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再续太祖血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092
颗粒名称: 四、再续太祖血脉
分类号: K820.9
页数: 8
页码: 179-186
摘要: 赵音,又名赵伯琮,是宋太祖的七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后裔。赵构是宋太宗的嫡系子孙,他怎么会立太祖的嫡系子孙为太子呢?这其中也颇多曲折,并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前文提到赵构有一子,名赵旉,“苗刘之变”时,曾一度被立为皇帝。为了保住帝位,赵构不得不考虑在这一问题上顺乎舆论,以安抚民心。①在作出这一决定之后,赵构便派宗室赵广令到各地去挑选。从有关史籍的记裁来看,在竞争过程中,赵伯琮更工于心计。赵伯琮的这些行为,赢得了大臣们的好感。赵构虽然属意于赵伯琮,但在措施上却迟迟不把他立为皇太子,甚至连皇子的名分也没有确定,他与赵伯玖在政治待遇上无甚区别。
关键词: 家族 赵氏 血脉

内容

赵音,又名赵伯琮,是宋太祖的七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后裔。
  赵构是宋太宗的嫡系子孙,他怎么会立太祖的嫡系子孙为太子呢?这其中也颇多曲折,并带有极大的偶然性。
  前文提到赵构有一子,名赵旉,“苗刘之变”时,曾一度被立为皇帝。他生于建炎元年,体质孱弱,自幼多病,赵构被金兵追来追去,自顾不暇,没有精力照料他,故此一直疾病缠身。正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建炎三年(1129)七月的一天,一位宫女不小心碰翻了一只金香炉,香炉落地的声响,惊得赵勇当即抽搐起来,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年仅3岁。
  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里,太子视为“国本”,皇帝选立了太子,就意味着后继有人,可以起到稳定政局的作用。否则“本未立,则干易摇”①。所以在赵勇死后的第三天,乡贡进士李时雨即上奏高宗,提出国家正处于“危急之际”,及时选立皇太子,是关系到“宗室社稷之所继统,生灵之所系属,敌国之所观望”的大事,建议“择宗室之贤者一人,使视皇太子事,以系属四海,增重朝廷。俟陛下皇太子长成,畀之东宫,则以一王封视皇子,亦不为嫌也当时赵构正悲于丧子之痛,更认为李时雨不应干预立储的大事,所以非常震怒,下诏撤销李时雨当补官为“将仕郎”的命令,并“日下押出国门”作为惩处。②赵构虽然惩处了李时雨,但立太子之事却是无法回避的。尤其使赵构焦虑的是金兵进犯扬州时,他受了一场惊吓,性功能发生了毛病,生育子嗣的希望甚微,要立太子就必须过继宗室之子为子。当时宗室中,属于太宗的嫡系子孙,除了他本人外,在“靖康之祸”时,几乎全被俘虏北去。因此,要选立太宗的一支客观上有困难。加上长期以来有人为太祖的后裔鸣不平,主要是太祖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太宗。此后一直是太宗的子孙继承皇位,而太祖的子孙有的已沦为平民百姓,不再享受皇家的荣华富贵。为此,社会上出现了应把皇位再归还给太祖后裔的舆论。
  绍兴元年(1131)六月中旬,上虞县丞娄寅亮乘赵构停留在绍兴府之际,上了一道奏章,主张从宋太祖的后裔中挑选一人作赵构的继承人。他说:自徽宗崇宁以来,对太祖后裔的待遇就不公平,以致他们已“寂寥无闻,奔迸蓝缕,仅同民庶”。而且这也冒犯了太祖,使他在天之灵“莫肯顾歆”,致使“二圣未有回銮之期,金人未有悔祸之意,中原未有息肩之日”,补救的办法,应该是遴选太祖之后,"视秩亲王,俾牧九州但娄寅亮又深怕触犯了高宗生育子嗣方面的忌讳,所以委婉地提出一旦“皇嗣之生”,太祖之后就应“退处藩服”①,可见娄寅亮当时是深有顾虑的。赵构那时才二十五六岁的年纪,其生理上的变态虽已传遍朝野,却终于还是一桩秘而未宣的事,怎么可以说他今后不会再生“皇嗣”呢?奏章呈上之后,娄寅亮又想起李时雨前车之鉴,因此日夜担惊受怕。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赵构看到这道奏章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立即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并立即派人把“敕牒”(任命状)送往上虞县他的家中。娄家的人突然听到有诏命降临,以为必然是大祸临头,不禁“相与环泣及至来人把升官的“敕牒”取出,全家才安下心来,而且娄寅亮也跟随来人一同到绍兴府去了。
  娄寅亮的际遇之所以和李时雨不同,是因为当时在大臣中也有和他相类似的意同知枢密院事杨回面奏高宗:“自昔人君,惟尧、舜能以天下与贤。其次惟艺祖(太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圣明独断,发于至诚。”参知政事张守也说:“尧、舜授受,皆以其子不肖。艺祖诸子不闻失德,而以传序太宗,此过尧、舜远甚。”②对于这些意见,赵构不能置之不理,更重要的是金兵连年南犯,使宋廷处在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为了保住帝位,赵构不得不考虑在这一问题上顺乎舆论,以安抚民心。因此,赵构便明确向大臣们说:艺祖以圣武定天下,而子孙不得享之,道时多艰,零落可悯!我今如不选取太祖后裔作为我的过继子嗣,何以慰他的在天之灵!而且此事并不难行。只须从“伯”字行中选择一个相宜的人就可以了。①在作出这一决定之后,赵构便派宗室赵广令到各地去挑选。
  最初选来的四五人,赵构看了之后,认为“资相皆非岐嶷”,全部打发回去。到绍兴二年(1132)夏天,赵广令从秀州(今浙江嘉兴县)选了太祖七世孙、宗室赵子偁之子6岁的赵伯琮人宫,赵构对他印象颇好,亲为他改名为瑷,由得宠的张婕妤负责抚养。
  在张捷妤负责养育赵伯琮之后不久,另一个得宠的吴才人(即后来的吴后)又力争说,她也要养育一人,以备将来再加以挑选。于是就又把宗亲一个名叫伯玖的5岁小儿收入宫中,由她抚养,这样一来,赵伯琮和赵伯玖便长期处于相互竞争“皇储”的精况之下。
  赵伯琮、赵伯玖养育在宫中,赵构视他们为皇子,先后封赵伯琮为贵州防御使、建国公、普安郡王;赵伯玖为和州防御使、崇国公、恩平郡王。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封建规范的继承人,于绍兴五年,下令在行宫内造书院一区为“资善堂”,命9岁的赵伯琮前往就读,又特选名儒范冲兼资善堂翊善、朱震兼资善堂赞读,负责讲授经书。绍兴九年,赵伯玖年岁稍长,亦前往资善堂就读。
  赵构对他们能否接受儒家的“帝王之学”非常关心,有时还亲自加以教诲。当赵伯琮因年少不能一心向学时,赵构则表现出忧心忡忡。一天,他对大臣说:“看小儿子(指赵伯琮)读书,凡二三百遍更念不得,甚以为忧。"有大臣劝慰说:“帝王之学,只要知兴亡治乱,初不在记诵。”①当赵伯琮能用功读书时,赵构又显得异常高兴。一次,他按捺不住喜悦之情对赵鼎说:“此子天资特异,在宫中俨如神人,朕亲自教之读书,性极强记。”②这些都反映了赵构对赵伯琮的期望之切,也反映了在两人中赵构对赵伯琮是较器重的,但在这两人中究竟挑选谁,赵构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比较。
  随着年岁的增长,赵伯琮和赵伯玖也慢慢地知道彼此之间是处在互相竞争的地位,谁能在大臣中建立威望,尤其是能讨得赵构的欢心,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从有关史籍的记裁来看,在竞争过程中,赵伯琮更工于心计。
  首先,他对赵构表现出极尽孝心。在日常生活中,赵伯琮对赵构“起居饮食,未尝离膝下”③。
  其次,他能潜心攻读经史。赵伯琮被封为普安郡王后,住在藩邸,“常以经史自娱,凡六籍之文悉加讲论,夜则观古人文集”④。有一次,赵伯琮在“习球鞠”,老师陈俊卿怕因此而耽误了学习,就“微诵韩愈谏张建封书以讽”。赵伯琮听后,“即诵全文,不遗一字,陈俊卿退而喜曰:王聪明而乐从谏,社稷之福也”⑤。
  再次,他在行动上自我约束较严。据史籍所载,赵伯琮平日“绝意声色,……暇则握笔赋诗,鼓琴习射而已。”⑥有一次,赵构为了考察他们两人,各赐宫女10人,几天后把宫女召回进行检验,发现赐给赵伯玖的“皆犯之矣”,而赐给赵伯琮的皆“完璧也”⑦。
  复次,他对左右之人能宽以相待,对百姓的疾苦表示同情。
  赵伯琮进宫后,“豁达大度,左右未尝见有喜愠之色。趋朝就列,进止皆有常度”①。他居住在普安郡王藩邸时,遇到天寒雨雪,临安老百姓“有甚贫而无所得食者,必命辍俸米以赈之,岁以为常,,②。
  赵伯琮的这些行为,赢得了大臣们的好感。一次岳飞回朝奏事,在资善堂见到赵伯琮,看到他的相貌和听了他的言谈,觉得他“英明雄伟,退而叹曰:‘中兴基本,其在是乎。’”③赵构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比较,也觉得赵伯琮胜过赵伯玖,所以他对赵伯琮尤所钟爱。
  赵构虽然属意于赵伯琮,但在措施上却迟迟不把他立为皇太子,甚至连皇子的名分也没有确定,他与赵伯玖在政治待遇上无甚区别。
  赵构也深知,赵伯琮、赵伯玖两人之间的政治地位不加区别,一旦争权夺利,就会造成“乱本”之大害。但他认为这责任不在他,而在显仁皇后。显仁皇后即赵构的生母韦太后。“靖康之祸"时随徽、钦二帝被俘北去,绍兴十一年,宋金签订和议,金朝把她放回南宋。她在回南宋前,曾与被俘至金朝的赵氏宗室话别。钦宗跪在车前哭着说:“幸语丞相归我,处我一郡足矣。”这话明是转给秦桧,实际上也是向高宗赵构表明心迹,如果高宗肯与金朝交涉,放他回南宋,他已无做皇帝的奢望,只求治理一郡就满足了。当时显仁皇后答应一定为之转告。但当回南宋后,了解到赵构的专权思想,了解到他根本无意迎回钦宗,她就不敢转告钦宗的话,也更不敢干预朝政大事了。因此,赵构说不立皇太子的责任在显仁皇后,显然只是借口罢了。
  那么,赵构迟迟不立赵伯琮为皇太子,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在很长时期内,赵构对自己的生育能力尚未丧失信心,认为通过治疗是可以痊愈的。为了顺乎舆论,选择赵伯琮入宫抚养是可以的,但他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要确立他为继承人,害怕大权旁落。当赵伯琮能严以约束自己,在大臣中建立了威望时,赵构在这方面的顾虑就更多了,就更不愿意轻易地把继承大权交给他了。
  二是赵构为了达到求和的目的,在选立太子的问题上不敢惹恼女真贵族,还得看他们的脸色行事。“靖康之祸”时,女真贵族把在京师的赵氏宗室全部俘虏北去,目的就是要斩草除相,以防他日赵氏之复兴。赵构即位,他们以武力消灭南宋朝廷的企图失败后,就千方百计用阴谋诡计动摇赵构的皇位和阻他册立继承人。绍兴七年十一月,金朝废黜刘豫时,达懒和兀术进汴京后就扬言:要请你们的旧主人钦宗来此“住坐”。绍兴十五年十月兀术弥留之际,嘱咐其部下对付南宋的策略之一是,如果南宋兵力强盛,无法控制,就选用智臣为辅,派钦宗到汴京为王。这些都说明金朝把其俘去的钦宗作为手中的王牌,经常图谋立钦宗或他的儿子为傀儡皇帝,制造两个宋朝南北对峙的局面,以蛊惑人心,动摇南宋的统治。作为金朝内奸的秦桧,深知金朝的这一策略,他潜回南宋后就想方设法在选立太子的问题上捣鬼。早在赵构与大臣商量挑选太祖的后裔进宫抚养时,秦桧就表示反对。其他史籍也载,“秦桧不欲宗强”。当赵伯琮年岁增长,大臣有人称赞他“英睿夙成”,秦桧则十分害怕,时刻怀着“动摇国本之心”①。
  正是由于女真贵族的插手,使高宗的立储问题复杂化了。它不仅是宋廷内部之事,而且是和抗金斗争紧密相连。高宗为了求和,对敌人的阴谋不敢针锋相对地与之斗争,而是不停地退让与迁就。刘豫被废后,金朝愿意与之议和。对此,高宗喜出望外,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就非常谨慎,而不敢得罪金朝。
  由于以上的原因,使高宗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迟迟不作决定。
  为了使大臣不再启奏此事,他多次说:对立太子之事,“前代帝王多以为难。我看了唐宣宗的故事,对于群臣有议论立储者,都是怒斥责去在高宗的怂恿和包庇下,秦桧更以残酷的手段打击迫害敢于直言立储的官员。娄寅亮只做了两个多月的监察御史,就为“秦桧所挤”,两次被捕入狱,不久身亡。
  直到赵构年事已高,生儿无望,自己对政局已难以驾驭时,才把赵伯琮立为太子,并让位给他。从此以后,皇权又重新回到了太祖赵匡胤这一支派。

附注

①《浪语集》卷33《笺先大夫行状》。 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5,建炎三年七月庚寅。 ①《宋史•娄寅亮传》。 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5,绍兴元年六月戊子记事。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5,绍兴元年六月戊子记事。 ①《朱子语类》卷127《本朝一 •孝宗朝》。 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9,绍兴五年五月辛巳记事。 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4,绍兴十二年二月丁丑记事。 ④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9,绍兴十九年三月庚寅记事。 ⑤《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7,绍兴二十七年六月壬戊记事。 ⑦《齐东野语》卷11《高宗立储》。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4,绍兴三十年二月甲子记事。 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2,绍兴二十一年癸未记事。 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6,绍兴十二年八月己卯记事。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00,绍兴三十二年六月丙子注引《吕中大事记》。

知识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历代赵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根据丛书体例编排的要求,每一专题(一个家族的历史)可大可小。大者可二三十万言,自成一书;小者可二三万字,独立成篇,十数篇汇集为一书。具体可分甲、乙、丙、丁等数种体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