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永春潘谱资料的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3726
颗粒名称: 二、永春潘谱资料的分析
分类号: K820.9
页数: 5
页码: 1119-1123
摘要: 在明清战争和外国殖民活动中,不能单纯地抄录出洋的资料,永春潘氏是先往台湾的多,也许和明清战争、生活难度只能跟郑氏集团往台湾去有密切关系;永春是清代林俊农民起义的重要基地。永春潘氏首先往台带有民族色彩,也许是南洋土地较台广阔,潘氏出洋并非很早。少与堂兄懋讳贸易浙闽“永春人民多从事商业活动,初时仍是闽南人常往的菲律宾群岛。所以永春人最早出洋仍是到菲国的,《潘氏族谱》说明侨居国的扩大。从菲国改到安南去,他们的文字、哲学、医药都是从中国传去的,我国侨民前往南部的西贡和河仙二地开发,永春潘氏往河仙较少。
关键词: 永春 族谱 出国史料

内容

永春潘谱既是一部较大的族谱,其中包涵的内容,当然十分丰富。我们只就所抄的200多页资料,加以初步的分析。
  首先,这部族谱既有往台的资料,也有出洋的资料。特别是每个人物大都要有“纪要”一项传记资料,尤为可贵。在明清战争和外国殖民活动中,留下了不少的记录。根据林少川同志的统计:如以清初、清中、清末三期而论,都有若干变化的迹象。
  初期往台湾325人;往南洋85人;
  中期台湾138人;南洋212人;
  后期台湾134人;南洋403人。
  这种问题,在清代族谱中,是存在一般的规律。我们抄录该谱资料时,不能单纯地抄录出洋的资料,也应该联带往台的资料,以资比较。根据这部族谱的资料看来,永春潘氏是先往台湾的多,以后往南洋的多。为什么有这样的趋势呢?也许和明清战争、生活难度只能跟郑氏集团往台湾去有密切关系;当时,永春是清代林俊农民起义的重要基地。而后期,由于殖民地开发需要廉价劳动力,因而出洋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土匪的打劫,乱抓壮丁使内地人心惶惶,不得已而岀洋谋生。
  当时这种社会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如果一翻闽南族谱,都有这样的记载。永春潘氏首先往台带有民族色彩,后来情况变化,出洋多于往台。也许是南洋土地较台广阔,谋生较易,他们岀洋恍如得到一新的天地,使他们有从事劳动的良好机会。因此,我们认为15世纪泉州港衰落以后,代之而起的是两条新的出路往台和岀洋。
  我们根据族谱中的世系,加以分析,潘氏出洋并非很早。谱云:
  “懋雍:讳鸿熙,名应熙,号雅斋。太学生、魏侯三子。生雍正丁未年(1727)三月一日丑时,卒乾隆甲午年(1774年)七月十二日申时。娶林氏,子三女一。
  “公长于货殖,少与堂兄懋讳贸易浙闽,历数十年之久。既而家用饶足,退养乡庐。方是时,齿发颇衰,壮心犹在。越数载,仍往外夷吕宋,视少时往外经商,又觉光景一新矣”。③
  从上述这个例证说来,潘氏生于清初雍正年间(1727年),乾隆年间岀洋。永春人民多从事商业活动。起初是在国内活动,以后才到国外去的。
  他们侨居地点,初时仍是闽南人常往的菲律宾群岛。他们从15世起,就开始到菲。16世时,仍然是以吕不为对象,所以永春人最早出洋仍是到菲国的。
  其次,《潘氏族谱》说明侨居国的扩大。如17世,才开始改变岀洋的方向,从菲国改到安南去。淑巨生于乾隆丁丑(1757年)。后来,有人前往马来亚去。如淑甘,生咸丰癸丑(1853年),开始到英属的巴双港。④
  越南是我国邻邦,他们的文字、哲学、医药都是从中国传去的。自宋代以后,泉州港兴起,他们变换了十个王朝——吴、丁、黎、李、陈、胡、黎、莫、郑、阮十朝,我国侨民前往南部的西贡和河仙二地开发,明末3000人不降清朝,他们在南方西贡开辟,就是目前最大的港口(柴棍即西贡),河仙则以广东人开辟为多,永春潘氏往河仙较少。越南传入中国的是占米和木棉,清以后种植逐渐扩大。到了19世纪,越南变成法国的殖民地,情况发生极大的变化。
  马来亚和我国关系很早,到了15世纪时,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他曾到过彭亨、吉兰丹、东西竺(近新加坡)、亚鲁(近马六甲)、满刺加(即今马六甲),15世纪以后葡人、荷人、英人相继争夺这个地方,最后才落在英人手中。1786年,英国向土王租借槟榔屿,后来又租借新加坡。永春潘氏是英国统治以后,才到英属去的。
  当时,永春人民到英属马来亚从事经商,即使是妇女,也善于经商。如:
  “爵德:妻黄氏,早寡,以母兼父,且学且商,要声助夜课,炉火供早市。后其子长成,经商南洋,每三四年必一归,以慰亲心”。⑤
  到了18世,潘氏除往巴双外,还往麻坡,当时以巴双为中心,永人往此地较为集中。此外还往柔佛、槟榔士、吉隆坡、以及其他小地方,如马丁宜、光东、峇东等地。这说明永春侨民,已从菲岛扩大到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去了。
  19世的奕友,生于咸丰壬子(1852年)往马六甲;奕瞻妻往吡叻(1876年生),奕品往芙蓉(1883年生),奕栈往巴双,都是往英属马来亚。
  奕X:1859年生,前往荷属日里棉兰,即已经超过马来半岛,南洋群岛去了。当时,往日里、棉兰的潘姓渐多,如奕书传云:
  “光绪辛卯至乙巳,三渡南洋谋生,居荷属日里棉兰任司帐,书记等职。公于故里治产颇多,以贻子孙”。⑥
  当时,有的往英属,有的往荷属,往英属以马六甲为多,巴双、吉隆坡、柔佛、次之;往荷属以日里为多,加劳巴(吧城)次之,即小地方的而榄、西里伯,永春人也有前往的。
  其三,潘氏往南洋生活的变化。中国人的生活总是聚族而居,经营商业。但从19世起,就有与外族通婚的记载。如“奕谷:侧室尤氏,夷邦人,葬加劳吧”。又如“奕进:生光绪庚辰(1880年),抚爱二弟,与诸弟渡洋。饶有积蓄,构隆美堂大厦J也有人参加辛亥革命,如“奕源:随孙中山在槟榔屿,负责募捐”。“而奕周:生同治己巳(1869年),长子南度,在万鸦老开张协丰公司。不数年,资财数百万”。当时华侨死葬外地,有容束仁茶山、哈冬、东甲等地。他们客死他乡,设有“永春公冢”或“福建公冢”,以安逝者。
  20世以后,永春华侨在南洋变化更为急剧,如与当地人结婚:“世伟:光绪戊申年,娶英娘,马来亚人世漳:生咸丰丁巳(1857年),继娶罗氏,暹罗人”。⑦
  又如接受外人教育:“世峻:生光绪丁亥(1887年),妻洪氏,菲英文大学毕业”,这是华人走向高等教育,女子尤为难得;“世私:哲嗣肄业福建农学院”。
  又如在外被杀:“世顺:生光绪庚子(1900年)卒民国壬午,葬马六甲。其妻王氏,俱遭日人杀死。其子、次、三、四,俱被杀。”
  “世情:生光绪乙巳(1905年),葬马六甲,遇日本杀死。”
  又如永春华侨嗣源:生民国庚午,南洋出生(嗣略、嗣清相同)。可见南洋华侨本地岀生的越来越多。
  又如信仰外国宗教:华人本信佛教为多,但因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有改信耶教的,如“嗣升,其妻毕业于耶教女学,后因避乱回国,染肺病亟,嘱曰:为我祷天,仰天而逝,态度自如”。
  21世至24世,又有新的变化:
  如潘氏到21世,有的又到安南去,主要是往堤郡。他们有在安南结婚的,如“茂徽:侧室武氏,安南人”,那时,潘氏开始到仰光去。仰光在缅甸南部,是19世纪以后新兴的城市,1695年,英帝入侵缅甸后,永春华侨也有远至缅甸的。如“缙徽仰光”。
  21世:“兹徽:早岁经商越南,致赀颇厚,丙子返国,幸其子诚意,与堂弟合建基隆堂。”还有“述徽:葬安南。公早岁往越南,经营谷商,为安南鹅市福建帮长,公立福建小学董事长,又设义祠,以葬乡人,在市建店屋数座。公生平岀身寒素。其子集美中学毕业,拓殖商务,于国内外”。⑧
  “新徽:生光绪丙午(1906年),葬马六甲三宝井山。公早岁挈眷往南洋谋生,在马六甲种植胶椰各土产,兼商。善于经营,获巨资,于梓里投资民生农场,民国廿七年修谱,捐助千金。”
  23世:“孝瑜:生民国甲寅,娶日里印尼籍人。友绳:娶何氏,越南人。24世:友才:于民国乙亥年六月,被匪所掳。”这是由于国内匪乱不得不出洋的例子。

知识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本书计有两册。上册包括鲤城、安溪、永春、德化四个县(区)的资料部分;下册包括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四个市(县)的资料和作者的研究论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