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家为国林觉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295
颗粒名称: 舍家为国林觉民
分类号: K820.8
页数: 5
页码: 243-247
摘要: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在为推翻清朝腐朽统治的广州起义中,英勇奋战,负伤被俘,慷慨就义, 表现出崇高的爱国精神。林觉民生于清光绪十三年,生父林孝〓,字玉珩;叔父林孝颖,字可珊,是著名学者,以诗赋著称。林觉民从小过继给叔父为子,随嗣父学习,他资质聪颖,思想活跃。于是,决定取消在福州响应的计划, 集中一切力量搞好广州起义。根据林文的倡议,林觉民回福州召集革命志士同赴广州参加起义。在激烈的巷战中,他不幸腰部中弹倒地而被捕。不久,友人将林觉民写的绝笔书送到福州林家,一封给嗣父,另一封给爱妻。
关键词: 林觉民 传略 福建

内容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在为推翻清朝腐朽统治的广州起义中,英勇奋战,负伤被俘,慷慨就义, 表现出崇高的爱国精神。
  林觉民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生父林孝〓,字玉珩;叔父林孝颖,字可珊,是著名学者,以诗赋著称。林觉民从小过继给叔父为子,随嗣父学习,他资质聪颖,思想活跃。13岁时,嗣父要他应考童生,他厌恶科举八股文,在试卷上只写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便交卷退场。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林觉民从侯官高等小学堂毕业,考入全闽大学堂文科学习。他在高等小学堂时就受到方声涛等进步教师的影响,产生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进入全闽大学堂后,对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更加向往,便自号“抖飞”,意要冲破封建专制的牢笼。他不畏强暴,善于言谈,旦诙谐有趣。 他常与同学讨论当前时局,常对同学们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学校校长也很喜欢他,曾对其父林孝颖说:“是儿不凡,曷少宽假,以养其刚大浩然之气气当时,福州正酝酿反清革命,一些反清革命团体先后成立。 林觉民参与“共和山堂”的革命活动,并同黄光弼等于光绪三十年发起成立“福州学生联合会”,进行宣传革命活动。接着,又加入“汉族独立会气并分担策动福建陆军起义的工作。为宣传革命,林觉民还和几个学友在城北创办一所私立小学,又在城南创设阅报所,陈列进步书刊,供人阅览。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林觉民同陈芳佩(字意映)结婚,婚后感情极为融洽。他曾对人说:“吾妻性癖,好尚与余绝同,天真烂漫女子也!”第二年生一子,取名伯新。他曾写篇名为《原爱》的文章,论述男女爱情的正确态度,被朋友誉为“理义公正,才情高绝”之作。
  为了寻找救国真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林觉民从全闽高等学堂毕业后,离妻别子,自费去日本留学。先学日语,次年得官费生缺额,进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修英语和法语。他十分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常废寝忘食地学习,成为留日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与另一名闽籍同学陈与槃齐名,人称“陈林”;又因他和林文及族弟林尹民合租一间宿舍,被人称为“三林气当时,留日学生在孙中山革命思想下,大都加入中国同盟会,林觉民在福州就已参加革命活动,在日本也是同盟会的骨干,经常向同学们宣传革命。有一次,同学们聚在一起谈论国内局势,谈到伤心处,有的人不禁相对流涕。林觉民激愤地对大家说:“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耳,奈何效新亭对泣耶?吾辈既以壮士自许,当仗剑而起,解决根本问题,则累卵之危,庶可挽救。嗟乎!凡有血气,宁忍坐视第二次亡国之惨状哉!”大家听了,都深受感动。
  林觉民的父亲听说林觉民在日本的同学都是同盟会会员,并倾向革命,宣传革命思想,常写信来规劝。林觉民回信说:“大人所不安者,恐儿学非所用,将有杀身之祸。今习文科,文科主心理、伦理诸学,岂有学心理、伦理之人而得祸者?”他安慰父亲,并坚信自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是正义的,是符合民族的心理和伦理来根本解决问题的。
  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同盟会领导决定在广州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于是积极筹划。宣统三年(1911年)春,林文收到黄兴、赵声自香港的来信,得知起义准备工作已将就绪。留日的福建同盟会学生经过商议后,决定由林文去香港主持广东事务,林觉民回福建准备响应。于是两人先离开日本,同船赴香港。黄兴看到林觉民抵达香港,高兴地说:“意洞来,天赞我也! 运筹惟幄,何可一日无君!”于是,决定取消在福州响应的计划, 集中一切力量搞好广州起义。
  根据林文的倡议,林觉民回福州召集革命志士同赴广州参加起义。嗣父见他突然回来,惊奇追问原因。他只得托辞学校放樱花假,临时陪同日本同学浏览江浙风光,来不及写信回家。林觉民在福州呆10天,积极联络革命志士,动员几十人赴广州参加起义。三月十九日,林觉民和冯超骧、刘元栋、刘六符等人先离开福州赴香港,其余人第二批随赴香港集中。
  三月二十五日晚,林觉民和林文、陈可钧、陈更新、冯超骧等人先入广州。第二天晚上,他听说林尹民等战友已由日本到达香港,又与陈更新回香港接应。当晚,林觉民给嗣父和爱妻写绝笔书,直到天亮才搁笔。拂晓,他将信交托给友人说:“我死,幸为转达",便同战友们从香港乘船赴广州。
  在船上,林觉民的爱国豪情激荡胸中,他激励战友道:“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今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惟一之手段,不可一日缓,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今试以余论,家非有龙钟老父、庶母、幼弟、少妇、稚子者耶?顾肯从容就死,心之摧割,肠之寸断,木石有知,亦当为我坠泪,况人耶?推之诸君,家族情况,莫不类此,甚且身死而父母、兄弟、妻子不免冻馁者亦有之。故谓吾辈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决不信也。嗟乎!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宁有憾哉!” 这一席话充分表达了林觉民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林觉民得知三月二十八日还有福建同志到来,需要引导,又于二十七日晚赶到香港,直到二十九日晨,才和陈与燊、陈更新等同志率领全部福建同志到广东与林文会合。
  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27日)下午五时半,广州起义开始。林觉民臂缠白布,随黄兴带领队伍进攻总督衙门。攻入衙门后遍寻总督张呜歧不见,便迅速退出。刚到东辕门,就遇上清军巡防营的大队人马,双方激战。林觉民怒目奋击,所向披靡。在激烈的巷战中,他不幸腰部中弹倒地而被捕。
  林觉民被捕后,总督张鸣歧、水师提督李准等人亲自提审。 林觉民镇定自若,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形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救国。提审者也为之动容,便下令去掉镣铐,给以座位,拿来笔墨纸张,让他自己书供。林觉民执笔急挥,立尽数纸,一口气写下数千言。当写到激烈处,便敝衣捶胸,激动不已。写完后,又在堂上演讲。讲到国家危亡旦夕,捶胸顿足痛不欲生,奉劝清朝官吏们应洗心革面,为祖国出力,革除清朝暴政,建立共和民国。他说,只要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那么,我死了也就暝目了。
  林觉民被关押几天,他一粒米都不进,以绝食抗议。赴刑场时,他面不改色,泰然自若,从容就义。后来与这次起义死难烈士共72人合葬于广州黄花岗。
  不久,友人将林觉民写的绝笔书送到福州林家,一封给嗣父,另一封给爱妻。在给嗣父的信中写道:“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等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林觉民写给妻子的信写在一大块方形手帕上,1000多字,其中写道:“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忍悲为汝言之。……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象汝,吾心甚慰;又或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林觉民的绝笔书,充分表达了一个爱国者甘愿牺牲自己生命和家庭幸福,为了祖国的昌盛,人民的幸福而无私奉献的崇高情怀,读了催人泪下,使人激奋。辛亥革命胜利后,林觉民的《绝笔书》经过翻印宣传,家喻户晓,他那种牺牲个人幸福,“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高尚情操,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青年投身到爱国运动中去。

知识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福建爱国名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福建人民自古以来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出一批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仁人志士。本书辑录了部分爱国先贤的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