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州华侨出国路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3714
颗粒名称: (二)泉州华侨出国路线
分类号: D634.1
页数: 4
页码: 1100-1103
摘要: 作为华侨岀国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泉州华侨岀国所经过的路线,在族谱资料中也得到一定的反映。诚然,泉州作为古代发达的海港城市,华侨出国一般说都是从泉州港扬帆出海;而由于谱书体裁的局限,对于族人活动的细节所记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涉及岀国路线。但是从众多资料的字里行间,我们仍可看到,泉州华侨出国不仅从泉州港出海,而且还有许多通道。兹据谱载资料,举要如下。众所周知,泉州华侨的发生,首先是与泉州地处沿海,特别是与泉州港海外交通的兴起与繁荣密切相联系的。张星烺先生则进一步指出,宋元之世,“由中国往外国,由外国来中国,莫不于泉州放洋登陆。”以上资料表明,部分泉州华侨或取道广东岀洋,或先移居广东而后出国。
关键词: 泉州 华侨 出国史料

内容

作为华侨岀国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泉州华侨岀国所经过的路线,在族谱资料中也得到一定的反映。诚然,泉州作为古代发达的海港城市,华侨出国一般说都是从泉州港扬帆出海;而由于谱书体裁的局限,对于族人活动的细节所记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涉及岀国路线。但是从众多资料的字里行间,我们仍可看到,泉州华侨出国不仅从泉州港出海,而且还有许多通道。兹据谱载资料,举要如下。
  1.从泉州港出洋
  众所周知,泉州华侨的发生,首先是与泉州地处沿海,特别是与泉州港海外交通的兴起与繁荣密切相联系的。因此,泉人岀洋和泉州华侨——尤其是早期华侨岀国主要就是从泉州港启程的,这在许多载籍都有所反映。例如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就曾记载:“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岀洋。”张星烺先生则进一步指出,宋元之世,“由中国往外国,由外国来中国,莫不于泉州放洋登陆。”②虽然泉州港于明成化年间关闭,但民间航海依然存在,且有安海港继之而起,因此,即使到了晚明、清代乃至民国期间,从泉州港及其附属海港岀洋谋生乃至移民海外,仍然是泉人岀国的一条重要通道。“添本,江汉公长子,生民国十五年,卒民国二十九年,随祖父出洋,航至泉州湾沉没而亡。”(南安《诗山古宅吴氏族谱》)便是一条有力的证据。
  2.由厦门港出洋
  泉州港衰落以后,其海交地位相继由漳州月港和厦门港所取代。泉州与漳、厦咫尺相邻,明代中叶以后,泉州华侨经由该两港口放洋出海,当是情理中事。只是谱书资料未见涉及漳州月港,是以不予多赘,而从厦门港岀洋的情况,在我们收录的谱牒资料中,则有不少反映。例如:
  “允枣,字植羊,生乾隆甲申三月十四日,往番咬力吧,在厦起程……”(安溪《清溪周氏族谱》)
  “清晏……自光绪壬午年十月间往夏,越癸未年八月间往番噒啷波。”(晋江《飞钱陈氏族谱》)“
  祖辉……弃儒就贾,由厦居夷,托足吉隆坡之域,置身商贾之场。”(南安《社坛叶氏族谱》)
  德化《龙浔奎兜李氏族谱》更有李忠廉等10人于1930年,从厦门五通港渡洋“舟覆沉亡”之记载。
  厦门自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设置海关后,日益成为“通九泽之番邦”的贸易大港和闽南华侨进出国的主要门户。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西方殖民者更把厦门变成贩卖华工的一个中心据点。他们在厦门广设“卖人行”、“猪仔馆”,将从各地诱骗、拐掠而来的华工(“猪仔”),再由厦门港贩运至世界各地。在这场劫难中,邻近厦门的泉州地区尤其首当其冲,我们所收录的晋江、安溪等地族谱,就有关于“被诱卖番”的原始资料(详后),虽然谱中没有载明他们从何处出洋,但亦不难判断,当时一般都是从厦门港被贩运出去的。总之,不管是出洋自谋生路,还是被迫“卖番”出国充当苦力,自清以降,厦门港就日渐成为泉州华侨出国的一个主要通道。
  3.经台湾转赴海外
  泉州与台湾隔海相望,泉州人移居台湾的历史由来已久;为了谋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从台湾向海外发展,亦即泉州人俗称的“往台过番”。从族谱资料看,这种“先台后洋”的移民现象,大致有几种情况:就一个家族而言,一部分人先往台湾,尔后另一部分人移居南洋,这种现象在泉州各地的族谱中,屡屡可见。就一个人而言,则有先往台湾、后回大陆又再放洋出国的;也有直接由台湾而转赴世界各地的。前者如祥趩,“〓龄东渡台湾,依季父学贾……未能少获微赀为双亲甘旨之奉……乃决计归来,灌园食力,贩菜卖葱,助父家政。旋又念稼圃终难发达……故未冠又随人渡菲。”(石狮《晋邑仑山祥凤蔡氏家谱》)传禀,“生咸丰壬子年,自幼家贫当长工,二十岁往台湾采茶,不久即回,于二十四岁往印尼巨港打米包。”(安溪科洋黄松柏、黄金土家谱)后者如世稀,“生乾隆十六年辛未……一生律度,艰辛劳苦。跋涉台湾,逐利吧岛。”(石狮《鳌江余氏二房家谱》)“廷执,生乾隆庚寅年;廷德,生乾隆癸已年;廷俊,生乾隆壬辰年。以上诸人亦是往台过番,故失年月。”(安溪《参山二房黄氏族谱》)还有如黄光辉先在台湾中了县学武生,后“卒康熙四十七年……于吧洋中”(晋江《金墩黄氏族谱》)类似记载,不一而足。
  这种“先台后洋”或曰“往台过番”的移民过程,既是泉州华侨岀国的一条重要路线,也可以说是泉州华侨出国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据我们所知,近些年来许多回乡寻根或作学术交流的海外华人中,不少人都说其祖辈是先迁往台湾而后辗转到美国、日本或者南洋各地定居的。这也进一步证明,仅一衣带水的台湾,曾经是泉州华侨出国的重要中继站。
  4.经广东出国
  在浩繁的史料中,我们还可看到,泉州华侨除了从本地、厦门及台湾出国外,还有不少人是经广东而向南洋发展的。例如:
  “梦麟……生康熙辛巳年七月初十日,卒雍正辛亥年,由粤往吧,不知所之。”(晋江《霞亭东房颜氏族谱》)
  “辰伯……生崇祯庚辰年七月廿二日,卒康熙庚辰年十二月廿五日,移居广东西关,殁吕宋。”(晋江《存耕堂柯氏族谱》)
  “克传……生崇祯戊寅年九月十九日,卒康熙乙酉年正月廿三日,住潮州府往柔佛,身故在柔佛(同上)
  以上资料表明,部分泉州华侨或取道广东岀洋,或先移居广东而后出国。广东省东连闽南,南濒南海,广东人民同样有着悠久的出洋历史。由是,在泉州人民四岀谋生的年代,通过毗邻的广东再向外发展.也就成为泉州华侨岀国的又一条途径。

知识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本书计有两册。上册包括鲤城、安溪、永春、德化四个县(区)的资料部分;下册包括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四个市(县)的资料和作者的研究论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