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046
颗粒名称: 七、“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
页码: 34-38
摘要: 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址,射骑胡服思雄才。这是1961年郭沫若游览邯郸的“武灵丛台”,感叹赵武灵王赵雍大胆改革旧俗,强兵富国的精神而写下的一首诗。赵武灵王是赵国的第五任国君。自赵烈王赵籍被封为赵侯后,先后继位的是赵敬侯赵章、赵成侯赵种、赵肃侯赵语。在与各国的争战中,赵国常常是损兵失地。为此,他决定要对现行的军政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胡服骑射”。而赵国的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先进,但大多数还是步兵和车兵混合编制的军队,而且官兵都是身穿宽袍大袖,笨重盔甲,结扎繁琐,骑马很不方便,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楼缓表示支持他的改革。
关键词: 赵氏 家族 百姓

内容

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
  照黛妆楼遗废址,射骑胡服思雄才。
  这是1961年郭沫若游览邯郸的“武灵丛台”,感叹赵武灵王赵雍大胆改革旧俗,强兵富国的精神而写下的一首诗。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第五任国君。自赵烈王赵籍被封为赵侯后,先后继位的是赵敬侯赵章、赵成侯赵种、赵肃侯赵语。赵敬侯赵章时,将赵国都城迁到邯郸。赵武灵王赵雍在位18年(前325-299年),是赵国历任国君中最有魄力和才能的一位。
  赵雍继位之时,赵国东、南、西三面,是齐、韩、秦、魏等大国;西北、北面、东北则是少数民族部落。中间还插着一个中山国。在与各国的争战中,赵国常常是损兵失地。甚至在与中山国这个小国的战争中,也常常失利。如果这种状况再继续下去,赵国就有被兼并的危险。要使赵国强大起来,就必须进行改革。于是,赵武灵王决心继承其先辈赵简子、赵襄子的事业,使赵国强大起来。为此,他决定要对现行的军政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胡服骑射”。
  原来,赵武灵王发现胡人作战时,身穿短褂,脚蹬皮靴,骑在马上,行动轻便自如,往来如飞,一边跑一边射箭,流动性大,战斗力强。而赵国的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先进,但大多数还是步兵和车兵混合编制的军队,而且官兵都是身穿宽袍大袖,笨重盔甲,结扎繁琐,骑马很不方便,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经过几年的考虑,赵雍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采用胡人的短衣、长裤。
  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将自己要实行“胡服骑射以教百姓”的想法告诉了大臣楼缓。他说:“我先王因世之变,称雄于南藩之地,连结漳水、滏水的险阻要塞,修筑长城,又攻取了蔺、郭狼,在荏地打败了林胡人;但是功业并未完成。如今中山国插在我们赵国的腹心部位,北面又有燕界,东面有胡境,西面又有林胡、楼烦、秦、韩的边界,而无强兵守卫,这会亡国的!夫有福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我想改穿胡服。”楼缓表示支持他的改革。
  但是许多大臣却想不通,劝赵武灵王不要穿胡服,以免让人笑话。赵武灵王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大臣肥义鼓励他说:“疑事无功,疑行无名。"要改变旧制,学习胡服骑射,就不必顾虑社会上旧习惯势力的反对和议论,而且自古以来,风俗习惯不是不能改变的。从前舜的时候,有个落后的部族叫苗,舞跳得好,舜就向他们学跳舞;禹也向倮这个部族学过舞蹈。所以大王不要有什么顾虑。这一席话,坚定了赵武灵王的决心。
  为了顺利地推行胡服,赵武灵王首先亲自去做叔父公子成的思想工作。公子成是很有势力的影响人物。他原是反对胡服的,认为赵姓的礼教、习俗是不可改变的。赵武灵王对他说:“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君,兄弟之通义也。"希望叔父能带头身着胡服。并解释说:“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必须“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衣服应该方便于穿着,礼制应该方便做事情,如果环境不同了,就应该采取相应的办法。我国原无舟船,后来国土扩展到东边的河、薄洛水一带,于是就开始建造了舟船。今天,我国西边边境没有骑兵队守卫边疆,而敌国又有强大的骑兵,所以我们也要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守卫边疆,抗击敌人。而要建立骑兵队,就必须要赵国的人民认识穿胡服的好处,不以穿胡服为耻。如果我们带头穿胡服,人民的观念也就改变过来了。经过这样一番说服工作,公子成终于同意用胡服,并表示愿意亲自带头穿上胡人的服装。
  后来,赵武灵王又说服了公族赵文、赵造、赵俊和老师周绍等人。公族赵燕却在一些顽固派的支持下,迟迟不穿胡服。武灵王见大部分公族已穿上了胡服,顽固保守势力减弱,于是改劝导方式为严厉命令方式。赵武灵王明令赵燕:“如果再不穿胡服,即以有意违抗君令治罪,处以极刑,以示天下执法之严。”赵燕吓得直打哆嗦,一再称罪,立即穿上了胡服。
  在推行胡服的同时,赵武灵王组建了一支骑兵队伍,他亲自教士兵骑马射箭。不到一年功夫,赵国就练出了一支势力强大的骑兵队伍。后来,不但打败了过去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还在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使赵国国力大增,成为强国。战国后期,齐国衰落,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就是赵国了。
  赵武灵王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后,于公元前298年突然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传位给自己的小儿子赵何(即惠文王),以肥义为相,李兑为太傅,公子成为司马,辅佐朝政,自己称“主父”,为太上王。封长子赵章以安阳之地,号安阳君,以田不礼为相。
  然而,这一决定,却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原来,赵武灵王早年娶韩氏女为妻,生子赵章,立为太子。后又纳美女吴娃为妾,生子赵何。韩后死,遂立吴娃为王后,并废太子赵章,改立赵何为太子。赵章对此十分不满。现在又禅位于赵何,赵章更是愤愤不平。上朝时,赵武灵王见赵章面有不甘之色,害怕他以后闹事,并且也觉得自己做得确实有点不公平,便准备将赵地一分为二,让赵章为代王,与赵并立。但公子赵胜认为,过去的做法确实不对,但现在君臣名分已定,如果再起事端,恐怕会发生更多的争变。
  赵武灵王觉得有道理,于是打消了这一想法。
  公元前295年的一天,赵武灵王与赵何巡游沙邱(在今河北广宗县西北大平台),赵章亦随行。沙邱有两所行宫,相距五六里。赵武灵王与赵何各居一所。赵章认为这是发动兵变的好时机,便派人到赵何处,谎称赵武灵王突然得病,要赵何速来。得到此信,大臣肥义觉得其中可能有诈,便要求先行,探个究竟。肥义与数骑走到途中,便被伏兵射杀。赵章见赵何没来,便率兵前去围攻赵何的住所。赵何急忙关闭大门,拚命抵抗。
  就在危急时刻,司马公子成和太傅李兑听到变乱消息,便各率一军前来增援,前后夹击,赵章大败。田不礼对赵章说:“你快到主父处涕哭哀求,主父一定会保护你的,我来掩护。”于是,赵章单骑突出重围,逃到赵武灵王宫中,赵武灵王果然打开宫门,将其藏匿起来。田不礼率残兵与李兑再战,寡不敌众,田不礼被李兑杀死。李兑估计赵章无处藏身,肯定会到赵武灵王处躲避,便引兵围武灵王之宫。李兑闯进宫中,对武灵王说:“安阳君赵章反叛,法所不宥,请把他交出来!"武灵王说:“他没到我宫中,卿可到他处搜寻。"李兑见武灵王不肯交出赵章,便说:“事已至此,我们先在此搜寻一番,若不得贼,再谢罪!"于是,召集亲兵数百人,遍搜宫中,在复壁中将赵章抓获,李兑上前一剑即将其刺死。
  从宫中出来,李兑对公子成说:“主父开官纳赵章,说明其心已怜之矣!吾等闯主父之宫,搜出赵章而杀之,必伤主父之心。事平之后,主父若以围宫加罪,吾辈族灭矣!不如一不做二不休……"于是吩咐军士继续围宫,并下令:“在宫之人,先出者免死,后出者即系贼党,夷其族!”宫中之人闻令,争先出宫,最后只剩下赵武灵王一人。当他想出来时,宫门已被锁死。一连数日,在宫中无从得食,只好抓鸟吃以充饥。最后竟被活活饿死。
  太史公司迁曾评析了赵武灵王惨死的原因:是时王(指赵何)少,成(公子成)、兑(李兑)专权,畏诛,故围主父。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①一代英主,最后死得却如此悲惨、可怜,确实令人痛心。

附注

① 《史记•赵世家 》。

知识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历代赵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根据丛书体例编排的要求,每一专题(一个家族的历史)可大可小。大者可二三十万言,自成一书;小者可二三万字,独立成篇,十数篇汇集为一书。具体可分甲、乙、丙、丁等数种体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