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名将吴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247
颗粒名称: 抗金名将吴璘
分类号: K820.8
页数: 4
页码: 42-45
摘要: 吴璘,字唐卿,福建崇安人,是南宋抗金名将。他长期在西北坚持抗金,与兄吴玠联手抗金。在兄吴玠死后,他代兄长期坚守秦岭北麓,使金军不能入四川。吴璘生于宋崇宁元年,曾祖吴谦、祖父吴遂、父亲吴辰都是武将,在各地镇守。随后,金兵十万在宗弼率领下进攻和尚原,吴璘随兄吴玠一道率军坚守阵地, 击退金兵30多次强攻。吴玠设伏击败金兵,大获全胜,吴璘也因功任泾原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升康州团练使。当时主和派认为天下太平,计划放弃仙人关,形势严重。他命吴璘部开赴秦州,主力部队留守仙人关,并晓喻全军,不得后退。由于宋军壁垒森严,金军攻宋计划未能得逞。宋军固守东山,屡次挫败金兵,使其伤亡过半。吴璘知兵善战,著有《兵法》二篇。
关键词: 吴璘 传略 福建

内容

吴璘(1102〜1167),字唐卿,福建崇安人,是南宋抗金名将。他长期在西北坚持抗金,与兄吴玠联手抗金。在兄吴玠死后,他代兄长期坚守秦岭北麓,使金军不能入四川。
  吴璘生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曾祖吴谦、祖父吴遂、父亲吴辰都是武将,在各地镇守。吴璘自幼随兄吴玩学习武功,善骑射,长大后随吴玠到甘肃泾阳投军,以军功升阁门宣赞舍人。
  绍兴元年(1131年),吴璘统兵在四川粉碎金将没立与乌鲁折部南下合围宋军的战略,升为和尚原军马统制。随后,金兵十万在宗弼率领下进攻和尚原,吴璘随兄吴玠一道率军坚守阵地,击退金兵30多次强攻。吴玠设伏击败金兵,大获全胜,吴璘也因功任泾原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升康州团练使。
  绍兴三年(1133年),吴璘调荣州(在四川东部)防御使,知秦州(今甘肃天水)。绍兴四年,金兵集中十万兵力进攻仙人关。吴璘接到吴玩调令,急召部下驰援,一路上与金兵交战七昼夜,方与吴玠会合。面对优势金兵的凌厉攻势,有人主张放弃仙人关。吴璘愤然说:“两军交战,仓惶退却,这是不战而逃。我军士气旺盛,敌人即将溃败,不可泄气!”将士应命,与金兵血战数日,终于击败金兵。仙人关战役报捷,论功行赏,吴璘擢升定国军承宣使、熙河兰廓路经略安抚使,知熙州。
  绍兴六年,吴璘任左护军统制。绍兴九年升都统制,不久调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当年九月,吴玠病逝仙人关,吴璘受命任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当时金人废黜伪齐皇帝刘豫,把河南、陕西侵占之地归还宋朝。宋军重新布署兵力,调吴璘守陕西秦凤。吴璘对宋兵重新布署有看法,他向统帅楼始进谏说:“金人反复无常,难以轻信,把军队移驻陕西,四川空虚,敌若从南山阻截陕右军,直捣蜀口,宋军将全线溃退,不战而败。亟应依山为屯,控制四川要害处,等金军劳师远征,旷日持久,再相机进取,'楼焰采取了他的建议,命吴璘、杨政部驻四川,郭浩部驻延安,扼守陕西。
  时胡世将以四川制置使权宣抚司事,统管西北边事。吴璘往见,向他进言说:“金兵屯军于河东府,与宋军只隔大庆一桥,不用五天时间即可到达川口。如宋军远调陕西,军情紧急,没有回旋余地。”当时主和派认为天下太平,计划放弃仙人关,形势严重。胡世将觉得吴璘所说很有道理,即向朝廷力争,力主固守川境。他命吴璘部开赴秦州,主力部队留守仙人关,并晓喻全军,不得后退。
  绍兴十年(1140年),金朝果然毁约派兵南侵。金兵渡黄河后强占长安,直入凤翔,将陕西守军隔绝于敌后,形势危急,宋廷震惊。胡世将急召众将议事。参军孙渥主张放弃河州、池州、退保仙人关。吴璘力主守关,也不放弃河、池。胡世将采纳吴璘的主张,命孙渥坚守泾原,田晟率部迎击金兵。这时,朝廷下诏任命吴璘节制陕西诸路兵马。吴璘派姚仲拒敌于石壁,自己离川前往陕西。他命前锋李师颜率骑兵出击,俘敌百余名。金将撒离喝大怒,率大军在百通坊列阵20里与宋军决战。吴璘沉着应战,姚仲率部击破金兵长阵,大获全胜。吴璘因功升任镇西军节度使、侍卫步军都虞侯。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将胡盏、习不祝合兵五万驻刘家湾,其中精锐为骑兵,准备向宋军进攻。吴璘主张主动出击,胡世将询问有何破敌良策。吴璘说可用叠阵法破敌:即长枪手排前列,猛刹敌人气势,强弓劲弩后续,严阵以待;神箭手压阵,百步内神箭手显威力,70步内用强弓劲射,为第一阵。第二阵照此布防,士卒手执钩连枪,阻敌进攻。后人称此阵法为“钩连枪破拐子马气胡世将对此战术十分赏识,当即采纳,派兵进攻金兵。金兵据险固守。吴璘派姚仲、王彦率部偷占敌后高山,燃火炬向金营猛攻,自己则在刘家湾用叠阵法向金兵轮番围攻。金军丧兵万余,胡盏败逃腊家城。吴璘乘胜穷追猛打,腊家城指日可下。这时吴璘克复秦州,杨政克复陇州,郭浩克复华州,抗金形势一片大好。但宋廷仍主和议,诏令吴璘等将班师。
  此后,吴璘坚守陕西抗金前线,阻止金兵入川。绍兴十二年,升检校少师,阶、成、岷、凤四州经略使。绍兴十四年,升任利州路安抚使。绍兴十七年,调奉国军节度使,改行营右护军为御前诸军统制。绍兴二十一年封少保。绍兴二十六年开府仪同三司。不久,进四川宣抚使。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主完颜亮毁约,分兵四路南攻宋军。金帅合喜抵大散关,攻黄牛堡。吴璘受命指挥御敌。他布署防御,并传檄契丹、西夏和山东、河北等地,共同声讨金朝背盟,请共同出兵讨伐。吴璘兼任陕西、河东招讨使,抱病固守仙人关。由于宋军壁垒森严,金军攻宋计划未能得逞。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吴璘派姚仲攻巩州,派华德逢取熙河。宋、金双方相持二个多月。吴璘复命李师颜、吴挺进攻。 吴挺在瓦亭战败,吴璘率大军驰援瓦亭。八天后金兵弃城逃跑,宋军入城,秋毫无犯。四月,原州被金兵包围。吴璘命姚仲率德顺军的兵力增援。自己督师凤翔,随时接应。此时金增兵至七万。五月,姚仲与金兵大战于九龙泉上北岭,辎重被金军冲溃,姚仲败回。吴璘引咎为用将不当,统制失策。
  隆兴元年(1163年),吴璘应诏回朝,受命为钦差大臣兼陕西河东路宣抚招捕使。此时,金军统帅完颜悉统兵十万攻德顺。 金将万户豁豁也领兵自凤翔进逼德顺。吴璘命令全军森严壁垒,严陈以待。宋军固守东山,屡次挫败金兵,使其伤亡过半。但这时宋廷议和使臣害怕敌军袭击都城,命令吴璘后撤。金兵乘势追击,宋军损失不小。
  隆兴二年(1164年)冬,宋金议和。但金兵又复占岷州。 吴璘兵出祁山迎敌。金兵见吴璘前来,主动退去,并派使者通好。朝廷命吴璘班师,宋、金两军同时后撤,此后形成宋、金对峙,相对偏安的局面。
  乾道元年(1165年),吴璘奉诏回朝。太上皇高宗召见说: “朕与卿老君臣也。”封吴璘为太傅及新安郡王。复诏再任四川宣抚使,改判兴元府。高宗设宴饯行,赠佩刀,说:“异时思朕,视此可矣。”吴璘到兴元府,修褒城古堰,灌田数千顷。乾道二年(1166年)冬,吴璘病重,致书孝宗说:“愿陛下勿弃四川,勿轻出兵。”乾道三年(1167年)病逝。死后赠太师,封信王。
  吴璘知兵善战,著有《兵法》二篇。宋高宗曾询问他,如何才能打胜仗。吴璘回答说:“先用弱者出战,然后用强者继上去。"宋高宗说:“这是孙膑用三种马的方法,一败而能两胜。”吴璘死后,深得川陕百姓敬重。时人评赞他说:“忠烈、刚勇。喜大节,略苛细。读史晓大义。代兄为将,守蜀二十余年, 隐然为方面之重。威名亚于玠。”

知识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福建爱国名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福建人民自古以来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出一批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仁人志士。本书辑录了部分爱国先贤的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