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赵姓的演变与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033
颗粒名称: 三、赵姓的演变与分布
分类号: K820.9
页数: 5
页码: 6-10
摘要: 造父封于赵城而称赵氏,造父的五世孙叔带在周幽王时,率子孙离开周朝迁往晋国,不但立足下来,而且繁衍成大族。自晋文公时起,赵氏家族成员在晋国政坛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最后联合韩、魏,三家瓜分晋国,建立了赵国,定都邯郸。赵国是 “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的历史大舞台上赵氏家族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活剧……赵国之时,赵氏血脉已分为三大支,一是居邯郸的大宗,一是居东武城的平原君分支,一是居东安阳的代安阳君分支。降至隋唐,天水赵氏家族之中的族人更是赫赫有名。自宋朝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其迁徙过程和线索已难以详述。
关键词: 赵氏 演变 分布

内容

造父封于赵城而称赵氏,造父的五世孙叔带在周幽王时,率子孙离开周朝迁往晋国,不但立足下来,而且繁衍成大族。自晋文公时起,赵氏家族成员在晋国政坛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最后联合韩、魏,三家瓜分晋国,建立了赵国,定都邯郸。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的历史大舞台上赵氏家族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活剧…… 赵国之时,赵氏血脉已分为三大支,一是居邯郸(今河北邯郸)的大宗,一是居东武城(今山东武城)的平原君分支,一是居东安阳(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的代安阳君分支。
  代安阳君赵章受封为君后,不服武灵王传王位给弟弟赵何(赵惠文王),于是举兵作乱,与其弟争夺王位,为国相赵戎率兵镇压,其宗族皆灭。这样,赵国灭亡之前,只有居邯郸的赵王宗族和居山东武城的平原君赵胜族人。
  公元前229年,秦军攻下邯郸,杀赵姓族人甚众,并俘赵王迁,将其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邯郸大宗由此而衰。居山东武城的赵胜家族,也“与赵俱亡”。这样,赵国时的二大宗族,随着赵国的灭亡而消散四方。
  公元前222年,秦军进攻赵国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县),代王赵嘉投降。赵嘉的儿子赵公辅被秦始皇任为西域的行政长官,①何光岳:《秦赵源流考》,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居住在甘肃天水(今甘肃通渭县西北)。赵公辅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西戎之地推行怀柔政策,又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授给西戎人,深得他们的爱戴,尊称他为“赵王”。赵公辅的后代就定居在天水,很快繁衍成人口众多的大族,成为当地的望族。
  自汉至唐,天水赵氏历代仕宦不绝,封侯拜相者多人,任官为吏者不计其数。据《汉书•功臣侯表》和《恩泽侯表》所载,汉代之时,赵姓之中,封侯的有30多人,其中近一半人出自天水赵公辅家族。如营平侯赵充国,为汉时首屈一指的名将,其子赵卬为汉中郎将。其后还有赵融,为东汉大鸿胪;赵昂为益州刺史,奉敦煌太守。南北朝时,赵知礼为南朝陈国的石卫将军。赵融的十世孙赵温和赵逸兄弟俩,同为北魏显贵。
  降至隋唐,天水赵氏家族之中的族人更是赫赫有名。隋朝时,赵芳为蒲州刺史,其长子赵元恪为扬州总管司马,其次子赵元楷为江都郡丞兼领江都宫使。唐朝时,赵氏官拜宰相的有四人,名为赵仁本、赵憬、赵彦昭、赵宗儒。这四位赵姓宰相之中,赵仁本、赵憬、赵彦昭三位宰相都为天水赵氏家族之人。
  在西北,天水赵氏又衍生出扶凤(今陕西凤翔县)赵氏、酒泉(今属甘肃)赵氏、敦煌(今甘肃敦煌县西)赵氏或张掖赵氏、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赵氏等,并在当地形成望族。
  天水赵氏家族还像一簇庞大的蒲公英,将自己的种子不断撒向全国各地,繁衍出众多的、遍布华夏各地的望族。
  如西汉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往南阳宛(今河南南阳市),把赵姓迁往中原,东汉太傅赵憙就出自这一支;另一支迁居南阳穰(今河南邓县),唐代宰相赵宗儒即出自这一支。南阳赵氏一直到唐宋时仍为当地的望族。
  南阳赵氏又衍生了平原赵氏。赵憙在东汉时曾任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太守,他的后裔赵难在北魏时任清河(后改名平原)太守,以后定居在此地,赵难的重孙赵隐(后改名彦深)成为北齐重臣,子孙在北齐至唐时显赫一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平原赵氏胜过南阳赵氏。
  在这一时期,从天水迁出的还有:新安(今河南新安县)赵氏、汲郡(今河南卫辉市西南)赵氏、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赵氏、中山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赵氏等。
  北魏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往洛阳,又由洛阳迁往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赵达任北魏的吏部尚书,举家离开南安迁往洛阳。在北魏时,为了防止柔然的进攻,在北部边境建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从良家子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徙至武川。
  天水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于代(今河北代县)。赵襄本天水南安人,任北魏中山郡守,任职期满在这里落户。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迁居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因此,在宋代以前,天下赵氏大都以天水为宗。《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赵姓部纪事》称:“天水,赵之望也。”除天水赵氏外,被流放到房陵的赵王迁的后裔到西汉时,也逐渐发展起来。他们首先从房陵迁居到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县西南),形成涿郡赵氏。后来从涿郡中分立河间郡,蠡吾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被称为河间赵氏。汉宣帝时的名臣、京兆尹赵广汉就出自涿郡赵氏家族。
  涿郡赵氏又衍生出颍川赵氏。赵广汉曾任颍川(治所在今河南禹县)太守,他的后代有一部分迁居颍川,在唐代以后形成人口众多、分布很广的望族。
  另外,在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赵佗,在今广东、广西和云南东南部、越南北部建立了南越国,存在了90多年,不但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播到这里,而且把赵姓势力推进到岭南。 三国时,赵姓有几支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真定常山人赵云,后在蜀政权任职,在成都落户;洛阳人赵达精通术数之学,当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时,他推算到东南之地有王者之气, 在此能够避乱,就渡江到东吴。南阳人赵咨也为躲避战乱迁居江南。赵达和赵咨都在东吴任职,东吴最后定都建业(今南京市),这两支赵氏亦当定居于建业或建业附近。
  东晋时,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赵伦之家族,自下邳迁居建康(今南京市);南朝时,天水陇西赵氏迁居江南,赵知礼任梁侯官令。
  唐初,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人陈政、陈光远奉命平定泉(州)潮(州)间“蛮猿”啸乱,他们的部下多是中原人,固始人赵瑞等以府兵队正身份入闽,把赵姓又推进到今福建。唐末五代时期,洛阳人赵光裔兄弟三人在南汉政权任职,举家迁居广州;开封人赵廷隐因效命后蜀,自开封落户于四川成都。
  公元960年,“涿郡赵氏得天下”,建立了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创造了赵姓历史上最解煌的篇章,并代替了天水的望族地位。
  赵宋皇族除18位皇帝外,还拥有众多的王公贵族和公主郡主县主等。《宋史•宗室世系表》收录的宋朝皇室一世至十二世的男姓子孙就达12万多人,如果把宗室子弟所生女性子孙和十二世以外的人加起来就更多了。宗室子弟原先都居住在宋都汴京,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势必要分流,同时随着宗室子弟担任官职,自然就离开京城,迁居各地。其中许多在当地形成望族。
  自宋朝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其迁徙过程和线索已难以详述。元至清代,在各地形成望族的主要有:湖州(今浙江吴兴)赵孟〓家族、冠氏(今山东冠县)赵天锡家族、临洗(今甘肃岷县)赵阿哥潘家族、蔚州(今河北蔚县)赵瑨家族、颍川(今河南许昌)赵宏伟家族、博山(今山东淄博)赵执信家族、益都(今山东青州)赵秉忠家族、常熟(今江苏常熟)赵用贤家族、掖县(今山东莱州)赵焕家族、成都赵世延家族、武进(今江苏常州)赵申乔家族、归安(今浙江吴兴)赵景贤家族、休宁(今安徽休宁)赵吉士家族、贵州贵阳赵国潢家族、管城(今河南郑州)赵毓家族、惠州(今广东惠州)赵炳家族、宁夏(今宁夏银川)赵良栋家族……

知识出处

历代赵氏望族

《历代赵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根据丛书体例编排的要求,每一专题(一个家族的历史)可大可小。大者可二三十万言,自成一书;小者可二三万字,独立成篇,十数篇汇集为一书。具体可分甲、乙、丙、丁等数种体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