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许国曹学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259
颗粒名称: 以身许国曹学佺
分类号: K820.8
页数: 3
页码: 93-95
摘要: 曹学俭,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 福建侯官人,明末大臣。他勤政爱民,明朝灭亡后与黄道周在福建组织抗清活动。兵败后以身许国,自杀而亡。当时,四川发生灾荒,他设厂煮粥,赈济饥民;又将饥荒情况绘图上报,获准发放300万两赈济款,“蜀人诧为三百年未有之殊恩”。蜀王府毁于火灾,蜀王要地方官筹资70万两修复,学俭援宗藩条例予以拒绝。广西少数民族众多,官吏、差役敲诈勒索, 驻军责供给酒食,骚扰不已,经常激起民变。他对官吏、差役严加约束,改置营镇于他处,严禁驻军骚扰,局势很快恢复安定。曹学佺先后两次罢职,家居20年,一生勤于著述。他一生著书多达30多种,诗文汇成《石仓全集》。
关键词: 曹学佺 传略 福建

内容

曹学俭(1573~1646),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明末大臣。他勤政爱民,明朝灭亡后与黄道周在福建组织抗清活动。兵败后以身许国,自杀而亡。
  曹学俭生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父极渠,卖饼为生。学俭自幼好学,十九年(1581年)中举人,二十三年成进士。会试时,策问“车战”,他答说:“臣南人也,不谙车战,清以舟战论气因而详陈舟战之法。考官张位奇其才,初定第一,因不能破例,改为第十名,授户部主事。后张位被罢官,其门生故吏不敢前往看望,独有学侄带许多干粮赶往码头为之送行。事为执政所闻,遂摘取学俭会试卷中言论,斥为“险怪不经”,并借考核官员机会将他调为南京大理寺左寺正。此后他任闲职7年,却得以精心研究学问。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学佺任四川右参政。当时,四川发生灾荒,他设厂煮粥,赈济饥民;又将饥荒情况绘图上报,获准发放300万两赈济款,“蜀人诧为三百年未有之殊恩”。四川有行、坐二税,行税取自商贾,坐税取自百姓。饥荒后百姓多逃亡,坐税无所出,学佺以历年行税盈余抵作本年坐税,百姓免受追征之苦,而贪官污吏却因少了搜刮机会而生怨。蜀王府毁于火灾,蜀王要地方官筹资70万两修复,学俭援宗藩条例予以拒绝。 四川道路险绝,他集资修复不少道路、桥梁,受到行旅的称颂。三十九年(1611年),学俭升任四川按察使。四十一年考绩,因得罪蜀王,为其所谤,被罢职,蜀人遮道相送。是年,学侄回籍,在故乡洪塘建石仓园,藏书万卷。他时常邀请文友,赋诗作文,谈今论古,并创剧社“儒林班气闽中文艺因之昌盛。
  天启二年(1622年),曹学住被起用为广西右参议。桂林宗室素来骄横,常有不法行为,他执法不阿,遇宗室犯法者,即命主管官吏究治3又亲自反复开导,使宗室肃然奉法。有人倚仗宗室势力,私铸钱币。他严逮问罪,不稍宽纵,私铸之风遂敛。钱局舞弊营私,两年中赢利仅千余金,经他订立制度,严加管束,一年获利5000金。广西少数民族众多,官吏、差役敲诈勒索,驻军责供给酒食,骚扰不已,经常激起民变。他对官吏、差役严加约束,改置营镇于他处,严禁驻军骚扰,局势很快恢复安定。
  天启六年(1626年)秋,学佺迁陕西副使,尚未赴任,因他在所著《野史纪略》中直书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发生的“梃击”案本末,魏忠贤党羽刘廷之挟嫌劾他“私撰国史,淆乱是非”。曹学佺被囚禁70天后削职为民,《野史纪略》书版被毁。
  崇祯初年,曹学俭又被起用为广西副使,他力辞不就。当时,福建沿海海盗猖獗,他建议当局在闽江口梅花、双龟一带屯兵,并建碉堡、编居民,共同防守;又条陈机宜九事。当局采纳其建议,海寇从此远遁。学侄热心故乡公益事业,曾筹资疏浚城内外河道与西湖,并建造洪山、万安、桐口三座桥梁。乡人感其德,在洪山桥头立祠塑像以祀。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次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改元隆武。学佺进见,被授为太常寺卿,不久迁礼部侍郎兼侍讲学士。以纂修《崇祯实录》,进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当时诸事草创,朝中大事由他和大学士黄道周参决。隆武二年(1646年),他力赞隆武帝亲征收复失地,因年迈不能从行,便捐银万两助饷。同年八月,隆武帝兵败;九月十七日,清兵入福州城。十八日,曹学俭决心殉国,自缢于西峰里家中。家人检视其遗物,在砚盒内留有遗墨:“生前一管笔, 死后一条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追谥忠节。
  曹学佺先后两次罢职,家居20年,一生勤于著述。他曾说: 佛家有佛藏,道家有道藏,儒家岂可独无,决心修儒藏与之鼎立。于是,他采撷四库书,分类编纂,历时十余年,未完稿而亡。他一生著书多达30多种,诗文汇成《石仓全集》。

知识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福建爱国名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福建人民自古以来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出一批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仁人志士。本书辑录了部分爱国先贤的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