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综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870
颗粒名称: 十七、综录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2
页码: 383-394
摘要: 此类零星资料,虽不足以说明一个族姓或一个区域的迁台史实,但反映了移民之广泛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综录于下。三房十一世贻鼐,生夭启三年,卒康熙二十三年,殁台湾。至台湾时间,最早为明万历,计六人,最多为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计二百七十二人。其中,黄姓最多,计二百三十七人。印柱,生崇祯戊寅,卒康熙辛巳,殁于番邦。娶陈氏,生崇祯癸未,葬在台湾。十五世希吉、希思,际升子。少遭兵变,与兄赴台湾谋生。
关键词: 族谱 华侨史 资料

内容

按:这部分资料包括:第一,从过去的华侨史族谱资料调查中随手摘录者,第二,从严重残缺的各谱牒中秒录者; 第三,迁台人数较少者。
  此类零星资料,虽不足以说明一个族姓或一个区域的迁台史实,但反映了移民之广泛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综录于下。
  1.(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二房十二世微熺,生万历三十八年,葬台湾。
  三房十一世贻鼐,生夭启三年,卒康熙二十三年,殁台湾。
  三房十二世素官,生康熙四十二年,葬台湾。
  光辉,台湾县学武生。生康熙四十七年,卒康熙,于吧洋中。
  (按:即印尼)按附: 1958年在安海调查的数字据该地十四个姓族谱的不完全统计,往台湾者三百九十人,往南洋者二百三十九人,往台略多。至台湾时间,最早为明万历,计六人,最多为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计二百七十二人。其中,黄姓最多,计二百三十七人。
  2.(晋江)《永宁霁霞高氏家谱》九世公题,生万历丁亥,卒玉辰,葬台湾演武场。
  公祐,生崇祯甲申,卒庚寅。娶蔡氏。生男□□,甲辰年搬住台湾。
  印柱,生崇祯戊寅,卒康熙辛巳,殁于番邦。娶陈氏,生崇祯癸未,葬在台湾。
  3.(晋江)《青阳科田肇基庄氏族谱》十二世懋凤,字朝夫,第荣,行四百单五。子载云,孙名明,移居台湾。
  十三世希复,懋寅子。庠生。流台湾。
  十五世希吉、希思,际升子。俱往台。
  4.《陵海吴氏族谱(居晋江灵水宣公派)》十四世鉴,字文炳,号东篱。传台湾嘉义县刘厝庄。镒,字稼轩。裔传台湾嘉义县草湖庄。
  二十三世昌纶,居台湾嘉义县刘厝庄。
  昌统,庠生。居台湾。
  5.(泉州)《紫溪阮氏分支西门族谱》十七世考讳嘉模,字乌如,号丕仁。生道光二十一年,卒光绪十年,逝于台湾嘉义城内,葬在北门外山后,后来拾骸改葬西门外潘山。妣陈氏。
  6.(泉州)《溜江吴氏家谱(二房世雍公长支分派郡城及淮口)》家锬,字大。生乾隆辛亥。公习外科,颇精医道,然生平好赌,至于累身败坏,殁于台郡,莫知踪迹,无从可考,诚足悲夫。
  建杞,字昭德,号散庵。生道光己丑,卒光绪壬午。甲子科丁大宗师岁试取进台湾县学生员,名庆治。墓葬象坑本山。
  7.(泉州)《凤栖杜氏族谱》二十七世麟英,觐年子。从姑养于台湾。(按:其父生顺治戊戌)二十八世静,课文三子。徙居台湾凤山县草潭△南势埔。(按:其父生康熙丁卯)8.《温陵晋邑古西吴氏叠轩公派下分支家谱》十六世珍套,生乾隆乙未,卒乾隆庚戌,殁台湾,即葬其地。承子十七世士象,字廷爻,生嘉庆乙丑,卒咸丰甲寅,殁于台湾,即葬其地。
  十八世进江,字登汉,号淮斋。生道光庚寅,卒同治乙丑,葬台湾山,后拾归葬本山赤涂潭堤。
  9.《惠安东园庄氏族谱》庄诗公,生嘉靖壬寅,卒崇祯甲申。少遭兵变,与兄赴台湾谋生。
  10.(惠安)《崇武文献黄氏家谱》文献黄氏自四翁公由漳州龙溪县分居崇武,迄今十七世,凡五百余年。其间侨居广东、湖广、江南、江西、台湾、浙江、建宁、永春、晋江等处者,音问久疏,难以稽考。即乔迁崇中者, 一在城隍庙边,一在本宅东邻,亦未廉其详。而历世文学官爵, 奇行辈不可更,仆数其最著,则莫五世吾野公起……光绪丁未年太簇之月十五世孙苏瑾识九世四虏良象,子一。籍台湾赤山后。 十五世四房象忠,讳忠兄。
  相英。
  以上旧谱载住台湾赤山后。
  11.(惠安)《崇武佛耳詹氏四房家谱》十二世〓公,号德昌,生光绪己酉,卒光绪辛卯。在台湾亡。
  12.(惠安)《福全分派丰山蒋氏家谱》十五世仁梢,民国九年卒于台湾,至民国二十一年骨骸寄葬本乡。
  13.(惠安)《曲江张氏族谱(住仙溪后张)》二房桂敏分派十二世再醮江添公,咸丰四年与子裒过台湾新竹县东门内居住。娶媳后子孙不知若何。
  14.(惠安)《锦田大宗族谱》本宗锦田分居各派一居台湾府城讳一龙公之派。15.《安溪东山李氏家谱》十三世日居,顺治时往台。
  十四世茂新、茂楼,往台。
  茂三,往台。
  十五世锡鼎,在台湾。
  锡高,生乾隆甲子。在台。
  十六世科源,往台。(按:其父生雍正己卵〉源心,往台。
  十七世克茂,生嘉庆戊午,往台。
  十八世明厝、明屋,俱在台。
  16.《安溪衡阳泮岭苏氏宗谱》十八世时辞,外出,后查往台。
  世禧,生乾隆戊寅。往台湾。17.《安溪侯山荣阳郑氏族谱》十三世廷顺,生乾隆癸卯。出居台湾。
  十四世士帝,出居台湾。
  18.(永春)《燕山十房水阁黄氏族谱》十七世守权,往台湾。
  十八世怡而、怡企,俱守碘子。住台湾。
  怡气,守宇子。往台湾。
  怡检,守玺子。往台湾。
  怡正,往台湾。
  十九世和伫,怡拟子。往台湾。
  和瀛,廪生。子鸣谦。俱住台湾。
  和禾,往台湾。
  19.(永春)《西平陈氏族谱》十世应论,字华语,荣铁次子。往台。娶张氏,葬本乡珑中垵口。(按;其父生康熙庚中)20.(永春)《桃源荣华郑氏家谱》十五世光星,元仰三子。往台。(按,其父生康熙丙辰)光地,元玖长子。生康熙己丑。往台。
  光坊,元玖次子。生康熙乙未。往台。
  光式,元玖三子。生康熙戊戌。往台。
  十六世锤绵,字瓜爵,光保次子。往台。妣陈氏,生雍正丙午。生男:清亮、清缭、清润,兄弟俱在台。
  锺微,光兖次子。往台。(按:其父生康熙戊辰)锺滔,光春子。生乾隆丙子,卒嘉庆年间,死在台湾。妣林氏,卒葬本乡。男三。
  十七世清叩,锤滔三子。往台。
  清柜,锤台嗣子。生嘉庆戊午。往台。娶陈氏。
  十八世材节,义盛次子。生嘉庆丙辰。往台。妣李氏,葬本乡。男炊杼,往台夭。
  材将,清爱三子。生乾隆庚戌。往台。
  21.(永春)《锦斗诗源德化林氏宗谱》锦田十三世,敦字行锡泽,保中之子。往台湾。
  锡义,温中长子。往台湾,生康熙癸丑,卒康熙庚寅,葬在台湾。
  诗源十三世承鹤,千莱三子。生康熙丙戌。往台湾。
  锦田十四世,原字行滋昌,敦羽嗣子。生康熙壬寅。往台湾。
  锦田十五世,崇字行娇标,世厚次子。生乾隆乙亥。往住台湾。
  玳标,准厚嗣子。往台湾。娶刘氏,改节。(按:其父生廉熙癸巳)愈标,信厚长子。往台湾。(按:其父生康熙乙酉)诗源十六世,恭字行煌俊,溪标次子。生嘉庆辛酉。往台湾。娶李氏。
  煌赞,溪标四子。生嘉庆乙亥。往台湾。
  22.(永春)《桃源蓬莱黄氏族谱》长房长宥湖公派十四世毓盼,字泽美,号英华,侯次子。生康熙戊寅,卒乾隆庚辰,葬台湾水沙连。妣太平林氏。男一,女二。
  十六世文令,宗迪子。生乾隆戊寅,卒嘉庆丙寅,葬在台湾。止。(按:指无后嗣)十八世鸿钗,号正直,倾嗣子,颁次子。生嘉庆壬申,卒同治庚午,葬台湾。男一振职,居台湾竹签南隘庄。
  十八世鸿胖,号广体,克养长子。生道光己亥,卒台湾。娶刘氏。男一。
  二房长春山公派十五世宗选,字举仪,号逸素,大鹏长子。生乾隆癸亥,卒乾隆卒亥,葬台湾大武珑湾潭。娶李氏,葬湖内圳顶。继娶郑氏,葬董厝垅祖墓右。男二,女一。
  十五世宗琅,号宽怀,醮长子;生乾隆己丑,卒嘉庆戊辰, 葬在台湾。
  十六世绍养,号图远,招长子。生乾隆乙丑,卒在台湾。 止。
  二房长春山公派十七世克凉,号惟德,素次子。生嘉庆己如,卒咸丰癸丑, 葬台湾。娶陈氏,谥兴顺,生道光甲一午,卒咸丰辛亥,葬台湾。
  十七世克甚,号孝忠,素三子。生道光丁亥,卒道光庚戌。 往台湾。嗣子十七世克读,绍夸子。生卒莫考。往台湾。
  十七世克炉,号随化,行嗣次子,言四子。生嘉庆辛未,卒道光己亥,葬在台湾。娶郑氏,改适,子一。
  十八世开仓,银三子。往台。生卒莫稽。 二房长西湖公派十五世宗瑶,廷亲四子。生乾隆丙子,卒乾隆丙申,葬台湾。
  十五世宗插,字举花,号成龙,廷枢七子。生嘉庆丙子,卒道光丙申,葬在台湾。娶某氏,改适。子一。 十六世绍禁,宗字次子。往台湾。生卒葬莫考。23.《铜山南屿陈氏族谱》十二世载物,讳益,字谦伯。生康熙庚辰,卒乾隆戊午,葬台湾下淡水浓伽。以承为子。
  十六世瑞荣,无娶。卒于台湾。
  十七世津,名球砚,出嗣。生咸丰辛亥,卒光绪壬寅。妣董氏,卒台湾。生一子渊源。
  24.《诏安蒲氏家谱》四世禄,生二子。长志,业儒。往台湾诸罗县。
  基,生二子,长灿、次哮,俱往台湾。
  25.(长泰)《青阳范阳卢氏族谱》九世锡堂,行百单二,廷兴次子。生康熙甲寅,卒康熙辛巳,葬在澎湖。
  十世挺津,讳秀行,锡昆长子。生康熙丁亥。业儒。卒于乾隆甲戌,葬在台湾下柑棠长短树。妣安溪罗岩黄氏。男二,养女一。
  二十二世学分、学光、学允,现营业台湾。
  26.(长乐)《江夏环峰黄氏家谱》三十二世汉文,金满四子。经商台湾。寄籍。
  27.(福州)《颍川陈氏族谱》九世龙池,字又端,别字重齐,肇泰三子。邑廪生,建宁府学训导,调台湾凤山县学训导。台变殉难。
  十一世玛会,又名玛卫,一作玛衡,光泗长于。迁台湾凤山县四代厝。子二。
  十二世新禄,玛会长子,玛援嗣子。迁台湾。
  新旺,玛会次子。迁台湾。

知识出处

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

《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考究有些姓氏在台湾的开基年代时,不应忘记他们先辈的足迹来到此地的时间,不知还要早多少年!早期的开拓者,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带眷属,单入匹马,于荆棘丛莽中苦斗一生。这种情况,直至清初康、雍时代,犹甚普遍。从族谱看,移民携眷同往或在台婚娶者,在康、雍之前,占的比例很小,因而又形成这么一种情况: 被认定为某姓之开基祖者,跟他同时甚至更早往台者,还有很多。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