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写离骚郑思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249
颗粒名称: 泪写离骚郑思肖
分类号: K820.8
页数: 4
页码: 51-54
摘要: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 福建连江人,是南宋末著名诗人、画家、学者。他的诗、画、文都以热爱故国,反抗元朝统治为主题,充分表现他的坚贞气节和爱国精神。在父亲影响下,郑思肖自幼勤读苦学,并以德行自律,养成爱国爱民的良好品德。但当时贾似道当权,对此言论不予理睬。潭州制置兼湖南安抚使李芾率军民拼死抵抗,屡次挫败敌军。终因寡不敌众,元兵于除夕夜登城。李芾尽力抵抗,后全家自杀殉国。郑思肖的爱国精神和寓情于画的艺术风格,对后代影响很大,为后世文人画家所推崇。对郑思肖忠贞爱国给予高度评价。明末清初爱国思想家顾炎武写了《井中心史歌》,热烈赞扬郑思肖的爱国精神,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关键词: 郑思肖 传略 福建

内容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福建连江人,是南宋末著名诗人、画家、学者。他的诗、画、文都以热爱故国,反抗元朝统治为主题,充分表现他的坚贞气节和爱国精神。
  郑思肖生于宋淳祐元年(1241年),祖父郑咸,曾任枝江县主簿,父郑起,为人刚介耿直,曾任平江(今苏州)府安定、和靖二书院山长,平生潜心研究学问,藏书甚富。曾淳淳教诲思肖:“有行而无文,不失为君子;有文而无行,终归于小人”。在父亲影响下,郑思肖自幼勤读苦学,并以德行自律,养成爱国爱民的良好品德。
  郑思肖长大后入太学为上舍生,曾应博学宏词科试。咸淳十年(1274年)夏秋之际,元军大举南下,南宋岌岌可危。郑思肖满怀忧国忧民之心,不顾自己位卑言轻,叩阙向太后和幼主上书,痛陈抗敌之策。但当时贾似道当权,对此言论不予理睬。
  德祐元年(1275年)九月,元军攻打潭州,围城三月。潭州制置兼湖南安抚使李芾率军民拼死抵抗,屡次挫败敌军。终因寡不敌众,元兵于除夕夜登城。李芾尽力抵抗,后全家自杀殉国。郑思肖闻此壮举,热血沸腾,写了《咏制置使李公芾》:“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这首诗热烈赞扬了李芾与潭州军民的悲壮事迹,也抒发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德祐二年(1276年)元旦,郑思肖在元军占领下的苏州,预感到南宋政权已危在旦夕,但他不甘大好河山被元军铁蹄残踏,满怀忧国之情,写下了《德祐二年岁旦二首》:“力不胜于胆,逢人空垂泪。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在这二首诗中,郑思肖以不能救国而自责,满怀爱国之心,希望看到祖国的复兴,并表达以身许国的忠贞气节。
  同年三月,元军攻下临安,南宋灭亡。郑思肖隐居在苏州,时刻挂念南方军民的抗元斗争。他更名为思肖,意为思念赵氏宋朝;号所南,即以南方为自己归宿。由于他在宋亡后名和号饮誉海内,使他原来的名字反而湮没不闻,至今无考。他还把自己的居室称为“本穴世界气意为“大宋天下”。
  郑思肖的行动和作品,处处表现出思念故国和仇恨元朝统治。他平时坐卧必向南,不肯朝北;每年伏腊,便南望野哭,再拜而返。他誓不与元人交往,朋友交往,见有语音异者,即离去。他的诗也时常流露出爱国之心。如《过徐子方书塾》云: “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题郑子封寓舍》云:“此世但除君父外,不曾别受一人恩。”郑思肖是一个著名画家,特别精于画墨兰,所画之兰,“疏花简叶,不求甚工”。自南宋灭亡之后,他所画的兰花都露出根部,没有土壤,被称为露根兰。人问其故,他答说:“地为番人夺去,汝犹不知耶?”他还常在画上题诗,表达隐曲的思国之情。 如他在画菊中题诗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在画的长丈余、高五寸的长卷墨兰中题诗曰:“纯是君子,绝无小人,深山之中,以天为春。”他还工墨竹,多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隐喻着亡国的悲痛和坚贞不屈的品格。郑思肖在艺术上寓托爱国之情手法,受到世人的推崇。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世祖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和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派御史程钜夫到江苏收买汉族隐逸之士。同年,著名书法家和画家赵孟頫受程钜夫之荐赴大都(今北京)谒见元世祖,被授为元官。赵孟頫乃宋室后裔,对于他做了元官,郑思肖十分鄙夷,遂与之绝交。后来赵孟頫几次来拜访他,郑思肖都避而不见。
  郑思肖对汉人做元宫十分鄙视,而对穷人却乐善好施。有个邑宰想请他作一幅墨兰图,他不肯。邑宰求画不得,知他有田地数十亩,便以加征赋役相威胁。郑思肖愤慨地说:“头可砟,兰不可画。”邑宰慑于他的凛然正气,只好作罢。但他对穷人却经常卖东西接济他们,还对佃户说:我死了以后田产就归你所有。
  郑思肖终身未娶,孑然一身,晚年四处游历,潜心研究学问,写了《仪礼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郑学录》等多部学术著作。他还写了一部《心史》,用铁盒装好,放置苏州承天寺古井内。其中记述了元灭宋后的社会状况以及郑思肖反抗元朝、渴望复国的爱国情怀。这部书在明末被人发现,受到爱国人士的推崇。
  元延祐五年(1318年),郑思肖病重,在临终前,他嘱托好友唐东屿为他书写牌位:“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气意指自己不能为国献身和未能延续家业。并题自画像云:“不忠可诛,不孝可斩,可悬此头于洪洪荒荒之表,以为不忠不孝之榜样!”可谓爱国之心,至死不泯。同年,郑思肖病逝。
  郑思肖的爱国精神和寓情于画的艺术风格,对后代影响很大,为后世文人画家所推崇。元代倪云林题其墨兰云:“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对郑思肖忠贞爱国给予高度评价。明末清初爱国思想家顾炎武写了《井中心史歌》,热烈赞扬郑思肖的爱国精神,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知识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福建爱国名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福建人民自古以来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出一批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仁人志士。本书辑录了部分爱国先贤的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