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汉中李固家族——赵郡李氏分房汉中李氏之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64
颗粒名称: 6.汉中李固家族——赵郡李氏分房汉中李氏之一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348-349
摘要: 本文讲述了李固的祖父李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始居汉中南郑,系汉中李氏始祖,因李颉是李牧第十四代孙,故其是赵郡李氏一支族中人。李固到任,剿抚并用,许多盗贼自缚请罪,从而使境内安宁。刺史负有监察之权,在荆州刺史任上,他弹劾南阳太守高赐贪赃犯罪。高赐得知,重贿大将军梁冀,梁冀欲掩盖,李固不从,于是将李固调任为太山太守。李固到任,晓之以理,并予以安抚,盗贼即宁,因功迁至将作大臣,后又升任大司农。其二子亦死于偃城狱中。李固临死,大义凛然,其幼子李燮被人藏匿民间,梁冀被斩后,又重新起用,官至河南尹,居官正直,时人称之。李固之从兄弟李历亦清白有节,博学,与郑玄等友善,官至奉车都尉。
关键词: 汉中 李固家族 李氏望族

内容

李固的祖父李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始居汉中南郑(今四川南郑),系汉中李氏始祖,因李颉是李牧第十四代孙,故其是赵郡李氏一支族中人。
  李颉之子李郃,字孟节,继承父志,通五经,善星相,人质朴, 先任小吏,举孝廉后,五迁到尚书令,后又升太常,拜司空、司徒, 数陈得失,有忠臣节,80余岁卒于家。
  李郃之子李固,字子坚,好学,不远千里寻师学艺,博览群书有美名,又善结交贤德有才之人,所以四方之士都慕名而来,拜其为师。初举孝廉不就,阳嘉二年(133)发生了地震、山崩和水灾,公卿推荐李固上策,李固在对策中指责外戚宦官专权,用人不当,说:“今长吏多杀伐致声名者必加迁赏,其存宽和无党援者辄见斥逐,是以淳厚之风不宣,彤薄之俗未革。”要求“权去外戚, 政归国家,罢退宦官,去其权重。"顺帝听其上策之言,稍限外戚宦官之权,朝廷肃然。于是李固被任命为议郎,但却因得罪了夕卜戚宦官,被外放为广汉〓(今四川广汉北)令,李固走到中途白水关即解绶还家,在汉中杜门不出。
  顺帝永和年间(136—141),荆州盗贼蜂起,多年不得安定, 于是顺帝任命李固为荆州(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刺史。李固到任,剿抚并用,许多盗贼自缚请罪,从而使境内安宁。刺史负有监察之权,在荆州刺史任上,他弹劾南阳太守高赐贪赃犯罪。高赐得知,重贿大将军梁冀,梁冀欲掩盖,李固不从,于是将李固调任为太山太守。太山一带也盗贼丛生,官军屡屡镇压,仍不得安宁。李固到任,晓之以理,并予以安抚,盗贼即宁,因功迁至将作大臣,后又升任大司农。
  冲帝即位,用为太尉,但冲帝不到一年即亡,李固主张立贤者长者的王室子弟为帝,大将军梁冀为控制大权,立8岁的刘瓒为帝,是为质帝。李固任太尉期间,贬斥宦官外戚多人,被贬之人依靠大将军梁冀,妄图罢免李固,梁冀曾上书诬蔑李固假公济私,离间近戚,任用其门生亲戚,收受贿赂,任用富室贾竖等等,太后知是诬蔑不实之辞,未听从梁冀之言。梁冀于是又鸩杀质帝,再朝议立新君,李固等大多数朝士坚持立有德有威的清河王刘蒜为帝,梁冀不顾朝议,立蠡吾侯刘志为帝,是为桓帝。一年后,甘陵刘文、魏郡刘鮪又谋立刘蒜为帝,梁冀硬将此说成是李固之谋,将李固下狱。李固门生数人上书辩罪,太后才将李固放出,京师中见李固放出,皆呼万岁。梁冀看到李固威望高,以后会形成对他的威胁,于是又以拥立刘蒜罪将李固处死,时年54岁。其二子亦死于偃城狱中。李固临死,大义凛然,其幼子李燮被人藏匿民间,梁冀被斩后,又重新起用,官至河南尹,居官正直,时人称之。
  李固之从兄弟李历亦清白有节,博学,与郑玄等友善,官至奉车都尉。(《后汉书》卷112上《李郃传》、《后汉书》卷93《李固传》)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