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春桃源潘谱的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3725
颗粒名称: 一、永春桃源潘谱的特色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1117-1119
摘要: 潘谱是我们看过的最大的一部族谱。闽南许多族谱也都有这样的记录。清朝以后才转到南洋去。在国内家谱中,续修第十四次的族谱”是元末才迁到蓬壶的。明清两代就续修了14次,潘族自艮胡公元季入永“已历二十四传、谱牒之修。嘉庆间、……时为光绪三十四年,漳州远祖序“其先世自唐光州固始入闽:肇迹清漳之北桥“……窃维吾族自鼻祖昭德将军节公于唐高宗凤仪间。各散居福兴泉漳间,而博士公子孙独卜筑于泉之泗行下径(即今潘径)历九世,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潘荣福建龙溪人,于元仁宗皇庆年间。
关键词: 永春 族谱 出国史料

内容

首先,潘谱是我们看过的最大的一部族谱。我们调查结束后,根据林少川同志的统计,该谱所记人物,有往台和出洋二种,合计1297多人。其中,往台的有597人,出洋的有700人。闽南许多族谱也都有这样的记录。有的先往台湾,有的先往南洋,也有二者并重的。本谱所记的是,前期先到台湾,清朝以后才转到南洋去。也有双方并进的现象。
  出洋华侨700人中,有姓有名,有生时卒时,有安葬地点,有几男,几女,较重要的人物常有“纪实”一篇,在国内家谱中,如此完整的是少有的。所以这部族谱可作为一部代表作。
  其次,这部族谱是“续修第十四次的族谱”(见谱序)。在闽南各乡聚族而居,每族分歧繁衍,大宗、小宗都有族谱。可是续修到14次,则是罕见的。其实,永春潘姓,是元末才迁到蓬壶的。由于族人的重视,明清两代就续修了14次,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据谱序说:
  “潘族自艮胡公元季入永,绳绳继继。已历二十四传、谱牒之修,不下十余次。其修也,始于前明成化,迄于国朝康熙,嘉庆间、……时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可知该谱是以清朝为重点的。
  其三,该谱有“漳州远祖序”一文云:
  “其先世自唐光州固始入闽。肇迹清漳之北桥。……窃维吾族自鼻祖昭德将军节公于唐高宗凤仪间,自汴入闽,开漳建台。唐光启元年,王绪攻漳,兄弟避地,各散居福兴泉漳间。而博士公子孙独卜筑于泉之泗行下径(即今潘径)历九世。至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复携家归漳之龙溪。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潘荣福建龙溪人,为立琉球国册封正使。……万历间,云台公理广州市舶司。”
  其四,该谱详述他们出国的渊源。谱云:
  “永春一世艮胡公,于元仁宗皇庆年间,由漳属移家来永,先寓九十都卓口。继乃胥宇溪源,累传至五世以后,分居外县及江浙等处。
  8世时,倭夷入永。10世嘉靖年间,族人与倭战,死于卓埔。从此,潘姓开始外迁,如12世志宪,移居德化,志愉迁居建阳。感牒生于康熙,葬于饶邑。”
  到了13世:印及,生于顺治庚子(1660年),子一锡石,住台湾,女一,此系潘氏往台的第一人。又懋雍:生于雍正丁未(1727年),仍往吕宋外夷。此为潘氏岀洋的第一人。可知该姓往台、岀洋的时间是非常接近的。当时岀洋的人不多。到16世敦猷,生于乾隆乙巳(1785年),卒于吕宋。从13世到16世,只有2人到菲律宾去的。
  其五,该谱印成时间,则接近现代。该谱为木刻本,印于1951(庚寅)年、由翰文斋印社刊行,用汉装毛边纸印成,刻字较大。其岀版序言云:
  “厥后,族姓蕃衍,子孙以科名发者,代有达人。制科既停,毕业于大中各校中,亦崭然多济时述。洵足增辉谱牒矣。……“
  自戊申谱事告成。无何,而革命军兴,地方多故……生而挈眷避洋者,亦各埠都有。……“
  丁丑设局于厚山祠宇内,协力进行。或出洋募捐,或分任采辑,……罔料中日战祸蔓延,交通梗塞。……惟将新旧稿先行付梓……近族董锦云垂余等,以谱事将臧,乞余作一言为序。”(丰州李家驹惺余氏跋)
  可见该谱编于解放前,而印成于解放后,是最接近解放的一部族谱。
  当“十年浩劫”时,各谱都被认为四旧而加以焚毁,只有此书能逃过浩劫,巍然独存,益使人钦佩其难能可贵。今天我以垂老之年,得读此书,心境何等痛快。
  于是,我们三人日夜赶抄,计正谱48卷(59本)、支谱16卷(19本)、远祖二卷(2本)、计共66卷,80册,我们分别抄岀200余页,作为“侨乡族谱华侨资料”的一种,将来累积多了,侨史资料就更加丰富了。

知识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本书计有两册。上册包括鲤城、安溪、永春、德化四个县(区)的资料部分;下册包括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四个市(县)的资料和作者的研究论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