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乱世英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051
颗粒名称: 三、乱世英豪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2
页码: 49-60
摘要: 五胡乱华开十六国之乱,少数民族政权相继成立,征服与反征服的闹剧不断地被上演。天水赵氏家族在这不断改朝换代的大动荡中,随时调整自己以适应时代的变迁,在乱世之中临危不惊,更显名门望族之底气,涌现出许多能文能武的豪杰。赵昌、赵迁兄弟二人及其子孙们,就是其中有名的代表。据史载,赵昌、赵迁的九世祖是汉代的光禄大夫赵融。赵温则在战乱时流落氐族人地区。赵煚率兵500余人,出其不意,奇兵突袭,夺回两郡。在与南朝陈军作战中,赵煚更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但赵煚认为这种消极防御无济于事,并且会伤亡很多,代价太大。
关键词: 氏族 赵氏 英豪

内容

五胡乱华开十六国之乱,少数民族政权相继成立,征服与反征服的闹剧不断地被上演。
  天水赵氏家族在这不断改朝换代的大动荡中,随时调整自己以适应时代的变迁,在乱世之中临危不惊,更显名门望族之底气,涌现出许多能文能武的豪杰。
  赵昌、赵迁兄弟二人及其子孙们,就是其中有名的代表。
  据史载,赵昌、赵迁的九世祖是汉代的光禄大夫赵融。赵昌曾任后赵石勒的黄门郎。赵迁曾任后秦尚书左仆射(位同宰相)。下面就简要介绍赵昌、赵迁后代繁衍的情况。
  先说赵昌这一支。赵昌有二子;赵逸、赵温。
  赵逸,字思群。“好学夙成”①,在后秦姚兴统治时人仕,凭其家族的特殊名分和其自身才能,年纪轻轻就做了中书侍郎,为正三品,参议朝廷大政,"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然而奏之"②。他原来受姚兴之命镇守朔方,管理五部鲜卑和杂胡二万余落。于是姚兴派齐难出征赫连屈丐,赵逸为军司,但失败了,为屈丐所虏。赫连屈丐为笼络世族,就拜赵逸为著作郎。
  但时局瞬息万变,拓跋部鲜卑已强大起来,建魏国,开始征服中原,拓跋煮攻占统万,并把赵逸掳到北魏。拓跋煮很敬重赵逸,但赵逸似乎对旧政权心存旧情,作为汉人对少数民族政权颇有微辞,在他的诗文辞赋中或明或暗地讥讽影射时政,对自己身陷夷乡感喟悲伤。拓跋煮对赵逸的才华久有耳闻,就派人找来一部分看,不禁勃然大怒:“竖儒无道,竟然敢说这种话,马上把他抓来杀死!”司徒崔浩也很钦慕赵逸,他认为如果杀掉赵逸这样的硕儒和世族后人,会使很多汉族知识分子和大族们心寒,不利于北魏统治,于是劝谏说:“他无知妄说冒犯天颜固然罪不容赦,但他文笔清新高雅,在士林中享有盛誉,代表着一种势力。皇王有道应当心胸坦荡,姑且容忍他吧。”拓跋煮思之再三,不但没有加罪,反而拜赵逸为中书侍郎。
  公元430年的一天,天气出奇的好,拓跋煮兴致很高,他驾幸白虎殿,命百官赋诗作辞称颂当朝。一时众文官口唾珠玑,舌吐璀璨,锦乡诗文美不胜收,蔚为壮观,而赵逸更是独领风骚,技压群芳。拓跋煮龙颜大悦,朝臣们也都称善。这时,赵逸已经从过去的尴尬中走出来,逐渐顺应了时代。
  几年以后,赵逸拜宁朔将军、赤诚镇将军。他绥靖四方,拓荒抚民。前后十几年,这里人民安居乐业,一片升平盛世景象。这也是北魏比较发展繁荣的阶段。但赵逸毕竟老了,于是“频表乞免,久乃见许”。赵逸生平喜爱古书,研治三坟五典。晚年更加勤奋,70多岁了仍然手不释卷。他一共著述了诗、赋、铭、颂、文共50多篇,颇为时人称道。
  赵温,是赵逸的长兄,字恩恭。他学识渊博,名气很大。在姚泓执政后秦时,他在他的家乡天水郡做过太守。后来南朝宋政权的刘裕征伐后秦,姚泓战败。赵温则在战乱时流落氐族人地区。
  氐王杨盛和他的儿子杨难当,都对赵温很好。杨难当占据汉中地区后,拜赵温为辅国将军,并兼秦州和梁州的刺史。后来杨难当被迫臣服于强大的北魏,自称藩属。拓跋焘仍然让赵温留在杨难当官府中任司马,后病死在仇池(今陕西略阳县)。
  赵温有三个儿子,长子名赵广夏,曾任中书博士。二子,名不详。三子赵琰,因品德高尚、重人伦孝义,被列入《魏书•孝感传》中。
  赵琰,字叔起。苻坚举兵南下时,其家人被战乱冲散,他被奶妈带着奔逃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一直到14岁时才回到老家。他尊奉儒家伦理和赵氏家风,对奶妈很孝顺,悉心照料。奶妈只要有病,他一定要亲自熬药调制,并服侍喂下。皇兴年间(467—471年),即魏献文帝拓跋弘时,他举家迁至京师,因是赵氏家族的子弟,所以受到北魏统治者的礼遇。先是任兖州司马,转升为团城镇副将,后又到淮南王府做长史。
  《孝感传》中记载了赵琰许多崇礼仪道德、重人伦孝义的故事。有一次,他送儿子赵应到冀州去相亲。走在路上时,仆人们看到一只无主的羊,就随手牵上了。走了 30里路以后,赵琰知道了,责令他们立即把羊送归原处。又有一次,他外出办事,看到路边有一个摊主卖羊肉羹,摊主认识赵琰,就急忙送上一碗。赵琰知道这家伙是偷杀的别人的羊,就鄙夷地坚决拒食,打马扬鞭而去。还有一次,农忙季节,他派仆人去买犁刀,卖主不小心多给了6张。仆人喜滋滋地回来报告,却被当头泼了瓢冷水:“马上送给卖主,我不能贪这种不义之财。"卖主十分感激,素闻赵琰是个仁者,就坚决不肯收回,赵琰就让仆人把犁刀放在地下,然后离去了。赵琰一生常萦绕于心的一件事,就是将客死于异乡仇池的父母棺柩移到京师。然而当时禁制非常严格,不可能越关过隘,把棺柩移葬到京师。因此每到祭祀祖先时,他都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每念及葬亲之事就痛心疾首。直到晚年,他感到再也没有希望迁葬父母了,“乃绝盐粟,断诸肴味,食麦而已”①,抱德辞世。
  赵琰有两个儿子,长子赵应,次子赵煦。赵煦,字宾育,喜爱音律,以善长歌唱填曲而名闻天下,曾做过秦州剌史。
  再说赵迁这一支。这一支更加显赫。
  刘裕灭姚泓以后,把赵迁的子孙们一度迁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但鸟恋旧林,人思故园。赵迁的玄孙赵翼,以及赵翼的儿子赵超宗、赵令胜、赵遐、赵叔隆、赵穆等,分别在北魏太和、景明年间北归降魏。
  赵翼,“粗涉书传”,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在为政上表现出了很高的才能,"通率有器艺”。他在做平昌太守时,就因治郡有方,为朝臣称颂。后来他被招入京做过军校,又加官镇远将军长史。他在军事上和文书上的才能,颇为领军元叉所赏识,引为股肱。赵翼最后官至光禄大夫。死后,赠官左将军、齐州刺史。
  赵超宗,身高八尺,魁梧的外表使他更具大将风采,实际上他也颇有将略。太和末年,赵超宗为禄州平南府长史,带汝南太守,后加官为建威将军,赐爵为寻阳伯。后又累迁骁骑将军、征虏将军、歧州刺史。晚年又转为河东太守,并卒于任上。他在河东当太守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内以修己,外以安民,爱护老百姓,地方上颇有美声,所以他死后,河东“百姓追思之”。赵超宗死后被追赠为本将军、华州刺史,谥号“成伯赵超宗儿子赵懿①,承袭其爵位,历任员外常侍、尚书郎。早卒。
  赵懿之子赵煚,少时就以有气节闻名。父亲英年早逝,他侍奉母亲极孝。14岁时,有人把他父亲墓上的柏树伐倒偷走了。他恸哭不止,认为父亲地下之灵没得安宁,自己十分愧疚,便四处寻觅,终于找到了盗贼,并把他交给官府严加惩办。
  赵煚才华出众,文名很高,受到当朝左仆射周惠达的赏识。
  魏文帝时,他出任相府军参事,随军大破洛阳,大军班师回朝后,赵煚主动留下来,继续镇压流亡的敌军,收拾残局。赵煚率军和北齐军前后五战,给齐军以重创,以军功封平起县男爵,“食邑三百户”②。又累迁中书侍郎,主管重要文件起草和接待夷族工作,参议朝政,官居正三品。
  北周灭西魏后,赵煚又为北周陕州剌史。蛮夷首领向天王聚众叛乱,进攻信陵、拂归两郡。赵煚率兵500余人,出其不意,奇兵突袭,夺回两郡。
  在与南朝陈军作战中,赵煚更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北周当时在长江南岸据守安蜀城。南方正值雨季,长达几十天,雨水把城墙冲坍了百余米的一段。有个叫郑南乡的夷族首领背叛北周,想引导陈将吴明彻从这个缺口打进安蜀,情势千钧一发,部下们都主张应马上修复倾城。但赵煚认为这种消极防御无济于事,并且会伤亡很多,代价太大。他成竹在胸,命人火速前往江北的另一个蛮夷首领向武阳那里,用高官利禄诱使他乘虚偷袭郑南乡的老家,把郑南乡的妻子老小全家都掳了来。郑南乡听说以后,慌得六神无主,再不敢出头,他的党羽也纷作鸟兽散,陈兵也只得撤走了,安蜀之围轻松得解,这正是“围魏救赵”、避实击虚的战术。第二年,吴明彻又多次侵犯,前后与北周共打了 16仗,赵煚每次都力挫其锐气,重创顽敌。皇帝因他功勋卓著,授他开府仪同三司,后升为户部中大夫。①周武帝“欲收齐河南之地”,赵煚独言不可。他劝谏说:“河南洛阳,四面受敌,即使夺回,也难以坚守。不如从黄河北上,暗袭太原,倾其巢穴,这样就可以一举而定,事半功倍!”但周武帝自侍兵强,也不愿劳兵远征,不听劝阻,执意正面作战,结果无功而返,并损失惨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周武王听信小人谗言,将赵煚贬为益州总管长史。后赵燹又凭着自己的才能,入为天官司会,累迁为御正上大夫。
  赵煚曾和当朝宗伯斛斯徵有矛盾,难以共事。斛斯徵任齐州刺史时,犯了不赦大罪,被押入大狱,他自知罪孽深重,就越狱逃跑了。皇帝大怒,派有司大举搜捕,发誓一定缉拿归案。赵煚却秘密上奏说:“斛斯徵自知罪重,怕被处死,所以会没命地逃窜,要么向北投靠匈奴,要么向南到吴越之地。他虽然愚陋,但他为官已久,知道很多国家机密,如果他真是跑到敌国去,对朝廷可贻害无穷啊!如今正值大旱,灾情严重,不如乘此施行大赦……”斛斯徵因遇到大赦,得免死罪,也用不着逃匿敌国了。由此可见,赵煚心胸之宽和多么有计谋。
  五胡乱华后的南北朝时代真是多事之秋,朝廷更替频繁,赵煚已经经历了两三朝代了,现在他又要成为另一朝代之臣了。杨坚曾是北周丞相,又升为大宗伯。公元581年,杨坚废帝登基,建立了统一的王朝隋,是为隋文帝。
  赵煚和杨坚同朝为官,杨坚当上了皇帝,便给赵煚进位为大将军,赐金城郡公爵,食邑2500户,拜为相州刺史。后又因赵煚“晓习故事”,有治国方略,因而拜为尚书右仆射,掌握行政大权,典领百官。
  但官场如战场,赵煚不知怎么得罪了隋文帝,以“忤旨”之罪,被赶出京城,到陕州去当了刺史,后又到冀州做刺史。赵煚对百姓非常仁爱,管理有方,受到当地官员和人民的爱戴,享有极高的威望。有一次,赵煚得有微疾,当地老百姓到处奔走,为他求医问药,“争为祈祷”。冀州本来社会风气不好,不法商贩经常缺斤短两,赵煚就命人制造了“铜斗铁尺”,即现在所谓的“公平称”,置于市,“百姓便之杨坚知道后认为是个好办法,就推广全国,“颁告天下,以为常法气有一次,一个人到赵夷的田里偷谷子,被当场擒获。赵煚却说:“这是我做刺史的没有把社会风气改造好,不是他的过错!”教育了一番后,即把那人释放了,随后派人送给那个人一车谷子。那人羞愧难当,良心上的谴责过于受重刑。
  赵煚“以德化民”,使冀州的社会风气大有改观。隋文帝巡游洛阳,赵煚前来觐见。文帝看着这位头发苍白的老臣,大加赞誉说:“冀州大藩,民用殷实,卿之为政,深副朕怀。”①赵煚于开皇十九年(580)卒,享年68岁。
  赵煚有两个儿子,长子赵义臣曾做过太子洗马。隋末农民起义风潮四起时,他和杨谅起兵反叛,失败被杀。次子赵正臣,生赵德皆,在唐朝时任殿中丞。
  赵超宗有个弟弟叫赵令胜,身高八尺,性情烈狂,智力过人。因赵氏家族当时是世家大族,九品中正制在一定时期内还在实行,所以赵令胜轻轻松松坐取高官,任河北、恒农二郡太守。但他贪污残暴,被御史所弹,因而坐罪,幸运的是他遇到灾年大赦,得以免罪。赵令胜不仅贪财,而且好色,他见异思迁,看到一个姓潘的美貌女子就重金聘为小妾,并且宠爱有加,迷惑不知所往,把他的原配夫人羊氏彻底冷落了。羊氏自然妒火中烧,纠缠不休。
  而在中国古代超稳定家庭结构下,休妻不容易,尤其是大族。夫妻二人诉讼公堂,互相揭发隐私,无所不用其极,污秽之事显露无遗,“丑秽之事,彰于朝野”,一时被人引为笑谈。神龟末年,他自后将军、太中大夫出为恒农太守,并卒于官。①赵遐,初为军主,随魏孝文帝征伐南阳。景明初年,任梁城的戍备司令。南朝梁武帝萧衍曾围困梁城,但久攻不下。赵遐以军功被封为牟平县开国子爵,食邑200户。
  赵遐和赵充国一样,也是一时名将,用兵如神。他以左军将军、假征虏将军、督巴东诸军事的身份,镇守南郑。当时萧衍的冠军将军、军主姜修率兵二万屯在羊口,辅国将军姜白龙据守南城,龙骥将军泉建率由居民组成的军队北入桑坯。姜修又分军据守兴势,龙骥将军谭思文据夹口,司州刺史王僧炳屯兵南安,对南郑形成三面夹攻之势,准备一举攻下南郑。但赵遐并不惊慌,他只率精兵九千,左右冲击,在数百里范围内前后奔袭,先后杀敌五千多。
  赵遐还师后,以辅国将军出为荥阳太守。当时萧衍大将马仙理率众攻朐城,卫戍司令傅文骥固守不出。魏帝命赵遐持节、假平东将军为别将,和刘思祖一同前往援救。时值夏天,大雨滂沱而至,道路泥泞难行。赵遐等历经跋涉,刚到胸城时,马仙理就乘他们立足未稳之时,发兵来战。刘思祖一看大事不好,便率军临阵逃跑了。赵遐孤军奋战,独破马仙理,斩其大将李鲁生、葛景羽等。马仙理又率兵跑到胸城西部的固城外,“阻水列栅",以围固城。赵遐亲自潜入水中,试探水之深浅,后结草为筏,在深夜时命士兵口衔枚而进,冲破六道木栅,遂解固城之围。赵遐率军返回再救胸城,都督卢昶也率大军跟随。但没想到傅文骥支撑不住,竟然以城投敌,胸城落入敌军之手。魏军大溃,卢昶弃其节传,单骑逃走,只有赵遐握节而还。赵遐以军事失利,论罪免官。延昌年中,赵遐才被重新起用为光禄大夫、使持节、假前将军为别将,防守西荆。熙平初年,出为平西将军、汾州刺史。
  赵遐死后,被赠官为安南将军、豫州刺史,谥号为“襄”。
  赵遐的儿子赵子献,承袭其爵位。第四子赵子素,官至司空长流参军。①赵叔隆,大概在其兄弟当中是最不争气的一个。他曾是步兵校尉。永平初年,他和悬瓠城的白早生一同叛逃南朝宋国。镇南王邢峦平定豫州时把他们抓回来了,经同族长辈赵文相救助,被宽宥无罪。后来赵叔隆投机钻营,自己用钱买通权贵,当上了秦州西府长史,又加官镇远将军。秦州殷实富足,离京师又很远,所谓天高皇帝远,所以他和敕使元修义毫无忌惮地聚敛钱财,收受贿赂几十万。当时世风贿赂公行,整个社会毫无秩序,赵叔隆用钱又买得冠军将军、中散大夫,不久又升为左军将军、太中大夫,颇有权势。但他犹嫌不足,又贿赂三公之一的司空刘腾,又得为中山郡内史。他在中山郡毫无政绩,“专以货贿为事赵叔隆还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其族人长辈赵文相帮他免罪,他不仅没有报恩之意,反而与赵文相绝交。赵文相作为长者,不以为恨。赵文相为汝南内史后,还多方照顾赵叔隆家。但赵文相死后,赵叔隆竟对赵文相的后代漠不关心。因此,“时论贱薄之”。①赵穆,擅长书记,写得一手好文章,尤其工于实用文体。做过汾州平西府司马。赵穆幼年时赵翼就很喜欢他,认为其品行端正,可堪造就,经常带在身边言传身教。赵翼临死时,就把赵穆托付给领军元叉。后任汝南内史。
  另据记载,赵迁还有一子叫赵令超,曾做过北魏河北太守。
  赵令超的孙子赵怀讷,曾为广州剌史,后升为广州总管。赵怀讷有两个儿子,一名赵慈景,一名赵慈皓。赵慈景曾娶隋朝公主为妻,作了驸马郎,任兵部侍郎、华州刺史等职。赵慈景有二子:一名赵节裳,一名赵奉御。赵慈皓也做过巴州剌史等官,有子名赵持。②从上述可以看出,尽管南北朝时朝代更替频繁、战乱不已,但天水赵氏家族历几代常青不坠,数百年家世显赫,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少见。
  天水赵氏家族不仅在北朝群星闪耀,光芒四射,就是在南朝也不乏留名青史者。赵知礼就其中之一。
  赵知礼,字齐旦。父亲赵孝穆曾在梁朝做过侯官令。赵知礼从小就喜爱文史经籍,“善书翰”③。文章大气纵横,书法飘逸隽秀,当时享有盛誉。
  梁朝大将陈霸先,在征讨元景仲时,有人向他推荐赵知礼做书记工作。赵知礼“为文赡速,每占授军书,下笔便就,率皆称旨”④,深得陈霸先的赏识:从此以后一直把他留在身边,委以重任,参与军机策划。
  后来,在平定侯景之乱时,赵知礼立了大功,被授以要职。
  侯景,字万景,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人。先属北魏尔朱荣,继归高欢,为镇守河南的大将。大统十三年(547)因恐被高澄(高欢子)所杀,降梁,受封为河南王。侯景出身庶族,虽然掌握一定的军权,但实际地位并不高,因此他就想通过和高级士族联姻,来提高自己的门第。所以入建康(今南京)前,曾求婚于侨姓士族王、谢之门。梁武帝萧衍对他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侯景听了大怒,说:“我将娶你的女儿!”于是与梁宗室萧正德勾结,举兵反叛,攻破建康。及陷建康,对“富室豪家,恣意裒剥,子女妻妾,悉入军营”①。当时许多门阀士族,因为“骨脆肤柔”,“体赢气弱”,战乱中不堪行走,不耐寒暑,死掉无数。北齐颜之推曾说,两晋之际南下的百家士族在建康者,经侯景之乱,已“覆灭略尽”。
  陈霸先率兵讨伐侯景,与之恶战于白茅湾,陈霸先与王僧辩在军事计划上产生分歧。于是多次上书梁元帝萧绎,反复阐述自己部署的合理性。这些上书全由赵知礼一人所写,文章逻辑严密,极有气势和说服力,结果梁元帝采纳了陈霸先的计划。平定了侯景之后,陈霸先上书为赵知礼请功,赵知礼被授中书侍郎,并被封为始平县子,邑300户。
  后陈霸先杀王僧辩,立萧方智为帝。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为帝,是为陈武帝,国号陈,梁亡。
  陈武帝欣赏赵知礼的才华,就提拔他为散骑常侍、太府卿,主管军政。天嘉元年(560),陈武帝的儿子陈文帝又给赵知礼晋爵为伯,增邑700户。
  后盘踞湘、郢二州的萧梁残余势力王琳起兵,并联合北齐进犯建康。陈文帝打败了他们,赵知礼因功,又被任为明威将军、吴州刺史。
  赵知礼通晓军事,喜怒不形于色,每逢军国大事,陈文帝都向他问策。随着日月的推移,赵知礼的声望日隆,“再迁右将军,领前军将军。”①天嘉六年(559),赵知礼卒,时年47岁。诏赠侍中,谥号曰“忠”。其子赵元恭继其嗣。②

附注

①《魏书•赵逸传》。以下凡引此文,不另注。 ②《新唐书•百官志》。 ①《魏书•赵琰传》。 ① 《北史》卷75《赵煚传》、《隋书》卷46《赵煚传》,“赵懿”均作“赵仲懿”。 ②《隋书•赵煚传》。 ①《北史•赵煚传》。《隋书》卷46《赵煚传》作“民部中大夫”。 ① 以上引文,均见《北史•赵煚传》和《隋书•赵煚传》。 ①事见《魏书•赵逸传》。 ① 事见《魏书•赵逸传》、《资治通鉴》卷147。 ①《魏书•赵逸传》。 ②《元和姓纂》。 ③《南史·赵知礼传》。 ④《陈书•赵知礼传》。 ①《南史•侯景传》。 ①《南史•赵知礼传》。《陈书·赵知礼传》“右将军”作“右卫将军”。 ②赵元恭,《陈书•赵知礼传》作“赵允恭”

知识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历代赵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根据丛书体例编排的要求,每一专题(一个家族的历史)可大可小。大者可二三十万言,自成一书;小者可二三万字,独立成篇,十数篇汇集为一书。具体可分甲、乙、丙、丁等数种体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