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春《郑谱》所载族人出洋资料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3729
颗粒名称: 一、永春《郑谱》所载族人出洋资料分析
分类号: K820.9
页数: 4
页码: 1125-1128
摘要: 包括郑氏族人在内的永春人民,从事海交活动和侨居海外的历史记录。谱载族人出洋的时间跨度达3个半世纪(16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乃我们所见记载海外移民数量最多的一部族谱;表〈一〉概括地显示了郑氏族人岀洋的基本情况。在中国长期的海外移民史上,特别是西方殖民者大肆掠卖华工(“并且在19世纪下半叶岀现了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浪潮。中国海外移民的这种历史现象,完全体现了中国海外移民的变化趋势。2.表中显示郑氏族人出洋的最早记录是16世纪90年代(明代后期)。以及早期修谱对出洋族人往往漏记或不记。
关键词: 永春 郑谱 族谱

内容

永春地处闽中戴云山脉南麓,属泉州市辖下的山区县份,距泉州约有80公里之程,是闽南主要侨乡之一。历史上,永春由于邻近泉州古港,又有晋江上游东溪(在永春县治内又称桃溪)可通水路,早在公元10世纪(宋开宝年间)即与泉州“互通舟楫”②。鹏翔郑氏聚居于桃城镇桃东村及五里街一带,南临桃溪,邑人尤得舟楫之便。由是,在长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的作用下,包括郑氏族人在内的永春人民,自古以来即有买棹扬帆,从事海交活动和侨居海外的历史记录。据80年代初调查估算,永春旅外的华侨华人约40余万人,相当于国内全县的人口数;而鹏翔郑姓国内人口1万多人,旅居海外的侨亲则有3万多人③。如此众多的族人移居海外,在我们披阅的《郑谱》中,有着明显的反映。该谱续修于1941年,谱载族人出洋的时间跨度达3个半世纪(16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出洋总数1068人,乃我们所见记载海外移民数量最多的一部族谱;同时,从谱中记录的字里行间,人们颇可窥见郑氏族侨在“海上丝路”梯航万里、奋力开拓的辉煌业绩。下面,我们先就谱中的出洋资料,作一个基本的统计和分析(见表一)。
  表〈一〉概括地显示了郑氏族人岀洋的基本情况。如果进一步剖析表中的各种数据,我们将会惊奇地看到,民间的族谱,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多么丰富而翔实的原始资料:
  1.学界一致认为,在中国长期的海外移民史上,经过几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国际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变,特别是西方殖民者大肆掠卖华工(“猪仔”),造成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背井离乡、漂泊异国,并且在19世纪下半叶岀现了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浪潮。中国海外移民的这种历史现象,在《郑谱》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如表所示,1840年以前,郑氏族人还只是零星、少量的岀洋;而1840年以后,郑人的岀洋则已形成浪潮之势,并且同样也在世纪的后期达到了高潮,仅70年代至90年代,出洋达443人,占前后350年出洋总数的41。48%。这就表明,《郑谱》所载实况,完全体现了中国海外移民的变化趋势。
  2.表中显示郑氏族人出洋的最早记录是16世纪90年代(明代后期)。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历史上谱修中断或遭变故而毁损,以及早期修谱对出洋族人往往漏记或不记,或仅以“外出”入谱。因而有的早期资料没有继承下来,有的则难以辨别是否出洋。而再稽之永春其他族谱,仅所经眼的,自唐末五代至元、明各朝,均有永春籍民远出南洋之记载④。因此,郑氏族人岀洋侨外的最早时间,相信还可以上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
  3.从表中可见,郑氏族人出洋最早是先到菲律宾,而后逐渐向印尼、新、马方面转移,并主要集中在马来半岛上。侨居地的这种变化,可以说是明代以还闽南一带华侨出国的一个重要历史特点。一方面,“吕宋……去漳州甚近”,“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⑤。在我们所见永春各地族谱中,记载明季岀洋地点的,也以吕宋居多;而厦门海沦《石塘谢氏家乘》记载明季岀洋的13人,全部是去吕宋⑥。另方面,由于17、18世纪西班牙殖民者连续五次血洗旅菲华侨,使得本来是“地近且饶富”的吕宋,不能不、成为闽人之畏途;而19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新加坡开港和整个马来半岛的大规模开发,急需大量劳动力。因此,新、马地区的华侨骤增,而郑氏族侨也随之大量流向该地。
  4.表中反映的郑氏族人出洋总数为1068人。这里也应说明,这个数字还只是汇总《郑谱》中有明确记载者;而对于谱中只写“外出”、“在外”等含混字眼,以及妻子、儿女是否岀洋不明者,均不作统计。所以,郑氏族人实际岀洋的人数,比之表中的数字恐怕还要更多。一个山区村社,在前后350年间出洋千余人,平均每年即有3人出洋,推而广之,全中国平均每年的海外移民数以万计,当非虚语。如此一支庞大的移民队伍,无疑是“海上丝路”的伟大力量,并且为这条“海上丝路”的开拓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知识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本书计有两册。上册包括鲤城、安溪、永春、德化四个县(区)的资料部分;下册包括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四个市(县)的资料和作者的研究论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