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苗、刘政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090
颗粒名称: 二、苗、刘政变
分类号: K820.9
页数: 5
页码: 172-176
摘要: 赵构同乃父乃兄一样惧怕同金朝打仗。他所信用的汪伯彦、黄潜善二人,也都是些主张逃跑和屈膝投降的人。南宋小朝廷刚建立,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派人去金朝求和,还让臭名昭著的张邦昌写信给粘罕和斡离不,表示小朝廷愿与金朝以黄河为界,把河东、河北许多尚在宋军坚守下的州郡奉手送给金朝。第二年春天,赵构等人逃到扬州。赵构以为这下可以松口气了,就和那帮宠臣过起偷安岁月、醉生梦死的生活来。军民们对这场可耻的溃逃,愤恨切齿。然而,赵构的这一任免,却又引来了一场政变的风波。赵构必须当场答应。至此这场闹剧才算结束,赵构和赵氏皇族又渡过了一次危难。
关键词: 家族 赵氏 政变

内容

赵构同乃父乃兄一样惧怕同金朝打仗。他所信用的汪伯彦、黄潜善二人,也都是些主张逃跑和屈膝投降的人。南宋小朝廷刚建立,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派人去金朝求和,还让臭名昭著的张邦昌写信给粘罕和斡离不,表示小朝廷愿与金朝以黄河为界,把河东、河北许多尚在宋军坚守下的州郡奉手送给金朝。
  建炎元年(1127)十月,当赵构得知金兵准备再次南下时,便立即带着他的宠臣们,从应天府沿着运河,经泗州、宝应,向南逃去。第二年春天,赵构等人逃到扬州。赵构以为这下可以松口气了,就和那帮宠臣过起偷安岁月、醉生梦死的生活来。
  谁知好景不长,建炎三年(1129)二月初,金兵在一个夜间奔袭扬州。赵构正在淫乐时听到金兵攻到扬州的急报,吓得魂不附体,如惊弓之鸟,连身边的两位宰相汪伯彦、黄潜善也来不及打招呼,只带着王渊、康履等几名亲信仓惶出逃,坐小船过长江逃到镇江,后来又马不停蹄,过苏州,过崇德,一直逃到杭州。
  那天,汪伯彦、黄潜善也正在玩乐,忽然听到堂吏高呼:“皇帝走了!"真是晴天霹雳!两位患恐金病的草包宰相,立即上马去追赶南逃的皇帝。顿时,扬州城里大乱。
  人们呼号着,奔突着,涌向城门。挤着的、踩着的,死伤不少。
  连皇帝使用的仪仗器物都全部丢光。只有太常少卿急急忙忙背了北宋9位皇帝的神主牌跑出来,一路上跌跌撞撞,竟把太祖赵匡胤的神主牌丢了,真是狼狈至极。
  军民们对这场可耻的溃逃,愤恨切齿。赵构不得不忍痛罢免了两个窝囊宰相,任朱胜非为宰相,御营司都统制王渊任签书枢密院事兼都统制。然而,赵构的这一任免,却又引来了一场政变的风波。
  王渊性情暴躁,庸庸碌碌,素无威望,被骤升要职,引起诸将的不平。御营统制官苗傅、刘正彦同王渊有宿怨,对王渊的升任更是不服,又听说王渊同平日作威作福的宦官康履有联系,以为王渊的升迁是勾结宦官的结果,出于对王渊和宦官的怨愤,合谋导演了一场军事政变。
  三月五日清晨,苗傅和刘正彦带领亲信埋伏在临安城北的桥下,当王渊早朝后由此经过时,伏兵突起,将王渊拖下马来。刘正彦上前一步,手起刀落,当即把王渊杀死,然后提着血淋淋的头颅拥兵入城,捕杀了内侍100多名,然后直逼行宫。赵构听说有人发动政变,手足无措,一筹莫展,打算出宫避乱。不等他行动,忽听一片喧哗声,许多大臣拥进宫来。朱胜非急忙登上宫门楼,责问苗、刘为何擅杀。苗、刘派人进宫门传话说:“我们并不背叛国家,只是为天下除害而已。”临安知州康允之见事态危迫,劝赵构亲自出面安抚,平息此乱。赵构心神不定,犹豫到中午时,硬着头皮登上了楼台,壮了壮胆子说道:“我觉得自己没有对不起大家的地方,你们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干出这样的越轨行为?”苗傅满脸杀气,厉声答道:“陛下轻信中宫,赏罚不公。军士有功者不赏,内侍所主持者得官。黄潜善、汪伯彦误国至此,犹未远窜。王渊遇敌不战,首先渡江,因与宦官康履勾结,竟得枢密。
  臣等自陛下即位以来,功多赏薄。现在我们已将王渊及在外的宦官杀死,只有康履等人还隐藏在内宫,我们一定将他们杀死,以谢三军!”赵构采用缓兵之计,说道:“潜善、伯彦已被罢免官职。康履等人有罪,我一定重责不贷。卿等先归营,等待消息好吗?”怎奈苗、刘并不上当,态度强硬地说:“天下无辜累遭不幸,全由宦官擅权所致。今天不斩康履等人,臣等决不罢休!”赵构还是舍不得交出康履。过了一会儿,苗、刘等人便不耐烦地说:“再不交出,臣等就要进宫搜捕了!”康履确为赵构的心腹,但为了丢卒保车,赵构不得不令人将其送出宫外。只见苗傅手起刀落,当场将康履斩首。赵构虽对苗、刘恨之入骨,但不敢有丝毫的表露,为了使事态不至于扩大,当场宣诏:任苗傅为庆远军(今广西宜山县)承宣御使都统制;刘正彦为渭州(今甘肃平凉县)观察使副都统制。
  谁知苗、刘并没有就此罢休。苗傅进一步诘问:“陛下不应该贸然称帝,来日渊圣(即钦宗)皇帝若从北国归来,将何以处之?”赵构一听此话,如同五雷轰顶,半晌说不出话来。等缓过神来,急忙让朱胜非下楼与苗、刘当面交涉。苗傅接着提出两条:一是让隆祐太后垂帘听政;二是立即派使者去金议和。赵构必须当场答应。苗、刘明白,这时的赵构被困在楼上,犹如笼中之鸟,欲逃莫能,只好任人摆布,于是又进一步提出:“既然太后听政,陛下理当退位。根据道君(即徽宗)皇帝禅位故事,陛下应让位于太子。”赵构心慌意乱,无计可施,不得不将孟太后请来。太后乘肩舆下楼出门,对苗、刘等人劝说道:“自道君皇帝任蔡京、王黼,更祖宗法度,童贯起边事,所以招致金人,养成今日之祸,岂关今上皇帝事!况皇帝初无失德,只为黄潜善、汪伯彦所误,今已罢免其职,你们岂不知道?”苗傅回答道:“臣等必欲太后为天下王,奉皇子为帝。”太后又说:“今强敌在前,我以一妇人抱三岁儿决事,何以令天下!敌国闻之,岂不转加轻侮?”苗、刘等人听了仍是不从。太后见说服不了,就转身对朱胜非说:“今日正须大臣果决,相公何无一言?”朱胜非马上又跑到楼上,低声对赵构说:“刚才我听苗傅的心腹说,苗、刘二将忠有余而学不足。现在一时难以说服,不如先依了他们,待日后再图谋不迟。”赵构眼看无招可施,也只好如此,当即写下诏书,禅位3岁的儿子赵旉,请太后听政。苗、刘二人的目的已达到,便引兵退去。次日,皇太子赵勇即位,隆祐太后垂帘听政。尊赵构为睿圣仁孝皇帝,出居显忠寺,改元“明受”,颁诏大赦,加苗傅为武当军节度使,刘正彦为武成军节度使。
  当改元的诏书传出后,驻守在淮南和江南的南宋政府军队,全都把视线转向杭州,并密切注视着这一事件的发展和变化。
  尽管贪生怕死的赵构令人失望,但他毕竟是赵家皇族嫡脉,能够以赵家皇帝的身份作为团结大家抗金的一面旗帜。于是张浚、吕颐浩等人约韩世忠、刘光世、张浚等实力比较雄厚的将官,先后起兵勤王,率军向杭州进发。
  苗傅、刘正彦和他们这支部队中的将佐,既没有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经验,又都缺乏应急应变的机智和才能,当得知屯驻外地的诸将起兵后,已完全不知所措,急忙向朱胜非求计。朱胜非将计就计,说众将联兵,难以抵挡,劝苗、刘二人立即反正,让赵构复位,就可化险为夷。四月一日,以太后的名义下诏,还政赵构。苗、刘二人亲自到睿圣宫(即原显忠寺)迎回赵构。赵构复位后,讨伐的大军仍继续向杭州前进,苗、刘二人一看不妙,只好逃出杭州。不久即被悸获,押回杭州处斩。至此这场闹剧才算结束,赵构和赵氏皇族又渡过了一次危难。

知识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历代赵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根据丛书体例编排的要求,每一专题(一个家族的历史)可大可小。大者可二三十万言,自成一书;小者可二三万字,独立成篇,十数篇汇集为一书。具体可分甲、乙、丙、丁等数种体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