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英诗人张际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270
颗粒名称: 抗英诗人张际亮
分类号: K820.8
页数: 4
页码: 137-140
摘要: 张际亮,字亨甫,号松寥山人,福建建宁人, 清朝爱国诗人。他在鸦片战争前后,写下大量爱国诗篇,揭露英国殖民者利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的罪行;号召中国军民奋起抗击侵略者,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张际亮于清嘉庆四年生在一个小商家庭,父母早逝,由继母抚养成人。他才华出众,工诗善文,16岁考中秀才后两度到福州鳌峰书院就读。他希望这些“哀歌” 能激励将士们尽快把侵略者赶出国土。他万分愤慨,立即前往江苏,陪同姚莹入京,决心进行营救。张际亮一生著述甚富,但多已散佚。后人为之集刻并流传至今的有:《张亨甫全集》、《思伯子堂诗集》、《松寥山人诗集》等。
关键词: 张际亮 传略 福建

内容

张际亮(1799~1843),字亨甫,号松寥山人,福建建宁人,清朝爱国诗人。他在鸦片战争前后,写下大量爱国诗篇,揭露英国殖民者利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的罪行;号召中国军民奋起抗击侵略者,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
  张际亮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生在一个小商家庭,父母早逝,由继母抚养成人。他才华出众,工诗善文,16岁考中秀才后两度到福州鳌峰书院就读。山长陈寿祺对他很器重,称赞他的诗“足以雄视天下气道光三年(1823年),台湾噶玛兰通判姚莹到福州,际亮以诗求见,姚也惊异地说:“何李(白)之流也!”足见当时他的诗已有很高的造诣。四年,督学沈维娇把他选为拔贡第一,次年赴京朝考失利,但他已名满京师,京城的贵人、名士,凡“言诗者,无不知亨甫矣”。
  青年时期,张际亮不随流俗,在京期间,与龙溪郑开禧、宜黄黄爵滋、益阳汤鹏、山阴潘德舆等人相友善,唱和甚密;而对一些不学无术的权贵则瞧不起,不随俗讨好。当时有个盐运使名叫曾焕,“闻亨甫名,召饮,同座皆名士也”,他以名辈显宦,纵意言论,诸人赞服,独际亮“心薄之”。席间,曾焕吃瓜子粘须,有人起为拈去,际亮大笑,弄得大家不欢而散。第二天,他又修书指责曾焕:“不能教导后进,徒以财利奔走”;并讥笑个别寒士 “不知自爱气“有负天下望”。曾焕大怒,“毁之于诸贵人,亨甫以是负狂名”。
  由于得罪了朝中权贵,从此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被排斥,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化名亨甫,参加福州乡试,才考中举人,这时他已36岁了。因仕途坎坷,自道光初年起,他在亲友们资助下,遍游名山大川,穷探奇胜,足迹几及半个中国;并以“其穷愁慷慨、牢落古今之意”发为诗歌,使他的诗“益沉雄悲壮际亮的诗,多为纪游、述怀和酬应之作,他继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传统,用通俗、平易的语言,写下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篇,如唱出社会的不平:一面是权贵们“宫阙切霄汉,……奴仆倾罗绮”,一面是“下士守蓬篙,恶衣聊蔽体”;一边是“富贵治田宅”, 另一边是“贫贱困乡井”,把贫富悬殊作了鲜明的对比。他揭露官府贪婪:“新闻议盐法,且复急秋租”;抨击闽吏为搜括民财,挑动民间械斗:“借问闽官吏,几恤民死生? 官贪民乃斗,民斗官乃喜,括户比搜牢,盗贼任窃起。”把官场的黑暗暴露无遗。他还描绘了一幅幅天灾人祸煎迫下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如:“际天衰草外,惟见饥人行。单轮挈老弱,性命同死生。夫推妻前挽,中有儿啼声。”在看到大批饥民被迫将“骨肉卖为奴,百钱聊救死”的时候,他悲痛地吟道:“我行忍屡见,饱食情所耻”,不但万分同情苦难人民,还为自己的“饱食” 感到可耻。
  张际亮生逢中国外患空前加剧的时期。当时,英国侵略者先以鸦片,继用武力,对中国进行野蛮的侵略。对此,他以诗文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侵略者的罪行,一再为反侵略进行呼吁,成为鸦片战争时期最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他对鸦片流毒极为痛恨,早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就上书两广总督卢坤,要求他“明示夷酋,以内地旧制不准彼国之船逗留经年,……严则勒兵驱逐,宽则申令责散。”在游览广州海口时,又写下“毒土换黄金,千万去中原;岁税复几何,容此丑类尊?”的名句,对侵略者和容许鸦片走私的人进行了严厉的谴责。基于对鸦片祸害的深刻认识,十八年(1838年),他为好友鸿胪寺卿黄爵滋起草了《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的疏稿;次年,在自已的诗中又提出应对侵略者使用“重典”的主张,说“夷艘互出没,毒物流中原;自非用重典,何以清祸源?”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他应姚莹之召,准备渡海去台湾,行至厦门而止;战争爆发后,他写下了许多控诉侵略者、抨击投降派、歌颂抗英军民的爱国诗篇。二十二年(1842年)他前往浙江,准备投奔宁绍台道鹿泽长,但未至宁波而宁波城池已陷。耳闻目睹侵略者的暴行和不战而逃的官兵们的可耻行为,他心中无比愤怒,又奋笔写下了《定海哀》、《镇海哀》、《宁波哀》、《后宁波哀》、《东阳县》等许多爱国诗歌,在《东阳县》一诗中,他悲愤地吟道:“八月廿九日,夷船大于屋,直抵宁波城,云梯走城角。官兵各逃亡,市井杂忧辱,……孀妇近八十,处女未十六,……夷来捉凶淫,十数辈未足,……日落夷归船,日出夷成族,笑歌街市中,饱掠牛羊肉。……吾闻起按剑,悲愤断肠续,……哀歌戒诸将,戍鼓动朝旭。”他希望这些“哀歌” 能激励将士们尽快把侵略者赶出国土。
  张际亮的诗,所以能密切地反映现实,同他长期困顿、与下层人民接触较多有关;也与他认为“文章原与政事一气诗人必须把自己的“心之所喜怒哀乐、口之所戏笑诃骂,一皆托诸诗” 有关。这些,都反映出他的诗歌的人民性和现实意义。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春,际亮大病初愈,忽闻姚莹因坚决抗英而被诬陷,正被押解京师受审。他万分愤慨,立即前往江苏,陪同姚莹入京,决心进行营救。不久,姚莹事白出狱,他非常高兴,与姚同寓于炸子桥杨椒山故宅。其间,他又为友人、监察御史陈庆镛起草弹劾投降派琦善、奕山、奕经等人的疏稿,迫使道光帝不得不收回对这些人的新任命,而使他们重新落了职。他明辨忠奸、急友之难的精神,受到时人的赞扬。
  在陪同姚莹入京途中,张际亮旧病复发,抵京后虽经延医治疗,终于无效,于同年(1843年)十月初九日去世。
  张际亮一生著述甚富,但多已散佚。后人为之集刻并流传至今的有:《张亨甫全集》、《思伯子堂诗集》、《松寥山人诗集》等。

知识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福建爱国名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福建人民自古以来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出一批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仁人志士。本书辑录了部分爱国先贤的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