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族的崛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110
颗粒名称: 一、家族的崛起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
页码: 239-244
摘要: 颜神镇是一个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的小镇。在镇的东侧,曾有一条青山夹峙、泉水汩汩的幽谷。东临荆麓,西傍峨岭,景色幽雅。谷口处是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祠堂,俗称“范公祠相传范仲淹曾读书于此。祠外有一座精巧别致的石桥,名为“后乐桥”,取《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在镇的西侧十余里,横亘着耸拔雄秀的群山,古书上称“原山”,别名饴山,当地人呼之为“禹王山”。相传在周末有一个齐国女子,叫颜文姜,住在此地,素以孝闻名。①颜神镇正是由于颜文姜而得名,颜文姜也受到乡人们的敬重,成为人们祭祀、参拜的偶像。正殿前有一方池,叫灵泉,约两丈见方。赵振业亲自率兵前往,并请督府增发援兵。
关键词: 家族 赵氏 崛起

内容

颜神镇是一个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的小镇。在镇的东侧,曾有一条青山夹峙、泉水汩汩的幽谷。东临荆麓,西傍峨岭,景色幽雅。谷口处是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祠堂,俗称“范公祠相传范仲淹曾读书于此。祠外有一座精巧别致的石桥,名为“后乐桥”,取《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在镇的西侧十余里,横亘着耸拔雄秀的群山,古书上称“原山”,别名饴山,当地人呼之为“禹王山”。
  关于颜神镇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周末有一个齐国女子,叫颜文姜,住在此地,素以孝闻名。“殁而有神,故后世目其地曰:颜神。”①颜神镇正是由于颜文姜而得名,颜文姜也受到乡人们的敬重,成为人们祭祀、参拜的偶像。在镇西建有灵泉庙,里面有颜文姜的塑像。殿宇宏伟,铁马丁冬。正殿前有一方池,叫灵泉,约两丈见方。水源旺盛,池水清澈见底,水草摇曳,游鱼往来翕忽。
  颜神镇赵氏家族的始祖赵平,举家从蒙阴迁居此地,也许正是看中了这方水地的宁静与幽美。
  《饴山文集》卷10《先府君行略》记载;“赵氏之先,盖自宋靖康间避地居蒙阴。始祖平,从明永乐初,自蒙阴来益都之颜神镇,因家焉。”汪由敦撰《赵秋谷墓志铭》也载:“宋靖康间,有避地居蒙阴者,数传至平,由蒙阴徙益都之颜神镇,镇今为博山县。”①起初,这支由外地迁徙而来的赵氏家族,由于在当地根基薄弱,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颜神镇的人们仍然像往常一样,默默地过着平静、安稳的生活。到了第二代赵彦名时,赵家逐渐人丁兴旺起来,并开始分为两支。
  赵彦名有子二人,长子赵廷杰是为长支,在镇上被称“南赵次子赵廷毅一支被称为“北赵”。起初,“南赵”家族较为发达,从明朝成化年间起,往往以乡贡仕州县。但是,由于赵廷毅之后赵课的努力,“北赵”家族迅速超过了“南赵”。
  颜神镇的赵氏家族之所以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声名甚高的名门大族,首先与赵课的品行与为人息息相关。
  赵课,字龙溪,赵廷毅之子。他知书达礼,颇有孝名。由于他待人宽厚,处事公允,被乡里的人们推选为祭酒。乡里每有兄弟不和、婆媳龃龉,或者其他矛盾纠纷,都前来请赵课公断。赵课总是以理相劝,委曲排解,最终使双方均能心悦诚服,释然而去。久而久之,赵课便以处事精明果断、公平合理而为乡人敬重。乡人偶有摩擦,便立时想起赵课。于是双方相互对视一笑,“幸勿令龙溪公知”,②一切矛盾与冲突,顷刻间便在相互一笑中消逝得无影无踪。
  赵课身上积淀着很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他严格遵守礼法纲常,是一名典型的乡绅。曾有一人,家中贫寒,三代都无钱下葬。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婚丧嫁娶历来都是每个家庭必须认真操办的大事,特别是对待丧事更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死者的后代就会背上不孝的骂名,无法在乡人面前抬头。所以,当那人因仰慕赵课的德行,泪流满面地前来求助时,赵课立即倾囊相助,并嘱咐他说:“君归速举大事,勿以此为外人言。”①又有一天,天降大雨,河水暴涨。赵课正曳杖匆匆而行,忽闻河中传来急促的呼救声。原来是一青年女子因雨后路滑不慎失足堕入湍急的河中。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男女授受不亲”,赵课颇感左右为难。就在踌躇、犹疑之中,他忽然想起自己随身携带的手杖。
  于是也来不及脱鞋解衣,便急忙淌入水中,用手杖将那落水女子奋力拉出。事后,女子家人前来答谢救命之恩,赵课假装莫名其妙,以不知此事而推辞。但自此以后,他好行善却不图回报的声名不胫而走,为乡人津津乐道,一时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楷模”。
  赵课对他人宽厚、仁慈,对自己及整个家族成员却极为苛刻。平时,他勤俭节约,辛苦劳作,为维持整个家族的生存、绵延而兢兢业业。对待子女也非常严厉,即使偶犯小错,也必定痛加惩处,绝不轻饶。在赵课的操持与经营下,赵氏家族兄弟和睦,婆媳相安,生活也蒸蒸日上,颇受乡人的仰慕与敬重。而其子赵振业的出仕,更给这支家族带来了无限的荣耀和光彩。
  赵振业,字在新,号暨坦,自小聪颖过人,在父亲赵课的严厉督促与教导下,发愤读书,以期闻达于仕途,光宗耀祖。功夫不负有心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赵振业考中举人,天启五年(1625)又中进士,遂在当地享誉一时。
  赵振业中进士后,出外任邯郸县令。当时,由于邯郸地处交通孔道,来往行人熙熙攘攘,文书传递异常频繁。赵振业任职后,对内体恤民情,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外则妥善安排文书传递人员,一切都处理得从容不迫,井然有序。对于触犯刑律之人,赵振业绝不姑息,一律依法处置。擒宿盗,抑豪滑,一时之间,民风为之焕然一新,邯郸百姓无不拍手相庆。更令百姓感动的是,赵振业处处为民着想,不惜以此得罪权贵。当时,权势正旺的魏当曾让赵振业在邯郸为他建造祠堂。赵振业考虑到这样做必定要劳民伤财,于是便婉言拒绝。魏当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介小小县令会如此“不识抬举”,气上心头,便一命呜呼了。赵振业由于为政清廉,体恤民力,深得百姓拥护与爱戴。在他担任县令期间,当地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五年以后“以循吏第一擢云南道御史”。①赵振业出仕做官,正是明朝统治日趋腐化败落之时。皇帝政治昏庸,生活奢靡腐化,朝中百官贪污成风,受贿成习,整个官场一片污浊与黑暗。赵振业赴任不久,便上疏弹劾吏兵两部,由此得罪了当时宰相乌程温辅。等到赵振业因政绩突出要被“议加卿寺加以旌劳”时,乌程温辅却从中捣鬼,将他罢免。不久,赵振业奉命管理台阁奏章,崇祯七年(1634)又督学南畿。当时乌程温辅的一位亲戚以童子10名向赵振业求通关节,遭到断然拒绝。这使乌程温辅极为恼火,不到一个月,便暗使手脚,将赵振业贬为川北道参议。很多人在私下里纷纷谴责乌程温辅,但赵振业却不动声色,坦然就任。抵达四川之后,整顿吏治,安定百姓,废除巫鬼等陋习,成效卓然。崇祯九年(1636),赵振业升任楚中大夫,负责巡查荆西一带,恰逢张献忠领导农民起义军在此地摧营拔寨,令明军闻风丧胆。赵振业到任后,一面下令严密监视起义军动向,派遣诸将扼守各处要害;一面派人与周围民堡秘密联络,自为战守。由于部署周密,策略得当,起义军久战不胜,最终失利而去。
  后来赵振业看到腐朽的朱明王朝在各地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已经岌岌可危,摇摇欲坠,便称病离职归乡。
  当明末农民起义军胜利进军之时,崛起于东北的满州贵族已经在关外建号大清,势力日益强大。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满清军队也乘机大举入关。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投降了清朝,二者相互勾结,最终击败了李自成,然后又镇压了一些主要的农民起义军。清朝开始入主中原。
  在清朝基本统一全国之后,赵振业由于先前声名颇佳而被推荐为佥事守参议,督粮山西。当时天下初定,遭受战争蹂踽的黎民百姓困苦不堪。赵振业“均水利,清粮额,查藩产,皆以宽恤行之。”①有一年,适逢大旱,百姓更加苦不堪言。巡抚申某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向赵振业征询对策。赵振业回答道:“请将狱中含冤之民一律释放。”申某欣然从之。狱中囚犯尚未审查释放完毕,已经开降大雨,百姓弹冠相庆。当然,此事纯属巧合而已,但赵振业却由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据史书记载,山西百姓曾自发建造赵公祠,以示对赵振业的感恩戴德之情。
  由于赵振业功迹卓著,被提升为江南参议,掌管庐州兵备。
  当时清政府虽然已经统治全国,但在局部地区,农民起义军仍然未被完全平息。就在赵振业赴任的前一天,英山县令被杀,郡中大震。赵振业亲自率兵前往,并请督府增发援兵。赵振业恩威兼施,不断诱降,同时以兵相胁。赵义军内部很快分化,许多人纷纷投降。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里,当地百姓四处躲藏,征集军粮非常困难。赵振业以诚待人,四处劝谕。百姓颇受感动,纷纷将家中所藏之粮倾囊献出,清军粮草供给充足,很快便镇压了起义军。事后,若论功行赏,当以赵振业为首功,但他却竭力推辞,称病请归。庐州百姓争相挽留,但赵振业叹道:“吾力竭矣。”②便毅然离职归乡,从此他寄寓山水,悠游林下,不再过问政事。后来因为儿子赵进美而被封为中大夫,享年84岁。
  赵振业在颜神镇这支赵氏家族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如果说其父赵课“严守礼教"而倍受乡人敬重,那么赵振业则通过科举而出仕,并以其才华与能力,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更多的荣耀。其家族之所以能在朝代更替、社会动荡之中依然得以维系并享有一定声名,是与他的努力和威望分不开的。

附注

①《续修博山县志》卷2《方舆志•沿革》。 ①《文林郎前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赵秋谷墓志铭》,载《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117。 ②《续修博山县志•人物志》。 ①《续修博山县志•人物志》。 ①《续修博山县志•人物志》。 ①②《续修博山县志》。

知识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历代赵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根据丛书体例编排的要求,每一专题(一个家族的历史)可大可小。大者可二三十万言,自成一书;小者可二三万字,独立成篇,十数篇汇集为一书。具体可分甲、乙、丙、丁等数种体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