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临终犹忆珠泪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56
颗粒名称: 五、临终犹忆珠泪悬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339-340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未预机要”、“杜门却扫”,这是李鸿章对自己退出总署仕途受挫之后政治境况的扼要概括,蕴含着无限沧桑、凄凉的情思。幻想重温“坐镇北洋遥执朝政”的美梦,由于他极力争取和清朝戊戌政变后权力重新分配,李鸿章再任两广总督,未几,一场席卷全国的义和团运动把李鸿章由舞台的背后又推到了前台。这位年垂八旬,饱经沧桑的大吏,受命同八国联军议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列强达成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套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一副极为沉重的枷锁, 也是清政府给自己定下的一纸卖身契,它既在实际上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又在形式上保持了清政府的权位,从而标志着中国最终确定了半殖民地统治秩序。
关键词: 李鸿章 临终 概述

内容

“未预机要”、“杜门却扫”,这是李鸿章对自己退出总署仕途受挫之后政治境况的扼要概括,蕴含着无限沧桑、凄凉的情思。李鸿章不甘寂寞•幻想重温“坐镇北洋遥执朝政”的美梦,由于他极力争取和清朝戊戌政变后权力重新分配,李鸿章再任两广总督,未几,一场席卷全国的义和团运动把李鸿章由舞台的背后又推到了前台。这位年垂八旬,饱经沧桑的大吏,受命同八国联军议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列强达成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套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一副极为沉重的枷锁, 也是清政府给自己定下的一纸卖身契,它既在实际上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又在形式上保持了清政府的权位,从而标志着中国最终确定了半殖民地统治秩序。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议和全权大臣,是签订这一丧权辱国条约的决策者和主要执行人,对于中国的沉沦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李鸿章在《和议今同画押折》中总结议和订约,有一段话发人深思:“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有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果尤为仓猝,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譬诸多病之人,善自医调,犹恐或伤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①李鸿章以衰年而膺艰巨,忧郁积劳,在《辛丑条约》签字后, 返回寓所“寒热间作,痰咳不支,饮食不进,益觉委顿难堪”。病一好转,又以80高龄与俄国恢复谈判,事未完了,于1901年11月 7日离开了人世。据李鸿章弥留之际在场的周馥忆述:“公临终时两目炯炯不瞑。余抚之曰;'未了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去。’目乃暝,犹流涕,口动欲语,公伤也。”②故周氏有感怀李鸿章之诗句:“临终犹忆泪珠悬”。据说李鸿章死前眷念危局,老泪纵横, 吟成一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终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是,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③悲凉凄怆,令人感叹不已!李鸿章之死,对当时晚清政坛的冲击和震动是巨大的,李鸿章受到了清廷优渥的褒扬,谥文忠,追赠太保,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其子李经述世袭一等侯爵。随后又建立专祠,列子祀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这是有清一代,汉族官僚得到的最为殊荣的恩典。1903年,李鸿章葬于合肥东乡大兴集夏小影,梁启超在获悉李鸿章死讯后,怀着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的复杂心情, 撰成一挽联云: 太息斯人去,肃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诰都,归辽神鹤竟何之。④

附注

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80第69页。 ②《周慎公自订年谱》卷下第3页。 ③高拜石:《南湖杂记》第332页。 ④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