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州华侨出国的原因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3716
颗粒名称: 二、泉州华侨出国的原因分析
分类号: D634.1
页数: 9
页码: 1107-1115
摘要: 华侨出国是一种国际间的移民现象,泉州华侨出国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三是侨乡社会与侨居地之间的血缘、地缘联系;泉州华侨岀国所具有的人口迁移的普遍性原因,终岁勤勤仍不得以养其父母……出洋觅生。(南安《刘林刘氏族谱》),(永春《桃源前溪周氏族谱》)。迁居在外邦(石狮《五福王氏族谱》):葬安南郡波地名福建冢,泉州农民因生计无着而被迫岀洋的记载,无论是山区还是沿海的谱牒资料,(《湖头虞都许氏族谱》):(《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金瓯王氏五柱敦项公派家谱》)。
关键词: 泉州 分析 华侨

内容

华侨出国是一种国际间的移民现象,它既有一般移民问题所具有的规律性原因,也有着具体的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特定因素。根据我们所录资料,泉州华侨出国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一般人口移动所普遍具有的原因,也即普遍性原因;第二是移居地的经济状况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因素,这种原因有其时限性和地域性;第三是侨乡社会与侨居地之间的血缘、地缘联系;这种联系对移民活动着特殊的影响。当然,这三大原因的影响力并不平衡,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从不同的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
  (一)人□迁移普遍具有的原因
  从族谱资料看,泉州华侨岀国所具有的人口迁移的普遍性原因,即一般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经济政治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危机、经济破产,寻求生存而出洋
  中国封建社会绵延两千多年,到了明清之世,封建的生产关系日益显示其腐朽性。龚自珍说过:“「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之民,狼艰狈獗,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问年岁。”⑤这种社会危机必然诱发的人口迁移现象,在滨海的泉州地区,则突岀地表现在“浮海居夷”、异国求生。岀国华侨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士农工商、官军士卒,各式人等无不厕身其中。
  士:“永铃,……幼禀家学,然数奇屡空,为村塾师,时渡洋谋生。”(永春《桃源前溪周氏族谱》)
  农:“如金公……少贫苦,助人耕樵,外祖怜而食之授田耕而归其获。然山田瘠壤,终岁勤勤仍不得以养其父母……出洋觅生。”(南安《刘林刘氏族谱》)
  工:“名江……素学机艺,良工精制,远适异国,经商不计……”(石狮《梅林蔡氏族谱》)
  商:“寿吉,……少承父业,即能措置裕如。既壮以内地商业不振,泛舟南渡。”(永春《桃源前溪周氏族谱》)
  官军士卒:“开完,……公任粤东臬司经历,迁居在外邦(石狮《五福王氏族谱》)“振舟,……以东石龙江澳团练军功议叙六品衔,葬安南郡波地名福建冢。”《晋江鳌江周氏重修族谱》)
  岀国者涉及面之广,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之深重。毫无疑问,这种社会危机的首当其冲者,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民群众。千百年来,农民的温饱乃至生存问题一直是无法解决的死结,尤其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激烈,农村经济日益破产,而本来就人多地少的泉州地区,农民的土地问题更形尖锐。由是,泉州农民因生计无着而被迫岀洋的记载,无论是山区还是沿海的谱牒资料,比比皆是:
  安溪:“御玉,……公少即采薪以糊口,比长岀洋谋生。”(《湖头虞都许氏族谱》)
  永春:“嗣英,……因家境困难,浮海居夷,设帐外邦。”(《桃桃潘氏族谱》)
  南安:“垂韭……家徒四壁,地无立锥……弱冠后南渡槟城。”(《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
  石狮:“朝光,字君辉……君辉兄弟幼失怙,家徒壁立,比长客游海外。”(《金埭黄氏族谱》)
  晋江:“世祥,……因家清淡,志在起家,成童即萌远游之志,二九初春南渡〓埠。”(《金瓯王氏五柱敦项公派家谱》)
  从侨乡族谱我们还看到,农村土地的奇缺,在某些地方已达到举村难以生存的地步,南安《丰溪蓝园陈氏族谱》载:“限于疆界壤山褊小,庐舍纵横,田园益蹙,食多生寡,故士农工商,维持家计颇费踌躇。于是,奔走外洋,披星戴月,不辞跋涉之苦,别祖离宗,只为〓粥之计。”联系宋代诗人谢履《泉南歌》:“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的咏叹,充分表明了土地稀少而导致的农村破产和整个社会的危机,是泉州华侨出国的根本性原因。
  2.因商贸活动而出洋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自唐宋以来,当有许多人因商贸活动而“住蕃”,由商民而变侨民。在族谱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因经商而“居夷”的移民传统,直至明清之际,仍然是泉州华侨岀国的重要特点。
  除了上文阐析华侨出国历程时,已例举的吴文英、郑学闵、黄宝夫等贩商日本、吕宋外,谱中还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
  渭,“生万历丙子年,万历丙辰年贩日本国货,八月廿日舟至日本病作而卒(永春《桃源东山颜氏族谱》)
  为,“生万历甲申十月初五日,万历丙辰十二月廿八日,商游吕宋卒其地。”(《永春鹏翔郑氏族谱》)
  丑官,“生崇祯十二年己卯六月廿一日,商游吕宋,卒葬其处(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
  懋雍,生雍正丁未年,卒乾隆甲午年。“公长于货殖,有端木氏之遗风,少与堂兄懋伟贸易浙闽,操其计赢,历数十年之久。既而用饶足,退养乡庐。公是时齿发颇衰,壮心犹在,越数载,仍往外夷吕宋,满载而归,视少年往外经商,犹觉光景一新矣。”永春《桃源潘氏族谱》)(永春《桃源潘氏族谱》)
  正赵,“生乾隆壬寅,往南洋贸易无归,卒葬未详。”(德化《龙浔奎兜李氏族谱》)
  这种经商移民的现象,既反映了人口流动的一般规律,也表明了当时中国的周边国家商品经济不发达,因而欢迎中国商品,吸引了大量的中国商人前去贩商贸易。可以说,这是早年泉州华侨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3.被迫于苛政兵灾而出洋
  明清之世,泉州社会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外有倭患猖獗,内有匪患兵灾,更有统治阶级凶残的高压政策陷民于水火,迫使老百姓或者揭竿而起,或者抛舍家园四处逃生。这种主要由政治上的原因造成民众出洋的情况,在族谱资料中有不少反映。
  (1)因倭患而出洋。明代中后期,泉州严遭倭寇侵扰,地方史籍关于“永宁洗街”、“安海毁城”、“东石荡里深沪断
  烟”的记载,可谓血泪斑斑。倭乱中,不少人被倭掳去,更多的人被迫离家出走、踏上出洋之路。“希朝公……生嘉靖十三年甲午,被倭掳去无回。”(鲤城《虹山彭氏族谱》)“兵燹后;阖族苦于倭寇,纷纷外逃出洋。”(石狮《大仑蔡氏族谱》)都是倭患恶果的原始记录。
  (2)因“迁界”而岀洋。清初,郑成功据台抗清,清政府为了隔绝沿海人民与郑氏政权的联系,实行残酷的“迁界”政策,下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造成大量人民无家可归。“更多者乃因清兵毁镇迁界,家园毁为废墟,生活濒于绝境,辗转流落南洋”。⑥族谱资料也有这方面记载;松标,生顺治丙戌,卒康熙戊戌,“年方弱冠适值迁移,随叔父远祥公游艺浦城,远祥公年近六旬,劝其归家,自以中年外国经营。”(晋江《温陵晋水东皋吴氏族谱》)
  (3)因兵灾匪患而岀洋。近代以来,泉州地区的匪患兵灾极其严重,据1935年统计资料显示,福建人离家岀走的原因之中,匪灾占33%,是各调查项目中比例最高的⑦。从中可见,泉州华侨因匪乱而出国所占的比例当不在少数;尤其山区县份,华侨岀国往往导源于此。这里仅举永春数例,足可见当时问题之严重:
  “鼎革后,南北纷争,奸民乘机煽乱,迄无宁岁,邑人挈眷南渡者,相属于途。太君欲尽室南迁,以避匪患……泊匪氛益炽,而太君及诸妇孺已安抵南洋”。(《永春鹏翔郑氏族谱》)
  溥恩,“民国癸丑,安匪肆起,住屋被焚,产业耗罄,乃舍身直抵南洋谋生(《桃源荣华郑氏族谱》)
  振森,值“民军群起,伏莽滋多,公……不忍弃家室,命其子庆章南渡避乱。”(《蓬莱黄氏族谱》)
  嗣升,“先母……因避乱,同家君渡洋”(《桃源潘氏族谱》)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正如当年民间《竹枝词》所倾诉的:“自从民七至于今,百税征收苦不禁。但使兵匪知悯我,无衣无食也甘心。”在那无力回天的黑暗年月,山村民众挈妻携孥,异域避难,实乃求生之一途。
  当然,沿海地区也有许多因匪患而出洋的,这里恕不一一。
  (4)因反抗斗争失败而出洋。历代泉州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失败后,许多仁人志士远走南洋群岛避难,族谱资料对此也有所记载。德化“陈拱反”的事例颇有典型意义。1891—1892年,陈拱发动反盐税斗争,波及德化各地,失败后父老相率,渡洋者不下数十家”(《丁溪陈氏族谱》)这是德化县较大规模的一次华侨出国,而陈拱的家乡——丁溪坪埔村也由此而逐渐成为知名的侨村。在安溪,则有“庆年……组织民军,孙总理授为护法混成旅旅长,驻军华安,阻击军阀不果,旋旅居南洋”的记载。(《罗岩林氏族谱》)
  4.因理想幻灭和追求个人价值观的实现而出洋
  在侨乡谱牒中,我们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知识分子因科场失意,仕途无望而愤然远游、另谋生计:
  “士敏……学力深醇,品诣高超,惜不得获售其志,故往吧。”(安溪《参山二房黄氏族谱》)
  “士点……躬习儒业,屡科应试,惜未见售,莫遂厥志,舍往夷邦。”(永春《蓬莱尤氏族谱》)
  特别是清末废除科举,使多少儒生寒士苦苦追求的仕宦目标,一夜之间化为泡影,彷徨之中加入了出洋的行列:
  “先进……少读诗书,长研文史,适科举废,以仕进未由,乃驾范蠡之扁舟,效端木以货殖,托迹菲岛。”(南安《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
  “连钧……性聪明,善于诗文,因停科举,往夷求利。”(安溪欧阳膠氏族谱》)《上卿欧阳膠氏族谱》)
  “拱昭……入学而习孔孟诗书,长而负笈从师……至清季废科举而远涉外国。”(安溪《大墘林氏族谱》)
  如果说这些村坊儒士由于十年寒窗理想的破灭,而踏上离乡背井的征途;那么,在资料中所反映的另一部分人,则是因不满足于现状、不愿株守家园而奋起南迈。如所周知,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因循守旧的观念十分浓厚。然则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和逐渐增长,人们的自我意识也不断有所觉醒;而泉州地区又较早较多地接触到外界思想文化,从而促使一部分人敢于突破因循守旧的观念,为施展个人抱负、追求个人价值观的实现而“弃本服贾”买棹出洋。
  丕合,“思株守家园,终无扬眉之日,故慨然贾權于菲律宾。”(晋江《塘滨刘氏九耀公派斯谱》)
  隆堵,“独其见解,以商战时代致力于学不如致力于商,遂勃然兴起,迳往南洋之麻六甲。”(永春《桃源前溪周氏族谱》)
  阀阅,以“当今宦途维艰,奉檄之官将俟何时,不如弃本服贾,营求升斗,以怡悦高堂之犹易也。爰弃儒就贾,托足吕宋之埠。”(南安《社坛叶氏族谱》)
  以上事例,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部分出洋族人对某些传统价值观的叛逆与抛弃,从而也使我们看到当年华侨岀国积极生动的一面。
  (二)国际间对劳动力的需求因素
  泉州华侨大规模移居海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大规模开发掠夺东南亚及美洲等地的时期发生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世界各地的资源财富,西方殖民者继无耻的黑奴贩卖活动之后,又把罪恶的目光投向中国,千方百计刺激、拐骗中国劳工(即所谓“契约华工”)岀国,甚至进行卑鄙的“猪仔”贸易,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海外移民达到空前的规模。泉州华侨的大规模出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的。有关这个问题,本文的其他部分已分别有所述及,这里我们仅用具体资料提供进一步的佐证。
  诗睨,“生咸丰辛亥年,被卖猪仔去外洋,卒在外,有去无回(安溪科洋黄松柏、黄金土家谱)
  昭执,“未娶,被人诱卖番,生同治己巳年正月廿八日(《晋江《凤池李氏族谱》)
  昭未,“往石码作棉工,被人诱卖番作工,未详吉凶,生光绪庚辰年正月廿三日。”(同上)
  这是我们征集到的明确记载被卖“猪仔”的三条史料;再如南安《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所载的“沙漠……往夷邦比鲁
  国”,也应是当年被贩运至遥远异域的苦力华工;此外像德化的“负茂……葬南洋马来亚直淳埠公司山灰矿。”(《龙浔甲头连氏族谱》)“宜侨……葬南洋麻埠五枝半石公司山。”(奎斗徐氏族谱》)“仁滔……葬在南洋麻埠武吉巴西永德公司山。”(《华山肖氏族谱》)等等,也应都是以种种名目被“招募”出去的“契约华工”。
  诸如此类的材料,还可举岀许多。泉州劳工被拐、被诱岀洋究竟有多少,现已无从统计,但据吴凤斌先生从档案中找到19世纪40—70年代29位较完整的契约华工个人材料看,祖籍泉州的就有惠安唐建、泉州陈阿吉、永春罗福安、南安林水头、晋江黄箕等12人,居各地区人数之首。”⑧再联系上文关于1840—1910年出洋的统计数字,不难看出,西方殖民者掠卖华工的猖獗活动,是造成这一时期泉州华侨出国高潮的直接原因。
  (三)华侨社会与侨乡社会亲缘关系的影响
  我们在分析侨居地分布时已指出,泉州华侨在海外的分布格局,明显地体现出中国人“聚族而居”的传统习惯。实际上,这种浓厚的乡亲观念,也正是华侨大量岀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泉州华侨保持着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亲友相携、邻里相帮的传统美德,一旦他们在海外求得立足与发展,多能念及尚在国内渡日维艰的乡邻戚友。于是,在海外亲友的直接提携和互相介绍牵引下,或为承接祖业.或为投亲靠友而络泽南渡者,也就成为侨乡社会的一种颇为普遍的现象。
  永春《桃源前溪周氏族谱》在这方面有较详细的记载:二十世永炭,“弱冠遵父命南渡营商,开张万振兴布店于麻六甲埠,率诸弟学商……”随后,其弟永通、帝山相继赴洋,“再张万振兴商店……启子侄辈商战之基”;至二十一世隆炽、隆堵,或“〓年随父往南洋麻六甲学商”、或为“致力于商”,而“径往南洋之麻六甲”,“将其先人所遗万振兴号商店张而大之。”永春《东熙王氏族谱》也有明产,“早岁南渡东呷坡,经营橡皮业,以勤俭起家……
  旋命子侄辈相继南行,开拓所业。”南安《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同样记有创业壮年游非,袭其叔父宗高旧业。”东堦,“君居荷属爪亚篮,袭父之业,再加推广,与弟东坛君同心协力……南洋一带称为富家翁。”
  关于投亲靠友,晋江《凤池李氏族谱》载,昭著,“少失怙恃……无处依靠,因往安南寻兄大成”,当属代表性事例。南安《社坛叶氏族谱》所记的登科,因从商负债,“不得已避债岀洋……寄迹菲律宾,依人作嫁,劳人草草”,后“与提坎君组织会社”,终于“藏镪巨万,万里回帆,债务履行,财力饶裕……”也是依靠海外亲友的提携帮助而走岀困境的。
  华侨社会与侨乡社会这种亲缘关系,是维系海内外乡亲情谊的重要纽带,在促使侨乡民众移居海外的诸多原因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谱载侨史资料基本反映了泉州华侨出国史概貌。虽然限于所得资料尚不完全,其所提供的佐证或许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我们认为,就现有的这些资料来看,不仅有华侨岀国的时间、过程、路线、遭遇、原因以及在海外的分布等一般移民的普遍性问题,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岀泉州华侨出国的某些特有现象。所有这些资料,都是侨史研究和考察侨乡社会十分珍贵的原始记录,值得深入总结与探讨。
  本文仅从现有所得资料作些粗略的阐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我们相信,通过对侨乡族谱的进一步发堀整理,必将发现更多更完整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促进华侨历史各个领域的研究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知识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本书计有两册。上册包括鲤城、安溪、永春、德化四个县(区)的资料部分;下册包括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四个市(县)的资料和作者的研究论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