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葛天氏之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099
颗粒名称: 三、“葛天氏之民”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
页码: 203-208
摘要: 赵挺之的夫人郭氏是大官僚郭栗的女儿。他们生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名存诚,字中甫;次子思诚,字道甫;季子明诚,字德甫。其中名声最大,对家族贡献最大的则是三子赵明诚,以及他的夫人李清照。如果说赵挺之登堂拜相,将诸城赵氏家族的兴隆推向顶峰的话,那么为这个家族赢得永久性美誉的应该说就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有人说一个艺术家的出现往往是几代人培养的结果。其实文学家、诗人等一般也都受过几代书香的熏陶与濡染。从赵元卿开始,诗书文化就作为家风的主要部分传衍下来,历赵挺之一代,再到赵明诚这一代,终于厚积而薄发,绽发出了眩目的光彩。赵明诚的金石学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关键词: 家族 赵氏 介绍

内容

赵挺之的夫人郭氏是大官僚郭栗的女儿。他们生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名存诚,字中甫;次子思诚,字道甫;季子明诚,字德甫。①女儿名不详。其中名声最大,对家族贡献最大的则是三子赵明诚,以及他的夫人李清照。如果说赵挺之登堂拜相,将诸城赵氏家族的兴隆推向顶峰的话,那么为这个家族赢得永久性美誉的应该说就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
  有人说一个艺术家的出现往往是几代人培养的结果。其实文学家、诗人等一般也都受过几代书香的熏陶与濡染。从赵元卿开始,诗书文化就作为家风的主要部分传衍下来,历赵挺之一代,再到赵明诚这一代,终于厚积而薄发,绽发出了眩目的光彩。
  赵明诚“自小喜从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以广异闻”①。
  《诸城县志》卷36记载,“幼好文义,遇苏、黄半简数字必录藏之。
  挺之方排击元祐诸人,以此恶明诚。”陈师道《后山居士集》卷14《与鲁直书》云:“正夫有幼子明诚,颇好文义……以此失好其父,几如小邢矣。”虽然文化这东西有时可以超越敌仇国恨,但赵挺之是不会宽恕他的。更重要的是他过分沉湎其中,如痴如狂,不思科举,在挺之看来是不务正业,孺子难教,因而失去信心。
  赵明诚如此沉迷于金石之中是有其现实背景的。因为经过唐末和五代的割据混乱之后,宋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建立严格的纲常伦理,大力奖励经学,试图恢复礼制,于是朝廷及士大夫均热衷于古代礼乐、器物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同时,历史学、古文字学和书法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新资料的进一步挖掘,而唐代以来墨拓术和印刷术的发达,为金文字的流传提供了方便条件,也促进金石学的形成与发展。另一个原因是赵明诚亲睹官场黑暗,因而潜心于金石研究,这大概也代表了当时一大批文人的价值取向。
  赵明诚的金石学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在《金石录自序》中说:我看到欧阳修的《集古录》以后,心下颇为推许,认为它对于后代人判定金石真伪有很大作用。但它体例比较落后,没有年代的先后次序,因而我想拓广内容写成专书传给后学。因而更着力访求民间藏蓄。经过20年时间,从三代以下到隋唐五代,从京城到边夷四方、近国远邦,有史以来的古文奇字、大小篆文、隶草行体的书籍,钟、鼎、簋、尊、敦、鬲、盤、杆的铭文,文人墨客的词赋,碑志铭上的文章,名卿贤士的政绩甚至佛道之说,凡是古物奇器,丰功碑刻的记载,和那些残章断简,历经年月磨灭不清的文字,基本上搜罗殆尽。我按照年代次序先后写了 2000卷,我在这方面之所以用了很大功力,非只单单为了玩赏和附庸风雅,找到器物就算玩完。我私下认为《诗经》、《尚书》以后,君臣的所作所为都记载在史书中了。但是即使史官们不出于有意戚否,是非好坏的判断总有时会与真实的历史不相符合。“然至其善恶大节,有不可诬,而又传之既久,理当依据若夫岁月地理官爵世次,以金石考之,其抵捂十常三四。盖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他这种史观的进步程度比之前人已不可以道理计,他已意识到古代器物作为反映时代、补充史实的史料价值。他还说:我还用不同史料相互考证异同,并且用其他书籍作为参照,写了《金石录》30卷,至于文词的褒贬,字画的好坏,看此书的人也许会各有自见,这都不用说了。自三代以来,圣贤的遗迹写在金石上很多了,大概除被风雨侵蚀和樵夫牧童的损伤破坏而幸存下来的都在这儿了,希望我这本书能流传下去……《金石录》作为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碑刻目录的研究专著之一,在当时已享有盛誉。宋人洪迈《隶释》云:“赵君之书,证据见谓精博。”朱熹以为大略体例是仿效欧阳修《集古录》,"而叙诠益条理,考证益精博陈振孙说:本朝蓄储古代器物书画,并且考证评尽得当的,像刘原文、吕与叔、黄长睿的大家很多了。很多人好随意附会古人名字,如“丁”字即以为是祖丁,“举”字即以为是伍举之类,我内心里常窃笑不已。但是赵明诚这本书与众不同,他是好古的通才,这本书颇有可观之处。
  《金石录》原书30卷,前为目录10卷,后为跋尾20卷,宋刻本只曾藏于南京甘氏津逮楼,南京刻版行世的有龙舒郡斋和赵不谫两种刊本,在明代时已十分罕见。1950年发现于南京的宋刊30卷,被认为是在龙舒郡斋本,是目前最好的版本,现存北京图书馆。
  《金石录》一书实是赵明诚与其妻李清照合手而成。李清照还为这本书写了《金石录后序》,这篇文采华美、悲怆深情的文章历来受名家推崇。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县(山东省济南市)人,1084年出生在一个士大夫家庭里。在《上枢密韩肖胄诗》中她自称:“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她的祖父和父亲皆出北宋名臣韩琦门下,“有声于齐鲁”。她的父亲李格非还是一个有名的学者。宋朝的科举制度是诗、赋取进士的,可是李格非偏偏攻经学,写了几十万字的《礼记说》,破格录取为进士,当上了郛州教授。他写的文章很出色,受到唐宋八大家中苏轼的赏识,继苏门四学士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之后,人们又把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称作“后四学士”。其代表作有《洛阳名园记》、《济北集》、《礼记精义》、《永洛城记》、《史传辨志》等。①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宋史》载是“王拱辰孙女,善属文”。王拱辰19岁中状元,长期供职于翰林院,为一代名臣。又据庄绰《鸡肋篇》记载:拱辰……子四房,孙婿九人:李格非、郑居中、高旦、秦桧、孟忠厚等。这样看来,赵明诚和同朝为官的大奸臣秦桧还有姻亲关系。
  王氏虽为女流,但“工词翰”。生长在这样一个文学空气浓厚的家庭里,李清照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学熏陶,对于她后来成为杰出的女作家是十分有益的。
  李格非与王氏有一子二女:儿子李远,女儿李清照,还有一个女儿名不可考。
  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18岁,嫁给了赵明诚。
  赵明诚娶李清照为妻,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说是赵明诚小时,曾做了一个梦,自己在梦里背诵了一本书,醒来之时却只能想起其中的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明诚很是奇怪,于是告诉了父亲。赵挺之笑道:“你会成为‘词女之夫’的,嫁给你的会是一位女词人。”这一传说,极可能是后人渲染附会而杜撰出来的,无非是说他们二人的结合是天生一对,地设一双。但他们父辈之间的关系却并非令人如意。前文说过,赵挺之与李格非在政治上属于不同的派别。就在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的第二年,在激烈的派系斗争中,李格非被罢了官。李清照为了救父,给她的公公赵挺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何况人间父子情?”可是“父子之情”并没有打动赵挺之,李格非照例被罢免,而赵挺之却被独揽大权的蔡京看中,当上了右丞相。对于赵挺之因攀附蔡京而迅速晋升为丞相这样的事情,李清照心有疑虑,多次作诗讽喻。果然,赵挺之拜相后,在与蔡京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几经波折沉浮,到他死后也未平息,赵氏家族后来一再受到株连。这也证明了李清照的远见卓识。
  然而,李清照和赵明诚并没有卷入乃父乃翁的派系斗争,而是醉心于金石书画的搜集考订和诗词艺文的写作。他们二人恩爱欢恰,缠绵厮守,志同道合,家庭生活美满和谐,过了长达半生的琴瑟和鸣的夫妻生活。
  据李清照自述:新婚时,明诚在汴京太学里读书,尚无俸禄收入,每月初一、十五,明诚从太学里告假回家,就“质衣取半千钱”,携清照步入京都的相国寺去选购碑文,回家后俩人就展玩品赏,短暂离别后的重聚也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过了两年,赵明诚出仕小官,不知初为何职,他没有出身,大概是以父荫入仕。后又被授鸿胪少卿,生活境状有所改观,于是又产生了搜集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一次,赵明诚在街上看到一本古今名人书画,身边没带钱,竟然当众脱衣与卖画,交换。又一次,有人拿着一轴南唐名画家徐熙的《牡丹图》真本来卖,但索价20万。赵明诚夫妇见了爱不释手,但当时即使是富家子弟,要一下子拿出20万钱来也不易。他们留卖画人住了一宿,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没有凑够这笔钱,只好将画归还,“夫妻相向惋怅者数日”①。
  在青州居住的十多年中,他们“食去重肉,衣去重采,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节衣缩食购买金石书画。每得一书,二人“共同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时常到夜深,“一夜尽一烛为率”。这些藏书“纸札精致,字画完整”,超过了当时所有的藏书家。为了收藏这些书画,他们在归来堂上建起了书库,名曰“归来堂书屋”。李清照记忆力强,又十分好胜,每天吃完晚饭,在“归来堂书屋,,烹上二杯清茶,与赵明诚对坐,“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较)胜否,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在这样浩翰的知识海洋中游戏玩赏,当然是“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一”了。②应该说李清照在青州十多年的生活,对于提高她的艺术修养,使她工书、善画,并懂音乐,在诗、词、文各方面都取得较高成就,从而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杰出的女作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附注

①《朱子语类》和《来宰辅编年录》俱以明诚为季子,而来洪迈《容斋旧笔》所记“清光丞相之中子”的记栽似不确。 ①《金石录自序》。 ① 见《宋史•艺文志》。 ①②《金石录后序》。

知识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历代赵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根据丛书体例编排的要求,每一专题(一个家族的历史)可大可小。大者可二三十万言,自成一书;小者可二三万字,独立成篇,十数篇汇集为一书。具体可分甲、乙、丙、丁等数种体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