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一部较大的侨乡族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3724
颗粒名称: 论我国一部较大的侨乡族谱
分类号: K820.9
页数: 9
页码: 1116-1124
摘要: 论我国一部较大的侨乡族谱庄为玑往事如烟,借阅各侨乡的族谱。侨乡族谱”写过一篇《福建晋江专区华侨史调查报告》,综结出本专区华侨史的六个问题:岀国的时间地点,当时我们曾经应用过永春《桃源潘氏族谱》一部。我们看过的族谱最有代表性的是永春潘谱:我们得到县里黄怀远科长和达埔潘承业、潘为边等同志的大力支持。才能够看到这部巨大的族谱,过去历史工作者对家谱的作用重视不够,我先把这部族谱作为研究的专题“我们还看过了其他族谱,本文从这部族谱的形式、内容和价值说明于后,潘谱是我们看过的最大的一部族谱。
关键词: 侨乡 族谱 出国史料

内容

论我国一部较大的侨乡族谱庄为玑往事如烟,南洋研究所建立30周年了。当时我是第一批进所的研究人员之一,任务是搜集华侨史资料。1956-1957年为了要调查资料,我们曾经走岀校门,走进泉州侨乡,借阅各侨乡的族谱。我们应用了82部“侨乡族谱”,写过一篇《福建晋江专区华侨史调查报告》,综结出本专区华侨史的六个问题——岀国的时间地点,出国原因,岀国路径,出国后生活,出国后与祖国关系,以及岀国的人口数字。当时我们曾经应用过永春《桃源潘氏族谱》一部,论文中说过:“我们看过的族谱最有代表性的是永春潘谱,为解放后木刻本,共95本。算是本地区最大的一部族谱,值得注意”。①并引用了艮胡公和潘作侯二人的原始资料,潘作侯生于康熙壬申年.(1692年),如以生年加20年,则他出国于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查西班牙人东来,在1571年(明隆庆五年)菲国为西班牙殖民地。②潘氏是西人统治菲岛141年后才到吕宋(即今菲津宾)的。过去调查时行色匆促,春雨绵缠,匆匆翻阅一下,便离开了,实在可惜得很。为了弥补以前的缺憾,我们再次组织力量,作一次详细的调查。这次我们和华侨大学华侨研究所合作,由林少川、廖赤阳和我三人,亲到永春蓬壶乡去复查,把这部最大 的族谱从头到尾,全部翻阅过必要的资料。现查全书并非95本, 而是80本。我们得到县里黄怀远科长和达埔潘承业、潘为边等同 志的大力支持,才能够看到这部巨大的族谱,我们应该对他们表 示感谢。
  过去历史工作者对家谱的作用重视不够,1984年我国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出通知。通知说:“家谱不仅对开 展学术研究有重大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我先把这部族谱作为研究的专题,加以简介。我们还看过了其他族谱,但因篇幅的关系,无法拿来作比较。
  本文从这部族谱的形式、内容和价值说明于后。
  一、永春桃源潘谱的特色
  首先,潘谱是我们看过的最大的一部族谱。我们调查结束后,根据林少川同志的统计,该谱所记人物,有往台和出洋二种,合计1297多人。其中,往台的有597人,出洋的有700人。闽南许多族谱也都有这样的记录。有的先往台湾,有的先往南洋,也有二者并重的。本谱所记的是,前期先到台湾,清朝以后才转到南洋去。也有双方并进的现象。
  出洋华侨700人中,有姓有名,有生时卒时,有安葬地点,有几男,几女,较重要的人物常有“纪实”一篇,在国内家谱中,如此完整的是少有的。所以这部族谱可作为一部代表作。
  其次,这部族谱是“续修第十四次的族谱”(见谱序)。在闽南各乡聚族而居,每族分歧繁衍,大宗、小宗都有族谱。可是续修到14次,则是罕见的。其实,永春潘姓,是元末才迁到蓬壶的。由于族人的重视,明清两代就续修了14次,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据谱序说:
  “潘族自艮胡公元季入永,绳绳继继。已历二十四传、谱牒之修,不下十余次。其修也,始于前明成化,迄于国朝康熙,嘉庆间、……时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可知该谱是以清朝为重点的。
  其三,该谱有“漳州远祖序”一文云:
  “其先世自唐光州固始入闽。肇迹清漳之北桥。……窃维吾族自鼻祖昭德将军节公于唐高宗凤仪间,自汴入闽,开漳建台。唐光启元年,王绪攻漳,兄弟避地,各散居福兴泉漳间。而博士公子孙独卜筑于泉之泗行下径(即今潘径)历九世。至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复携家归漳之龙溪。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潘荣福建龙溪人,为立琉球国册封正使。……万历间,云台公理广州市舶司。”
  其四,该谱详述他们出国的渊源。谱云:
  “永春一世艮胡公,于元仁宗皇庆年间,由漳属移家来永,先寓九十都卓口。继乃胥宇溪源,累传至五世以后,分居外县及江浙等处。
  8世时,倭夷入永。10世嘉靖年间,族人与倭战,死于卓埔。从此,潘姓开始外迁,如12世志宪,移居德化,志愉迁居建阳。感牒生于康熙,葬于饶邑。”
  到了13世:印及,生于顺治庚子(1660年),子一锡石,住台湾,女一,此系潘氏往台的第一人。又懋雍:生于雍正丁未(1727年),仍往吕宋外夷。此为潘氏岀洋的第一人。可知该姓往台、岀洋的时间是非常接近的。当时岀洋的人不多。到16世敦猷,生于乾隆乙巳(1785年),卒于吕宋。从13世到16世,只有2人到菲律宾去的。
  其五,该谱印成时间,则接近现代。该谱为木刻本,印于1951(庚寅)年、由翰文斋印社刊行,用汉装毛边纸印成,刻字较大。其岀版序言云:
  “厥后,族姓蕃衍,子孙以科名发者,代有达人。制科既停,毕业于大中各校中,亦崭然多济时述。洵足增辉谱牒矣。……“
  自戊申谱事告成。无何,而革命军兴,地方多故……生而挈眷避洋者,亦各埠都有。……“
  丁丑设局于厚山祠宇内,协力进行。或出洋募捐,或分任采辑,……罔料中日战祸蔓延,交通梗塞。……惟将新旧稿先行付梓……近族董锦云垂余等,以谱事将臧,乞余作一言为序。”(丰州李家驹惺余氏跋)
  可见该谱编于解放前,而印成于解放后,是最接近解放的一部族谱。
  当“十年浩劫”时,各谱都被认为四旧而加以焚毁,只有此书能逃过浩劫,巍然独存,益使人钦佩其难能可贵。今天我以垂老之年,得读此书,心境何等痛快。
  于是,我们三人日夜赶抄,计正谱48卷(59本)、支谱16卷(19本)、远祖二卷(2本)、计共66卷,80册,我们分别抄岀200余页,作为“侨乡族谱华侨资料”的一种,将来累积多了,侨史资料就更加丰富了。
  二、永春潘谱资料的分析
  永春潘谱既是一部较大的族谱,其中包涵的内容,当然十分丰富。我们只就所抄的200多页资料,加以初步的分析。
  首先,这部族谱既有往台的资料,也有出洋的资料。特别是每个人物大都要有“纪要”一项传记资料,尤为可贵。在明清战争和外国殖民活动中,留下了不少的记录。根据林少川同志的统计:如以清初、清中、清末三期而论,都有若干变化的迹象。
  初期往台湾325人;往南洋85人;
  中期台湾138人;南洋212人;
  后期台湾134人;南洋403人。
  这种问题,在清代族谱中,是存在一般的规律。我们抄录该谱资料时,不能单纯地抄录出洋的资料,也应该联带往台的资料,以资比较。根据这部族谱的资料看来,永春潘氏是先往台湾的多,以后往南洋的多。为什么有这样的趋势呢?也许和明清战争、生活难度只能跟郑氏集团往台湾去有密切关系;当时,永春是清代林俊农民起义的重要基地。而后期,由于殖民地开发需要廉价劳动力,因而出洋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土匪的打劫,乱抓壮丁使内地人心惶惶,不得已而岀洋谋生。
  当时这种社会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如果一翻闽南族谱,都有这样的记载。永春潘氏首先往台带有民族色彩,后来情况变化,出洋多于往台。也许是南洋土地较台广阔,谋生较易,他们岀洋恍如得到一新的天地,使他们有从事劳动的良好机会。因此,我们认为15世纪泉州港衰落以后,代之而起的是两条新的出路往台和岀洋。
  我们根据族谱中的世系,加以分析,潘氏出洋并非很早。谱云:
  “懋雍:讳鸿熙,名应熙,号雅斋。太学生、魏侯三子。生雍正丁未年(1727)三月一日丑时,卒乾隆甲午年(1774年)七月十二日申时。娶林氏,子三女一。
  “公长于货殖,少与堂兄懋讳贸易浙闽,历数十年之久。既而家用饶足,退养乡庐。方是时,齿发颇衰,壮心犹在。越数载,仍往外夷吕宋,视少时往外经商,又觉光景一新矣”。③
  从上述这个例证说来,潘氏生于清初雍正年间(1727年),乾隆年间岀洋。永春人民多从事商业活动。起初是在国内活动,以后才到国外去的。
  他们侨居地点,初时仍是闽南人常往的菲律宾群岛。他们从15世起,就开始到菲。16世时,仍然是以吕不为对象,所以永春人最早出洋仍是到菲国的。
  其次,《潘氏族谱》说明侨居国的扩大。如17世,才开始改变岀洋的方向,从菲国改到安南去。淑巨生于乾隆丁丑(1757年)。后来,有人前往马来亚去。如淑甘,生咸丰癸丑(1853年),开始到英属的巴双港。④
  越南是我国邻邦,他们的文字、哲学、医药都是从中国传去的。自宋代以后,泉州港兴起,他们变换了十个王朝——吴、丁、黎、李、陈、胡、黎、莫、郑、阮十朝,我国侨民前往南部的西贡和河仙二地开发,明末3000人不降清朝,他们在南方西贡开辟,就是目前最大的港口(柴棍即西贡),河仙则以广东人开辟为多,永春潘氏往河仙较少。越南传入中国的是占米和木棉,清以后种植逐渐扩大。到了19世纪,越南变成法国的殖民地,情况发生极大的变化。
  马来亚和我国关系很早,到了15世纪时,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他曾到过彭亨、吉兰丹、东西竺(近新加坡)、亚鲁(近马六甲)、满刺加(即今马六甲),15世纪以后葡人、荷人、英人相继争夺这个地方,最后才落在英人手中。1786年,英国向土王租借槟榔屿,后来又租借新加坡。永春潘氏是英国统治以后,才到英属去的。
  当时,永春人民到英属马来亚从事经商,即使是妇女,也善于经商。如:
  “爵德:妻黄氏,早寡,以母兼父,且学且商,要声助夜课,炉火供早市。后其子长成,经商南洋,每三四年必一归,以慰亲心”。⑤
  到了18世,潘氏除往巴双外,还往麻坡,当时以巴双为中心,永人往此地较为集中。此外还往柔佛、槟榔士、吉隆坡、以及其他小地方,如马丁宜、光东、峇东等地。这说明永春侨民,已从菲岛扩大到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去了。
  19世的奕友,生于咸丰壬子(1852年)往马六甲;奕瞻妻往吡叻(1876年生),奕品往芙蓉(1883年生),奕栈往巴双,都是往英属马来亚。
  奕X:1859年生,前往荷属日里棉兰,即已经超过马来半岛,南洋群岛去了。当时,往日里、棉兰的潘姓渐多,如奕书传云:
  “光绪辛卯至乙巳,三渡南洋谋生,居荷属日里棉兰任司帐,书记等职。公于故里治产颇多,以贻子孙”。⑥
  当时,有的往英属,有的往荷属,往英属以马六甲为多,巴双、吉隆坡、柔佛、次之;往荷属以日里为多,加劳巴(吧城)次之,即小地方的而榄、西里伯,永春人也有前往的。
  其三,潘氏往南洋生活的变化。中国人的生活总是聚族而居,经营商业。但从19世起,就有与外族通婚的记载。如“奕谷:侧室尤氏,夷邦人,葬加劳吧”。又如“奕进:生光绪庚辰(1880年),抚爱二弟,与诸弟渡洋。饶有积蓄,构隆美堂大厦J也有人参加辛亥革命,如“奕源:随孙中山在槟榔屿,负责募捐”。“而奕周:生同治己巳(1869年),长子南度,在万鸦老开张协丰公司。不数年,资财数百万”。当时华侨死葬外地,有容束仁茶山、哈冬、东甲等地。他们客死他乡,设有“永春公冢”或“福建公冢”,以安逝者。
  20世以后,永春华侨在南洋变化更为急剧,如与当地人结婚:“世伟:光绪戊申年,娶英娘,马来亚人世漳:生咸丰丁巳(1857年),继娶罗氏,暹罗人”。⑦
  又如接受外人教育:“世峻:生光绪丁亥(1887年),妻洪氏,菲英文大学毕业”,这是华人走向高等教育,女子尤为难得;“世私:哲嗣肄业福建农学院”。
  又如在外被杀:“世顺:生光绪庚子(1900年)卒民国壬午,葬马六甲。其妻王氏,俱遭日人杀死。其子、次、三、四,俱被杀。”
  “世情:生光绪乙巳(1905年),葬马六甲,遇日本杀死。”
  又如永春华侨嗣源:生民国庚午,南洋出生(嗣略、嗣清相同)。可见南洋华侨本地岀生的越来越多。
  又如信仰外国宗教:华人本信佛教为多,但因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有改信耶教的,如“嗣升,其妻毕业于耶教女学,后因避乱回国,染肺病亟,嘱曰:为我祷天,仰天而逝,态度自如”。
  21世至24世,又有新的变化:
  如潘氏到21世,有的又到安南去,主要是往堤郡。他们有在安南结婚的,如“茂徽:侧室武氏,安南人”,那时,潘氏开始到仰光去。仰光在缅甸南部,是19世纪以后新兴的城市,1695年,英帝入侵缅甸后,永春华侨也有远至缅甸的。如“缙徽仰光”。
  21世:“兹徽:早岁经商越南,致赀颇厚,丙子返国,幸其子诚意,与堂弟合建基隆堂。”还有“述徽:葬安南。公早岁往越南,经营谷商,为安南鹅市福建帮长,公立福建小学董事长,又设义祠,以葬乡人,在市建店屋数座。公生平岀身寒素。其子集美中学毕业,拓殖商务,于国内外”。⑧
  “新徽:生光绪丙午(1906年),葬马六甲三宝井山。公早岁挈眷往南洋谋生,在马六甲种植胶椰各土产,兼商。善于经营,获巨资,于梓里投资民生农场,民国廿七年修谱,捐助千金。”
  23世:“孝瑜:生民国甲寅,娶日里印尼籍人。友绳:娶何氏,越南人。24世:友才:于民国乙亥年六月,被匪所掳。”这是由于国内匪乱不得不出洋的例子。
  三、结语
  永春潘氏族谱,不过几千种族谱中的一种。该谱所记历史资料,我们按其世系进行分析,以求得潘氏族人岀洋谋生的原始资料。我们从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知道,他们在侨居各国的生活情况。
  20多年前,我们也曾看过这部族谱。可是由于种种关系,无法进行较为深入和广泛的阅读,以致许多资料在过去无法应用。20多年后,有机会重读该书,得以比较深入的考查,深为荣幸。
  闽粤地处海疆,有关华侨的族谱留存于民间的特多。如果我们要编写华侨史,就非应用这种资料不可。但在族谱中,所记侨居国的地名,多用闽南方言翻译,处理较难,要指出其地颇有困难,但看得多了,触类旁通,也有解决的可能。如马来亚吉隆坡的巴双港、柔佛的新山、巴老,永春人到此地很多。又如荷属日里棉兰巴敢山,永春人也多。巴双有五条路山,多永人葬地,柔佛附近的容株巴辖,也多华人。
  我们从潘氏族谱可以看到单单潘氏一姓,其侨居国,变动很多。如果能总合更多的族谱,所得资料就更丰富了。同时,对于资料的认识,也有深度与广度的不同。为了引起华侨史编写者的重视,我们用潘谱为例。其中可以统计的资料,本文就不加附录了。
  (本文系庄为玑教授遗作,收入本书时标题及个别史实、文字略作改动——编者)

附注

注释 ①本文刊于厦门大学学报,1958年第一期,第279页。 ②见1961年《中国南洋关系史纲》,第92页。 ③《潘氏族谱》卷5上。 ④⑤《潘氏族谱》卷18,第33页下。 ⑥《潘氏族谱》卷24。 ⑦《潘氏族谱》卷30上,第32页。 ⑧《潘氏族谱》卷44。

知识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本书计有两册。上册包括鲤城、安溪、永春、德化四个县(区)的资料部分;下册包括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四个市(县)的资料和作者的研究论文。

阅读

相关人物

庄为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