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抗倭陈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256
颗粒名称: 投笔抗倭陈第
分类号: K820.8
页数: 7
页码: 80-86
摘要: 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是明朝爱国将领、音韵学家,他以一介书生投军抗倭,镇守边关,抵御外族入侵,并在音韵学、台湾史学上作出杰出贡献。陈第少时聪敏,与哥哥在家塾念书,父亲闲时也教他们读书。陈第读书过目成诵,并认真思考文章含义,不被先人的注解所束缚。时福建倭寇猖獗,人民深受其害,陈第对此义愤填膺。战争结束后,当地渔民把这种土橇用来作生产工具,专门在海滩上进行渔业生产。此后,陈第受到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器重,随他们在福建继续抗倭斗争,名声大振。当时明廷为了充实边境,命令单身士兵可携带妻子。陈第明察暗访,惩治强娶民女者,并令娼女自白,由官发照,遣送回籍,使士气大
关键词: 陈第 传略 福建

内容

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是明朝爱国将领、音韵学家,他以一介书生投军抗倭,镇守边关,抵御外族入侵,并在音韵学、台湾史学上作出杰出贡献。
  陈第生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父陈应奎,字元瑞,号木山,博通经史,有济世报国之志,但时运不济,只在连江县当一名文案小吏。陈第少时聪敏,与哥哥在家塾念书,父亲闲时也教他们读书。陈第读书过目成诵,并认真思考文章含义,不被先人的注解所束缚。
  时明朝边境屡遭侵扰。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为害,蒙古族鞑靼可汗俺答在北方劫掠。陈应奎忧国忧民,对少年陈第影响很深。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俺答围京师,焚掠外城三昼夜而去,人民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陈应奎在邸报上得此消息,感慨地说:“恨无丈夫子当兵,为边民除害”。当时陈第才 10岁,已充满爱国热情,当即表示长大后实现父志,抗敌报国。 此后,陈第除学习经史外,苦练剑术,喜谈兵法,被人称为“狂生”。19岁时,补第子员,试列第一。
  时福建倭寇猖獗,人民深受其害,陈第对此义愤填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抗倭名将戚继光率军由浙入闽剿倭。 陈第得此消息,毅然仗剑从军,向戚继光献“平倭策”。戚继光率军连克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兴化林墩三大倭寇据点,并追击残倭到连江。残倭逃到马鼻港口的一个礁屿上,在退潮的时候,四周都是烂泥巴,船不能通,步不能行,难以进军。陈第设计了一种专在泥巴上行走的土橇,供戚继光士兵使用。戚继光便利用土橇顺利通过烂泥地,歼灭盘踞在礁屿上的倭寇,肃清了连江倭患。战争结束后,当地渔民把这种土橇用来作生产工具,专门在海滩上进行渔业生产。
  此后,陈第受到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器重,随他们在福建继续抗倭斗争,名声大振。直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初,才基本平定了福建的倭患。
  倭患平定后,陈第离开军队,就学于福州如兰精舍,师从潘碧梧先生。学成后即以讲学为业,无意仕进,人称为“一斋先生”。隆庆三年(1569年)陈第随潘碧梧到漳州讲学,第二年回福州。隆庆六年(1572年)以后,陈第讲学于如兰精舍,当时明朝边疆战事不断,他心怀报国之志,常勉励诸生说:“男子具六尺躯,纵无他事业,亦当如班超、傅介子辈立功异域,奈何琐琐抱笔砚向里胥口中唱取功名哉?”万历元年(1573年)秋,又有倭寇在澎湖作乱,突袭明军,俞大猷遭御史弹劾,罢官家居。陈第得知后,报国心切,遂弃文学武,到晋江随俞大猷学兵法,尽得其韬铃兵略。
  万历二年,兵部尚书谭纶起用俞大猷任后军都督府佥书,领车营训练事宜。陈第随俞大猷到北京赴任,考察北方边境形势,并谒见蓟门镇守戚继光。万历三年,经戚继光推荐,陈第拜见谭纶,论独轮车的使用方法,谭纶委他任教车官,在京教练车营。 万历四年,车营练成后,陈第任五军四营中军。八月,领营军三千到蓟门防秋。是年冬,陈第认为自己历任闲职,无法施展爱国抱负,请求到艰苦的边境去,他上书谭纶说:“第闻之,骐骥之足,必聘于康庄,而后捷可见也;鹏鸟之翼,必翔于寥廓,而后大可知也。使徒置第于闲散无用之地,坐失其奋进之心,非所望于恩台者矣。”万历五年(1577年)春,经戚继光和俞大猷共同推荐,谭纶乃题补陈第为潮河川提调。此地靠近要塞古北口,乃蓟门防守重地,为北京门户之一。由于明廷腐败,历任将帅志在贪污军饷,中饱私囊,以致军心涣散,战斗力削弱。陈第到任后,稽其薄书,料量粮食,把帐目亲自监管,使下属无法贪污中饱。他又严肃号令以明志,演习火器以示警,操练兵马,往来驰聘,使口外敌军见了有所畏惧,不敢轻易来犯。当时明朝对于表面依附的鞑靼部落俺答实行抚赏政策。时值年头,这些俺答趾高气扬前来索赏,陈第不辞劳苦,照例安抚。一家方去,一家又来,从正月到四月末,抚赏才毕。对明朝的抚赏求安政策,陈第很不赞成,他在给俞大猷的报告中说:“昔年徒之抚赏抚赏耳,未曾亲自经历,殆有悲愤不忍言者。通袖金锻,布帛杂物,堆积如山;牛羊米面,不计其数,即嬖只三百余骑到关,日食四五十金,言语狂妄,无所忌讳,且需索无厌,应赏布者则求金锻,应赏金锻者则求通袖,应草席一百者则求增二三百,其积习然也。将士骫骳,皆曲意从之。若奉骄子,若养痈疽。痈疽毒必发,骄子孝必衰,无惑乎有鸦鹘之变也。闻之宣府弊且百倍于此矣。近读邢御史论俺答黄台吉疏,为之伤心。大抵西之贡市,东之抚赏,皆阴蹈宋人岁币之实,而阳美其名耳。忧国之士,能不荷戈长叹哉?”在此,陈第指出明朝的抚赏政策就如同宋朝岁贡求和一样,只不过名声上好听一些,其实是养虎为患的措施,每个忧国之士都为此而叹慨。
  因此,陈第提出对鞑靼部落不能单言抚赏,应恩威并施,使之心服口服,必须把战守作为抚边的基础,方保无虞。他积极练兵备战,又安抚鞑靼部落,使边境安然无事。他在诗中写道:“边境息烽烟,农人安稼穑,控驭获机宜,何必多斩馘。”表达了他的抚边愿望。由于他抚边有法,受到总督杨兆的赞扬:“合文事武备以成能,抱内安外攘之长策,猷同曲逆,事类班生”,对他评价甚高。
  万历六年,巡抚陈道基来蓟门巡边,陈第条陈巡边四益: 一、察其山川形胜,以为经略战守之宜;二、检阅将士,阅其形貌,察其心神,试之以言,考之以事,分别贤否,以资实用;三、关塞萧条,士卒疲敝,必需谘询风俗,振其士气;四、边关将领,类习骄奢,侵渔刻剥,必须励其恬淡,优抚士卒。所陈皆切中时弊,颇得陈道基器重。
  同年五月,陈第主持边境互市。时有张廷福者叛逃口外,引导俺答黄台吉老婆大嬖只等多次吵闹挟赏。陈第恩威并施,用计擒斩张廷福,平定事端。由于边境安宁,陈第回连江接父母妻子到任上居住,俞大猷也到潮河来看他。
  万历七年(1579年)三月,俺答黄台吉老婆大嬖只率众寇犯古北口及曹家寨等地,袭击柏岭、安边、擦肚岭等隘口,沿边戒严报警。陈第与诸将率兵坚决反击,击败进犯之敌,乘胜追击 60余里,因山林险阻,始罢兵而还,得到巡抚陈道基、巡按于鲸的通令嘉奖。
  陈第鉴于潮河上无大桥,交通不便,发起筹建潮河大桥。当时北方人不善建巨桥,他便从闽地募集工匠往建,于万历八年建成长28丈的七孔平桥,受到当地百姓的颂扬,陈第还受到戚继光的表扬。这一年,俞大猷卒于福建,陈第非常伤心,未几,父也卒于潮河任所。陈第虽连丧亲友,但报国之志益坚。时戚继光欲荐陈第为燕河路将,但陈第认为,燕河百事皆已就绪,这种闲差肥缺,用不着他,请以诸将中久任辛勤、年历资深的人担任,自己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别人所不愿去的地方,以图报效国家。戚继光为陈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于是荐于兵部,要求派他坚守喜峰口要隘。十二月,兵部尚书方逢时题补陈第为蓟镇三屯车兵前营游击将军,以署理参将驻喜峰口汉儿庄,用副总兵体统行事,委以守边重任。
  万历九年(1581年)正月,陈第到汉儿庄赴任,到任后即访父老,问疾苦,约束悍卒,严明纪律。他兴办义学,免费教育军民子弟,还亲自讲学。他规定凡20岁以下,6岁以上的青少年,不论兵民,都要入学,使人知书达礼,改变蛮横霸悍的民俗。在陈第教导下,政教相通,边民安居乐业,风俗大变。时有许多悍卒,阴为盗贼,纵淫掠民,陈第锐意制止,依法惩治,使军民团结,边境安宁。
  当时明廷为了充实边境,命令单身士兵可携带妻子。因而有的士兵强娶民女,有的士兵把娼女冒为妻子,带到军中。陈第明察暗访,惩治强娶民女者,并令娼女自白,由官发照,遣送回籍,使士气大振,此举受到戚继光的通令嘉奖。他招募士兵时,许多人携带妻子,不远百里前来投效,很快便募足3000兵额。 为了示威口外,陈第率兵出关演习,操练阵法。俺答看了,无不折服,从此不敢恣意逞强。
  万历十年,陈第组织十余岁的本营民兵子弟分队操练,号令严明,行止有序。适值戚继光在汤泉会操,陈第率这队童子军参加会操,得到军民称赞,极大鼓舞了士气,各地相继仿效,加强武备。
  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戚继光被调往广东任职,陈第追送至潞河之滨,怏怏而别。这时,他的顶头上司吴制军的表弟托陈第为他配卖青布5000匹给本营军士,陈第不肯让军士受盘剥,坚决不从。吴制军因此借故弹劾陈第。陈第叹息道:“吾投笔从戎,须发已白,思为国家立功,现在不能不走了”。他坚决辞官,写信给巡抚陈道基说:“大丈夫要当磊磊落落,遇时则振翩云霄,不遇则曳尾泥涂,随其所居,无不夷坦,安能枉己从人,依权媚势,即封万里候,佩金印如斗,于心独无愧乎?”表达了刚正不阿的情怀。同年五月,陈第携妻自古北口南还。他把所得俸赐,赠给宾客,并把戚继光所赠的马送给同僚,仅留一剑相随,当地父老军民依依难舍,涕泣相送。
  万历十二年(1584年),陈第回连江旧居,筑室于西郊,闭门读书著述,以吟咏自乐。万历十五年(1587年),戚继光病逝于山东蓬莱,陈第闻讯奔丧,行至苏州得病而还。
  万历三十年(1602年)冬,倭寇侵犯台湾岛,当时驻守福建沿海的抗倭将领沈有容领兵往剿,邀陈第随行。陈第随军到达台湾,大破倭寇,在台南受到高山族人民的热烈欢迎。陈第在台南至高雄一带考察。回闽后撰成《东番记》,这是继三国时沈莹《临海水土志》后又一篇记载台湾早期史实的珍贵文献,对于研究高山族的历史至关重要,它记述了当时台湾的情况,以及高山族人民的生活风俗,又一次描述了高山族人民同内地军民的共御外侮深情,再次说明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领土的组成部分。
  此后,陈第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古音韵,成为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他青年时接触全国各地的人,积累了不少方言资料。他对各地方言进行比较研究,印证古籍,开拓了研究先秦古音的重要渠道。他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论证了古今音的不同。他提出《诗经》包含着各地不同方言,“作之非一人,采之非一国”。他把音韵的研究引向归纳、比较、推论的科学方法上来,为先秦古音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第为了研究、著述的方便,晚年曾多年寄居在南京,住在他的好友、著名学者焦竑家中。焦竑家藏书甚多,为陈第的研究提供便利。陈第著述丰富,除诗歌、散文外,关于音韵学的著作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杂卦传古音考》、《读诗拙言》等,以及学术著作《尚书疏衍》等。
  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以后,陈第以70岁的高龄漫游祖国山川,各地名山胜迹都留下他的足迹。他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写下大量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他还想入蜀游峨眉山,行至延平,因病而返,回到家中病逝。
  陈第的爱国精神和学术造诣得到后人尊崇。何乔远在《闽书》中为其立传,并论曰:“俞武襄(大猷)儒者也,束装从戎,经历山海,身经百战,为东南砥柱名臣。然生平所国士待者,汤克宽、欧阳深、邓钟与公(指陈第)四人而已。彼三人者,以武功终始,公独以著述名其家。……试问当世诸君子有超而上者, 谁耶?”给予陈第很高的评价。

知识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福建爱国名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福建人民自古以来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出一批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仁人志士。本书辑录了部分爱国先贤的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