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薯救饥陈振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257
颗粒名称: 引薯救饥陈振龙
分类号: K820.8
页数: 2
页码: 87-88
摘要: 陈振龙,生卒年月不详,福建长乐人,明代商人。他在吕宋岛经商,千方百计将当地朱薯引到福建种植。种植成功后,使福建百姓免遭饥荒,推动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巡抚金学曾关心民瘼,观风到长乐,向诸生问备荒之策,陈振龙对策最合其意,拔置第一。是年七月,陈振龙回福州,父、子即在达道铺房屋后门纱帽池边空地上试行栽种。4个月后,启土开掘,见子母钩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生啖熟食,均可果腹。金学曾获悉朱薯试种成功,心中大喜,于翌年 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省严重饥荒因而得到缓解。民众并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金学曾和陈振龙。
关键词: 陈振龙 传略 福建

内容

陈振龙,生卒年月不详,福建长乐人,明代商人。他在吕宋岛经商,千方百计将当地朱薯引到福建种植。种植成功后,使福建百姓免遭饥荒,推动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陈振龙约生活在明嘉靖中至万历末(1541〜1619年)。上世业儒,他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当时,福建常遭旱灾,粮食歉收,民多饥苦。巡抚金学曾关心民瘼,观风到长乐,向诸生问备荒之策,陈振龙对策最合其意,拔置第一。
  后陈振龙乡试不利,遂无意功名,迁家入福州,随人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当时,吕宋为西班牙所占领,殖民者把从美洲掠夺来的金银在吕宋同中国商人交换生丝和丝织品等。而自倭寇之乱发生后,中、日两国绝交,其民间贸易以吕宋为转口,因此,到马尼剌的福建商船每年至少有四五十艘之多。陈振龙到吕宋后,一面经商,一面留心当地农事,看到高岗旷野,遍地青藤,家家户户都种有朱薯,并了解到此薯易种,抗逆性强,生熟皆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他念及故乡背山面海,土地瘦瘠,水旱不时;每遇灾荒,人民备受饥苦,如能移植朱薯,可以有效救荒。他不顾西班牙殖民政府禁止朱薯出境之令,在向当地土人请教移植之法后,用重金买得薯藤,将其“绞入吸水绳中”,躲过出口检查,渡海带回福州。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民间苦饥。陈振龙不在福州,其子陈经纶于六月初一日向巡抚金学曾具呈,说明种植吕宋朱薯可以救荒,且易栽种,不怕水旱。金学曾批示:“夷国之薯,气味甘平,可补粮食不足。该生涉险带种西归,事属义举。速觅地试栽,俟收成之日,果有成效,将薯呈验,另行通饬。”是年七月,陈振龙回福州,父、子即在达道铺房屋后门纱帽池边空地上试行栽种。4个月后,启土开掘,见子母钩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生啖熟食,均可果腹。金学曾获悉朱薯试种成功,心中大喜,于翌年(1594年)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省严重饥荒因而得到缓解。闽人感念金学曾推广种植朱薯,故改朱薯名金薯;又因它来自番国,故俗名番薯(亦称地瓜)。民众并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金学曾和陈振龙。首辅叶向高作《金薯歌》,有句云: “孰知传种一书生,畴及国计民生之大利。”起初,金学曾以为朱薯只适合南方栽培,“北地苦寒,恐难生发气清康熙时,陈振龙四世孙陈以柱带薯种到浙江鄞县(今宁波)试种,获得成功。乾隆十四年(1749年),陈以柱之子闽县贡生陈世元和余瑞元又把薯种带到山东胶州试种,因为北地早寒,不易长活,经陈世元逐年运种补栽,并教以藏种法,终于获得成功。陈世元著有《金薯传习录》、《捕蝗传习录》传世。以柱次子陈燮、三子陈树也从事金薯推广,分别把薯种运到河南朱仙镇和北京通州一带试种,均获成功。其利远胜谷物,不但可充粮食,且可制粉、酿酒。民间至今称颂不绝。

知识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福建爱国名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福建人民自古以来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出一批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仁人志士。本书辑录了部分爱国先贤的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