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词人张元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245
颗粒名称: 爱国词人张元干
分类号: K820.8
页数: 5
页码: 33-37
摘要: 张元干(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 晚年又称芦川老隐,福建永福(今永泰)人,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把一向吟风弄月、偎红倚翠的词,直接用来反映民族矛盾,表达爱国思想,开拓了词的境界,赋予词新的生命。张元干生于宋元祐六年,家世官宦,祖父张肩孟,进士出身,官至朝奉郎。父张动,恩赐进士出身,官至左中大夫、直龙图阁。元干从小聪明好学,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然而,张元干生平坎坷。母亲早逝,弟在三岁时夭折。元干 14岁即随父到河北官廨。元干对此深表愤慨。秦桧将张元干逮捕到临安。张元干出狱后,一直在吴越一带漫游。
关键词: 张元干 传略 福建

内容

张元干(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又称芦川老隐,福建永福(今永泰)人,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把一向吟风弄月、偎红倚翠的词,直接用来反映民族矛盾,表达爱国思想,开拓了词的境界,赋予词新的生命。
  张元干生于宋元祐六年(1091年),家世官宦,祖父张肩孟,进士出身,官至朝奉郎。父张动,恩赐进士出身,官至左中大夫、直龙图阁。元干从小聪明好学,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然而,张元干生平坎坷。母亲早逝,弟在三岁时夭折。元干14岁即随父到河北官廨。这时,他已能写诗,常与父亲的客人质和联唱,辞藻可观,博得人们的称赞。大观四年(1110年), 元干到江西南昌向东湖先生徐师川请教有关句法的问题,受到江西诗派的影响。
  政和元年(1111年),张元干父亲到京师任职,元干随父到汴京,入太学,为上舍生。不久,父亲出知建州,后殉于职事。 宣和元年(1119年),元干任陈留县丞,回福州省亲。宣和六年,再回乡省亲,拜访了正在福州闲居的李纲,第一次见到他所景仰的爱国大臣。经过交谈,他深得李纲的赏识。李纲评价他说:“听其言,鲤亮而可喜;诵其文,清新而不群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围汴京,李纲任亲征行营使,元干被辟为行营属官,帮助李纲组织军民抗金。在李纲坚守下,金兵未能攻下汴京。但钦宗与金议和,为了讨好金人,还罢免了李纲的职务。元干因为反对议和,也得罪朝廷。不久,他怀着悲愤的心情离汴京南下。
  靖康元年(1126年)冬,元干流落淮水之上,听到汴京沦落的消息,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感事四首》:“风吹迁客泪,为洒属车臣”, 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伤。“戎马环京洛,朝廷尚议和。伤心闻徇地,痛恨竟投戈。始望全三镇,谁谋弃两河", 抨击宋朝在金人兵临城下之际,竟然走投降路线。“肉食贪谋己,几成国与人。珠琉轻遗敌,玉册忍称臣",斥责当权者专为自家打算,搜括金银财宝奉送敌人,向金俯首称臣。“不堪宗社辱,一战靖烟尘”,主张以战制敌,洗雪国耻。从而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正义的立场。为了报效祖国,张元干沿淮水,经建业, 过镇江,到达临安(今浙江杭州),寓居西湖之滨。
  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与金对峙,宋高宗起用李纲为相,元干也被任为朝议大夫、将作少监,充抚谕使。但高宗信任的仍然是主和派。李纲仅做了二个多月的丞相,就被罢免了。元干对此深表愤慨。他在《建炎感事》中写道:“乾坤忽震荡,土宇遂分裂。杀气西北来,遗毒成僭窃。议和其祸胎,割地亦覆辙气认为北宋败亡的原因在于割地议和。“倘从种将军,用武寨再劫。不放匹马回,安得两宫说?”总结北宋论亡的惨痛教训,意在批判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政策。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又大肆南侵,元干避难湖州。他乘舟在烟波迷茫的水面上,思绪万千,写下了《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雨急云风,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
  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寒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在这首词中,作者怀着悲愤的心情,斥责一些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败类,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对金兵横行无忌,人民生灵涂炭,表示强烈的愤慨,抒发了自己强烈要求收复中原、洗雪国耻及忠心报国的抱负,对自己报国无门悲痛不已。
  绍兴元年(1131年),宋高宗任用秦桧为相,主和派掌握大权。张元干对秦桧主和卖国的行径十分愤慨,不屑为伍,辞官归里。
  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李纲在江西洪州上书宋高宗,反对宋金议和,被罢职,还归福建福州。时元干也寓居福州,对李纲爱国反遭罢职深感不平,写下《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杨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在这首词中,张元干怅望破碎的山河,抒发自己爱国壮志受压抑的悲愤心情。面对金兵侵占中原,国土沦丧的局面,他热切希望李纲不要归隐,出来为抗金收复国土再建功业,从更深层次表达自己的爱国思想。
  绍兴十年(1140年),李纲病逝。张元干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了《挽少师相国李公五首》及《追荐李丞相设斋疏》等诗文,高度赞扬李纲一生抗金爱国精神,寄托自己深切哀思。对坚持抗金的爱国志士,张元干给予坚决的支持。枢密院编修胡铨曾在绍兴八年十一月上书反对议和,并请斩王伦、秦桧、孙近三人以谢天下。书上后,触怒秦桧,诬胡铨“狂妄凶悖,鼓众劫持气诏除名,编管昭州。在多数朝臣反对下,秦桧迫于公论,乃以胡铨监广州盐仓。绍兴十二年(1142年)九月,高宗加秦桧太师,封魏国公。秦桧大权在握,嗾使谏官罗汝楫弹劾胡铨“饰非横议”,诏除名,编管新州。这时众士大夫摄于秦桧凶焰,个个畏罪箝舌,不出一言。张元干激于义愤,不顾个人安危,为胡铨送行,并写下了《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这首千古传诵的爱国名词:“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消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张元干在词的开头,形象概括了北宋灭亡的历史,表现思念故国的沉重心情。然后用比喻描写中原一带的荒凉景象,含蓄遣责了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既对高宗的主和态度表示不满,又为坚决抗金的胡铨遭贬谪而鸣不平。最后感慨国事,举杯销愁。这首词不仅表现了张元干刚正不屈、坚持正义的爱国精神,而且通过独特的构思,抒发“抑塞磊落之气”,构成了沉郁悲壮的词风。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有人将此词向秦桧告发。秦桧将张元干逮捕到临安。因元干挂冠已久,秦桧只好“以它事追赴大理削籍”,下狱。
  张元干出狱后,一直在吴越一带漫游。写下不少诗词,著有《芦川归来集》,约于乾道八年(1170年)客死于异乡。张元干把词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以悲愤为主题,表达抗敌爱国思想,是前所未有的。因而成为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词人的先楷,在南宋爱国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知识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福建爱国名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福建人民自古以来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出一批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仁人志士。本书辑录了部分爱国先贤的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