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忠千古陈文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248
颗粒名称: 昭忠千古陈文龙
分类号: K820.8
页数: 5
页码: 46-50
摘要: 陈文龙,初名子龙,字德刚,别号如心,宋度宗御笔改为文龙,赐字君贲,福建莆田人,宋末抗元民族英雄。元军入闽,他以闽广宣抚使率兵抗元,被俘后坚贞不屈,绝食而死。陈文龙生于南宋绍定五年。当时南宋政权偏安一隅,而越州乃鱼米之乡,为皇亲国戚聚居之地。对于贾似道的提拔,一向正直耿介、以为国为民为准则的陈文龙并未受蒙蔽,相反地却对贾似道弄权误国的行径,予以严厉的抨击和揭露。陈文龙认为这不合制度,不但不肯呈稿,而且还一再直接上疏,揭发贾似道的亲信贪污渎职,要求从严惩办。贾似道迫不得已将洪起畏罢免以自解。消息传来,南宋朝野震动,纷纷要求严惩范文虎。贾似道还不解恨,暗中派人搜集他的过错,准备进一步加害。
关键词: 陈文龙 传略 福建

内容

陈文龙(1232~1276),初名子龙,字德刚,别号如心,宋度宗御笔改为文龙,赐字君贲,福建莆田人,宋末抗元民族英雄。元军入闽,他以闽广宣抚使率兵抗元,被俘后坚贞不屈,绝食而死。
  陈文龙生于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先世为名宦世家,入宋以来有“一门两丞相,九代八太师”的显赫。陈文龙自幼颖悟,曾在长乐读书,苦学不厌,青年时即以工赋律而闻名。他21岁入乡学,26岁补入太学,以“能文章,负气节”著称。但屡试不第,直到咸淳四年(1268年)才一举得中状元。度宗喜其文才出众,破例加官,授为宣义郎镇东军节度判官,驻节越州 (今浙江绍兴)。
  当时南宋政权偏安一隅,而越州乃鱼米之乡,为皇亲国戚聚居之地。历任官员到此,办事总要遇到权势人物干扰,难以秉公处理政务。陈文龙到任后,亦知此乃是非之地,但他不愿随波逐流,公开声言为官“不可以干以私”。他革除弊政,秉公执法,不殉私情,关心民痍,政声卓著,“人皆惮之”。因此他深得镇东军元帅刘良贵的器重,“政无大小,悉以询之”,成为刘良贵的得力助手。
  当时当权的奸相贾似道,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极力培植党羽,他看到陈文龙受皇帝常识,便想拉他为己用,于是接连上奏朝廷举荐陈文龙。几年之间,陈文龙扶摇直上,连升崇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后又擢任监察御史。对于贾似道的提拔,一向正直耿介、以为国为民为准则的陈文龙并未受蒙蔽,相反地却对贾似道弄权误国的行径,予以严厉的抨击和揭露。
  在贾似道当权时期,谏台亦被垄断。如监察御史本应直接向皇帝禀奏,但贾似道却要他们先呈稿丞相府,经贾似道认可后,方可上奏疏。陈文龙认为这不合制度,不但不肯呈稿,而且还一再直接上疏,揭发贾似道的亲信贪污渎职,要求从严惩办。
  时任浙西转运使的洪起畏,是贾似道的亲信,他迎合贾似道搜括民田的意旨,奏请把理宗时并未实行的“公田法”付诸实施。一时之间,“吏缘为奸,争以多买为功”,致使浙西一带“六郡之民,破产者多”,民怨沸腾。陈文龙上疏陈明得失,据理力争其不可,并弹劾洪起畏。贾似道迫不得已将洪起畏罢免以自解。
  当时,蒙古军队南下,围攻南宋国防重镇樊城、襄阳。贾似道之婿范文虎率军驰援,却临阵先逃。致使被围困达五年之久的樊城、襄阳于咸淳九年(1273年)相继弃守。从此,长江防线洞开,元军顺江东下。消息传来,南宋朝野震动,纷纷要求严惩范文虎。但贾似道却大加包庇,仅给予降官一级,随后又叫他出知安庆。贾似道还任命一个多献宝玉给他的小人赵漕出知建康,又让一个投靠他的无耻之徒黄万石出知临安。陈文龙对贾似道任人唯亲,弄权误国十分痛恨,上疏极言贾似道的过失,并严厉弹劾范文虎等三人。他说:“文虎失襄阳,今反见擢用,是当罚而赏也。溍,乳臭小子,何以任闻之寄?万石政事怠荒,以为京尹,何以能治?请皆罢之”。此激怒了贾似道,于是陈文龙被贬出知抚州。贾似道还不解恨,暗中派人搜集他的过错,准备进一步加害。但陈文龙到任后,为官清廉,政声卓著,深得民心。贾似道找不到岔子,就以官爵收买李可,提拔他当监察御史,然后由李可以“催科峻急”的罪名,把陈文龙劾罢归家。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度宗病死。贾似道立了一个四岁的小皇帝,由皇太后临朝听政,企图独揽大权。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军逼近安庆,范文虎不战而降,充元军向导,临安告急。贾似道被迫亲自督师抵御,他临阵求和不成,军溃鲁港,他逃命扬州。朝臣请诛贾似道,朝廷不得已罢去贾似道官职,急诏陈文龙到临安任职。
  陈文龙赴临安时,国势已危,但他决心以死报国,对族叔陈瓒说:“是行也,某必死之”。到临安后,被任为左司谏,寻迁侍御史,同年十二月,升任参知政事。
  不久,元军攻破临安北边的独松关,守军闻风而逃,朝廷慌作一团。这时继贾似道掌权的陈宜中主和求降,权臣意见不一。 十二月二十八日早晨,陈宜中、陈文龙、文天祥、张世杰等一批文臣武将,商议国事,等待谢太后裁决。陈文龙主张坚持与元兵作战。他对张世杰说:“宋家天下,被人坏了,今无策可支,愿太尉收拾残兵出关一战,大家死休,报国足矣!”文天祥与张世杰主张拥主入闽,再图匡复。陈宜中则主张议和,并得到谢太后的批准。陈文龙见和议已定,深感失望,便以母老为辞,请求归养。但甫出城门,拳拳报国之心使他再次上疏求还,但主和派怕他碍事,不予答复,他只得怏怏回乡。
  临安朝廷投降后,南宋的爱国军民在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的领导下继续进行抗元斗争。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益王赵昰即位于福州,改元景炎,复招陈文龙入朝为参知政事。 时值漳州反叛,朝廷乃命陈文龙为闽广宣抚使前往征讨,继而又命他知兴化军。
  同年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张世杰、陆秀夫拥端宗由海路退往泉州。福州知府王刚中、福建招捕使王积翁献福州城降。陈文龙得知福州失守,即尽散家财,募兵死守兴化。一些乡绅出面劝降,陈文龙对他们说:“吾岂不知大厦之倾,非一木能支。顾世荷国恩,官至三府,国何负予,而余负国?……设余贪生畏死,已屈辱于杭州矣。”正当陈文龙在兴化积极部署抵抗元军时,泉州招捕使蒲寿庚降兀,闽南抗兀形势逆转,端宗被迫逃往广东潮州。泉州落入元军之手后,兴化成了一座孤城,腹背受敌。
  元军对陈文龙采取诱降办法。景炎元年(1276年)十二月初,福州降臣王刚中遣使到兴化招降。陈文龙怒斩正使,放归副使,让他带信给王,斥责他媚敌卖国的罪行。之后,元将阿拉罕亦遣使招降,也被陈文龙所杀。陈文龙发动兵民守城,在兵不满千的情况下,在囊山寺前设伏,打败元兵。后元兵大队攻城,陈文龙亲自巡城,并制作“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两面大旗立于军门之前,每次巡城则命士兵扛着这两面大旗为前导,以激励士气。
  兴化军民同仇敌忾,誓守城池,元军屡攻不克,又几次向陈文龙劝降。十二月二十三日,元军派太学生卢泽劝降。陈文龙怒不可遏,斩来卒,悬头于槊上,警告变节者。元军又抓住陈文龙的姻亲家,胁迫其写书劝降。陈文龙大义断亲,焚毁书信,斩杀来者,复信说:“国事如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守”。
  十二月二十五日,陈文龙遣部将林华到福州侦察敌情,不料林华叛变,暗中勾引元军万余人到兴化城下,诈称“宋兵来援”。 通判曹澄见势不妙,开城降元,陈文龙遂被俘。
  陈文龙被押至元军营中时,踞床而坐,怒目相视。从窗外见城中大火,便对元兵说:“速杀我,无害百姓。”后陈文龙一家被押到福州董文炳军中,董再次劝降,遭到陈文龙断然拒绝。元将唆都以“母老子幼”的亲情来动摇他。陈文龙大义凛然地说: “我家世受国恩,万万无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歧分南北, 我子何足关念。”唆都无法,在福州关押一段时间后,只得把他押送临安复命。
  陈文龙离开福州时即开始绝食。途中曾写诗与子诀别,表达他为国殉节,杀身成仁的悲壮情怀。其诗云:“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二十五日,陈文龙要求拜谒岳飞庙,在哭祭之后,即饿死在庙中。宋端宗闻讣,下诏赠太师,谥忠肃,赐所祀庙为昭忠。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敕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气陈文龙爱国抗元的事迹历来受到福建人民的尊崇。林则徐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到福州台江“万寿尚书庙”祭祀陈文龙,并题写对联云:“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把陈文龙与文天祥相提并论,对陈文龙的爱国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

知识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福建爱国名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福建人民自古以来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出一批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仁人志士。本书辑录了部分爱国先贤的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