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
唯一号: | 131020020210001056 |
颗粒名称: | 五、临终犹忆珠泪悬 |
分类号: | K820.9 |
页数: | 2 |
页码: | 339-340 |
摘要: | 本文讲述了“未预机要”、“杜门却扫”,这是李鸿章对自己退出总署仕途受挫之后政治境况的扼要概括,蕴含着无限沧桑、凄凉的情思。幻想重温“坐镇北洋遥执朝政”的美梦,由于他极力争取和清朝戊戌政变后权力重新分配,李鸿章再任两广总督,未几,一场席卷全国的义和团运动把李鸿章由舞台的背后又推到了前台。这位年垂八旬,饱经沧桑的大吏,受命同八国联军议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列强达成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套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一副极为沉重的枷锁, 也是清政府给自己定下的一纸卖身契,它既在实际上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又在形式上保持了清政府的权位,从而标志着中国最终确定了半殖民地统治秩序。 |
关键词: | 李鸿章 临终 概述 |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