丰盛、丰扬轮船”,川航于中国沿海及南洋各地口岸。由于他“少具大志……慷慨任侠,有湖海风”,在长年的航海生涯中,凡航道上的急流险滩,海洋上的潮候奇诡,他“靡弗亲身历之”、“笃志讲求”,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航海经验,时人赞之“深谙海道”,每谈海上事,“如数指上累纹,条缕弗紊”。因此他能驾驭风云变幻,驰骋于七星洋上,“虽瀛海迢迢,如在堂闼”,深得“林氏”、“陈氏”、“黄氏”等星洲航业界之“倚任”。郑莲舫的航海业绩,为“海上丝路”的安全航行和贸迁往来,作出了自己可贵的贡献。

知识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本书计有两册。上册包括鲤城、安溪、永春、德化四个县(区)的资料部分;下册包括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四个市(县)的资料和作者的研究论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