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涿州(今河北涿县)赵在礼家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140
颗粒名称: 23.涿州(今河北涿县)赵在礼家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281-282
摘要: 五代至宋时军功世家。赵在礼,字斡臣。曾祖赵景裕、祖父赵士廉,皆不仕。父亲赵元德,为庐台军使。赵在礼在唐朝末年任军使。后唐同光末年,为效节指挥使。天成元年(926),授沧州节度使。长兴元年(930),入为左骁卫上将军,俄改同州节度使。清泰三年(936),授宋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后晋初年,移镇郛州,加检校太师,兼侍中,封卫国公。天福六年(941),授许州节度使。八年(943),移镇徐州,晋封楚国公。开运元年(944),为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侯,不久改为行营副都统,都虞侯如故。三年(946),授晋昌军节度使。当时其女嫁与后晋少帝之子石延煦为妻,“礼会之日,其仪甚盛,京师以为荣观”。他又被晋封为秦国公,累食邑至1. 3万户,实封1500户。赵在礼历十余镇,“善治生殖货,积财巨万,两京及所莅藩镇,皆邸店罗列据《五代史补》载:其镇宋州时,百姓苦之,听说他将移镇永兴,便欣然相贺,说:“此人若去,可为眼中拔钉子,何快哉!”他听说此事,欲报“拔钉”之谤,便上表请求再镇宋州一年,“命吏籍管内户口,不论主客,每岁一千,纳之于家,号曰‘拔钉钱'”。契丹入汴,后晋亡,赵在礼遂自缢而死,年66岁《新五代史》作62岁)。汉高祖立,赠中书令。赵在礼有四子,“虽历内职,皆早卒”。其孙赵延勋,仕宋朝,历岳、蜀二州刺史。(《旧五代史》卷90《赵在礼传》,《新五代史》卷46《赵在礼传》,《永乐大典》卷18130)
关键词: 赵氏 家族 涿州

内容

五代至宋时军功世家。
  赵在礼,字斡臣。曾祖赵景裕、祖父赵士廉,皆不仕。父亲赵元德,为庐台军使。赵在礼在唐朝末年任军使。后唐同光末年,为效节指挥使。天成元年(926),授沧州节度使。长兴元年(930),入为左骁卫上将军,俄改同州节度使。清泰三年(936),授宋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后晋初年,移镇郛州,加检校太师,兼侍中,封卫国公。天福六年(941),授许州节度使。八年(943),移镇徐州,晋封楚国公。开运元年(944),为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侯,不久改为行营副都统,都虞侯如故。三年(946),授晋昌军节度使。当时其女嫁与后晋少帝之子石延煦为妻,“礼会之日,其仪甚盛,京师以为荣观”。他又被晋封为秦国公,累食邑至1. 3万户,实封1500户。赵在礼历十余镇,“善治生殖货,积财巨万,两京及所莅藩镇,皆邸店罗列据《五代史补》载:其镇宋州时,百姓苦之,听说他将移镇永兴,便欣然相贺,说:“此人若去,可为眼中拔钉子,何快哉!”他听说此事,欲报“拔钉”之谤,便上表请求再镇宋州一年,“命吏籍管内户口,不论主客,每岁一千,纳之于家,号曰‘拔钉钱'”。契丹入汴,后晋亡,赵在礼遂自缢而死,年66岁(《新五代史》作62岁)。汉高祖立,赠中书令。
  赵在礼有四子,“虽历内职,皆早卒”。其孙赵延勋,仕宋朝,历岳、蜀二州刺史。(《旧五代史》卷90《赵在礼传》,《新五代史》卷46《赵在礼传》,《永乐大典》卷18130)

知识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历代赵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根据丛书体例编排的要求,每一专题(一个家族的历史)可大可小。大者可二三十万言,自成一书;小者可二三万字,独立成篇,十数篇汇集为一书。具体可分甲、乙、丙、丁等数种体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