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史复台连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288
颗粒名称: 存史复台连横
分类号: K820.8
页数: 5
页码: 215-219
摘要: 连横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福建省台湾府台湾县 (后改安平县)。其先祖连兴位在清康熙年间从海澄县移居台湾,连永昌特地买下一部《台湾府志》,不可不知台湾历史连横自幼勤学文史,他读了父亲买的《台湾府志》后。心中萌发编修较为完备的台湾史志的愿望,台湾民众愤起抗争。台湾民主国只存在4个月便失败了,他孜孜不倦地搜集台湾的史料,特别是台湾民主国的文献资料,但它表现出台湾人民不满清政府辱国丧土,连横到厦门暂住。认为它是福建省内宣传革命的喉舌,特派了新加坡同盟会会员李竹痴来到厦门。
关键词: 连横 传略 福建

内容

连横(1878~1936),初名允斌,字雅堂;后改名横,字武公,号剑花,祖籍福建海澄县(今龙海县)人,是近代著名爱国史学家、诗人。他所著《台湾通史》,以无可辩驳的史料,充分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连横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福建省台湾府台湾县(后改安平县)。其先祖连兴位在清康熙年间从海澄县移居台湾,七世传至连横诸兄弟。
  连横的父亲连永昌,经商致富,他一向扶贫济危,乐善好施,又喜欢涉猎文史。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连永昌特地买下一部《台湾府志》,并嘱咐连横:“你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连横自幼勤学文史,尤好古诗。他读了父亲买的《台湾府志》后,觉得这部府志内容粗疏,心中萌发编修较为完备的台湾史志的愿望。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民众愤起抗争,成立了台湾民主国,但是在日军镇压下,台湾民主国只存在4个月便失败了。青年时代的连横,看到宝岛沦落敌手,悲愤填膺,他在马兵营的家也被日本政府占为法院。国仇家恨,在日本严格的舆论钳制下,连横只能寄情于诗。他在《安平》一诗中写道:“万方多难吾何往?独对宁南泪暗潸”。在《过故庐》一诗中,吟叹道:“马兵营报萧萧柳,梦雨斜阳不忍过然而,连横认为,日本人侵占台湾只是暂时的,而台湾的历史是永恒的。他孜孜不倦地搜集台湾的史料,特别是台湾民主国的文献资料。在他看来,台湾民主国虽然时间短暂,但它表现出台湾人民不满清政府辱国丧土,不屈于日本侵略强占的民族精神,应是台湾历史中的重要篇章。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连横耻为敌国之民,离开台湾,到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俄语,后又回到故乡台湾。光绪二十四年,连横与陈少痕、谢籁轩等10人,组织“浪吟诗社气后因社友零散,又邀集谢籁轩、赵云石、胡南溟等10多人,组织“南社”。连横喜欢作诗,他的诗深受袭自珍的影响,主要抒发家国命运的感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连横到厦门暂住,主编《鹭江报》。光绪三十一年,他带家眷来厦门,与友人合办《福建日日新报》,并作久居祖国大陆的打算。连横从爱国主义思想出发,认识到必须推翻清朝封建专政制度,才能救国救民。因此他经常在自己办的报纸上写文章,鼓吹革命。他在《鹭江秋感》一诗中,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西风落木鹭门秋,漂泊人如不系舟。 家国事多难稳卧,英雄气短岂长愁?”《福建日日新报》公开发行后,南洋的同盟会看了很高兴,认为它是福建省内宣传革命的喉舌,特派了新加坡同盟会会员李竹痴来到厦门,与连横商议,想把它改办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不料,因报纸言论触怒清政府,办报仅几个月,就被勒令关闭。此事也就此作罢。
  本怀久居大陆报效祖国的连横,因壮志难酬,不得不携妻带子重返台湾,主持《台南新报》汉文部编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迁家台中,改任《台湾新闻》汉文部主笔。同年, 连横又与林疑仙、赖悔之、林幼春等人创建“栋社”,诗章吟和。 这一时期连横的诗作,大多宣传爱国、民主、平等、正义;热情歌颂民主志士和抗日义士的献身精神,鼓动国人抗击日寇,反对侵略。同时,连横着手编撰《台湾通史》,他以严谨的史学态度, 广览群书,摘录史料,去伪存真,以完自己夙愿。
  1912年,清朝终被推翻,民国建立。连横满怀爱国之心,到祖国各地旅游观光。连横绕道日本,先到上海,游览杭州、南京、苏州、杨州,后赴天津、北京。然后沿京汉铁路南下,先到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后经彰德、卫辉、郑州、许昌、抵汉口,游武昌、汉阳、九江,再北上奉天。
  连横初到上海时,经同盟会陈梦楠介绍,主编《华侨杂志》,停留一段时间。到奉天后,连横在故宫浏览文渊阁藏书和《四库全书》中《平定台湾纪略》,摘引其中许多史料。在奉天他暂住期间,先后应《新吉林报》和《边声报》之聘,任报纸编辑。
  在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连横写下大量爱国诗篇,热切希望祖国强盛,收复台湾。他在北京时谒文天祥祠,写诗道:“一代豪华客,千秋正气歌。艰难扶社稷,破碎痛山河。世间人思治,时乘将不和。秋风柴市上,下马泪滂沱”。“我亦遘阳九,伶仃在海滨,中原虽克复,故国(指台湾)尚沉沦。自古谁无死,宁知命不辰。凄凉衣带语,取义复成仁”。
  1914年,连横由吉林到南京,清史馆馆长赵尔巽聘他为协修。连横向赵尔巽倡议修《拓殖志》,记述华侨出国拓荒的历史,并主动承领纂修该志之职。在馆期间,他留心阅览、辑录有关台湾史料。同年回台。
  回到台湾后,连横全心投入编写《台湾通史》中去。他在诗中写道:“藏书已得九千卷,论史旁通廿五朝。从此潜心求绝业,名山风雨不动摇经过四年的努力,《台湾通史》在1918年脱稿。全书有4纪,24志,60传。共36卷,约60万字。这部《台湾通史》上溯先秦,下及清末,用丰富的史料和无可辩驳的事实,阐述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的开辟与繁荣,是中国大陆人民,尤其是福建和广东人民同台湾当地人民一道开创起来的。《台湾通史》付印刊行后,得到全国人民和专家学者的好评。章太炎看了这本书后,称赞它是.民族精神之所附,为必传之作。
  1921年,连横将自己写成的有关台湾山川、历史的诗篇近1000首,编成《台湾诗乘》出版。1924年,他创办《台湾诗荟》月刊,以登汉文诗词、汉文笔记、历史掌故为主,他希望能保持祖国文化,唤起台湾人民的爱国心,此刊盛行一时。1926年,他在台北与人合办雅堂书局,专售汉文书籍,1930年9月,他与台南诸文人合办《三六九小报》,宣传汉文化。
  1931年初,连横将儿子连震东送回大陆,并对他说:“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余与汝母将继汝而往气“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强对台湾人民的控制和奴役,极力推行“皇民化运动”。强迫中国人改用日本姓名,严禁用汉文,不准讲台湾方言,推行日语化,企图割断台湾同胞与祖国之间的文化联系。连横对此十分痛恨,他在旧作《台语考释》的基础上,花了两年时间,于1933年写成《台湾语典》四卷。该书对台湾通用的方言,寻根探源,认为:“台湾文字传自中国,而语言多沿漳泉。顾其中既多古义,又有古音,有正音,有变音,有转音,昧者不察,以为台湾语有音无字,此则浅薄之见耳气1933年,连横举家回到祖国大陆,定居上海,打算终老祖国大陆。他对连震东说:“今余之著作已次第告成,而汝辈亦皆有所造就,且一家均居国内,余心稍慰矣。”1936年6月28日,连横因病逝世。临终时,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宝岛台湾。他对连震东说:“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连横用毕生精力从事著述,为的实现他说过的:“至死不泯的爱中华、爱祖国的中国心”。

知识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福建爱国名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福建人民自古以来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出一批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仁人志士。本书辑录了部分爱国先贤的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