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台湾施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262
颗粒名称: 统一台湾施琅
分类号: K820.8
页数: 4
页码: 104-107
摘要: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是清朝初年将领。他率军统一台湾,并力主清朝加强对台湾的开发和治理,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使台湾完全统一于清朝全国政权的管辖之下。施琅少年从军,随明将郑芝龙征战,以功升游击。他知兵善战,甚得郑成功器重,很快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被委为左先锋。但他恃才傲慢,郑成功对他亦有不满。这时有个士兵犯了死罪,躲在郑成功处,施琅侦知,将其擒获。郑成功大怒,下令逮捕了施琅及其父亲和弟弟,并打算杀掉他们。施琅用计逃走,他的父亲和弟弟均遭杀害。施琅逃脱后降清。施琅积极向清廷建议,乘胜夺取台湾,统一全国。施琅受命出发,但遭飓风受阻,只好返回。但经部议后认为“风涛莫测,难必制胜”。
关键词: 施琅 传略 福建

内容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是清朝初年将领。他率军统一台湾,并力主清朝加强对台湾的开发和治理,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使台湾完全统一于清朝全国政权的管辖之下。
  施琅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父施大宣,母洪氏,有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施琅少年从军,随明将郑芝龙征战,以功升游击。弘光元年(1644年)晋升副总兵。隆武元年(1645 年),随大学士黄道周到江西抗清,因黄道周不用其谋,乃辞去。 永历元年(1647年)到南安投奔郑成功抗清。他知兵善战,甚得郑成功器重,很快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被委为左先锋。但他恃才傲慢,郑成功对他亦有不满。永历五年(1651年),施琅屯兵南澳,不愿南下广东勤王,郑成功命他回厦门,并收回他的兵权,招致施琅的怨恨。这时有个士兵犯了死罪,躲在郑成功处,施琅侦知,将其擒获。郑成功下令不许杀害,施琅说:“法不是我私订的,藩主怎可随意改变呢?”促令手下杀了这个士兵。 郑成功大怒,下令逮捕了施琅及其父亲和弟弟,并打算杀掉他们。施琅用计逃走,他的父亲和弟弟均遭杀害。
  施琅逃脱后降清。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他随定远大将军济度在福州击败郑成功,因功授同安副将,不久升任总兵。康熙元年(1662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这时,郑经在厦门集结兵力,准备进攻海澄。施琅于康熙二年八月遣守备汪明等进攻郑经,斩其将领林维。同年十月,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李率泰等领兵攻克厦门,郑经率众退往台湾。施琅率水师截击,斩杀千余人,并攻取涪屿、金门二岛,以功加右都督。
  施琅积极向清廷建议,乘胜夺取台湾,统一全国。他治军严整,熟悉海情和风侯,善水战,得到清圣祖的器重。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清圣祖诏授施琅为靖海将军,命他督水师攻台。施琅受命出发,但遭飓风受阻,只好返回。其后,清廷先后派知府慕天颜、总兵孔元章往台湾招抚郑经,但谈判没有结果。 康熙六年(1667年)十一月,施琅又上疏条陈进兵台湾的方略。 次年,被召入京面陈计划。但经部议后认为“风涛莫测,难必制胜”。其后裁撤福建水师提督,调施琅为内大臣,隶汉军镶黄旗。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三藩乱平,郑经病故,台湾郑氏政权内部纷争,清廷重新商讨对台湾的方略。施琅经内阁学士李光地和闽浙总督姚启圣等人荐举,不顾一些朝臣的反对,再次陈述进取台湾的意见,并具体提出先取澎湖,再攻台湾的作战计划,得到清圣祖的支持。因此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返回福建训练水师。
  同年十一月,施琅回到厦门,他一面加紧训练水兵,一面派人潜入台湾,策动其旧部准备内应。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初,施琅上书圣祖应乘南风出师,得到圣祖的批准,计划顺利进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督师从铜山 (今东山岛)出发,十五日驶抵猫屿、花屿,乘南风进泊八罩。 这时,台湾郑氏政权遣武平侯刘国轩集二万余兵、船200多艘守澎湖。沿岸凡是能登陆之处皆筑短墙、置腰铳,有堡垒20余处。 十六日,施琅对澎湖发起进攻,游击蓝理等人首先冲入敌阵。刘国轩指挥兵船齐出包围。施琅见状,亲自乘船冲入敌阵督战,被箭射伤右眼,犹奋力督战,士气大增,斩杀敌兵将3000余人。 十八日,施琅率军乘胜攻克虎井、桶盘二岛屿。二十二日,施琅派遣总兵陈蟒率船50只东进鸡笼屿,又遣总兵董义率船50只西进牛心湾,作为疑兵,牵制敌军主力。自己则亲率兵船56艘,分为八股,并留80余船作为后援,对澎湖发起总攻。刘国轩也率全部兵船前来抵御,双方展开恶战。施琅督率三路兵船齐进, 夹击包抄,经过激烈战斗,施琅终于获胜,攻占澎湖,刘国轩乘小船逃回台湾。
  失去澎湖后,台湾郑氏集团十分恐慌,施琅立即开展政治攻势,力争和平统一台湾。他的同僚对此不解,问他说:“公与郑氏三世仇,今郑氏釜中鱼、笼中鸟也,何不急扑灭以雪前冤?” 施琅回答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若其衔璧来归,当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与有!”他以民族大义为重,对所俘获士兵一概不杀,全部放归。负伤的还给予医治,济以口粮。对澎湖的民众也采取免除三年徭役差税的政策,安定了民心。
  在台湾的刘国轩见施琅以民族大义为重,深受感动,力劝郑克痍归顺,和平统一台湾。在刘国轩力主下,郑克痍于同年闰六月初八日差官携表来澎湖请降。施琅一面代为转奏,一面派人到台湾安抚,出告示说:“……既革心归顺,官则不失爵秩之畀,民则皆获绥辑之安,兵丁入伍、归农,悉所其便。”各界人士见此告示,皆安定下来。八月十三日,施琅率舟师到达台湾,刘国轩等率文武官员迎接,各乡社百姓也沿途携壶浆来迎,一片欢乐和平气象。从此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施琅到台湾后不久,即到郑成功庙祭告郑成功。他说:“自同安侯(郑芝龙)入台,台地始有居民;迨赐姓启土,世为岩疆,莫可谁何。今某实赖天子威灵,将帅之力,克有兹土,不辞灭国之愆,所以忠朝廷而报父兄之职分也。第某蚤岁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嫌,酿成大戾,某于赐姓剪为仇敌。情念畴昔, 芦中穷士,义不所为。公义所思,如是则已七表明了他不念旧恶,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宽大胸怀。
  台湾统一后,在处理台湾的善后问题上,朝廷意见不一。李光地等大臣主张“迁其人而弃其地”,放弃台湾。施琅坚决反对放弃台湾的主张,他向康熙帝上书指出,台湾在巩固海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崎,延袤数千里,……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其地曾被荷兰人侵占,荷兰人至今仍无时不在伺机再占。如果放弃台湾,荷兰人必然乘机侵夺。 台湾一旦被荷兰人侵占,则沿海诸省定难保无虞。因此,“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则永固疆圉气况且台湾野沃土膏,物产丰富,人居稠密,户口繁息,农工商贾,各遂其生,这富饶之地,怎可轻易放弃。他建议用内地所裁汰的官兵,分防台湾、澎湖,这样既可固守,又不增加兵饷的费用。施琅的正确主张,得到一些大臣和福建总督姚启圣的支持,为清廷所采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
  施琅还建议加强对台湾的经济开发。当时,部臣苏拜等人主张将台湾投诚的官员和眷属,移往内地居住,并按郑氏政权所定粮赋进行征收。施琅不同意,他上疏陈述理由,要求台湾官眷,可由福建省自行安置,必须减轻赋税,招徕当地少数民族垦田交赋,减少少数民族所交番米,使台湾人民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这些正确主张,均为清廷所采纳。
  施琅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逝世,著有《奏议》、《靖海纪事》等。他督师统一台湾,反对放弃台湾,主张开发台湾的功绩,赢得国人的一致尊崇。

知识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福建爱国名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福建人民自古以来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出一批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仁人志士。本书辑录了部分爱国先贤的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