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汾州孝义(今山西孝义)赵昌言家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151
颗粒名称: 34.汾州孝义(今山西孝义)赵昌言家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290-291
摘要: 宋代名宦世家。赵昌言,字仲漠,一作幼谟。宋代名臣之一,太平兴国三年(978)进士,预修《文苑英华》,后官至宰辅。他年轻时就以文才“誉满京师”,在科举预选时曾被预定为状元,正式开榜后为第三名,在士林中享有大名。他的父亲赵睿是宋太宗即位前的“幕邸旧臣”,宋太宗对赵昌言很是另眼相看。赵昌言是个极有吏才的能人,“以威望自任,属吏屏畏”。他的舅父石熙载,在太宗朝官拜枢密使,是与宰相''对掌文武二柄"的二府大臣。所以,赵昌言在太宗朝仕途极为顺达。他一生推荐、提拔了许多人才,如王旦、李沆,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李沆与王旦相继为相,李沆有宋代“第一名相”、“圣相”之誉,王旦则被称为“一代贤相”、“太平贤相王旦后成为赵昌言的东床快婿。赵昌言的子孙,在宋代的政坛和士林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除女婿王旦任真宗朝宰相外,其外孙王雍官至国子博士、两浙转运使;王冲官至左赞善大夫;王素官至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他更像其外祖父赵昌言一样,兼具文才武干,热心地举荐人才,好交结贤豪,在地方善于治事,在朝中敢于公开抨击他认为是奸佞之人。范中淹等在庆历变法中被人攻击结朋党而去位时,王素挺身而出,上奏仁宗,称范等人“皆有重望,宜复召用,处之不疑”。赵昌言的外孙婿韩意官至参知政事,苏耆官至工部郎中,吕公弼官至枢密使。其表弟石中立在仁宗时也官至参知政事。(《宋史》卷267《赵昌言传》,嘉靖《河间府志》卷16,正德《大名府志》卷6,《宋史》卷282《王旦传》,《宋史》卷320《王素传》,赵昌言:《赠侍中石公墓志铭并序》,载《全宋文》卷101,欧阳修:《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并序》,载《全宋文》卷747,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中华书局1984年版)
关键词: 赵氏 家族 汾州孝义

内容

宋代名宦世家。
  赵昌言,字仲漠,一作幼谟。宋代名臣之一,太平兴国三年(978)进士,预修《文苑英华》,后官至宰辅。他年轻时就以文才“誉满京师”,在科举预选时曾被预定为状元,正式开榜后为第三名,在士林中享有大名。他的父亲赵睿是宋太宗即位前的“幕邸旧臣”,宋太宗对赵昌言很是另眼相看。赵昌言是个极有吏才的能人,“以威望自任,属吏屏畏”。他的舅父石熙载,在太宗朝官拜枢密使,是与宰相''对掌文武二柄"的二府大臣。所以,赵昌言在太宗朝仕途极为顺达。他一生推荐、提拔了许多人才,如王旦、李沆,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李沆与王旦相继为相,李沆有宋代“第一名相”、“圣相”之誉,王旦则被称为“一代贤相”、“太平贤相王旦后成为赵昌言的东床快婿。
  赵昌言的子孙,在宋代的政坛和士林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除女婿王旦任真宗朝宰相外,其外孙王雍官至国子博士、两浙转运使;王冲官至左赞善大夫;王素官至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他更像其外祖父赵昌言一样,兼具文才武干,热心地举荐人才,好交结贤豪,在地方善于治事,在朝中敢于公开抨击他认为是奸佞之人。范中淹等在庆历变法中被人攻击结朋党而去位时,王素挺身而出,上奏仁宗,称范等人“皆有重望,宜复召用,处之不疑”。赵昌言的外孙婿韩意官至参知政事,苏耆官至工部郎中,吕公弼官至枢密使。其表弟石中立在仁宗时也官至参知政事。(《宋史》卷267《赵昌言传》,嘉靖《河间府志》卷16,正德《大名府志》卷6,《宋史》卷282《王旦传》,《宋史》卷320《王素传》,赵昌言:《赠侍中石公墓志铭并序》,载《全宋文》卷101,欧阳修:《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并序》,载《全宋文》卷747,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中华书局1984年版)

知识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历代赵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根据丛书体例编排的要求,每一专题(一个家族的历史)可大可小。大者可二三十万言,自成一书;小者可二三万字,独立成篇,十数篇汇集为一书。具体可分甲、乙、丙、丁等数种体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