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四海为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095
颗粒名称: 七、四海为家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
页码: 191-196
摘要: 涿郡赵氏建立的宋朝,由于存在时间长,繁衍了众多的赵姓子孙。《宋史?宗室世系表》收录的宋朝皇室一世至十二世的男姓子孙就达12万多人,如果把宗室子弟所生女性子孙和十二世以外的人加起来,其数字就会多得惊人。这些宗室子弟,原先都居住在东京和北京大名府,后来或因有罪遭贬谪,或因出阁放外为官,逐渐散处各地。“靖康之祸”,赵氏宗室大部分被迫北上五国城,一部分南下江浙。南宋灭亡后,他们更是四处逃散,四海为家,随遇而安,落地生根。其中也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而在当地又形成望族。宋太祖有4个儿子,长子滕王赵德秀和三子舒王赵德林无后,二子燕王赵德昭有5子,四子秦王赵德芳有3子。
关键词: 家族 赵氏 四海为家

内容

涿郡赵氏建立的宋朝,由于存在时间长,繁衍了众多的赵姓子孙。《宋史•宗室世系表》收录的宋朝皇室一世至十二世的男姓子孙就达12万多人,如果把宗室子弟所生女性子孙和十二世以外的人加起来,其数字就会多得惊人。这些宗室子弟,原先都居住在东京和北京大名府,后来或因有罪遭贬谪,或因出阁放外为官,逐渐散处各地。“靖康之祸”,赵氏宗室大部分被迫北上五国城,一部分南下江浙。南宋灭亡后,他们更是四处逃散,四海为家,随遇而安,落地生根。其中也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而在当地又形成望族。
  赵弘殷共有5个儿子,除长子光济和幼子光赞早夭无后外,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魏王赵廷美都有后代传世,这样宋朝直系宗室就有太祖支派、太宗支派和魏王支派。
  宋太祖有4个儿子,长子滕王赵德秀和三子舒王赵德林无后,二子燕王赵德昭有5子,四子秦王赵德芳有3子。为区分辈份,太祖支派以“德、惟、从(守)、世、令、子、伯、师、希、专、孟、由”为字辈。
  宋太宗有9子27孙,太宗支派以“元、允、宗、仲、士、末、善、汝、崇、必、良、友”为字辈,以分昭穆。
  魏王赵廷美有10子32孙,魏王支派另立字辈,以“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相区分。
  太祖支派分出燕王(德昭)房和秦王(德芳)房;太宗支派分出汉王房、许王房、商王房、越王房、镇王房、楚王房、周王房;魏王支派分出广平郡王房、颍川郡王房、广陵郡王房、勋国公房、江国公房、申王房、纪国公房等。
  北宋后期,太祖支派的子姓开始外出做官。德昭房的子孙至“令”字辈外出做官,德昭玄孙赵令畴于元祐六年(1091)任颍州(今安徽涡阳)府书记,颇受颍州知府苏东坡的赏识;德昭玄孙赵令懬历任蜀州、阊州、庆源知府,并于建炎二年(1128)在泰州管辖宗室事务。此外,赵令〓任绍兴府(今属浙江)知府,赵令衿任泉州(今属福建)知府等。德昭房子孙主要迁往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四川崇庆县);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州(今吉安市)、信州(今上饶市西北);浙江台州、绍兴、衢县、临安、仁和(今杭州市);河南洛阳、汝州;河北燕山;湖北荆南(今江陵县);广东南雄。
  德芳房的子孙在“子”字辈出阁为官。赵子偁于宣和元年(1119)外放为嘉兴县丞,后为处州知县,绍兴三十年(1142)告老退职回乡,居秀州青杉闸(今浙江嘉兴县境内)。宋高宗无后,将赵子偁子赵伯琮接进宫中,立为太子,这就是宋孝宗。赵子浦在宣和年间中进士及第,调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县)刑曹,后任龙图阁直学士、福州知府,死于泉州知府任上;赵子画,先后任泽州、密州、秀州知府,卸任后定居于衢(今浙江衢县)。此外,还有很多“子”字辈外出为官者,如赵子祇卒于台州(今浙江临海县)知府任上,子孙遂落户台州。德芳房子孙主要迁居地有:浙江嘉兴县青杉闸、湖州(今吴兴县)、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
  魏王赵廷美被赵光义流放到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长大后,外出做官。长子赵德恭曾任职济州(今山东济宁市),后又迁到衡州(今湖南衡山);次子赵德隆封长宁郡侯,任沂州太守,其后代迁居洛阳、开封。赵廷美的其他儿子年幼时都随兄长德恭、德隆、德彝居于任所,长大各自成家立业,各奔东西。魏王房子孙主要迁居地有:湖北房州;河南洛阳、开封;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浙江昆山、秀水;湖南衡州;四川成都、青阳;江苏溧城;江西波阳。
  北宋灭亡前,太宗支派的子孙虽受封为王或公侯,但没有实际的封地,全部留居京城开封。靖康二年(1127),太宗支派的各房支脉几乎全部被掳北上。宋徽宗的31个儿子,除6个早夭和第九子赵构脱逃外,一个不剩地当了俘虏。其后有融入女真族者,今满族中有一支赵氏称宋太宗之后。赵构建立南宋,北上的太宗支派有几房侥幸脱逃,来到江南,后在南宋政府任职,又繁衍成人口众多的家族,散居江南各地。如濮安王的曾孙赵士珸,被金兵俘虏经洺州(今河北邯郸一带),乘夜逃到磁州,后居大名(今河北大名),子赵不流,任南宋临安、绍兴帅。康孝王五世孙赵士偯因支持岳飞抗金被贬建州(今福建建瓯),生有六子,皆居建州。太宗五世孙赵士峭,逃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濮王之后赵士晴,被俘后途中逃入寺为僧,后又云游南下,定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宗六世孙赵不群任荆南知府,其后居荆州。赵不尤抗金,被贬守横州(今广西横县),子赵善悉,官两浙转运使,居浙江。濮王宗晖的曾孙赵不息,南宋初任成都路转运判官,居成都。赵不衰,任闽路兵马铃辖,子赵善俊,官镇江知府,居镇江。赵不倚,官潼川路(今四川中江)提刑。太宗七世孙赵善括,居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官鄂州知府。赵善湘,任江淮制置使,居鄞县(今浙江宁波)。太宗八世孙赵汝述,任平江知府,居苏州。赵汝适,居四明(今宁波),提举福建路市舶司。赵汝愚,居饶州余干(今江西余干县),官至宁宗右丞相。赵汝棵,居明州鄞县。赵汝遂,居袁州(今江西宜春)。《昆山赵氏家乘》载:周王元俨四世孙赵士翩有三子:长子不增居金华,为金华赵氏之祖;二子不玷居浦江,为浦江赵氏之祖;三子不渝居秀水,为秀水赵氏之祖。
  大体说来,南下的太宗支派的各房支脉主要迁居的地区有:宋太宗五世孙“ 士”字派迁大名、建瓯、绍兴、赣州;六世孙“不”字派迁临字、郴州(今湖南郴县)、宣城、荆州、横县、零陵、金华、秀水、浦江、开县;七世孙“善”字派迁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南昌、宁波、常熟、鄂州(今湖北鄂县)、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八世孙“汝”字派迁阜阳、苏州、余干、袁州、福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恭帝赵显被俘北上后,几经辗转,其后代竟成为藏族赵氏的始祖之一。赵显首先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市),被元世祖废为瀛国公,后来又被迁居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石别苏克)。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世祖又下诏令他去吐蕃学佛法。赵显到了吐蕃,长期居在萨加大寺,更名为合尊法师,号木波讲师。他很快学会了藏语藏文,并且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家,译成了《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比较深奥的佛家经典,被藏族史学家称为翻译大师。赵显还一度担任过萨加大寺的总主持。
  相传,赵显在西藏为僧时,元朝皇族赵王曾经过寺院,见他年老孤单,颇为同情,便留下一回族女子与他作伴。延祐七年(1320)生下一子,适逢元明宗巡行至此,看见寺院的上空有龙文五采气,便令随行官卫访查,才知是瀛国公赵显所居舍所,问道:“你所住处是否有贵重宝贝?”赵显答道;“没有。家中只有一个刚生下的小儿。”明宗大喜,因而要去作为自己的儿子,赐名为妥欢贴睦尔,日后成为元顺帝。后来,明成祖朱棣在观看历代帝王像时,见到元顺帝的画像,还疑惑地问:“他怎么那么像宋太祖呢?”明朝才子俞应则曾有诗详记此事:皇宋第十六飞龙,元朝降封瀛国公。
  元君诏公尚公主,时蒙赐宴明光宫。
  酒酣舒指爬金柱,化为龙爪惊天容。
  元君含笑语群臣,凤维宁与凡禽同。
  侍臣献谋将见除,公主夜泣沾酥胸。
  瀛公晨驰见帝师,天雄门下参禅宗。
  幸脱虎口走方外,易名合尊沙漠中。
  是时明宗在沙漠,缔交合尊情颇浓。
  合尊之妻夜生子,明宗隔帐闻笙铺。
  乞归行宫养为嗣,皇考尔时年甫童。
  文宗降诏居南海,五年仍归居九重。
  壬癸枯乾丙丁发,西江月下生涯终。
  至今儿孙主沙碛,吁嗟赵氏何其隆。
  惟昔祖宗受周禅,仁义绰有三王风。
  虽因浪子失中国,世为君长传无穷。①把元顺帝当作赵显之子,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是赵显的后代“传无穷”,则是一个事实。至治三年(1323),赵显因诗文而遭受文字狱之灾,被赐死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其妻室带着他的后代留居西藏,在那里繁衍生息,成为西藏地区赵氏的始祖之一。
  宋灭之后,赵宋皇族后裔在各地逐渐形成望族的主要有:元代湖洲(今浙江吴兴)赵孟頫家族,明代常熟(今江苏常熟)赵用贤家族,明代江山(今浙江江山县)赵摧家族,明代上海县(今上海市上海县)赵灼、赵焕家族,清代昆明(今云南昆明)赵光家族,等等。

知识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历代赵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根据丛书体例编排的要求,每一专题(一个家族的历史)可大可小。大者可二三十万言,自成一书;小者可二三万字,独立成篇,十数篇汇集为一书。具体可分甲、乙、丙、丁等数种体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